浙江民建
2017年6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7年6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7年6期
【代表风采】不遗余力,推动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发展
——访民建中央委员、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弘道
发布时间:2018-05-23 12:12:19
  |  
作者:
    【钱弘道,民建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十届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法治研究院院长、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
谈法,还是论道,更钟情哪个?
    翻看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钱弘道的微博,发现谈法的15篇,论道的20篇。
    有幸到过他的弘道书院,看到了一个法学家之外的读书人钱弘道;也有幸跟着民建机关一班人爬过书院背靠的山头,看到了一个在山道松竹之间敏捷跳跃、喜笑颜开的乡野之人钱弘道。
    也由此稍有领悟:他的法,他的道,都离不了那份天然纯璞的真性情。他把这份真性、真情,融入了他的学术之路,法治实践之路,参政建言之路。
    “法治”是钱弘道身上最显著的标签。在2017年12月召开的民建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钱弘道再次当选为民建中央委员,他笑言:将继续以“法治”为支点,撬起他的履职之责。
    “法治传道士”
    他是提出“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命题第一人,中国法学界启动“智慧法务实验”第一人,率先提出“量化法治”、“大数据法治”、“实践主义法治观”,率先策划“世界法治文化园”,在全国许多地方建立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研究或调研基地……在和“法治”结下不解之缘背后,是钱弘道孜孜不倦的专注和付出,是一种法学家的时代责任感,是一种“法治传道士”的奉献精神。
    钱弘道是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曾先后赴早稻田大学、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托马斯杰斐逊法学院访学或讲学。多年来,他独著或主编20余部著作,总编《中国法治实践学派书系》,主编《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系列,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权威刊物发表中国法治实践学派和法治评估等方面论文,推动法学研究的“实践”转向。
    2008年,钱弘道发起创立中国法治研究院,致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库,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对各国法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深入研究,组织“中国法治实践学派论坛”、“中国法治评估论坛”、“中国法治国际会议”等高端学术交流活动。
    2017年,钱弘道发起建立“万世弘道法治联盟”,推动学界、律师界以及政府社会各界协同创新,深入实施国内、国际“智慧法务行动计划”,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将王阳明“知行合一”精神和“德润人心、法安天下”的学者梦想,寄托于法治实践中。他还参与了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研究和专家稿起草。
    “钱指数”
    钱弘道有一个被叫得很广的别称:“钱指数”。他痴迷指数研究,主持出台中国第一个法治评估体系、中国内地第一个法治指数、中国第一个司法透明指数、中国第一个电子政府发展指数。
    2006年,余杭响应“法治浙江”号召,在全省率先作出了建设“法治余杭”的战略决策,并接受钱弘道建议,启动“余杭法治评估体系”研究项目。2007年,由钱弘道主持的中国第一个全方位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余杭法治评估体系出台。2008年,中国内地第一个法治指数——余杭法治指数问世。余杭法治指数开中国法治量化评估先河,2016年入选“法治浙江”十周年“十大法治事件”,还先后入选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百件典型事例、首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十佳案例、中国法治政府提名奖。余杭法治指数的影响被媒体称为“法治指数现象”。
    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接受钱弘道的建议,用司法透明指数或阳光司法指数测评司法透明水平。司法透明指数入选2015年度“浙江大学十大学术进展”,写入最高人民法院首部《司法公开白皮书》。
    “弘道书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钱弘道不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法学专家,更是一位人文气质浓厚的学者。1999年,他在自己的家乡南天目山麓创办了融读书藏书与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弘道书院,成为创办当代新型私人书院、向农村进行“文化反哺”的典型代表。书院带有浓重的公益味道,收藏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摆放青少年读物,收集青少年VCD教材,对当地百姓免费开放。
    书院建成后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基地,成为中小学生读书和课外活动的好去处,当地政府干部也经常来此观摩学习。书院举办多次“读书问道讲坛”,成为浙江大学法学院的第二课堂,不仅干部、学者、企业家、大学生、研究生参与,也有周边老百姓慕名而来。
    钱弘道说:读书进德,弘道明德。我当保持读书人本色。既然我斗胆以“弘道书院”为名,就当立志以真才实学增加其底蕴,让书院名副其实。通过在弘道书院建立中国文化传播基地和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研究基地,尽心竭力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探索中国法治道路、推动世界法治进程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