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1年2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1年2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1年2期
高天乐委员:关于加强抗通胀民生措施的提案
发布时间:2011-06-15 09:38:29
  |  
作者:
    2010年,中国经济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经济总量一举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信贷规模大幅上升,蔬菜、水电油气、有色金属、主要工业品价格普遍上涨,通胀问题日益显现。建议:
    一、增加中低层劳动者收入,调高个税起征点,完善社会保障
    面对通胀,富裕阶层可以通过调整消费结构的方式减少冲击,中低收入者则更易受损于通胀。在此情况下,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为这部分人增加收入,大力提高农村、农业、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增加城市一线劳动者的工资,创业政策向中低收入者倾斜;着力培育中产阶级。
    一个社会,中产阶层应该是拥有最大基数的人群,这个社会才能稳定。但中国的现实是,这部分群体还没有发育成形,就担负着高房价、高物价,急需松绑。其中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是提高个税起征点,在通胀形势下,目前2000元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并不能很好起到平衡收入、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普通民众福利的投入,必要时出资进行补贴。
    二、管住菜篮子、抓住米袋子,允许非公经济进入更多领域
    2010年,通胀主要表现为结构性和输入性上涨。未来,抗通胀重点应放在抑制食品价格上,最重要的是菜篮子和米袋子,建议重新强调“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通胀严重时,各大城市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对抑制通胀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许多菜地已经变成了大楼,城市蔬菜供应主要依靠外地长途运输。这在造成大量能源浪费和货物损耗的同时,也拉高了蔬菜价格。所以建议把“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延伸为“菜园子市长负责制”。
    此外,在房地产、石油等许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国有资本活跃异常。国企借助于背景优势和资本优势大举进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也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通胀。建议为国有企业定界,允许非公经济进入更多领域,通过广泛竞争降低成本,让利于民。
    三、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货币政策的调整应是国家应对通胀的一个主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发行一直支持经济发展,存在着超量发行现象。但面对目前强烈的通胀预期,货币供应需要逐步收紧,政府采取渐进式收紧货币供应控制通胀,实现“全力以赴保增长”到“全力以赴抗通胀”的转变,同时,要避免大起大落,通过理性的货币政策,“外堵热钱,内防通胀,把好流动性的总闸门”。
    四、降低生活用品关税,扩大进口,增强居民幸福感
    中国内地内需市场庞大,可是,随着物价的高涨,也出现了如媒体报道的到香港打酱油、到纽约去买茅台酒,到日本、新西兰买奶粉的情况。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境外购物,其实是变相在用自己缴纳的税补贴境外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建议对一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用品,降低其关税,加大进口,以发挥市场这个无形手的作用,让消费者提高购买力,增加居民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