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永康总支部会员—应敏获国际摄影大奖
发布时间:2012-08-07 16:42:05
|
作者:
《山里的孩子》
一双眼睛目不转视地看着镜头,透露出无限渴望,小嘴轻咬着左手的小拇指,右手则轻翻着一本小学数学书……
这个头发发黄、穿着宽大而发脏藏服的小男孩,生活在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他可能还不知道,他透着无限渴望的眼神已震撼了第16届意大利国际摄影展评委们的心灵,而获得铜奖。
本赛事经国际影艺联盟及美国摄影学会认证。这张照片的名称叫《山里的孩子》,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永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民建永康市总支部委员会会员应敏拍摄的。
它是如何被拍到的?
木里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地处四川西南部,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境内山峦叠嶂,地域辽阔,人口稀少,平均1000多平方千米只生活着一人。它的名字有“高而宽广”之意。
“前阵子,我和永康摄影家协会会员来到这里采风。在凉山租了辆面包车,一直往木里峡谷沟壑内颠簸行进,目的地是距木里县城190公里左右的屋脚乡。”昨日,应敏回忆起他的创作过程。
途中,租用的面包车司机一听说他们要去屋脚乡,就坚决不肯送他们去。因此,他们只能再租了两辆吉普车。
果然,山路崎岖难行。颠簸着来到屋脚乡所在地时,手机已不见一点信号,大家都恍若隔世。
跟永康相比,这里的吃宿便宜,住一晚只需20元。
想更多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一行人决定来到10公里外的利加咀村。“原来,我们可以开车越河前往的,但连日天的阴雨让河水陡涨,开车已不现实。因此,我们一行人专门请当地人做向导,徒步前往。原来,我们计划一个小时内能走到的,结果走了近4个小时,其间,连爬带跳,多次险些滚下既滑又陡的山崖。”应敏说。
但让大家惊奇的是,这偏远的山村还办有一所小学,招收那一带藏民的孩子。学校只有一名教师,叫达瓦卓玛,只有18岁,小学毕业的她带着全校15个学生。照片中的孩子就是她的学生。
应敏说:“那是第二天早上,我穿衣起床来到这所学校。刚走进教室,我就被边咬小拇指边翻书的小男孩吸引住了。我对着他友好地叫了一声‘小朋友’,听到叫声后,他突然抬起头,睁大着一双渴望的眼睛。抓住这个瞬间,我摁下快门。”
是否受解海龙的影响?
解海龙就是拍摄中国希望工程“大眼睛”宣传画的作者。
上世纪90年代初,还在北京崇文区文化馆工作的解海龙在农村采风时注意到不少孩子想上学而上不了学,促使他产生了要设法拍下这些贫困孩子是如何渴望读书的想法。
为此,他买了地图,东拼西凑,找了一些经费,开始对边远地区进行采访,用一两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大别山老区,拍摄了一批感人至深的照片,其中就有因贫困而面临失学的“大眼睛”小姑娘。
1992年4月份他返回北京,将他所拍到的面临失学儿童的照片交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当年10月,解海龙以《希望工程摄影纪实》为题的图片展同时在北京、台湾两地展出,引起强烈反响。“大眼睛”小姑娘的形象也通过报刊传遍全国各地。
从表面看,应敏的《山里的孩子》和中国希望工程“大眼睛”的照片有几分相似之处。但应敏说,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中国希望工程的“大眼睛”是用纪实的手法来表现的,而他的《山里的孩子》用的是艺术摄影的手法来拍摄现实的景致,抒发的是藏区山里孩子的一种渴望。
这种渴望不仅仅为了一个目的———学习,所要表达的主题要比中国希望工程“大眼睛”来得广一些、深一些。
他的家是一个图片库
因这张扣人心弦的照片,应敏已成为永康继卢广后为数不多的获得国际大奖的摄影家之一,成功并非偶然。
昨日采访时,他特意带记者来到他住处的三楼。
在一个房间内,右边一排的书柜内叠着上千本获奖证书,而在左边的书柜内则藏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他拍的图片,从胶卷到数码,有10万张之多,图片涉及永康风光、花卉和人物等。
30多年前,应敏到当时的永康化肥厂上班,业余时间爱好广泛,既爱画画,又爱音乐。渐渐地,从年轻时,他就培养了自己的艺术细胞。在当地摄影者的传授下,他开始涉足艺术摄影,先后在全国首届黑白影展、全国摄影展等国内大展获奖。2004年,他获得省文化厅颁发的群星奖金奖。
近几年,他把目光从大自然的唯美景色中抽离,而更多地关注起现实。“跟普通纪实作品相比,用艺术手法来表现现实题材,或许更有感染力和内涵。”应敏评价获奖作品《山里的孩子》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