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立业,怎一个“难”字了得
发布时间:2004-08-04 08:33:51
|
作者:
--关于衢城市直学校女教工建功立业情况的调查与研究
衢州市实验学校  陈志飞 崔巍青
前言:走近巾帼
怀着对女性一种崇敬的心情,更怀着对职业女性一种崇尚的情怀,巾帼建功立业调研组走进衢城部分市直学校,直面女教工在艰辛的创业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面对的无奈,深刻的思索,饱含的辛酸。旨在了解我市女教工的创业现状和对我市教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以便为女教工的建功立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本次调研面向市直5所不同类型的学校,涉及376人,其中已婚249人,未婚127人。采用定量调查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调研方法。具体采用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有关部门及召开女教工座谈会(与会人员包括在学校中各个层次的女教工)。
现状与思考:感受巾帼
一、强烈的自我价值观成为女教工建功立业的首要动力来源
女教工作为职业女性中的特殊群体,源于较高的文化层次,源于较强烈的自我价值体现。她们把工作视为生命的不可或缺,试图实现个人的生存价值,赢得外界的赞誉。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的高级需求。高层次的需求满足必然对事业的成功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这种强烈的自我价值观成为女教工建功立业的首要动力来源。以例为证,当调研组走进衢州市实验学校时,领略到的是一种独特的“谁说女子不如男”的精神气质,感受到的是一种浓郁的“创业男女都平等”的精神氛围,触摸到的是一种“女子也能撑起半边天”的精神脉搏。该校共有教职工135人,其中女教职工92人,占总人数的68.1%。在音乐、语文学科及班主任领域几乎是青一色“娘子军”。巾帼们以饱满的热情工作着,也收获着。年仅30岁的教科处副主任郑亚君老师,长着一张俊美秀气的脸,乍一看还以为是刚参加工作的黄毛丫头,可她却已在教育教学领域硕果累累:省教坛新秀,省教改之星(金奖),市首届名师,市十佳优秀青年班主任,市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市“115人才工程”培养人选,省“5522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并有近40篇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事业的辉煌使郑老师更显女性的睿智与美丽。在衢州市实验学校,女教工的成绩已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且看表1、表2:
表1  衢州市实验学校近五年女教工获奖及荣誉情况一览表:
国家级    20余人次   省级 70余人次   市级 260余人次
表2  衢州市实验学校女教工行政职务情况一览表:    职务类别  校级领导   中层领导   教研组长  年级组长
人数
1
4
17
比例
25%
33.3%    70.1%
在教育行业中,知识即是事业的基石。为了在事业上能有足够的动力,有充裕的“活水”来源,女教工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不忘充电,不忘补充知识的来源。据调查,有92%的女教工参加过或正在进行各类自考或函授学习,其中取得高学历的女教工人数也在逐年攀高。以衢州市中等专业学校为例,详见表3:
表3  衢州市中等专业学校女教工学历情况一览表:    学历类别   研究生(含在读) 本科 专科
人数
14
49 6
比例
20.3%
71% 8.7%
正因为本着对事业的不断追求,女教工们在创业的道路上踏踏实实,为衢州的教育事业奉献着。
二、事业家庭日益突出的矛盾不可避免地阻碍着女教工建功立业的脚步。
过去,大多数人都认为婚姻会影响工作,但调查显示:40%的受访者表示“婚姻不会影响工作表现。”只是一旦拥有子女,感到两者“相辅相成”的女教工比例跌落到7.6%,高达75%的女教工认为“压力很大,很辛苦”,甚至要“蜡烛两头烧”。
做女人难,做女教工更难,要做一名有所建树的女教工难乎其难!作为职业女性,要在家庭和工作间取得平衡,经常是疲于奔命。只是为工作而活,无视生活中的其它一切,这种观点已然过时,女性比较多的是完美主义者,女教工们经常试图兼而有之。一方面,她们像男人那样,在激烈的竞争中,于工作和事业中寻找保障、地位、权力和满足;同时,她们又试图抓住在家庭、孩子中寻找那种和谐的满足。然而,事实并不一定总能如人所愿,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时间的分配而言,就让女教工苦不堪言。采访中,年近不惑的中学刘老师给我们看了她一个普通工作日的时间表:
表4  
早上:5:20  起床为上中学的儿子做早餐6:30  骑车上班,赶上早自修、上课、备课、批改作业中午:11:30在学校吃工作餐12:00抓紧时间翻阅各类报刊杂志下午:13:30开始下午的工作17:30回家做晚餐晚上:19:00晚自修20:30回家做家务21:30看书准备外语考试24:00上床睡觉
在这张时间表中还不包括突发事件,如学校开会、家庭急事或学校各类活动。她一脸无奈地说:“我就是感到时间不够用,儿子成绩不理想,我有责任,我对他关心太少......”说着她忍不住抹眼泪。    调查中,像刘老师那样“缺时间”的女教工比比皆是。专职音乐教师吴老师在采访中唱了一曲张艾嘉的《忙与盲》,给调研组留下深刻印象。调查时正值“六一”儿童节,紧张的排练,高强度的工作使她原本清亮的嗓子变得沙哑,她说,上紧发条般胶着无序的工作状态,使自己不知是忙?还是盲?抑惑是茫?相较而言,未成家的和子女已成家的女教工似乎稍感轻松,然而中间这一庞大的群体正是我们教育工作的中流砥柱,这一群体的女教工面对家庭、事业的矛盾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精神文化的匮乏是导致女教工心理失衡不可忽视的新问题。
台湾心理学家何永钰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健康公式:B=P/E,B指症状出现率;P指内外压力总和;E指自我强度(个体对内外压力的承受能力)。可见,女教工的心理失衡与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成正比,与个体的承受能力成反比。而一个人的精神文化正是提高自我强度的有效支持。    综前所述,女教工奔波于单位、家庭之间,已无力挤出更多的时间欣赏、吸收各类文化知识,这是造成女教工精神文化匮乏的一大主要原因。采访中,作为语文教师的郑老师谈了她的深切感受:“本来作为语文教师,应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但我有时会觉得在‘吃老本’,有时学生提及的最近文学现象、文坛动态,我甚至不敢直面评述,因为我关注得太少,只有在用时,才去查阅相关资料。”调查显示,以“查阅”代替“阅读”的现象已占65%,而最大的障碍便是“时间不允许”。    造成女教工精神文化匮乏的另一障碍是女性本身。有研究表明,在看电视的时候,女性更多的是看言情剧,而男性更爱看资讯类节目。女性在学习方面的惰性体现在女教工对文化吸纳的选择上。翻开某校教职工订阅报刊杂志一览表,有92%的女教工除了订阅与所教学科相关的资料外,所订阅的便是娱乐类杂志。而男教工的订阅范围涉及经济、政治等方方面面。这种严重的后果是女性越来越感性,精神文化越来越匮乏    被调查的人群中有62.3%的女教工认为自己心理不够健康,其中有10%的女教工认为自己需要看心理医生。这一不可忽视的现象向社会提出了又一严峻的问题:请关注女教工的心理健康!    经验与启示:关注巾帼    一、发挥教育界强大的主流力量,让女教工在衢州教育事业中独领风骚。    教育是个较特殊的行业,尤其在中小学男女教工比例的极度失调已成现实(女教工比例大于男教工比例),女教工这一庞大的群体毫无疑问成为衢州教育的中流砥柱。为了深入贯彻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夯实党的群众基础,真正贯彻“三个代表”,须从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战略高度,加强学校女职委工作的要求,认真研究妇女工作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新办法,充分发挥学校妇女群众在推进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工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女教工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
培养一批热爱教育事业,有良好师德,积极钻研业务,积极投身教育工作的女教工,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学校女职委应在校党政领导下,在校工会的直接指导下,动员、组织、引导女教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以主人翁姿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为推动衢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让女教工在衢州的教育事业中独领风骚。
二、立足以人为本,服务女教工为根本,让女教工拥有建功立业的职业幸福感。
工作,几乎占据了我们生命的1/3强的时间,生活幸福与否,和工作是否幸福休戚相关。大多数职业女性给人的感觉是:美丽、智慧、独立、从容、坚强、温柔、勤劳、时尚......然而灿烂背后,又需要哪些素质来支撑呢?有关专家指出,职业女性要获得幸福,必要的七大素质是:身体健康、工作目标明确、人际关系好、会用电脑、懂外语和商务、精神状态良好、时间与金钱的合理安排。要使女教工拥有建功立业的职业幸福感,应立足以人为本,以服务妇女为根本,为女教工创造更有利于其工作、发展、创新的环境。
1、充分挖掘潜力,提升女教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增强主人公责任感。    坚持“党政所急,女教工所需,女职委所能”的定位原则,开展学校女职工工作。以人为本,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促进女教工发展和服务女教工为主导,以体现高层次知识女性为特色,注重实效,突出重点,激励知识女性发扬“四自”精神,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积极贡献,脱颖而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到实处,推动教工的队伍建设。开设多种妇女服务项目,以形式多样的妇女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和文娱活动为契机,有针对性地做好解惑释疑,凝聚人心的工作,充分挖掘女教工睿智、耐心、质朴、细致等潜力,组织和吸引妇女同志参与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倡导妇女同志为学校献计献策,发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职能,为女职委的工作创造良好条件,让女教工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人。
2、加强女职委的自身建设,增强妇女工作的生机和活力,努力实现妇女工作新的跨越。
基层女职委工作的实效直接影响妇女工作的实绩。各级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在坚持党组织领导下,工会直接指导下,积极开展优质活动,及时把党和组织的关心送到妇女群众的心坎上。如“维权热线”、“法律援助”、“亲子学苑”、“心理咨询”、“帮困送温暖”等活动。扩大妇女工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福射力和影响力,发挥妇女社团的助手和延伸作用,把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妇女组织起来,扩大妇女工作的覆盖面,从物质层面让女教工感到“工作并富裕着”,从精神层面让女教工感到“工作并幸福着”。只有帮助女教工树立崭新的、科学的工作观,才能使巾帼们在工作中拥有饱满的精神,高涨的情绪,并创造出高质量的工作。    世界因为有了女性而更美丽,生活因为有了女性而更丰富,教育因为有了女性而更完美!让我们共同为女教工的生活排忧解难,为教育巾帼的创业鼓掌喝彩!
(作者系民建会员) 参考文献: [1]侯玉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社会调查三题.中国教工.2004.5. [2]石金涛等.培训与开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余凯成等.人力资源管理[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