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宁波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宁波
民建宁波市委员会:培育扶持特色产业,提升宁波产业竞争力研究
发布时间:2005-01-17 14:14:40
  |  
作者:

特色产业是宁波经济的重要支柱。改革开放以后,宁波特色产业经过不断的发展迅速壮大,加速了宁波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有力地提升宁波产业竞争力,但同时也要看到宁波特色产业竞争力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育扶持。本文旨在研究如何通过培育扶持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宁波产业竞争力,为市委决策提供参考。
一、宁波特色产业的空间布局
特色产业,又称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投资主体明确、产品趋同、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产业群体。本文所指的特色产业主要指工业,但不包括临港大工业。
宁波的特色产业萌芽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于八十年代,在九十年代形成规模。截止到2003年,全市有特色产业145块,占全省总数的30%,产值达124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其中单体规模产值超亿元的特色产业达90多块,超5亿元的有十多块。此外,宁波的特色产业还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据统计,全市有60%的农村劳动力依托集群产业实现了就业和致富,不仅解决了全市70多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而且使50多个集市变成了小城镇,改变了城乡二元结构。
根据种类的不同,可以把宁波的特色产业分为纺织、服装、小家电、塑料机械、模具、文具、汽摩零配件、电动工具八大类。
(一)纺织。象山县是全国最大的县级针织品出口基地,也是国际名牌加工基地。至2002年,全县已有针织企业700余家。近年来,象山针织业在研发及重点技改项目上加大投入,建立了针织品研究开发、新面料开发、电脑印花绣花、漂染整理、服装成衣五大中心,走在了全国的前沿。凭借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象山针织品已出口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耐斯”、“骠马”、“耐克”、“华伦天奴”等二十几种国际知名品牌抢滩象山,建立定牌加工厂。
(二)服装。鄞州区是全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和销售基地之一。全区拥有300余家服装制造企业,4000多家服装加工、销售企业,拥有集服装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集团型企业10家。全区年生产服装近7亿件(套)。服装款式达上千种,销往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名扬世界。据统计,鄞州服装年产值已占全区GDP的28%。
(三)小家电。慈溪小家电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有家电整机企业1800余家,配套企业近万家,涉及20多个系列,100余只品种,年产各类家电整机6000万台,产值超250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电源插座生产基地。慈溪不仅成为西门子、飞利浦、沃尔玛、长虹、海尔等世界和国内顶级家电品牌、采购商的定点生产基地,而且还开始打响自己的品牌,涌现出了“方太”、“沁园”、“奇迪”等10多个影响较大的家电品牌。
(四)塑料机械。北仑新区的精密机械产业园区,目前已引进了9家注塑机整机生产企业、30多家配套生产企业。目前,该园区能生产锁模力58吨到3600吨、注塑量从50克到5万多克的百余种注塑机械,产品的精密度和寿命在国内遥遥领先,形成了龙头带动、配套完善、外资聚集的产业发展格局,已经成为国内注塑机产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产业基地。
(五)模具。宁海是“中国模具生产基地”,有专业模具制造厂和模具专业加工点500多家,还有1200多家企业拥有模具车间。2002年,全县模具制造业带动工业总产值达到25亿元,拉动相关产业的工业产值达167.5亿元,占全县工业产值的96%。目前,全县从事模具业的人员已超过3万人,制模技术工人有7000多人,每年能制造出2万套大型精密模具。
(六)文具。北仑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笔类生产出口基地之一,笔类出口全国领先。其中,宁波贝发集团是国内最大的笔类生产企业。如今北仑已拥有文具生产企业30多家,从业人员3000多人。产品包括圆珠笔、中性笔、卷刀、橡皮等12大类、4000多个品种,制造技术多次填补国内空白,产品90%以上出口,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8亿元。
(七)汽摩零配件。宁海全县汽配行业产值10余亿元,企业上百家,其中规模企业34家,产值5 亿元,主要配套产品有汽车同步带、密封件、汽车空调热力膨胀阀、汽车灯具等,主要企业有宁波捷豹集团有限公司、建新橡塑公司。宁波市天普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生产的汽车橡胶燃油管获国家级新产品称号。 大榭虽然只有8家钢套企业,但其生产的钢套在全国占有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0%。目前,大榭从事钢套生产的人员有1200余人,钢套年产值超过了3亿元,成为浙江、重庆、南京等地的国内摩托车生产企业的重要配套基地。
(八)电动工具:余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动工具配件生产基地,占据全国30%的市场,从事电动工具配件生产的企业超过800家,几乎能提供国内外所有电动工具生产厂家所需的配件,年产值超过30亿元,占据全国电动工具配件市场的30%。同时,该市一些电动工具配件生产企业已从生产配件向整机生产发展,整机生产企业近百家。
二、宁波特色产业的竞争力现状
产业竞争力,就是产业集散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优势能力,是产业综合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一般来说,产业竞争力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低成本、品牌与技术创新能力。特色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降低生产成本;第二,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第三,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一)宁波特色产业竞争力优势
1.出口品牌化,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扩大了宁波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宁波特色产业的品牌工作由于起步早,成绩显著,商品品牌率得以逐年提高。目前我市已拥有注册商标2万多件,企业商标注册率近30%。全市拥有大红鹰、雅戈尔、杉杉、罗蒙、玉立等5个中国驰名商标及维科、帅康等10个中国名牌产品,XX件省著名商标。涉外商标注册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雅戈尔、维科等15件商标跻身全国出口名牌行列,数量占到全国的12.7%。据宁波天一商标事务有限公司统计,目前通过该公司申请的涉外商标已达1200多件,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650余件商标在境外注册。
2.生产规模化。在经济实业界,业内人士常把位居全国同行业同类商品产销量第一的企业比喻为“单打冠军”。 在我市宽松的政策条件支持和企业家的辛勤耕耘下,一大批特色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跑者。目前宁波市已有95家特色企业的114种工业产品产销量居全国第一,有244只产品产销量列全国前10位。目前,宁波现有雅戈尔股份、轻工股份、联合股份、维科股份、波导股份等企业入选“中国500强”。
3. 技术高新化。去年,全市企业开发新产品1310项,其中95%以上是由特色企业开发的。申请境内外专利3414项,绝大多数也是特色企业拥有,仅“贝发”笔就申报了300多项专利。鄞州区一次就有19家特色企业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不少特色企业运用高新技术借梯登高,逐步向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高科技领域渗透。    (二)宁波特色产业竞争力的竞争力劣势
1.产业链带动不足。产业链比较短,深加工能力弱。如绍兴的纺织业,中间织造环节很大,但前道的机械制造、制丝纺纱和后道的印染整理、服装加工等能力都很弱,只能生产一些大众化的面料。宁波以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不少企业配套能力差,且产品多数属于下游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因而产业链的带动力不足,而且除服装有专业的配套设施—轻纺城外,没有专业的物资流通领域的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为企业生产和销售服务,周边配套设施的缺乏没能使产业链的带动力充分发挥出来。
2.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宁波多数行业虽有生产能力,但自主开发能力普遍较弱。多数企业只是生产主体,没有能够成为创新主体,更谈不上掌握核心技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企业的技术研发经费投入不足,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科技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都相对较低。多数企业的技术、工艺和装备落后,主要技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
3.自主知识产权较少。要参与国际竞争,必须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当前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达到他们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而宁波的不少企业对自主知识产权还存在着一些模糊认识,自主知识产权较少,产品创新的少,模仿的多,由此导致宁波企业知识产权纠纷日益增多。据浙江高院民事审判第三庭报道,宁波为全省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最多的城市之一。
4.产业层次不高。企业“轻”“小”“低”的状况未有较大改变。传统产业虽形成较大的规模,但整体优势不突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普遍缺乏国际竞争力。处于起步阶段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仿制技术和组装加工为主,尚未在工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高加工度产业严重不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不多,低水平加工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明显过剩,不少行业已陷入过度竞争的困境。
三.对策建议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依托资源优势,通过强专、扩精、优特、拓新,加快发展和培育一批生产专业化、经营精细化、产品特色化、技术高新化,发展有优势的特色产业,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支柱。
(一)加强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名园。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化园区,通过加强对园区内交通、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实现园区内公共资源的低成本共享。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专业化园区,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
(二)创新产权制度,培育一批名企。创新产权制度,促进资本结构多元化、社会化。具备一定规模和条件的特色企业,要打破产权封闭和股权封闭,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制公司,并创新“经理人”选拔机制,促进经理队伍职业化、市场化改革传统的、单一的从家族中选择经理人的模式,面向市场,广招贤才,从任人唯亲转向任人唯贤,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产权制度和企业组织制度。
(三)完善品牌战略,发展一批名品。加强品牌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产业结构原产地保护,从依靠初级产品求生存向开发名牌拳头产品促发展转变,大力发展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能够代表宁波形象的名牌产品。
(四)开发人才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开发人才资源,一是要营造环境,筑巢引凤,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二是要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改变人才的地域观念,在国内外发掘人才资源;三是要重点培养和使用年轻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等陈规陋习,积极培养,放手锻炼,赋予重担,鼓励人才创新创业。推动科技体制创新,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机构,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建立鼓励创新基金,扶持创新活动,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充分调动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五)创新市场组织,完善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组织。市场组织的完善使不仅在于为社会创造了产值和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知识和技术全面扩散到社会各个层次、各个角落,对特色产业在发展战略选择、资源优化配置、市场驾御等关键环节上的科学决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在消除对市场组织发展的不必要限制和制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市场组织的准入和退出管理机制,按市场化的原则积极发展和规范各类独立公正、运作规范的市场中介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加强组织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最终形成与市场体系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的现代市场组织体系,为特色产业提供优质服务。
 
(六)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首先,在构建产业集群总体思路下设计吸引资本的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特色产业项目进入区内,促进相生集群的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提升;其次,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对特色产业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特色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特色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外部“硬”环境;第三,加快市场化步伐改革,营造有利于特色产业形成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使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在地区间、行业间自由流动,采取有效措施打破地区封锁,建立统一、开放、多层次、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营造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