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十一五”时期加快我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06-01-16 16:46:23
|
作者:
重化工业泛指生产资料的生产,包括能源、机械制造、电子、化学、冶金及建筑材料等工业。现代意义上的重化工业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还包括电力、石化、冶炼、重型机械、汽车、修造船等,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被誉为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也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从我市的实际来看,临港重化工业主要包括石化、能源、钢铁、汽车、造纸、修造船和机电等。
一、我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一)发展的优势
1、得天独厚的港口区位优势。宁波港地处大平洋西海岸,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区位优势明显,具有通江达海的运输优势,以及作为国内、国际航运枢纽必须具备的位于扇面中心的地理位置。宁波港的开发建设,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域性内河港发展成为集内河港、河口港与海港三位一体的能接卸化工、煤炭、铁矿石、原油、集装箱等17类近百个品种,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的综合性港口。2004年,宁波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26亿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00.5万标箱,分别列全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和第四位。
2、丰美富饶的资源优势。宁波港岸线、滩涂、油气资源极其丰富。北仑港岸线170公里,其中深水岸线121公里,可建各类生产性泊位285个,且后方陆域宽阔,是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理想区域。宁波拥有全省最丰富的滩涂资源,有潮间带滩涂面积约156万亩,居全省首位,其中可用于围垦的约50万亩,为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用地创造了条件。宁波东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储量达200多亿吨,东海油汽在宁波上岸,建设油气中转、储运、加工基地,可形成石化工业产业链,带动临港重化工业发展。
3、便捷完善的交通优势。目前,宁波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港口为龙头,城市为中心,公路、铁路、水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沿海大通道同三线、杭甬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萧甬铁路复线、杭甬运河、宁波至上海、南京的原油输送管道、以及杭州湾跨海大桥和舟山连岛工程的实施,甬金高速、甬台温铁路的兴建等,使宁波对外交通更加便捷,经济联系更加广泛,成为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中心,为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具大的腹地。
4、具大的产业和市场基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沿海、沿江和产业优势地带已逐步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竞争力和产业特色的化工产业园区,其中杭州湾已成为这一发展趋势的一个亮点区域,也有望成为我国最重要的重化工产业集聚带。而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宁波重化工区域,其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形成,以及丰富的民营资本、以镇海炼化为龙头的石化产业、华东地区轻工和纺织业对石化产品的庞大需求等因素,为我市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规划导向作用发挥不够,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宁波临港重化工业规划滞后,临港区域多采取以项目带开发的发展思路,难以做到以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原则进行项目布置,导致许多地区的重化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并影响到今后的项目引进和区域产业的发展。
2、临港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链不够长。目前,宁波临港重化工业的大多数产业链较短,对区域内外其它工业带动性不强,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大乙烯项目还没有正式开工建设,一些产业与产业之间末能建立起较强的关联度。
3、要素资源供给总量不够充裕,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形成制约。一是水资源制约。重化工业是用水量较大的产业,但临港区域内水资源不够平衡,局部地区用水紧张,一定程度上造成对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影响。二是电力供给不足,近几年宁波重化工业用电大幅度增长,已出现供电紧张的情况。三是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临港大工业步伐的加快,土地已经成为制约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人力资源不够合理,缺少一批有影响的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一批能够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应用型熟练工人和高级技术工人。五是环境压力加大,当地群众对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环保意识增强,局部地区水污染、海域污染仍较严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仍跟不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
二、我市发展临港重化工业的基本思路与空间布局
1、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循环经济生产理念为指导,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充分利用港口的区位优势,着力构建以宁波为中心的环杭湾州临港重化工产业带,建设石化、能源、钢铁、汽车、造纸、修造船和机电等基地,提升我市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进宁波经济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建成为我国重要的重化工业基地。
2、区域布局和发展重点
按照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思路,其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重点可分为北仑、镇海、大榭和象山港湾四大区域,重点建设镇海石化工业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和象山港综合开发区。镇海石化工业区依托镇海炼化和LG甬兴,重点发展石化、原材料工业;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区内的北仑电厂和热电、中华纸业、吉利汽车、宝新特钢、海天塑机等,重点发展石化下游产品、钢铁、汽车、造纸、机电和能源工业;大榭开发区依托港口条件,重点发展石化、能源和机电工业;象山港综合开发区依托象山港大桥建设,重点发展能源工业。
三、加快我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强临港重化工业整体发展规划,促进产业有序发展
宁波要把临港重化工业的发展放到全省、长三角及全国的大背景中考虑,充分贯彻规划先行理念,以科学的眼光制定好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规划,要从原来以项目带开发转向以规划来带动整体开发,达到有效利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一要注重重化工业发展的整体性,充分考虑周边城市的发展现状及潜力、优势,做到准确定位,优势互补,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二要注重区域的协同性,在制定重化工业发展规划过程中,必须与其他临港工业的规划进行综合协调,以实现资源共享,互动发展。三要有超常规的发展目标,在临港重化工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上要领先于省内其它城市,并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浙江省临港重化工业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2、抓好临港重化工基地和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对于宁波培育临港重化工主导产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有重要的作用,必须着力抓好石化、能源、钢铁、汽车、造纸、修造船、机电等基地建设和镇海石化工业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和象山港综合开发区等园区建设,以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为载体,来加快临港重化工主导产业培育和产业集聚。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和国内企业来宁波投资,利用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来引进国外大项目,提高宁波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水平,以跨国公司、大企业集团为龙头,带动中小企业集聚,培育主导产业。二要以名牌或特色产品为纽带,选择有相应配套能力的国内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协作、加工服务或联合生产,通过配套合作为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注入新的技术和工艺,扩张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的规模,提高其技术设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三要实施园区带动战略,按照“规模强园、特色兴园、专业立园”的发展思路,以及突出地方特色,促进产业集聚,培育龙头企业,吸引要素资源,实现跨越发展的功能定位,着力抓好各类园区,通过园区建设来培育临港重化工业主导产品,带动区域外企业的发展。
3、增加生产要素供给能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建设用地紧张、专业人才缺乏、水资源紧张、环保压力增大,已成为我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一要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和有效供给能力,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加强土地整理和后备资源开发,重点保证临港重化工业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二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大力引进和培养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完善健全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三要进一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以适应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大量用水需求,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的用水价格,建立水价预报制度,推行超计划加价的办法,促进企业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要合理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开发规划,有步骤地进行水源设施建设,推进境外引水工程。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临港重化工业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重化工业尤其石化业,是个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发展临港重化工业要把控制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放在突出的地位。一是注重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加强重化工业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项目,关闭工艺、技术、设备落后的石化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加大对重点污染重化工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快污染综合治理设施的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高、资源利用佳、废弃物排放少、绿化覆盖率高的生态临港重化工园区,全面推行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严格执行环保总量控制和企业排污标准,进一步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和档次。二是倡导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要大力推进重化工企业的清洁生产,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从产品设计开始到废弃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处置,由生产者承担责任,实行污染产品押金或保证金制度。
四、加快我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产业政策。政府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运用必要的政策调控手段,促进我市临港重化工业发展。一是积极引导国有、民营、外资投资于资本密集型和产业效率比较高的重化工业,提高临港重化工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对投资这些行业的业主给予一定年限内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二是吸引外商投资改造和提升传统重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鼓励外资以资金、技术和设备等方式参股、购并进行资产重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三是允许外商风险资金参与创业型企业投资,促进重化工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尖端技术,增强自主开发研究的技术手段和能力;积极与外商企业合作,寻求共同发展;放开股权、规模等方面的限制,允许外商独资经营。四是实施有利于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的投资政策,建立专项基金,用于临港重化企业贷款贴息和产品设计、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
2、土地政策。临港重化工业的布局范围广、土地占用量大,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对列入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要力争保证土地供给。一是实施有区域差异性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根据区域比较优势原则和区域经济分工原则,实行因地制宜、分区定量保护,在区域总体保护率不变的前提下,适当放宽临港工业区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二是加大土地整理政策实施的力度,提高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建设用地指标的折抵率。简化省级重点临港重化工业建设项目审批环节,对列入宁波市级重点建设的临港重化工业项目视同省级重点项目,可申请追加用地指标。三是加大盘活闲置土地力度,对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内的多年闲置土地,要依法收回或加收相关费用,重新出让后,可按原土地出让合同约定的出让金标准将已缴纳的剩余年限的土地出让金退还原企业。
3、科技和人才政策。发展临港重化工业,需要科技和人才的支撑,政府要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来吸引国内外人才。一是建立人才柔性使用制度和人才租赁市场,促进柔性流动机制形成。既可以采取咨询、讲学、顾问、兼职、聘用制形成,也可以采取技术入股、技术合作、合作经营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积极创造各类人才参与国际活动的条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发挥人才中介组织的作用,搞好人才柔性流动的统计,建立人才战略储备机制,促进人才柔性流动。二是实行引才、引资和引项目三位一体,抓好重大节会引才工作。围绕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要抓好浙洽会、高洽会、大中专毕业洽谈会专场洽谈会等,千方百计引进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紧缺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同时采取“产业引进”、“课题引进”、“管理引进”三种模式,引进国际智力。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继续深化“4321人才工程”,推进我市与国内重点院校的合作,选送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在职中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和到国外深造。四是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资源价值评价体系。探索多元分配方式,实行按智分配,以干股、股权、期股等股份化分配方式,逐步实现人才劳动成果的价值化、资本化和股份化。五是完善和制定吸引人才的政策,形成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的良性循环机制。出台留学生来甬创业政策和博士后工作站管理政策、人才中介组织审批管理政策等,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人才。
4、吸引民间投资政策。发展临港重化工业,除国家投资和利用外资外,吸引民间投资也是一条重要渠道。一是拓宽民间资本进入渠道,降低民间资本进入的门槛。对于一些竞争性、盈利性的经营性项目,允许民间资金以控股方式进入;而那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允许民间资金以参股方式进入。二是推进民间投资的市场融资,尝试建立能源、石化等产业投资基金。在国家政策许可的前提下,选择一些具有相关知识和经验的金融机构与实力雄厚、经营业绩良好,具有丰富投资管理经验的企业共同发起设立能源、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进入。三是制定扶持民间投资的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鼓励民间投资。允许财政资金直接以国有资本参股方式或补偿形成投入以民间投资为主的项目;加大财政贴息力度,规范对民间投资者的税费征收,坚决制止对民间投资企业的不合理收费;进一步完善信贷支持体系,取消对非国有中小投资者的所有制歧视,制定适合民营中小企业特点的贷款政策和管理办法,建立多层次的贷款担保制度。
5、环保政策。完善鼓励企业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经济政策,是促进临港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是从监控和控制的机制入手,实行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并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提高企业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的积极性。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主动削减排污总量,降低现有排污水平,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二是加大污染点管理力度。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效益低下的企业坚决予以关停,对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实行严格的环评审议制度,提高监港重化工业的环保水平。三是鼓励企业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对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品、废物再生利用、清洁生产工艺改造等,采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折旧、贴息贷款等政策和措施,对环保产业给予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