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宁波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宁波
“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
——民建海曙总支部持续开展“探访古航道,保护母亲河”活动纪实
发布时间:2016-06-07 17:12:19
  |  
作者: 柴 隆

    天一生水,水润甬城。浙东宁波,河网密布,“三江六塘河,一湖居中央”的景致恍若如昨……

    2016年6月4日,民建海曙总支部第三次组织“探访古航道、保护母亲河”活动,旨在寻觅城市之根、唤醒甬城生态之魂,公益行动得到了海曙区文明办、区“五水共治”办公室、四明户外应急救援队的支持与响应。会员们在深入了解历史古迹、人文地理、古航道故事的同时,加深了对历史文化和环保治水的双重关注,一路探寻甬城水岸生态之美,唤醒全社会保护母亲河。

    或许在我们的记忆里,都有这样一条河,我们喝着它的水长大,我们仰赖它引水灌溉、养育两岸子民,无论你走得多远,它都在你心里,沧海桑田,风水流转,它如同一棵根脉发达的大树,支脉丛生,流向哪里,哪里就有河岸,朝着河岸的方向,就是村庄和故乡,有家园和文明,那个名字叫做——“母亲河”。本次探访的“母亲河”为西乡后塘河,终点是“浙东运河上的甬城门户”的大西坝,全长约13公里。

    “望春桥上望春波,草绿苹香凫鸭多。最是城西好风景,夕阳处处起田歌”这首脍炙人口的乡土风光诗,就是清代初期的鄞县大儒万斯同在《鄮西竹枝词》中描写鄞西西塘河的景致,湛蓝的天空,流云朵朵,会员们从西乡后塘河的胜丰桥岸乘船出发,未有田歌入耳,但见河岸垂柳依依,白鹭翻飞,此番景象也怡人。
    船下的这条河,为旧时宁波通往京城的“国道”,均宽30米,称谓却换了又换。今称西乡后塘河,旧称西塘河,最早又被称为官塘河。昔日往来宁波的官员学子、军旅僧道走的大多都是这条水道,自古是杭绍水路来甬必经之路,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经济繁荣。旧时,官塘河上万船云集,百舸争流,官船往来如织。时至清代晚期,河道两岸水乡已是风光旖旎,望春桥的南北有数百户人家居住,相当繁华,形成了每旬二、五、九的集市,三月高桥会,八月赛龙舟……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内河航运依旧繁盛,去西乡高桥、白鹤、深溪等地,均须乘航船过这条水道。
    西风作意,清一色的高拱圆洞桥步入眼帘,望春桥斜斜地耸立在河面上,首先进入我们的视线。在望春桥之西有新桥、上升永济桥。经过高桥以后再数公里水路就到了姚江的古渡口大西坝。历史上对这段水道的记载,比较详细的要数朝鲜人崔溥所写的《漂海录》。1488年,朝鲜官员崔溥在海上遇险后漂泊至浙东台州,上岸后由官府接待,沿运河北上抵达北京,北返归国。在后来写的《漂海录》中记载了他乘船出西门到西塘河,由西塘河到大西坝,由大西坝至小西坝,挽舟姚江逆上至上虞江的路线,无疑和民建会员们的行程相吻合。
    在行进的过程中,会员们不忘寻找并拍摄沿途涉水的违章建筑,发现桥下建筑垃圾堆砌较多,船浆在行进的过程中会触及,因为饮用、洗涤都有现成的自来水,居民的维护水净意识渐渐退化,沿途居民洗拖把、倾倒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少村民挨着河滩种菜,使原有的河道变窄,为此,会员们呼吁管理执法部门加大管控力度,市民齐心保护,让“母亲河”更健康。令人欣慰的是,这条航道所在工厂较少,各类排污情况良好,时常能看到保洁员打捞垃圾的场景,“五水共治”的效果凸显,水质已进入日常化养护阶段,在承载了千年风霜之后,这条古航道重新焕发江南水乡的美景,让会员们深受感染。
    船上的会员们在饱览水上美景,实地感受“母亲河”的巨大变化。寒暄中之余,不约而同地聊起美好设想:培育亲水、乐水、休闲健身运动旅游项目在这片古航道上大有文章可做。今年初成立的“海曙民建公益促进会”承袭海曙民建总支助力公益事业的使命,继续在抗震救灾、公益创投、捐资助学、“五水共治”志愿行动等诸方面形成的公益品牌,借此活动建言,负责人曹云提出开发“古河老桥新景游”项目建议,通过培育亲水乐水休闲健身运动旅游项目,让更多市民参与美丽水乡、美丽宁波的保护与监督。同时,考虑团结社会公益力量对沿河的古迹进行修复,让“母亲河”的文化传承和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小西坝、大西坝、高桥、浅桥、上升永济桥、新桥、望春桥,这些承载着数百年沧桑的厚重符号,一如一本泛黄的日记,为我们记录古航道的历史与变迁。外江和内河交汇的堰坝,让我们感叹先人的智慧。纤道旧痕,其间包含了多少纤工的辛劳与血汗?人力车坝让我们赞叹旧时的匠心独具,这些都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西风作意送行舟,帆饱清淮碧玉流”的壮阔气象必定在这条古航道上重现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