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嘉兴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嘉兴
程利仲:资源约束下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05-07-27 09:52:16
  |  
作者: 程利仲

近几年来,浙江经济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但冷静反思会发现喜人形势背后隐藏的问题:经济发展是靠粗放经营、数量扩张实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无法继续承受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营下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是经济素质性、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尤其是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相对落后,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匮乏。特别是去年以来,生产要素紧缺造成的“瓶颈”效应,越来越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如果我们不正视这个问题,加快研究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如何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浙江省经济发展在前几年大投入带来的大产出动力弱化后,有可能会进入一个长期的经济低增长时期,从而制约着各种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浙江资源现状及其对经济的制约评析
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可以用“三高一低”来形容,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效率,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需求大、利用效率低,环保对经济的压力大。本文从浙江省主要资源稀缺程度、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污染三个方面对浙江省资源现状及其对经济的制约进行评析。
(一)浙江省主要资源稀缺程度分析
浙江是个资源小省,随着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快速占用及消耗,在土地、水、能源、人力资源、资金等主要生产要素方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状况,给经济增长造成了极大制约。
1、土地资源稀缺程度。土地是财富之母,没有土地,一切生产都无从谈起。浙江陆域面积只有10.18万平方公里,为全国的1.06%,是中国陆域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而且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耕地不足――经济发展――更快地消耗耕地资源,是近年来浙江经济增长与资源禀赋之间矛盾的真实写照。自1979年以来,浙江省新减少的耕地面积达726万亩,相当于2003年末实有耕地面积的30.4%。截至2004年年底,浙江省耕地面积为3188万亩,划定基本农田2711万亩,建设用地只有400多万亩,按照前些年使用量的平均增幅,浙江在土地上的回旋余地已经很小。近两年来,浙江省全年的用地量达到50万亩,然而每年分到的用地指标不到20万亩,仅相当于杭州一个市的用地数目。在海宁市,政府已经将2010年的土地指标审批完毕。一些民营企业由于批不到建设用地,不得不举家搬迁到上海和省外及国外谋求发展和生存的空间。    2、水资源短缺程度。水资源面临的严重短缺,将成为制约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如果不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要不了多久,浙江省就会像“电荒”一样出现“水荒”。环境调查显示,浙江省可开发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300亿立方米,而这一上限在2014年左右即可达到。与此同时,用水量却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据预测,到2010年,浙江省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到55亿立方米,而2020年将上升到67亿立方米。
相对于资源性缺水,困扰浙江省更多的是水质性缺水。浙江地处沿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历来有“江南水乡”美称。由于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日益加剧,目前浙江全省平原河网水质普遍为五类或劣五类,主要河流下游也劣于三类。杭嘉湖水网在枯水季节基本没有可用作饮用水源的三类水体。浙江省八大水系中,受污染的河道已长达1000多公里,占总河长的40%左右。工业、农业及居民生活对地面水的污染,反过来将成为制约工业、农业及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
水资源的紧缺及地表水的被污染,迫使浙江一些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又导致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在浙江省地面沉降范围已涉及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台州、温州6市的22个县(市、区),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占浙江陆域国土面积的15%。嘉兴市中心区域沉降量超过800毫米,现仍以每年20毫米~30毫米的速度下降;宁波市区地面沉降面积也超过190平方公里。
3、能源短缺程度。浙江省是一个能源矿产极度匮乏的省份,全省一次能源95%以上靠外省调入。1995年至2000年浙江煤炭保有储量平均每年减少180万吨,2000年后,每年减少的储量增加到了近700万吨。2003年,尽管浙江省委、省政府在保证电力供应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全省发电量增加17%,外购电量增加51%,但由于生产用电量增幅过快,仍然不得不拉闸限电。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由1998年的小于1提高到2002年的1.56,2003年更是超过了1.7。2003年非典给浙江GDP造成的影响是0.3个百分点,而“能源荒”——拉电影响却达到0.6个百分点。2004年浙江省平均电力缺口为340万千瓦,电量缺口为200亿千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荒”,企业饱受拉闸限电之苦。全年超过一半的企业存在非正常停电情况,平均每月停电11天左右。
4、资本短缺程度。浙江是中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也是资金最充裕的地方,但是自去年以来,我国政府对产业投资和经济过热的大幅度控制,让企业普遍开始缺失生存所需的“血液”---资金。尤其是中小企业,更是成为银根紧缩首要的调整对象。中小企业是浙江工业的命脉,目前全省拥有中小企业68.78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9%。据调查,22.3%的中小企业感到流动资金紧张。据绍兴市对30家企业随机抽样调查显示,估计市区480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和10550家小企业2004年约缺少流动资金39亿元;城区1000万元以上的42个项目今年需用资金16.5亿元,资金总缺口在60%。
5、人力资源短缺程度。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浙江省存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双紧缺现象。2004年,浙江省拥有4600万常住人口,外来劳动力高达1400万人。尽管如此,面对高速发展的经济,劳动力仍然是供不应求。从有关部门对浙江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跟踪数据分析,从2002年的下半年开始,浙江一些城市用工紧张情况已经开始显现。2002年上半年,全省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为0.98,第三季度为1.03,第四季度为1.49。此后市场的求人倍率始终在1.20以上,到2004年第二季度,全省进入市、县(区)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劳动力资源共有794262人,用人单位经过劳动力市场登记招聘各类人员却达到了1229608人,求人倍率为1.55。两年半来,全省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平均为1.27。杭州等地用工紧缺情况更为突出,杭州市2002年第一季度的市场求人倍率为1.9,第二季度又上升为2.15。此后两年半时间里,只有两个季度的求人倍率低于2,平均求人倍率为2.18。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用工人数还将进一步增加,在本省潜力开发完毕的情况下,劳动力短缺将成为制约浙江省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在八大类职业类别中,2004年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增长最快,求人倍率达到1.57,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2%,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农林牧渔生产人员的求人倍率则分别达到1.89、1.80。从技术职称来看,对技术职称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35.56%,并且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都在2以上,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求人倍率更是高达10.21,比上年同期增长484%。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6.03%的用人需求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用人需求占总体需求的30.65%,高中、专科、大学的求人倍率分别达到1.73、1.73和2.95,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27%和29%。
(二)浙江省主要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1、土地利用情况。一方面浙江省的土地指标年年有缺口,另一方面浙江省土地资源的粗放经营比较严重,利用效率较低。从土地投资密度来看,浙江每亩土地平均投入只有40万元,而苏州新区是200万元以上,发达国家投入水平更高。全省园区的平均投资密度和产出率仅为江苏的50%左右。许多开发区内的企业圈地后只用很少一部分地建设厂房,大部分土地用来大搞绿化、广场、马路,浪费有限的土地资源。从土地容积率来看,绝大多数是一层厂房。究其原因主要是早期投资者占用廉价优质土地资源,但产业层次较低,企业规模较小,效率不高,却始终不能迁徙;新投资企业尽管所属产业先进,效率高,但没有适当土地可容纳。
2、水资源利用情况。一方面是水资源短缺,一方面却浪费惊人。目前浙江省2/3的农灌渠仍是土渠,灌溉流失率达60%以上。工矿企业耗水量同样惊人,如衢州一家企业一天的用水量竟与杭州市一天的生活用水量相当;再如宁波市每月用水20万吨以上的印漂染企业有6家,这些企业每天的用水量为4万至5万吨,相当于全市每天有6%的供水量被这些用水大户“喝”掉了。另外,浙江省的水重复利用率仅30%左右,城市供水系统的自来水管道漏水率高达20%。由于没有分级、分质和循环用水等节水措施,冲厕、浇花、拖地等都直接使用自来水,造成浪费,浪费又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
3、能源利用情况。当前浙江能源消耗有两大特点:一是主要产品单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如浙江省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到30%。二是产值能耗高。2003年每千克标准煤能源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5美元,而世界银行1996年公布的国际单位能源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值为2.2美元,高收入国家为3.5美元。浙江能源利用效率为34%,比世界先进水平低8个百分点。同时,能源消耗增幅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如2003年全省电力消费量增长22%,当年GDP增长速度仅14%。
4、资本利用情况。浙江省一方面是中小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确是大量资本外溢,本省无法加以利用。据不完全统计,自“九五”以来,浙江至少有7000多亿元民间资本进入全国各地的不同领域。无论从总量还是从活跃程度看,浙江都是我国大陆最大的民间资本溢出地。深入分析可见,浙江资本外溢是资本日益庞大与浙江地域空间、资源空间发生矛盾的结果。调查显示,2004年,浙江省对外投资总额从两年前的3000亿元迅速增长到了5300亿元,在全国各地创造的就业岗位超过1000万个。
5、人力资源利用情况。长期以来,浙江省与全国一样,经济增长实际走的是一条低工资、低教育、低技术、低劳动生产率、高劳工淘汰率的路线。在这“四低一高”的前提下求发展,只能进一步加大对廉价劳工数量的需求。因为劳动力太便宜,厂家不愿意投资更新技术、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据联合国发布的《2002年贸易和发展报告》,美国1998年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考虑到生产率因素,创造同样多制造业增加值,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如此比较,日本、韩国的劳动力成本反而比中国低20%。
(三)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分析
经济增长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然而,按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资源消耗强度,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浙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负面效应,其中高排放和高污染给浙江社会经济带来重大影响。2003年浙江省的废水排放总量达27.03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达10432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达1976万吨,每生产1亿元GDP需排放28.8万吨废水,生产1亿元工业增加值排放2.38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气,产生0.4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这几个指标分别比1990年增长84.8%、3倍和1.3倍。如按GDP年均增长9%的速度计算,到2010年浙江省废水的排放量将是目前的两倍,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   环境污染的加剧,又不断加大了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支出。2003年浙江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达23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3%,支出占当年GDP的2.5%。由于难以建立资源环境统计与估价制度,更多的资源耗减与环境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目前还无法用价值量核算。
二、突破资源制约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2004年12月5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被大家总结为一条红线(发展观),两大重点(调控和改革)。会议提出的六大任务中,“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健全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节约能源、资源是优化结构的重要目标。必须坚决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全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我们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一条经济增长之路。
(一)从资源本身寻求解决思路
从资源本身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增加资源的供应量。从土地资源来讲,一要积极进行土地整理,向土地整理要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用地。二要整合现有的乡镇工业园区,对进区项目进行全面排查清理,对未按期开发建设的土地依法收回,安排新批项目,以盘活现有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三要加强村庄整治力度,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向村庄整治要土地。四要有计划、科学合理的通过围海造地增加土地。
从水资源来讲,一要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优化浙江水资源配置。允许水权转让,形成水市场,实现跨流域、跨区域用水;加快推进水价改革,形成合理的水价体系,水价应体现浙江水资源的稀缺程度。二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水务市场。引导和支持国内外资本投资水务行业,形成多元化的水务投资主体。三要制定排污配额并允许交易。有关部门要制定各市、县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的配额,并逐年减少排放配额总量,同时允许各地配额交易。政府要加强对水环境的监管力度,增加全省地表水质断面监察点,对超额、超标排放污水的地方政府和企业、单位进行法律制裁和行政处罚。
从资本来讲,政府应允许民企入股、参股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推进民间银行试点工作,有条件的企业可以成立投资公司。鼓励发展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各级政府要对启动阶段的担保机构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有各职能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参加的民企诚信评价体系,建立金融系统内部统一的借款企业资信评级体系,作为各类社会融资、担保、经济交往、社会评价的有效依据。
从人力资源来讲,首先要充分利用本省的人力资源,引导本省的失业人员或隐性失业人员到需要劳动力的企业去就业。其次要开阔视野,积极引入全国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企业要转变引人观念,变以前的人找企业为企业找人,变无计划引人为有计划引人,变分散引入为对口引入。
至于电力资源,由于近几年省内电力项目的上马,浙江到明年将基本实现电力供求平衡。2004年浙江新开工电力项目1430万千瓦,2005年计划增500万千瓦,2006年再增600万千瓦。到2010年,浙江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5000万千瓦,达到适度超前的水平。
2、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约束客观上要求我们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本文仅就土地资源进行讨论,至于其他资源由于技术性较强,不便深入分析。首先应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指标标准,对项目用地设置进入门坎和强制退出标准。其次,要节约用地,惜土如金,制订土地占用中长期计划,有计划、视项目实际需要批租土地。再次,要有选择地引进项目,项目引进应符合产业规划,有利于形成产业集群。最后,向外“突围”要土地。主要方法包括:(1)向空间要土地。杜绝“摊大饼”式土地开发,引导企业确立立体用地观,鼓励企业建造多层厂房,使用工业标准厂房;对现有厂房进行改造,平房建楼房,楼房建多层。(2)向域外要土地。鼓励企业到中西部土地相对丰富的地区建立原料基地,这不仅能解决在浙江办企业土地不足问题,又能够支援中西部建设。(3)向科技要土地。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投资资金、科技密集型产业,产出更多的效益。增大现有企业的技改力度,进行零增地技改。(4)是零用地招商。打破“招商引资,土地先行”这一传统的惯性思维,推行不耗用工业用地指标的“零用地招商”。
3、充分利用再生资源,走循环经济之路。循环经济也称为资源闭环利用型经济,在保持生产扩大和经济增长的同时,建立“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浙江省是资源小省,同时又是经济强省,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要靠二条腿走路,一是寻找新资源,二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从资源利用战略上看,进口再生资源加工成为高级材料和最终产品,对解决省内资源短缺状况、减少原生资源开发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新型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也是坚持勤俭建国、厉行节约、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二)从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方式寻求解决思路
浙江经济发展目前遇到的问题不是某种资源短缺问题,而是全面短缺;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不能仅仅就资源论资源,还需要战略审视,进行综合平衡。资源短缺背后反映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对浙江来说,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重中之重。
1、优化产业结构。针对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源紧张状况,浙江应拓宽招商引资领域,以优化产业结构。从大的产业来讲,浙江应优先发展第三产业。这是因为第三产业的项目占地面积较少,水电需求量较低,不仅有利于缓解浙江资源现状,对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加快与国际接轨也有积极推动作用。从三产内部结构来看,应优先发展为二产配套服务的产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引进咨询、中介服务类企业。从工业内部来看,浙江省的许多地市仍然以轻纺产业为主,该产业对土地及劳动力资源占用比较大,应进行适当控制,逐步降低轻纺产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同时,有选择、有重点、分区域发展重化工业,但要注意重化工业是土地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浙江省不可能把工业发展重点放在这类行业,而只能在杭州湾沿岸滨海产业带进行适当发展。应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工业,该产业资源投入产出比高,发展潜力大,发展该产业可以优化工业结构,在当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应当把该产业培养为主导产业。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前资源约束条件下,要大力发展经济,必须将信息化建设及技术创新作为主要抓手。通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仅能够支持企业建立现代营销系统及电子商务,大大加快企业的运作流程,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还将提高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促进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重点是建立五大体系: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以产学研联合为纽带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以区域技术中心为主要载体的技术支持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以经济政策和法律手段为主要方式的政府技术创新调控体系。
二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稳定传统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传统产业尤其是传统优势产业在较长时期内仍是支撑浙江省制造业增长的主体。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制造业调整和发展的关键。必须在继续保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推进传统产业技术、产品及产业升级,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实现从适应短期条件、偏重低成本扩张到注重夯实长期发展根基、提高国际分工和竞争地位的升华,从而保证传统产业能够在资源占用不增加的情况下得以稳步发展。
(三)从微观主体角度寻求解决思路
从微观主体角度寻求解决资源约束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主要提高资源投入产出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可以在现有资源不增加或较少增加的情况下,产出更多的成果,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很多,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和加强企业管理两个方面。
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讲,政府要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企业间的技术合作和企业网络的发展,为企业提供质检、认证、技术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并通过财政、金融、税收等多种手段,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帮助,促进企业增加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要把科技兴“企”的着力点放在技术引进和嫁接改造上,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有计划地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行业、企业和产品进行设备更新、工艺改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同时要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扶持作用。而作为企业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要注重人才的引进,提高产品的档次,进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技术改造。
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角度来讲,针对目前企业规模偏小,管理粗放现象,首先,要求企业的决策人加强企业战略研究,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合理定位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浙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企业战略不够重视,决策时往往凭感觉拍板,一旦决策失误,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会造成致命打击。其次,企业管理人员应提高外部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环境、用户、竞争对手的分析研究能力,以市场需要引导企业发展。再次,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浙江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总体不高,企业应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简单明了、操作性强的制度并通过严格执行制度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最后,为保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应加强学习,提高企业管理的能力。从政府角度来讲,应加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创业辅导,加强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在目前中小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内生需求不高的情况下,政府应采取免费或补贴的方式对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以提高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管理学院 副院长 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