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湖州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湖州
会员随笔:上林村
发布时间:2022-03-29 09:09:40
  |  
作者: 相瑞锋
        改革开放之后,浙江农村率先走出贫困走向世界的是义乌,而湖州农村率先走向富裕走向全国的是织里镇的轧村,织里自古商贾相传,史书上早有记载:每至蚕后,四乡遍闻机杼声。而七八十年代轧村的农民,身背枕套被套,手拿着番薯干粮,独闯中华大地,甚至远赴蒙古!
        大地回暖,春意暖融,一逐前几日阴寒之冷,我们民建一行十数人在市委会副主委孙占民、凤凰支部主委胡琼琼的带领下,来到轧村,听取当地的乡镇领导畅谈新农村,共同富裕取得的喜人成就!
        随后便驱车来到久享盛名的上林。轧村的骥村曾出过明代的工部尚书严震直,至今西塞山脚下还有地名叫 严家坟,是严尚书百年安眠之地;清代文献学家、藏书家严可均,此公称一己之力,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使之与《全唐文》相接,要知道《全唐文》却是整全国文人而著,所以称严公彪柄史书亦不为过。但我不无遗叹的是听今天的村委宋书记,骥村那边历史痕迹已荡然无存。而上林却是不同,留下了梅园。梅花傲雪斗霜,代表了坚贞和不屈。所以自古文人爱梅,宋代梅妻鹤子的林逋留下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诗;近代大书法家吴昌硕“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最后归宿于余杭超山梅林之中。然当年靖康之难,金兵南侵,兵锋之下,纵江南繁华似锦,顿成一片凄寒。宋高宗赵构一路狼狈南逃,经扬州、苏州,來到湖州境内,在轧村上林村,见一株高大梅树,树冠数亩,凌寒怒放,傲然不群。给苦难的赵构一片惊喜,-股生机,君臣遂于梅花之下,商量建国大业,重整山河之伟业!史书记载“昔,村之大姓董氏,有梅树柯叶,蔽十数人,其下可坐百人宋都临安时,天子尝幸其地,赐群臣宴花之下,因名上林。”
        故事已去八百年,今日在上林村沈如方书记努力之下,重整梅园,由湖州印坛宿儒叶克勤先生用隶书所书梅园两字,数年前,我也曾聆听过叶老师的讲座,却不知道他也是上林村走出来的高人。成片的梅花灿若烟霞,走进梅园的大门,迎面的便是一株大梅树,植于梅坛之中,虽然无法想象和赵构当年憩息的梅树相比。但听沈书记讲,却也是数十万元从外引进的。梅坛两边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否可塑两组雕塑,一边是风尘仆仆的赵构于梅花之下与群臣共商重整河山大业,一边轧村村民荜路蓝缕独创织里童装之先机。要知道沈书记曾是一名海军,退伍回乡创业,自己功成之时,为任书记,带领全村人民,硬是由轧村最落后之村,仅用五年,使上林村,日月换新颜,独占居鳌头。窃以为这些应该都和不屈不挠的梅花精神相契合。
         梅园旁边有个崭新的驿站,可供村民赏足梅景之余,品茗话桑麻之所。生活在这里的村民,怎不令我们受足城市喧嚣之民,而不羡慕向往。
         梅园不远有一漾,名曰波斯漾,名字颇有舶来之味,却听沈书记说,不久前此处挖出不少瓷器瓦片。我想定是湖州先民曾聚集于此,说不定就是波斯先民,自唐代以来有大量波斯人来我华夏,经营瓷器,沿海一带,特别是泉州居多,但也不排除有一小股波斯人来到湖州落户而居,只不过至今已经完全汉化,你我都看不出来,仅只留漾名。正如当年叱咤风云的南匈奴至今也都汉化,谁还怀疑他们是异族!
            早春杨柳虽未见绿叶,燕子尚未南归,但袅袅垂于河边,尽显呢喃之味!漾不大,估曰十来亩,但是漾中却有亭台水榭,一条木径相连,漾中一塔,塔不高,但塔不同江南楼阁形制之塔,近乎北方密檐塔之类,倒映于青砖黛瓦的民屋之下,这哪里象一个曾受苦难的中国农村,却象曾是皇家一处小花园!若得赵构重来,定泛舟于漾中,“暖风熏得皇上醉,直把湖州作汴州。” 春日融融,醇酒佳肴,不知东方之既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