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丽水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丽水
蓝叶培:丽水市城乡一体化空间发展布局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05-01-17 15:06:01
  |  
作者:

城乡一体化思想最早由英国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他于1898年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倡导“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结构形态”。这可以说是近代历史上人类对城乡一体化所做的第一次系统而深入的探索。
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内涵
丽水自撤地设市以来,高屋建瓴地把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十六大后,市委、市政府为切实贯彻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建设丽水小康社会,又战略性地提出了“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并进的举措,为丽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指明了方向。
城市化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就业转移和城镇人口比重的提高;是城市地域范围的拓展与乡村地区向城市景观的演变;是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与传播,城乡基础设施的改善。
城乡一体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境界。它是指在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基础上,通过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需要指出的是,城乡一体化并不等于“城乡一样化”,因为即使将来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了,也只能消除城乡的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功能的差别并不会消失。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有五个方面内容,即生产要素市场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环境资源开发和保护一体化。 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要求建立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区域城镇职能体系、规模等级体系和空间机构。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加快推进区域城市化进程,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和空间结构,使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市、城镇及集镇流动,乡镇企业向城镇周围的工业园区集中,从而减少大量的农业人口,提高乡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差别和“三农”问题。
丽水城市化发展趋势分析
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三驾马车。其中,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城市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丽水在“三化”并进过程中,推进工业化是基础和关键,推进城市化是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城市化;没有城市化就不可能有现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丽水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将呈现以下趋势:
(一)城市(镇)规模扩大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丽水“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强化,工业经济与第三产业将会得到迅猛发展,由此丽水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城镇的空间范围将随之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亦转变为产业工人或从事第三产业,并进城长期定居,成为地道的城市(镇)居民。从这个意义上讲,丽水中心城市和各县(市)的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还将不断增长,这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属于集中型城市化现象。
(二)城市郊区化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城市郊区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趋向饱和(达到70%以上),市区发展速度变得缓和平稳,人们开始追求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社会环境,人们开始追求理想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良好社会环境,城市人口和工业向郊区扩散,这是一种扩散型城市化现象。郊区化从19世纪初期开始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时出现了大量城市人口向郊区迁移,到1950—1960年达到高峰,服务业等产业的部门也纷纷向郊区迁移。与此相比较,我国80年代在北京、上海、大连等大城市才开始出现郊区化端倪。
出现郊区化现象的成因,一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提高的结果。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人们开始不满足于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热岛效应凸显的城市生活质量。随着城市和郊区交通条件的改善,私人汽车的逐渐普及,住房向郊区迁移就自然水到渠成。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发燕尾服带动郊区化。城市土地由政府计划拨转变为市场机制运行后,土城的级差地租已成形,要在城市中心区发展的企业的外部成本明显上升,因此部分产业郊区化成为自然,而且政府一般都会为郊区企业先期投资“三通一平”,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通讯技术的发展促进郊区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地城市都在加快“数字城市”建设,丽水也同样别无选择,发达的通讯技术,使得即使人们生活在郊区或交通、信息便捷的乡镇,也同样可以完成很多事情,生活同样方便,同样可以享受到城市型生活方式,城市居民由此还对住宅价位、面积等有了更大、更实惠的选择余地,郊区化成为势所必然。
(三)城镇和经济重镇是集聚农村人口的重要载体
丽水8个县(市)所在地的城镇和碧湖、壶镇、古市等经济重镇交通、通讯方便,它们是农村之首,是工业产品流向农村、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它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人口就业结构、对发展商贸流通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它是工农业和乡镇业发展的载体,是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落户,从而实现农村人口职业转化,加速农村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这是丽水自下而上型城市化道路的明智选择。
(四)交通、信息便捷的乡村是致富农民的理想选择
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以及丽水广大农村的相对落后,目前全市农村中40岁以下的青壮年绝大部分外出打工,有的到其他省市,有的到附近城镇;只有少部分留在农村搞种养畜牧业。在异地他乡致富的很多农民工,并非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回乡后会到城市(镇)购买商品居住;而是选择交通、信息便捷的家乡或附近乡镇所在地就近建房落户。这是因为,一来城市(镇)房地产价格较高,许多人难以承受,他们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上,以求进一步发展;二来城市(镇)消费较高,什么东西都要掏钱买,对没有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农民工来说患有后顾之忧,而在家乡即使生意倒闭等原因失业了,他们还能在自己的田地和山上求得生存财富;三来交通、信息便捷的农村,无论是外出、购物,还是子女就学都较为方便。所以,交通、信息便捷的乡村,将是许多致富后的农民(包括异地致富的)较为理想的居住选择地。而经济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乡村必将逐步被淘汰。
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一体化模式选择
城乡空间发展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最终目标之一;是经济发展一体化的空间载体;是区域社会经济高效、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丽水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随着科学技术以及交通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为丽水市城乡空间发展结构调整带来新的可能。丽水应立足现今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不尽科学、山地多、平原少的实际,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以规划为先导,着力推进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一体化,把完善丽水城乡规划布局放在突出的位置,着眼于全市17298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科学编制完善中心城市规划、城镇体系,县城和镇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努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形态。
(一)以“跳跃式成组团模式”+“开发区模式”,做强做大丽水中心城市
跳跃式成组团扩展是一种不连续的城市扩展方式,是在人为的规划指导下,首先有计划地将人口成组、成团向城区外围分散,随着郊区人口的增多,制造业也开始向郊区迁移,随之服务业、教育娱乐业乃至很多公司、金融机构也纷纷出现在郊区,原来集中于中心城市的多种经济活动日益分散到郊区的各个中心点上。开发区模式是依托现有城市,采用成片开发新区的形式建设。丽水城市现中心城区由于面积有限,加上四面环山,热岛效应突出;所以在水阁、富岭成片开发建设两个组团,既是发展工业扩大城市规模的需要,又是缓解和消除中心城区的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各种城市病、建设山水城市的需要。
在联城建设一个组团本是一个理想的选择,但如果仅是居住组团(即“卧城”),除了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还须去“母城”(指现中心城区)解决,那将会带来新的城市问题,如上班期交通拥挤,购物、休闲等文化娱乐生活不便利,这对一个新城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应该有较强的独立性,城区内有必要的生活设施,如幼儿园、学校、医院、商场、广场、菜市场、公园等,而且还应有一定的二、三产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上可以就地解决。水阁、富岭组团同样应有相对的独立性,是城市功能和产业功能的结合,应该是现代化的新城区。
(二)改革市、区行政区划,带动碧湖区块的发展
莲都区碧湖镇和缙云壶镇是丽水市所有建制镇中综合实力最强、最重要的经济重镇。但由于行政区划以及农保区等原因的制约,多年来,碧湖镇一直发展缓慢,人才、资金等要素大量外流,优越的区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对周边大量的农村没有形成强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洼地效应脆弱。
要想改变这样落后的局面,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从改革行政区划入手,撤镇设区,在碧湖新设置一个区政府,力争国务院审批通过,从而带动该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特别是其中的二、三产业的发展,使碧湖发展成为人口为25-30万的城区。在未来的5-10年,水阁、富岭、联城三个组团的人口、规模将大幅度提高,加之现中 心城区人口预计超过50万,将其纳入莲都区管理足矣;在碧湖另设置新的区政府完全符合未来的发展实际,可将大港头、老竹、丽新等区块纳入碧湖区管辖范围。届时,碧湖区块城市化水平将由此大幅度提高,人居环境亦将大大改变,碧湖良好的区位优势也将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三)采取“轴线带状扩展模式”,大力发展各县(市)城镇
轴线带状扩展指城市(镇)在增长过程中主要沿着对外交通体系的主要轴线方向成带状发展的形式。它以现代交通手段为物质条件;它能缓解成块扩大市区引起的空间拥挤、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的城市病;沿轴线扩展还是解决城市新开发区与中心城区交通系的有效方式之一。此外,城市沿对外交通线路走廊式放射扩展,可以在扩展轴间留出农田、森林等形成模型绿地,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为市民就近提供游乐环境和娱乐场所,符合居住的健康需求;也为城市郊区化提供空间载体。
丽水市由于地处山区,山多平地少,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镇周边因受山林地形地貌的限制,不可能大规模、“摊大饼式”地扩展城市(镇)空间;因此,轴线带状扩展模式便成为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市(镇)空间发展布局的理想选择。它既可以使城市(镇)不断增长,还可以避免大中城市所带来的诸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噪音嘈杂等城市病。碧湖和大港头之间可以沿瓯江连片开发,中心设在现有的碧湖镇。丽水下属8个县(市)和未来的碧湖区,除景宁、庆元有一定困难外,均可按人口10-15万的小城市规模规划。这不仅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也是推进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一体化的需要。这样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镇人口预计共可达120多万,加上丽水中心城市人口50万以上,合计可达175万以上;未来丽水全市约250万人口中有175万以上居住在城市(镇),剩余不到70万人口分散居住在各乡村和小城镇,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刚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相当。
(四)以“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发展模式,塑造乡村人居理想环境
鉴于各县(市、区)的经济重镇和建制镇是农村人口的集聚的重要载体,交通、信息便捷的乡村是致富农民居住的另一重要选择。我们在规划城乡空间发展布局、编制完善城镇(村)规划体系、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要以各县(市、区)之间的交通主次干道为轴线,根据山林、水体、土地等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开发需要,确定合适的发展地带,布置“葡萄串”式的村镇走廊,使小城镇和乡村“系”在交通轴线上。并根据当地实际需要,确定“葡萄珠”(镇或村)的大小和内容,在小城镇不仅要有一定的居住用地,还要有一定的商贸用地和乡镇企业发展用地,产业布局不能仅限于开发区或工业园区;让交通、信息不便的乡村和小镇在政府“下山脱贫”等政策的引导下,逐步实行就近的空间转移或规模适度聚集,因为这种村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长久的生存下去的;从而促进交通和信息便捷、生活富裕的小城镇与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各县(市、区)还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尤其是对县(市、区)间交界处的村镇发展规划,一定要本着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全局一盘棋统筹规划好它的发展布局。
同时,在村镇走廊的适当地点,布置一些生态绿地和科技产业园区,使其不但繁荣发展,并且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让“葡萄串”上的居住者大多能从事城市型职业,选择城市型生活方式,享受到城市型的基础设施和清新舒适的田园风光,以农村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    (注:该文发表于国家级刊物《中国城市化》2004年第十二期)    (作者单位:民建浙江丽水市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