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制定“十一五”计划的若干建议
发布时间:2005-04-02 12:08:56
|
作者: 执笔:朱子云
今年要着手编制的丽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是指导全市未来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按照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我们认为,在研究制定我市“十一五”计划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发展战略目标上,如何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市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更好地对接起来。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我市在2000年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到2020年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十五”头4年,是我市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成绩令人欢欣鼓舞。但是,我们与全省平均水平、周边相对发达地区相比,经济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2003年,我市人均GDP8835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少11312元,比温州少7723元,比台州少9206元,比金华少8996元;差距比1999年进一步扩大,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扩大了4226元,与温州扩大了2448元,与台州扩大了2979元,与金华扩大了2676元。因此,编制我市“十一五”计划,要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明确我市与全省基本同步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内涵和阶段性任务,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十一五”期间,我市制定经济发展速度目标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要按“五个统筹”的原则,补充和完善指标体系,制定我市小康社会建设的阶段性战略目标。
二、在发展战略定位上,如何把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有机结合,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立市,工业强市,绿色兴市”是我市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定位,如何把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工业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和谐发展,是编制“十一五”计划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我市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差距在于工业经济严重落后。发展工业经济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由之路。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创造了较好的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前景。但是,发展工业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在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既要突出“先进”,防止低水平扩张,更要保护好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走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和循环经济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循环利用,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有限的环境资源,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为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生态立市是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丽水城区既是生态立市的基本点,也是丽水生态示范区的核心体现。应当进一步提升生态城市的核心地位,把丽水城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列为“十一五”规划的一大重要目标,加大建设投入力度。
三、在主导产业选择上,如何推进产业集群,不断增强经济竞争力。需要解决好产业集聚关系,提高产业的带动力和辐射力。通过实施产业规划、优惠政策和产业配套等措施来推动产业集聚,注重引进高质量(即规模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环境污染低)项目,特别是对优势产业的带动和对税收贡献大的项目。要打造和延长工业产业链,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和赢利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实力和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力。结合上游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张和今后发展的规划,加快下游相关项目的引进和原有工业的整合,尽快完善下游产业配套,形成并提高工业园区产业规模,以培育自己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同时按照“大项目--产业--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思路,促进产业升级。
四、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如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农”问题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国人民的小康。近几年来,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水平提高较快,但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相比,差距在不断拉大,从“九五”末到2003年底,农民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从32.5%左右下降到28.2%。另一方面,我市地区经济发展也不平衡,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丽水市区人均GDP已接近1.5万元,云和、遂昌人均GDP已超过或接近1万元,而庆元、景宁人均GDP仅为5900和6400元,高低差距从2000年的0.96倍扩大到2003年的1.5倍,差距扩大了67%,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可见,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因此,在“十一五”时期,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规划重点。努力突破城乡分割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出台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五、在发展战略手段上,如何突出科技兴市的战略作用,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核心生产力,是关乎丽水经济社会发展首要的关键性因素。应当把“科技兴市”作为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进一步突出科技的巨大战略作用。建议把丽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修正为“生态立市、科技兴市、工业强市”。一要重视科技人才。既要重视学历职称,更要重视真才实学,对科技人才的激励要以其工作的实际贡献为核心。应当建立“进门看胸牌(学历、职称)、使用看能力、分配看贡献”的科技人才招聘、使用和分配制度。二要加强科技研究。科技研究项目必须与丽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紧密结合,要坚决克服为研究而研究,为立项而立项,为专利而专利;科技研究项目经费从无偿制转变为有偿制,提高科技投入产出率;提高科技“三项经费”财政投入比例,变拨款制为贴息制;在科技研究项目立项、经费资助和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选上,提高工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比重,更有效地调动工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促进工业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三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成立丽水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实行市场化运作;安排专项经费资助科技人员申请和保护专利;改进科技成果评奖办法和标准,延长科技成果观测期,以科技成果转让及其转让收益,或投入生产使用及其效益作为科技成果评奖的核心指标。
六、在发展战略资源上,如何进一步加强资金资源的全局整合,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资金紧缺是我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重点项目建设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其原因主要是: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大;本地金融业发展滞后;政府性资源配置效能低,政府性资产和资金分散占用,闲置或低效资产(金)多,且政府部门和单位在资金调配上不能联动,缺乏集中性和流动性;未能有效利用企业融资势能对政府性项目建设的融资联接作用。制度创新是解决我市重点项目资金紧缺难题的必由之路。一是通过对政府性闲置资产进行出售、置换或改制等途径处置变现,增加货币资金。二是以全市为一个整体,通过集中管理和联动调配,汇集各部门、各单位和各政府性公司所持有的闲置资金(包括在某一时间段的闲置),挖掘和扩大建设资金来源。三是实施政府与企业互动,有效利用企业融资势能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融资联接作用。四是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功能,扩大信贷资金投入。争取设立浙江商业银行丽水分行,可以农村信用联社为基础进行嫁接成立;引入外地商业银行的贷款资金;将优质项目优先推荐给全国性商业银行;实施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资产转让和银团分销贷款,从而最大限度地解决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问题,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