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留青山在人间
发布时间:2009-03-29 09:06:23
|
作者: 杨佳
2006年末,我接到民建老会员项叙伦的电话,说有一事要拜托我,邀我有空到他家走走。说实话,由于不同支部,对于这位老人我并没有多少印象,但他的一番话让我肃然起敬。于是,12月27日我来到他位于天宁三村的家中。项叙伦老人高个,皮肤黝黑,说话声音洪亮。他把我带到他家楼上坐下后告诉我说,看了我的文章很受感动,对民建新的一届领导班子充满希望(这一年的11月我有幸当选为民建丽水市委委员,并在《丽水民建》上发表了一篇当选感言,正是这篇文章吸引了项老的眼球,使他觉得我可能可以为他完成心愿)。之后,项老提出他的愿望,想在百年后“树葬”,希望政府能建一座“树葬”林,让他百年后能在此处长眠。项老说为这事他曾经写了两次提案,委托政协委员带到政协大会上提交,但都因为时机未成熟等原因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这次他希望我能为他奔走呼吁,实现他多年的愿望。老人还说,生时他什么也没带来,死时要留下一片青山在人间。临走,老人还送我一本他写的自传《夹缝人生》,并认真写上“杨佳同志指正,项叙伦赠”。
离开老人时,我的心情格外激动,为他对我的信任,为自己承接了老人这如此崇高的任务,虽然当时我还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帮老人完成这个心愿。记得当时我曾向电视台的朋友打听是否能对老人进行采访;向报社朋友打听能否为这事在报纸上呼吁;到有关领导和有关单位了解情况,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只能停下了脚步……从此以后我得了心病,怕见项老,我实在不忍看老人见我时眼里流露出的期待,我更不知道该怎样跟老人解释。
如今我带着这块心病生活着,离老人拜托我的时间已过去两年多了,而且老人的身体近来也不是很好。2009年的清明也已经悄然而至,老人的愿望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我心上,让我感到窒息和心痛。最近我也经常在网上和报纸上看到“生态殡葬”的种种方式,其中就包括“树葬”。其实现代“树葬”的理念就是指把骨灰深埋在一棵指定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上面种上一棵树作为纪念的新的骨灰处理方式。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死者的纪念牌。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如今这种方法在南京已有相当一部分市民响应。2008年,南京已有2000多逝者“生态树葬”。推进了殡葬的进一步改革。丽水是一个绿谷生态城市,有着天然氧吧的美誉,如今我们正在全面实行六城联创,已到了攻坚的关头,决不能让我们的青山变成“白山”(墓碑林),我认为,现在我市推进这样的殡葬方法非常符合我们的城市理念,时机也已成熟。
其实,项叙伦老人提倡“树葬”,也并无禁止传统丧葬之意,因为“生态葬”被大多数人认同还需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应该两条腿走路,让项老等一批有新思想新理念,想为家乡的青山绿水多留一点空间的老人多一点选择。无论如何项老的这份心意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我们所有丽水人都应该对他怀有深深的敬意。
项叙伦老人今年已80岁了,他的自传《夹缝人生》,我看了好多遍,我敬佩他命运多舛,仍乐观向上、爱憎分明的精神,老人襁褓失母爱,童年历磨难,年轻时又被划为“右派”,孑然一人,直至文革后平反时已人到中年,娶妻生子,他感激党的政策让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一生从事金融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991年12月从农业银行丽水市分行离休后,仍然不忘参政议政,时刻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前民建丽水市委会主委程溯本对他的评价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下面是项叙伦老人写的遗愿,我未作一字改动。
成 烬 犹 得 发 寸 光
  ——我的遗愿与倡议
柩棺土葬陋俗已沿袭千年。近年来政府虽大力提倡火葬,但旧习俗的影响根深蒂固,火化后依然用骨灰盒建造坟墓的不乏其人,费钱、费物、占地有目共睹。人们把殉葬改革称为天下第二难(计划生育为第一难),如何解开这一天下第二难题?离休之后我就开始一直在思考。我认为,子孙晚辈为祖宗建造坟墓,其目的无非是为每年祭奠有个去处,以示饮水思源,不忘养育之恩。如能“以树代坟”即可化弊为利。一位老人一棵树,遥想百年之后,神州必将处处绿树成荫,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山清水秀的生存空间。回归自然,造福子孙,破旧立新,敢为人先。立此遗愿。
项叙伦  1997年3月12日
让我们一起想办法帮老人完成他的心愿吧,因为这事往小里说是老人的一个小小愿望,往大里说应该是一个于国于家于民都有利的千秋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