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13-03-06 10:49:44
|
作者: 刘元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我便开始认真学习十八大报告,通过一些专家的辅导学习和平时关注、了解及借鉴,我对胡锦涛总书记所作的大会报告,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毋庸置疑地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胜利。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表明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掌握主动,应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破除那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向未来。
十八大报告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坚持走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唯一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抓住了民生问题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重视民生建设,胡锦涛同志就曾在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切实推进民生建设,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点要求”,凸显了浓浓的民生情怀。
当前,劳动就业、物价房价、医疗卫生、入学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环保治安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民”字立党心,党心连民心。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八大,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如一、一心为民的政治追求,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新思路、明确了新任务。这些新要求、新思路、新任务无不紧扣一个“民”字,无不紧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达到新要求、落实新部署、完成新任务,同样也离不开一个“民”字。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表明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实现了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这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
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就必须抓好“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这一第一要务,必须是科学的。“科学发展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应该成为我们执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指导思想。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要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关心群众安危冷暖,着力解决好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具体问题。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收入群体的人们,都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过上小康生活,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掌握主动,应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破除那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加信心满怀地向未来。
十八大报告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坚持走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唯一标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抓住了民生问题也就抓住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人自始至终重视民生建设,胡锦涛同志就曾在报告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为切实推进民生建设,胡锦涛同志还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点要求”,凸显了浓浓的民生情怀。
当前,劳动就业、物价房价、医疗卫生、入学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环保治安等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民”字立党心,党心连民心。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十八大,不仅体现了我们党始终如一、一心为民的政治追求,凸显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而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了新要求、确立了新思路、明确了新任务。这些新要求、新思路、新任务无不紧扣一个“民”字,无不紧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达到新要求、落实新部署、完成新任务,同样也离不开一个“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