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参政议政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建言献策
我的位置:主页  > 参政议政 > 建言献策
振兴我省历史经典产业丝绸业的几点建议
发布时间:2016-08-02 00:00:00
  |  
作者: 程炜

    丝绸业是我省历史经典产业。从湖州钱山漾遗址中发现的丝绸残片,考古学家证明,丝绸在中国至少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瑰宝。
    丝绸传承至今,进入百姓家,是因为它的独特性能受人民喜爱。说明它有强大生命力,符合“适者生存”法则。丝绸业在历史经典产业中是保存最完整、发展前景最好的行业。
    丝绸在中国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在历史上创造过辉煌,商人把丝绸作为主要商品不远万里销往世界各地,打开了丝绸之路欧亚通道,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也遭遇过挫折,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阻断了我国与各国的交往,致使丝绸发展停滞不前。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霸世界丝绸市场,入侵中国后,见到桑树就砍,见到丝厂就毁,有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我省丝绸业获得了新生。建国初期,丝绸曾经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商品,为国家换取外汇增加财税收入,丰富人民群众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省丝绸业在发展中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原有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要通过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抓住重点,组织各方力量攻关,分步实施,使这个传统行业释放潜力、重现光彩。
    在“十三五”时期,重点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丝绸业的短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茧、丝、绸三者没有形成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杭嘉湖一带农村妇女,自古以来有种桑养蚕的好传统,但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种桑养蚕经济效益比较低,劳动强度大,得到的劳动回报少,不少农村妇女弃桑蚕去从事其他劳动了,致使桑树面积逐年减少,蚕茧产量也随之下降。由于粗放经营,劳动用工成本高,蚕茧产量质量都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制约了丝绸业的发展。
    二是目前织造技术在近几年引进国外先进织机后,产质量都有大幅度提高,但缫丝技术比较落后,现有设备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设计制造改进的设备,工效质量低,成本高,工人劳动强度大,与先进的织造设备不匹配,严重制约了丝绸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目前生丝产量已经居世界第一位,其他国家有少量的,但占比不大。他们当然不会来改进提高缫丝设备,而我们这些年也未有大的改进。
    三是从事丝绸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创新动力严重不足。激烈的商品竞争背后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省丝绸业专业技术人才单靠每年招聘引进,数量有限。而现有的专业人才,有的知识老化,缺乏培养更新机会,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技术工人也是如此,多数是依靠老工人传帮带。他们从师傅那里只知道应该这样做,缺乏理论知识和技术素养。由于丝绸行业劳动强度大、环境差、收入低,现在一些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一行,人员留不住。
    四是我省丝绸业缺乏名企、名牌。目前我省一些企业是贴牌生产多,缺少自主品牌,提不高档次,卖不出好的价钱,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有人说,世界的丝绸看中国,中国的丝绸看浙江。如果说的是指数量那是对的。目前,我国生丝产量、丝绸织物产量均为全球第一位,但实际上我们是大而不强,经济效益不高,只是起了“世界工厂”的作用。
    振兴我省历史经典产业丝绸的指导思想,必须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新常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改变低小散状态,引领产品向中高端发展。针对全球不同民族和人群的需求,积极开发丝绸服装、丝绸家纺、丝绸文化艺术品、丝绸旅游纪念品,把产品做强、做精、做特,提高市场竞争力。坚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谋求丝绸业的长远发展,走合作互利共赢道路。
    当前,我省丝绸业正处在发展关键时期,尚未走出困境。市场竞争激烈,挑战与机遇并存,不进则退。省委省政府提出将丝绸、茶叶、黄酒、中药等10个历史经典产业与全省七大万亿产业共同列入我省“十三五”规划,作为主攻产业来抓,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真抓实干、一抓到底,大力推进丝绸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重点打造好原料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人才培养基地,搭建对外贸易平台,坚持走改革创新提质增效之路,让浙江丝绸之府名副其实。丝绸产业重放光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根据发展中存在的短板,我省主攻目标是:
    一是在省内外建立产量质量有保证、相对稳定的蚕桑基地,实现种桑养蚕基地化、规模化、机械化。现在“东桑西移”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许多丝绸企业家纷纷走出省门,到西部地区,如云南、四川、广西等地寻找适合种桑养蚕的气候条件,承包土地种桑养蚕,培训工人,投资兴办丝厂。那里的空闲土地较多,租金也不高,农民工工资比东部地区低,有的企业已经搞了几年,取得了较好的业绩。有了相对稳定的蚕桑基地,避免了以往为争夺原料,年年进行蚕茧大战。实行基地化、规模化生产后,避免了分散种养受农药污染的影响,对提高蚕茧质量大有好处。
    现在问题是,我省蚕桑基地是否都要移出去,在有条件的地区是否尽可能保留一部分。如杭州市的淳安县至今仍保留一部分,质量有保障,又能节约运输成本。另外是否可以作为精准扶贫项目,政府从政策、技术、资金上支持贫困地区把种桑养蚕制丝作为产业扶贫和脱贫项目,补上低收入农民增收致富的短板,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的能力。
    二由省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攻关,实现缫丝自动化、智能化。这是一个长期以来制约丝绸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我国已经成为生丝产量的大国,我们理应担当起这个责任,建议可否同“机器换人”研制项目结合起来。机器人发展要定方向、有通用的,也有特殊专用的,现在机器人已经操刀进入医疗领域,相信只要领导重视,发挥科研人员和工人的聪明智慧,缫丝智能化也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既可为我国丝绸业科技创新补上短板,也可以作为纺织机械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新设备,向其他国家推广。
    三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我省丝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价值。“品牌战略”绝不是一句口号,品牌的基础是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其功能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及售后服务周到。 用户一旦认定这个品牌,品牌效应就会充分显示出来。实现“品牌战略”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做好艰苦扎实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有了品牌,还要保护好品牌,不能自损品牌。建议通过工作,把现在设在法国里昂的国际丝绸协会引到杭州落户,有关部门以前与他们也有过接触,对方有此意愿。有关部门要与他们继续联系。建立在杭州玉皇山脚下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现已扩建装备一新,地理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借G20杭州峰会,可邀请他们来杭考察商谈,国际丝绸联盟组织落后杭州,这对了解掌握世界丝绸服装业发展趋势,研究对策,提高中国丝绸知名度大有好处。
    四是建立丝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恢复成立浙江丝绸大学。解决丝绸专业人才奇缺问题,必须走引进和培养并举道路。因为现在需要的人才不是几个,而是一批,涵盖设计、制造、服装、营销、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浙江原来就有杭州丝绸工学院和丝绸工业学校。后来丝绸工学院归并到浙江理工大学,当时归并时就有非议,为失去一所有百年历史、并有浙江特色的大学而惋惜。这所学校是由我国近代教育家林启创办的,他极其重视教育,任杭州知府后,即兴办新式学堂“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接着创办“养蚕学堂”,亲自兼任总办,蚕学馆重视蚕种改良、蚕病防治,研究成果推广应用,所育蚕种不仅在杭嘉湖地区饲养,并被苏皖赣闽等省争购,影响全国。浙江理工大学已成立材料与纺织•丝绸学院,作为二级学院,应突出丝绸特色,把培养丝绸专业人才,加强丝绸科研作为重点,在有条件时候可以把各大学丝绸、服装院系划出来,人力资源集聚起来成立浙江丝绸大学,这对培养引进丝绸专业人才,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增强与各国交往合作,提高我省丝绸知名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是营造我省丝绸市场良好购物环境,重视杭州中国丝绸城这个实体大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杭州中国丝绸城从1987年创办至今,已有30年历史了,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许多来杭游客,特别是女同胞都要到丝绸城光顾一番,购买他们喜爱的丝绸小商品,回去馈赠亲友。杭州中国丝绸城的场地是从人口稠密的下城区划出来,这块金字招牌保持至今实非容易之事。现在问题是,一、中国丝绸城大厦已名不符实,整个大厦现在变成环北小商品市场,缺少丝绸特色;二是三条街自从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后退出市场后,目前档次不高,缺乏名企名品;三是经验体制机制不活,建议学习参照绍兴轻纺城、义乌国际小商品城的模式,把杭州中国丝绸城改制为股份制企业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吸引我省丝绸业名企参股控股,使这里成为名品展示营销场所,推进信息化新常态下营销新业态,扩大国内外的影响。 
    六、企业家们的期盼。
    丝绸业的企业家对省政府把丝绸业引入振兴我省历史经典产业,在“十三五”期间作为重点主攻项目感到高兴,提升了振兴丝绸的信心并寄予愿望,建议在振兴丝绸业中注意以下几点:
    ——要以政策为导向,重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发挥行业中大型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等方面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政府重点在简政放权,减轻企业负担方面对企业做好帮扶工作,使市场和政府两个轮子同时转动起来,推进规划的具体落实。
    ——要重视支持鼓励丝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丝绸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早些年跳出了丝绸只是服装的面料旧框框,经过了多年辛勤付出,开拓了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孙子兵法等一批名人书画图印制在丝绸上,高贵典雅,成为高档礼品、收藏品,以及用丝绸原料精心制作的扇子、手包、配饰等工艺品,受到市场的青睐,为群众所喜爱。不仅拓展了丝绸产业领域、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而且传承了中国文化,体现了浙江韵味、杭州元素。建议政府对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和一般纺织企业要区别对待。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包含了科技元素和工匠精神,要在政策上鼓励支持,舆论上加大宣传推广,使丝绸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开拓新领域,取得新成果。
    ——要积极引导我省丝绸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接,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空间。“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家重大的战略部署,浙江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经济大省,应该主动与之对接。我省有宁波—舟山港海运,有义新欧通往欧洲班列,经济发达,市场商品丰富有利条件,通过对接建立友好关系,开拓国际发展空间。“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的国家也有丝绸业,除印度外,多数规模较小,有的尚处在起始阶段。建议省政府能有计划组织团队去那里调研考察,实现产能合作,以丝绸为纽带带动其他商品发展。我国每年举办的“中国丝绸文化展”,也可以到沿线国家去展出、宣传丝绸文化,扩大中国影响,建立长期互利共赢合作的关系。 
    (编者注:本建议得到省政协主席乔传秀同志重要批示,对程炜同志表示感谢,并将派有关同志上门全面听取意见。)

    (作者系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民建浙江省委会原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