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阿塞拜疆巴库,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华五千年文明得到了国际社会公认,浙江和杭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此时,与大家一样,浙江民建人为20年来为申遗建言献策,感到欣慰。
世界遗产,是国际公认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领域的世界金名片。1999年,世纪之交,中国经过15年申遗,已经在一半以上省拥有23处世界遗产,浙江仍为零;同时加快城市化与保护历史遗产的矛盾日益凸显。当年浙江强力推出文化大省建设,浙江民建建言献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文化建设。
1999年上半年,杭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地段清河坊面临消失,民建会员向杭州市主要领导写信,呼吁推土机下抢救古城老街,得到采纳。2018年10月,杭州日报展示四十年改革开放成就,专版记叙抢救清河坊,称其“开创了杭州历史街区保护先河,进入了全面保护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轨道;是中国民间发起保护文化遗产的第一个成功事例,改革开放以来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典范”。
1999年下半年,转向西湖。民建会员在浙江市场导报头版彩色整版刊发了《西湖何时能成为“世界遗产”》,随后连发七组文章,专家座谈,学者发声,市民热议,杭州市政府表示西湖申遗正式拉开序幕!光明日报称“这是西湖申遗的第一声春雷”。
接着,浙江民建对申遗的目光,从西湖扩大到整个浙江,十年十次建言——
2000年2月,民建省委会向中共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关于加快申报世界遗产 树立文化大省标志的建议》,充分认识申报世界遗产的重要性,认识申遗标准严、周期长、竞争强的艰巨性,发挥浙江良渚遗址群、西湖、普陀山、雁荡山、楠溪江等项目优势,正式启动申遗,早日实现浙江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中共省委书记、分管副省长作出批示,省委、省政府“两办”’要求有关市、县和部门认真研究,制定规划,提出可行方案,积极组织实施。12月,《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提出到2020年浙江争取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2001年2月,省政协八届四次大会,吴国华、陈小平委员代表民建省委会大会发言,提出近期重点推出苏浙合作的江南水乡古镇(浙江有南浔、西塘和乌镇)项目,尽快规划良渚遗址国家公园等建议,争取到2020年浙江有3—5处世界遗产。会后被列为省政协主席督办的一号重点提案,两位副省长批示并领办,时任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会主委程炜带队调研。办理结果,11月,浙江省建设厅正式向国家建设部上报江南水乡古镇,这是浙江第一个申遗文本。经过多年努力,2014年浙江南浔水乡古镇作为大运河项目的组成部分申遗成功。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会址永久落户乌镇,千年古镇与现代互联网结缘。2015年,国家把江南水乡古镇项目范围从6个扩大到10多个镇,争取尽快申遗。
2002年1月,省政协八届五次大会,时任省政协副主席、民建省委会主委程炜提出关于建立申遗专项资金的建议。经分管副省长批示、省财政厅主办,安排了专项用于申遗的资金。
2003年1月,省政协九届一次大会,民建追踪建议,把申遗列为遗产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江南水乡古镇、良渚遗址、西湖等重点项目,同时启动“非物质”遗产的研究和申报。提案承办单位省文化、建设等部门表示,赞同成立省申遗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制定我省申遗总体规划方案,与国家有关部门沟通,明确目标,抓住重点,循序渐进。
2003年1月,民建省委会信息,建议“良渚遗址—西湖”合并申遗。鉴于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都是两处合并申遗成功的经验,改革创新,良渚和西湖同为文化遗产,同处一地,强强联合,一次申报两项同时成功,大大降低申遗排队、名额难度,双双早日成功。民建多次建议,媒体广为报道。杭州市领导批示,认为可以认真研究此事,以如何更有利为准。省建设厅认为,民建提出的“西湖-良渚遗址”合并申遗,为探索合适的申报方式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对改进申遗组织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3年 5月,民建省委会向时任省长吕祖善专报三点申遗建议。吕省长以及两位副省长批示,省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调研,提出了全省申遗工作的五点意见。
2003年7月,省政协信息专报省委领导,内容为民建界省政协委员对申遗四点建议。建议写道,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后国内申遗竞争空前激烈,浙江要坚持不懈,加强领导,增强遗产保护意识,注重方法,借鉴经验,有机结合,推出江南水乡古镇、良渚遗址、西湖等强项,定能成功。省委领导专门作了批示。
2004年3月,全国政协十届二次大会,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主委吴国华递交了《关于优先考虑浙江项目申报世界遗产的建议》。10月,国家文物局的答复令人振奋:一是理解对浙江世界遗产零状况的焦虑,支持浙江省委、省政府申报世界遗产、建设文化大省的举措,愿意加大对浙江省申报世界遗产的支持力度;二是我局认真考虑浙江省申报的江南水乡古镇、杭州良渚遗址、西湖-龙井茶等6个项目,争取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三是我们愿同浙江省各级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保护好浙江省的文化遗产,争取尽早使浙江省世界遗产项目有零的突破。
2005年2月,省政协九届三次大会,针对28届世界遗产大会《苏州决定》后的新形势,民建提出申遗新对策。建议明确下一步浙江申遗的战略和重点,制定规划,分步骤有重点,积极参与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项目,坚持申报江南水乡古镇,大力整治良渚遗址、西湖等,共8大项目,争取到2020年基本实现浙江世界遗产北兴南旺东盛,城乡协调,文化与自然遗产共同繁荣,有力促进文化大省与绿色浙江建设的大好局面。省建设厅答复,这一提案深入分析申遗新形势,结合我省遗产特征与保护现状,就我省下一步申遗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对策措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西湖-龙井茶”项目名称的提法,民建连续几年提出,并与国家评审专家面商,宜单独申报“杭州西湖”为好。
2008年1月,省政协十届一次大会,时任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黄小杭作了《迎接浙江世界遗产零的突破》的大会发言。经过十年的艰苦不懈努力,浙江若干项目已经进入正式申报、考察和票决阶段,多地勇当2010年零突破的先锋。形势喜人,更要科学严谨,民建提出浙江申遗的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近期突破的三个项目,丹霞地貌(包括浙江江郎山)、西湖,争取在2010、2011年申报成功,以及大运河(包括浙江段);同时继续积极准备第二、三梯队,第二梯队的首选是良渚遗址,随着遗址发掘不断突破,地位提高,申遗位次可能前移。按照世界遗产规则办事,是申遗成功的重要保证,既要制止“建设性的破坏”,更要防止“保护性的破坏”。分管副省长作了批示。
浙江民建呼吁申遗,远不止这十年、这十次。比如,杭州西湖是民建最早关心的项目,1999年提出清脏治污,净化环境,永葆青春;2008年提出控制景区道路扩建和机动车行驶,提倡步行、游览车观光,保持西湖的幽静美。特别是2014年2015年,民建会员多次建言“步行西湖”,以环境保护和世界遗产的要求,以G20峰会为契机,把西湖交通环境整治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保护好世界遗产。这一建言分别获得省、杭州市主要领导批示和肯定。2019年,西湖开始尝试“慢行交通”。
回望二十年,浙江世界遗产从零个,奋发图强,到2010年丹霞地貌、2011年西湖、2014年大运河、2019年杭州良渚遗址,共4个项目先后荣登世界遗产(其中3个文化遗产、1个自然遗产),这是浙江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央、省和遗产地政府有力领导的成果,是浙江人民的精心杰作。民建当年大胆提出到2020年浙江实现3-5个世界遗产的目标也实现了。今天,浙江山河秀美,文化灿烂,经济发达,人民幸福,令人感慨和赞叹。
民建以申遗为纽带,与方方面面形成了广泛的同盟军。民建与国家、省的文化文物、建设风景等部门,数十次调研和沟通。中央、省的新闻媒体,对民建持续多年跟踪报道达上百篇,舆论持续升温,促进申遗。专家学者,包括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等名家给了民建建言很大的科学指导,民建会员参与了文物学者张苹主持的《浙江申报世界遗产研究课题》,共6个分报告、10多万字,分获省社科联、省哲学社会科学一、二等奖,并为民建建言提供了许多申遗的新情况新对策。《民建十年十建议 浙江申遗零突破》的研究报告,获省社会主义学院参政党建设和履职案例招标课题的优秀课题。
民建申遗建言的主要撰稿人、现任省人民政府参事的黄小杭深情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提供了广阔有力的舞台;建言献策争取要有前瞻性,关注冷点、空白点和难点;要抓住问题不放,孜孜以求,不断提出切实可行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