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6小时的车,翻过一座座大山,冒着随时发生泥石流的风险,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严重不适,民建鄞州二支部会员、宁波大学附属人民 医院(鄞州人民医院)院长、眼科专家陆勤康,时隔一年第二次来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6月28日傍晚7点,经过转机、6小时山路的行驶,陆勤康一行12人到达木里县城,既有陆勤康名医工作室落户凉山,也有鄞州人民医院专家团队开展带教支援工作,其中来自医共体的4位专家将开展新一轮为期7个月的医疗帮扶工作。
随着海拔的不断攀升,空气变得稀薄,专家团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胸闷、气促,头痛、头晕。经过短暂的吸氧治疗,陆勤康院长和该院眼科中心党支部书记赵娜副主任医师、王盛展副主任医师和王芸主管护师走进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的眼科病房。经过前期筛查,共有60位眼疾患者在翘首期盼着这批眼科专家的到来。
藏族大妈复明后心愿是“看清做手术医生的脸”
69岁的藏族大妈央青家住木里藏族自治县水洛乡,是全县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之一。随着年岁的增长,央青的视力逐渐下降,尤其是右眼,已经到了几乎失明的状态。
“经过检查后发现央青的右眼仅剩光感,白内障非常严重,走路都需要儿子搀扶。目前白内障晶状体核硬度分级为1~5级,4级及以上为硬核,这次的手术病人中达到硬核程度的占一半,这类患者在宁波并不多见,给手术增加了难度。”陆勤康说道。
当被问到重见光明后最想做什么时,央青的回答令人意外:“我就想看清为我做手术这位医生的脸。”术后第一天,她的右眼视力已经恢复到0.8。此时同病房77岁的马约布老爷爷已经迫不及待在手机上翻看照片,他急着想要出院回家看清刚满6个月小孙子的脸。
据统计,6月29日、30日两天,陆勤康专家团队每天工作13个小时以上,共完成了48例白内障复明术、1例眼睑肿瘤切除术和11例复杂性眼病手术,患者平均年龄在75岁左右,其中还包括完成了当地首例人工晶体悬吊术。术中,专家团队还要面临被肝炎患者传染的风险,好在一切顺利。
“光明行”7年帮助3000多位眼病患者复明
“患者揭开纱布重新看见这个世界的瞬间,就是我最有满足感的时刻。”2015年9月至今,作为省市共建重点学科、浙江省区城专病中心、宁波巿重点学科带头人,陆勤康和团队的 “光明行”医疗援助活动已经走过贵州、新疆、吉林、四川等多个省市,已为3000多名当地白内障等眼病患者手术复明。
去年7月,鄞州人民医院与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结对,开始新一轮的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工作,陆勤康带队深入凉山腹地了解当地医疗条件和患者需求。
对于国内大多数城市来说,通过实施白内障手术来复明已是“小菜一碟”,但对于木里的医生们而言,这却依然是根“难啃的硬骨头”。眼科人才稀缺,设备不全,平时开展的眼科手术仅局限于翼状胬肉切除以及一些外眼小手术。为此陆勤康帮扶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授人以渔,做好对当地医生传帮带,去年11月1日,他派出鄞州人民医院医共体横溪分院眼耳鼻喉科朱孟成医生抵达木里开展帮扶工作,填补了多项医疗空白。
帮扶无限期,7月1日,陆勤康名医工作室在木里藏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成立,这是继兴仁、和龙、库车之后的第四个名医工作室,该院眼科医生卢庆冉和沈秀成成了陆勤康在当地收的首批徒弟,他们还将被安排前往鄞州人民医院眼科中心进修,继续不断地将学科前沿知识和先进的医疗技术“回输”到木里,通过“造血式”帮扶,为当地医院培养一支眼科队伍,更好地服务木里人民。
不管是巍巍高原,还是山路十八弯,都挡不住陆勤康健康扶贫的脚步,改变不了他为山区人民带来更多光明、通过医疗教育公益促进当地共同富裕的决心。他积极响应鄞州人民医院 “按需帮扶、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帮扶无期限”的总方针,助力当地医院采用新技术开展新项目,频频填补当地医疗技术空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带不走的医疗队”,在共富路上彰显着民建会员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