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生(1888—1956年),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金融家,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先驱者。他一生励精图治,直接或间接投资的企业达70余家,有“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煤炭大王”“企业大王”等美誉。刘鸿生之所以能成为近代中国首屈一指的民族企业家,得益于时代的特殊性,但同时也离不开他自身独具的商业思想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百年后的今天,刘鸿生的家乡舟山群岛新区,正在全力打造现代海洋城市,以刘鸿生为代表的先贤们的创业实践和精神品质,值得新区人民借鉴和学习。
一、刘鸿生敢为人先的企业家精神
(一)开拓进取、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刘鸿生年少辍学,自跑街起步,通过垄断包销煤炭销售积累起第一笔财富。在“五四”运动爱国学生“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倡议下,他萌发实业报国的创业初心,利用买办生涯中积累的资金,创办了鸿生火柴公司,自此开启了艰苦创业的一生。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他成功创建了火柴厂、水泥厂、毛纺厂等70余家企业,跨20多个行业,初步形成了一个合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及金融业于一体的庞大的民族资本企业集团。
新旧交替的时代,刘鸿生的创业之途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双重压迫,事业迂回曲折、九死一生,尝遍了辛酸苦辣。淞沪会战后上海沦陷,刘鸿生避走香港,多年辛苦缔造的产业一夜间陷入敌手。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再次白手起家,凭借惊人的毅力和苦干精神,重新创造出价值千万的企业和工业基地,其后又遭遇官僚资本侵并,沦为四大家族打工的小伙计。抗战胜利后,他本想重振家业,谁料又逢内战爆发,通货膨胀高涨,国民党政府的“金圆券”改革让刘氏企业市值大幅缩水、几近瘫痪。尽管如此,刘鸿生始终未曾放弃,他一辈子也不愿把钱放在银行,做个吃利息的享受者,而是百折不挠,冒险奋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种孜孜不倦的创业精神实为罕见。
(二)兼容并蓄、标新创异的经营思想
刘鸿生做生意坚持用户至上,注重博取众长,他融合中国传统的经营哲学与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用技术和管理手段来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彰显出一种开放、包容的胸怀,多项操作开创了当时商界先河。
1.重视调查研究。刘鸿生从不盲目决策,在创办新企业前总是事先考虑到供、产、销和国际竞争等各方面情况,亲自考查市场环境和行业前景,洞察市场需求,看准时机果断出手,因此总是能填补空缺,在短期内获得利润。
2.多元化经营。面对当时极其不稳定的政治经济投资环境,刘鸿生奉行“不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对外以多元化的投资调节盈亏,保持收支平衡,对内建立科学管理机制,保持分而不散,显示出领先时代的企业管理智慧。
3.同业合并,联华制夷。在30年代火柴业外货倾销、国产贬价、市场紧缩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刘鸿生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地促成江浙三大火柴公司同业合并,逐渐发展成为中国民族火柴业最具实力的托拉斯机构,化解了同业竞争危机,并联华制夷,终结了“洋火”在中国垄断多年的命运。
4.实行品牌竞争。在民族工业发展初期,市场尚未形成规范的年代,刘鸿生率先领悟到品牌是企业的生命线,创立、维护和保护自己的品牌,最终在水泥业界打出了“象牌”,在火柴业界打出了“宝塔牌”,在纺织业界打出了“绵羊头牌”,为当时刘氏企业与国内同行和外商竞争起了重要作用。
5.以人为本,量才适用。刘鸿生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重视人才,爱惜人才,能放手给人才试验的空间,并给予优厚的待遇。同时识人有方,用人不拘一格,总是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其施展才能。
(三)实业报国、心怀天下的民族大义
刘鸿生是个精明的实业家,更是个热情的爱国者,在他的身上有着强烈的民族实业家的爱国情怀。抗战期间,刘鸿生积极参加上海抗敌后援会的工作,亲自过问物资募集和调度,将征集的大批雨衣、棉背心、药品等各种物资及时送到前方将士手中。他的煤业救护队,是一支最活跃、最坚强的战斗队伍,在抗战救护中表现出色。抗美援朝期间,刘鸿生在工商界带头捐献飞机大炮,为支援前线竭尽所能。解放后,刘鸿生积极配合上海市政府从事经济恢复和救济安置工作,为上海经济的复苏尽心尽力。1954年,刘鸿生代表刘氏企业集团申请公私合营,纳入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
刘鸿生的一生虽从买办起步,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来都立场坚定,以实业报国为己任,和国家民族共患难、共命运。在民族内忧外患时愿毁家纾难,在国家百废待兴时能同舟共济,周总理亲切地称他为“民族工商业者”。
(四)饮水思源、回报桑梓的家乡情环
刘鸿生致富后不忘乡里,十分关心家乡教育事业。1919年,刘鸿生发起并捐助办学资金,在定海城西镇鳌山麓创办私立定海公学(后逐步演变为现在的舟山中学),每年还保送毕业生数名升入吴淞商船学校。1926—1930年,刘鸿生又捐资创办私立鸿贞女子中学,惠及家乡女子就学。他的刘氏企业集团里,一般练习生都会从定海中学中选拔,鼓励家乡子弟自强不息、学以致用。至今舟山中学老校区的“思刘堂”依然纪念着刘鸿生当年的拳拳助学之心。
二、刘鸿生的精神中镌刻着舟山海洋文化的烙印
刘鸿生祖籍舟山定海,出生于上海。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当时定海归属宁波管辖,刘鸿生也是闻名世界的“宁波帮”代表人物之一。在长江出海口,上海、宁波、舟山三个以“阿拉”作为自称的城市,恰似镶嵌在东海之滨的三颗明珠,一衣带水、交相辉映。波澜壮阔的大海,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坦荡开放的胸怀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岛人民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扶危济困、重义重利的优良品格。深入了解刘鸿生的生平及其个人精神所表现出的种种特征,可以发现具有明显的海洋文化特征。
(一)刘鸿生顽强开拓的创业精神正是大海“弄潮儿”的本质体现
舟山自古以来孤悬海上,这里的居民,大多都是以海为家,以渔为业。浩瀚无边的大海无风也有三尺浪,岛民们必须和无情的大自然做殊死的搏斗,才能繁衍生息下来,这样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造就了沿海岛民不畏风浪,不畏挫折,开拓冒险的气魄。《定海县志》云“冒险之性为岛民所特具,航海梯山,视若户庭”。冒险开拓的精神气质极有利于变化莫测的商海经营,刘鸿生善于捕捉商机,锐意开拓新领域,越是新兴事业越勇于去尝试,这正是高度冒险和创新的“弄潮儿”精神的体现。
(二)刘鸿生兼容并蓄的经营理念恰反映了海纳百川的宽广气度
舟山是中国的东大门,徐福东渡、鉴真东渡、遣唐使往来、郑和下西洋都曾将舟山作为始发站或中转站,16世纪中叶的六横双屿港曾经是当时全球最大的贸易港,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波澜壮阔、气象万新的大海和漂洋过海、四海为家的生产生活环境,赋予了舟山人民热情、真诚、开放的心态,广泛接受一切有利于自己生存发展的智慧、知识和气度。这份气度也让投身商海的刘鸿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企业经营中善于左右逢源、达权通变,不拘泥于一时一地。
(三)刘鸿生实业报国的真挚信仰正彰显了潮信守时的务实笃行
舟山有句谚语“呒没三分真劲道,甭想吃到龙头鲓”,说的就是只有实实在在地付出,才能收获龙头鲓。无论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作业,还是在远离都市的小岛上生活,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使舟山人民深深地懂得,想要在海洋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不能有半点的懒散和侥幸心理,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得到真正的回报。
虽然汪洋大海波诡云谲、变幻莫测,但潮起潮落都有固定的时间,恒久不变,总是为依赖、征服海洋的人们提供准确的信息和便利,于是就有了“守信如潮”的海洋文化。诚信,成了舟山人最为看重的品格。除刘鸿生外,商界领袖朱葆 三、“现代郑和”董浩云、“出租车大王”周祥生以及许廷佐、安子介等,外出经商的舟山人无不奉行“诚信立业”,做生意极重信誉,讲究实干、追求实绩。
(四)刘鸿生热心公益的桑梓情怀正呼应了同舟共济的乡情凝聚
出海捕鱼,驾船遇险是常事,一遇风险渔民们则风雨同舟、团结互助,及时施救。岛民外出谋生,往往经同乡引荐投亲靠友,同乡会则给予帮助和提携,这也进一步激发了游子热爱家乡、关爱家乡的情感。刘鸿生本人最初投身商界,也正是得益于父亲故交的推荐。正是由于这种心理作用,走出去的舟山人在事业成功以后,对家乡格外关注,在家乡捐资办医院、建学校等公益事业蔚然成风,成为造福桑梓、回报家乡的光荣传统。
三、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中刘鸿生精神的现实价值
一方水土孕育一种精气神。舟山人开发海洋的实践,不仅改变了现实的生存环境,也改造了自身的精神世界。在舟山改革开放跨越发展的历程中,天堑变通途的跨海大桥通车、从无到有走向世界的金塘螺杆、绿色石化基地十年建设任务四年完成等奋斗故事表现出的精神内核,无不高度契合了刘鸿生等先贤们当年创新创业的奋斗精神。
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舟山发展进入了崭新高速的新时代。2013年8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此背景下,舟山市委提出了“勇立潮头、海纳百川、同舟共济、求真务实”的新时代舟山精神,这既是对以刘鸿生为代表的群岛先贤创业精神的呼应,也是21世纪海洋强国建设逐梦蓝海的精神坐标。继承和发扬刘鸿生等先贤们的爱国爱乡、实干奋进的拼搏精神,这对凝聚新时代的精神动力,鼓舞和激发当代舟山人进一步热爱舟山、建设舟山,为舟山海洋城市建设、浙江海洋强省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提供实践样本,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勇立潮头——以更强大的争先魄力实现“敢为人先”
“勇立潮头”,就是要凭借“开拓、创新、坚韧、吃苦、灵活”的特性和品格,以“敢为天下先、特别能创业”的勇气,以“跳出舟山看舟山”的视野,谋划舟山海洋产业整体发展。牢牢把握海洋经济发展和美丽海岛建设的主线,不断赋予新思路新内涵,实行制度创新,落实改革举措,破解“港景渔”三大产业瓶颈问题,加快构建高质量的现代海洋经济发展体系。坚持先行先试、开放合作,充分发挥海洋强国战略排头兵的应有作用,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在共同富裕海岛样板建设上交出高分答卷。
(二)海纳百川——以更包容的开放心态塑造“美美与共”
“海纳百川”,就是要以绵延不绝的开放精神,以辽阔视野、天下情怀和恢弘气度,进一步解放固有思维,跳出固有格局,打破固有藩篱。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持续放大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等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牢牢把握服务国家大局与带动地方发展相结合的发展导向,进一步“引进来”“走出去”,积极参与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求真务实——以更扎实的工作态度践行“开放图强”
“求真务实”,就是要遵循规律干事创业、尊重实际谋划发展,始终把重实干、办实事、求实效作为座右铭。提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殷切希望,锚定“两个先行”目标,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四个舟山”建设,励志笃行、锐意进取,以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数字化改革引领系统性变革,向海图强、向海开放,大力推进以海洋经济为核心的创新创业;以全面推进民生福祉为责任,破解教育、医疗、“一老一小”等难题,加快“扩中”“提低”步伐,高水平打造共同富裕海岛样板,努力构建幸福美好社会新图景,实现“第二个百年”远景目标。
(四)同舟共济——以更和谐的人文精神诠释“共享发展”
“同舟共济”,就是全市干部群众紧紧拧成一股绳,团结方方面面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防控新冠疫情、抗台防汛救灾、创建文明城市等急难险重问题上,患难与共风雨同舟,众志成城战胜困难。进一步深挖海岛红色根脉,厚植精神沃土,彰显海洋特色。以更加和谐的生活环境、更加蓬勃的城市活力、更加包容的文化情怀,凝聚起“人民城市人民建设”的强大精神合力,涵养新时代的舟山精神内涵。
(本文获2022年度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优秀结项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