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务动态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会务动态
我的位置:主页  > 会务动态
抓好城乡协调发展战略支点-- 民建中央建言县域经济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08-04-08 14:19:07
  |  
作者: 记者 张德海

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常务副主席马培华代表民建中央在大会上作口头发言时对县域经济进行了特征性描述。这份《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城乡统筹》的大会发言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

 历时一年的广泛调研
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共十七大报告要求“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这表明县域经济发展已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民建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2007年初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确定为重点调研专题之一,并报送为中共中央统战部组织的民主党派领导人考察的课题之一。经过酝酿讨论,又将调研专题题目修改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时任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亲自参与了调研。    2007年3月,民建中央成立了专题调研组,以会内专家学者和会中央机关干部为主要研究力量,并着重发动全会力量参与课题,共吸收了几十位民建中央委员、中央专门委员会委员以及30个省级地方组织的人员参与。此后,调研组召开了开题会议,在7份提纲草案的基础上充分论证,形成开题提纲。此后,课题组先后前往河北省承德市,贵州省黔西县、遵义市,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寿光市、龙口市、青岛市、即墨市等地实地调研,听取当地政府部门关于发展县域经济的情况介绍。期间,调研组还参加了民建北京市委会组织的研讨会以及民建河北省委会组织的调研活动。调研组还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加强沟通,详细了解我国发展县域经济的现状和问题。2007年8月至11月,参与专题调研的30个民建省级组织开展了发展县域经济的区域研究,共提交40篇调研报告。民建中央联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政协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专题研讨会。通过近一年的调研,民建中央调研组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了解了不同地域、不同部门在发展县域经济上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总结了有关经验教训。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在实地调研了解情况和研讨会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民建中央对发展县域经济提出的建议也更有针对性。民建中央认为,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思想在我国居于支配地位,要素配置过度向大城市倾斜,国民经济一直呈“高重心”发展态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少难题。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困境。一是产业支撑弱。多数县域的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结构单一,链条短。县域经济整体上表现出“农业大县、工业小县、经济弱县、财政穷县”的基本特征。二是财政缺口大。在全国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中,县域仅占22.8%和32.2%,多数县财政处于入不敷出或处于“吃饭财政”状态。据估计,全国赤字县赤字总量占这些地方财政总量的近80%。三是规划建设差。多数县域缺乏县域规划的科学性和长远性。2006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县域仅占35.2%。县域建设普遍缺水少电,信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四是金融严重失血。许多农村地区60%—70%的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区。2006年,县域内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国的35.3%,贷款余额只占20.64%,存贷差高达10482亿元,大量农村资金“非农化”。五是建设人才大量外流。


系列建议破解“高重心”隐忧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高重心”增长方式。“高重心”增长方式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城市和工业使用,扩大了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致使内需不足,国民经济增长越来越依靠出口拉动,增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高风险性,造成了城乡非均衡发展和不公平发展。长期的“高重心”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例如县域内基础设施投资缺乏,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效率不高,劳动力素质较低,环境污染严重,就业容量有限,一些政府部门负债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城乡、工农差距的拉大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发展,影响城乡、区域的统筹均衡发展。民建中央认为,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重心下移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现实要求。
为了促进城乡统筹,民建中央建议要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创业型经济;推进行政体制创新,增强县级政府的财政能力;改革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扩大县域经济资金来源;把县城建设成为县域经济的龙头和农村城镇化的经济中心,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