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望: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民主建国会
发布时间:2008-12-12 08:49:10
|
作者: 廖振振 陶晓琼 郑娟娟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翻开了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3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开启了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历史新阶段。30年中,随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民建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指引下,结合形势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实际,团结和带领广大成员,以高度的爱国热情和政治责任感,认真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不断拓展对外联络工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30年中,民建作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受益者,从恢复活动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走过了峥嵘岁月而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取得了自身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多党合作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民建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30年中,民建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参与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围绕改革开放主题,建言献策水平不断提高 1、民建三大、四大期间。在三大、四大间的十年中,民建各级组织和成员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实践三大提出的“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创造性地开展参政议政工作,找到了发挥成员特长、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刚刚恢复组织的民建的建言献策就从“小平会五老”开始。1979年1月17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约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古耕虞五位民建、工商联老同志,“五老”中有四老是民建成员。“五老”就改革开放、发挥原工商业者作用、利用外资等问题提出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肯定。在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国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宣布摘掉资本家阶级的帽子,并科学界定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为新时期坚持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以及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广大民建成员的爱国热情空前迸发,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 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对民族资产阶级各项政策的同时,围绕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全国性调查研究,先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搞好我国制笔工业调整工作的意见》、《增加细杆铅笔产量多创外汇的建议》、《关于常州市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关于扶植和振兴中药事业的建议》、《关于恢复和发展传统食品的建议》、《关于改革茶叶管理、流通体制的建议》、《关于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控制和调节作用的建议》、《关于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受到重视和采纳。民建各级地方组织也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献计献策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都向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通报情况、征求意见。民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本着肝胆相照的精神,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寓民主监督于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之中,坦诚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据有关资料统计,1979年初到1986年底,民主党派领导人出席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召集的各种协商会33次,超过了“文革”前17年的总和。1981年12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胡厥文、胡子昂就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受到高度重视。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整党,民建中央立即向地方组织发出通知,要求把帮助中共整党作为全会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88岁高龄的胡厥文书面发言,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就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党外人士征求意见。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就我国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如何参与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参加协商会的孙晓村向胡耀邦等领导人反映后,得到了充分肯定。同时,民建还以参加人大、政协和政府工作的方式,直接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协商决策和决策的执行,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到1988年,民建有1140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3030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一批成员在政府和司法机关任职,21人担任副省长、副市长,34人担任正副厅局长。1988年2月,冯梯云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这是“文革”以后第一位非中共党员担任的副部长。这些同志肩负人民的重托、组织的期望,认真负责地履行职责,发挥了应有作用。 另外,民建也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1980年9月,黄凉尘参加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作。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营经济的发展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孙起孟、孙晓村、汤元炳、陈铭珊、万国权、冯梯云等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作了联合发言,强调要加强对私营经济情况的调查和理论研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法律的可靠基础。1988年3月,在进行典型调查后,汤元炳、陈铭珊、冯梯云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再次联合发言,赞成在宪法中增加私营经济的内容,并从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11条具体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评价。此后,民建、工商联先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私营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规定》的修改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民建五大、六大期间。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方针、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同时新的形势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988年6月,民建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民建的基本职能是政党职能,把发挥参政党职能作为自身的根本职责,对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这期间,根据国家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民建发挥与经济界密切联系的特点和优势,注意发挥整体功能,倾听会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发动地方组织和成员广泛开展经济领域的专题调研活动,向中共和政府提出许多政策性建议,先后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若干政策问题的建议》、《关于综合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建议》、《关于加快西北经济发展若干建议》、《关于当前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建议》等。1990年,民建中央认真分析了体制转轨中一度出现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情况,经过深入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和专题材料162份,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当前商品流通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受到充分肯定。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一直是民建参政议政活动中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1993年,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作了《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来抓》的大会发言。4月,由孙起孟带队的调查组赴武汉调查研究后,形成《成功属于勇于改革创新的人们》的调查报告,得到王兆国的高度评价,并在《经济日报》全文发表。此后几年中,民建各级组织就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又作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的大会发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企业改革,搞活国有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从1993年4季度开始,民建中央组织会内力量进行调研,召开座谈会,并于1994年5月,与经济日报社共同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将会议成果归纳成《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的建议》,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5年的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提案。同时,一些地方组织选择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 1988年开始,中共中央通过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等方式,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民主协商,民建参与协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参与协商前,民建都要进行调研和讨论,先后就价格、工资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据不完全统计,五大期间,民建中央和省级地方组织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地方党委和政府提出的调查报告、意见、建议,以及在政协提案、发言共计1638件。六大期间,民建中央参与了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主要文件的讨论。 在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中,民建成员通过发言、提案等形式积极反映群众意见,提出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建议和批评,是民建发挥参政和监督作用的又一有效途径。民建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首次以党派名义作了题为《在坚持的前提下逐步完善、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大会发言,在以后的几次全国政协大会上,又相继作了题为《贯彻中共中央〈意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贯彻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在民建全会开展为“质量、品种、效益年”献计出力活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大会发言,在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首次以民建中央的名义提出《为贯彻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抓紧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建议充分发挥农业中专优势,参加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提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对建议给予肯定并接纳。1993年后,民建中央先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改革现行宴会,移风易俗,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关于加快长江中游——华中地区开放开发的若干建议》、《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几点意见》、《关于严格控制公款购小汽车,加强廉政建设建议案》、《关于贯彻执行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及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政策建议》等建议和提案,帮助中共改进工作、加强领导,促进廉政建设,为保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顺利进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个时期,民建成员被推荐到各级人大、政协,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数量逐年增加。到1997年6月底,在全国县级以上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成员共1209人,各级人大代表2143人,政协委员11241人,担任各种特邀职务的2852人,他们参加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进行的治理整顿、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专项调查组的工作,为民建发挥监督作用开拓了新渠道。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孙起孟曾提出,民建的参政议政工作,要在专题调查研究的同时,向反映社情民意和参与法制建设延伸。五大期间,民建成员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把履行职责同民建的工作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效果。陈邃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作了《治理整顿公司必须一抓到底》的发言,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1994年10月,冯克煦在民建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工作,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各级组织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工作开始起步,并作出了一定成绩。多个省级组织先后召开了信息工作会议,制定条例、创办刊物、建立网络,在实际工作中,反映了一批有份量、有价值的信息。1995年4月,民建宁波市委反映成员中的原工商业者当前生活状况面临困难,孙起孟批示进行全面调查。民建中央将调查结果整理成《原工商业民建成员对生活困难反映强烈》的情况反映,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重视。之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妥善解决部分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对解决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建还就水质污染和防治、我国粮食生产等问题提出建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民建中央和各级组织的重视下,经过几年努力,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得到了较大发展。民建中央宣传部每年都编发大量来自地方组织和会员的信息,连年在全国政协信息工作评比中获奖。 五大、六大期间,民建积极参与民主法制建设,先后就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及实施提出意见。民建在《中外合资企业审计暂行办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中,提出了建议,还参与了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私营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民事诉讼法、著作权法、收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协商研究工作,对公司法、教育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台湾同胞投资法、劳动法、国家赔偿法、国家勋章荣誉称号法、银行法、国家出版法等法律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1992年12月,孙起孟提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讨论修改宪法,这是一件大事,民建应当积极参与。1993年1月,民建中央邀请部分会内外法律工作者座谈修宪问题后,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2月22日,民建中央委托李崇淮在七届全国人大第三十次常委会上发言,建议将我国的多党合作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写进宪法。3月1日,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议》。3月6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民主协商会上,孙起孟再次就修改宪法向江泽民面陈民建中央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采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正式写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确定,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3、民建七大以来。民建七大顺利进行政治交接后,为发挥专门人才优势,民建中央于1998年成立了经济工作委员会等6个专门委员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民建的参政议政工作作出贡献。1999年6月,民建中央召开参政议政工作会议,提出了站好位置、选准角度、发扬传统、发挥特色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会的参政议政工作。这期间,民建注重发挥整体优势,进行参政议政课题招标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各方面密切联系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 七大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虚拟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金融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证券市场、建立诚信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成员作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发展的建议》、《下大力气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加大科教兴农力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关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大开放》、《关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考察报告》、《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若干建议》等建议和意见,得到了中共和政府的重视,也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总结参政议政工作的实践,民建认识到,参政议政不能仅仅靠个人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发挥集体力量。所以,在2002年12月民建八大提出要调动十方面的力量来加强参政议政,实现中委会、常委会、专职副主席、工作部门、专委会、地方组织、虚拟网络、会外专家、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十个方面力量的整合,集全会的智慧,共同做好参政议政工作。随后,成立了由340位成员组成的9个专门委员会,每个专门委员会每年至少承担一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专门委员会下按产业分类设立了7个专业组,共有171位成员。2007年12月,民建九大在9个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参与课题调研,组织国内外考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提出提案和建议。每年确定重点调研专题,由专职副主席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形成调研报告,提交民建中央全会审议,并转化成报送中共中央的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2002年至今,已完成19项重点调研报告。 八大期间,民建向中共和政府提出书面建议和报告5000多件,其中,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书面建议15件,涉及人民币汇率、贸易摩擦、房地产、外汇储备、中小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石山地区石漠化专项防治工作的建议》、《对管好和用好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建议》、《关于青藏铁路考察后有关工作的建议》、《关于保护我国大豆产业并提高其竞争力的建议》等,经中央领导批示后转交有关部门办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内蒙古、吉林和辽宁等地调研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提出的具体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复给相关部门办理。2002年至今,民建每年向中常委会议报告对当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对第二年经济工作的建议,经中常委会议讨论后,形成《民建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建议》,以协商会发言和专题报告等形式提出,供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参考。九大以来,陈昌智、张榕明、马培华、张少琴、辜胜阻牵头,围绕民建中央确定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解决工薪阶层住房问题研究”、“推进我国能源价格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重点调研专题,到8个省市深入调研,走访了相关部委,形成了调研报告。 在参政议政实践中,民建初步形成了金融、风险投资、企业管理、社会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等优势领域,并逐步扩展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住房保障、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环境保护、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老龄事业等方面,将组织上的界别特色变成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优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民建的参政能力与自身价值。七大以来,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144件、发言31件,全国政协民建界别委员共提交提案8026件。1998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促进提案的具体化,民建中央举办了多个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又与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举办研讨会,共商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良策,并联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当前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几点建议》。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采纳了虚拟经济和风险投资的理念,并作为中共中央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006年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受到普遍关注。此外,提出的《对管好和用好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建议》也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2007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建议》,经温家宝批转建设部后,建设部部长专程率队与民建中央领导共同研究落实事宜。此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吸纳了其中4条建议。2008年7月,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建议》,温家宝给予充分肯定。 民建中央从战略高度、用创新的思维对待自身特色问题,创新工作载体和平台,搭建深入社会、深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使参政议政工作向社会延伸。发起于1998年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0届,成为国内风险投资领域规模最大、层次较高的盛会。从2003年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现已连续举办了6届,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两个论坛的成功举办,拓展了民建参政议政实践的新途径,社会影响逐年扩大,已经成为民建的知名品牌。 同时,民建各级组织进一步重视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在不同层次和各个方面努力推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到2008年6月,民建成员任各级人大代表2920人、政协委员14443人,各级特邀(约)职务的3831人。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在民主监督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建中央及地方组织积极参加中共和政府举行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参与重大决策、重要问题的协商讨论,求真务实地发表意见,许多建议得到采纳。2001年,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民建中央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有5点被吸收。七大以来,民建先后就“十五”计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宪法修改、司法体制改革、国际收支平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构建和谐社会、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决策进行讨论,坦诚进言,受到重视。 反映社情民意在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七大后,民建社情民意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中共和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2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民建关于解决部分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随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战部、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解决部分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同年,张榕明到中央统战部参加了关于解决原工商业者生活待遇问题座谈会。年底,民建中央就文件落实情况作了调查,并于2003年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有效解决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问题的提案》。为了进一步做好社情民意工作,提高质量和水平,2006年6月,民建中央召开了全国社情民意工作会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意见》,推动了社情民意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之后,编印了《民建中央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手册》,每年举办一次省级组织社情民意工作人员培训班,在《民讯》开辟了经验交流专栏,建立了素质较高、能够积极发表意见、热心参政议政工作的社情民意特邀员队伍。有许多意见、建议得到了中共和政府的重视和采纳。据不完全统计,八大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向民建中央报送社情民意信息8254篇,经编辑加工向全国政协等有关方面报送2457篇,全国政协采用323篇,有44篇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 2008年,民建中央反映社情民意546篇,《对汶川地震后经济形势分析的情况反映》等7篇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示,为高层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建议和参考材料。 这期间,民建积极参与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七大后,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依据中共十五大精神修改宪法的几点建议》,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在九届二次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民建提出的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等建议都包含在内。民建依靠中央和省级组织的法制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先后组织了对合同法、证券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高等教育法、立法法、公司法、婚姻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公司法、反垄断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对外经贸法等法律草案或修正案的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报送全国人大及有关部门,受到重视和采纳,为国家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参政议政促进发展是参政党的第一要务。如何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调动全会的力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已成为近年来民建中央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围绕选准课题、精心组织、提高质量的要求,民建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 (二)服务于发展中心,竭诚为社会服务 开展社会服务,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重要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建的社会服务工作空间更为广阔,呈现出勃勃生机。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服务于发展中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 1、民建三大、四大期间。民建三大以后,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依照“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围绕国家的工作重点,有组织地广泛开展为四化建设服务活动。这段时期,民建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以支边扶贫、咨询培训、兴办企业为主要途径,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培养人才、安置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支边扶贫一直是民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提供经济咨询和工商专业培训,使他们尽早脱贫致富,是民建为四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领域。1982年7月,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发出通函,要求各级地方组织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经济咨询工作,并于1983年3月,召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咨询工作座谈会。遵循“实事求是,尽力而为,拾遗补缺,讲求实效”的方针,民建各级组织成员以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之长,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培训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于1983年建立了东、中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协作关系,使支边扶贫工作有组织、有成效地广泛开展。从1984年到1988年,每年一次的西北5省区协作会议,成为民建、工商联全国性支边扶贫工作会议。1986年,上海民建与宁夏民建对固原地区的4个县进行宏观咨询考察后,提出了《关于宁夏固原地区4县脱贫致富的咨询考察综合报告》,开拓了以政策性咨询为重点的支边扶贫新途径。1987年3月,民建、工商联与国家民委组成联合扶贫工作小组,在广西百色4个县建立了扶贫联系点,为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论证、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培训人才、发展支柱产业,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4月,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经济咨询工作会议,把“加强组织、开展联合、发挥优势、讲求实效”作为今后经济咨询服务工作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民建、工商联的经济咨询工作。 在为四化服务的过程中,民建广大成员表现出强烈的报国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广泛开展了工商专业培训,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培训各类有用人才。1981年6月,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培训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扬长避短、拾遗补缺、稳步前进、讲求实效”的培训工作方针。各地加强领导和组织,纷纷成立了培训工作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有的开办业余学校,举办短期培训班,有的举办巡回讲座,以师带徒言传身教,形式灵活多样,培训对象范围、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不单传授知识技能,还特别注意对学员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由于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灵活机动、因地制宜,不占国家编制、不请拨经费,以学养学、学以致用,急社会之所需、补国家之不足,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民建、工商联的办学工作,成为进入新时期以来最具创造性的活动之一,多次受到中共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四大期间,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与北京市民建、工商联在京联合举办“现代经济知识讲座”38次,宣传经济体制改革,每次都有上千听众,引起很大反响。1986年,上海市民建、工商联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民办财经类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上海工商学院,并于 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学校。为配合部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军民共建精神文明,1983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民建、工商联组织密切配合当地部队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和好评。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中,民建、工商联各级组织注意把咨询服务与培训人才结合起来,积极为少数民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到1988年,民建创办各类学校213所,举办各类培训班7419期,接受教育的达226万多人(次),还自编了多种教材。初步形成了以工商经济专业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络。1985年10月,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上,民建、工商联有96人被表彰,占被表彰总数的24%。 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兴办企业,安排就业,为四化出力,为发展经济献策。197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做好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上海的原工商业者心怀感激之情,希望将多余款项用于为四化建设。经过反复酝酿,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正式成立,参加集资的946人主要是民建、工商联成员,集资款高达5535万多元。上海爱建公司成立后,各级地方组织起而仿效。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胡子昂担任董事长的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正式成立,充分发挥全国工商界人士作用,采取多形式,通过多渠道,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内外经济活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7年4月,万国权任董事长的中国工商经济咨询公司正式成立。从80年代初开始,民建、工商联各级地方组织也先后创办了各类工商企业。到1985年底,已有各类企业1300多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后,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立即着手研究和部署为实施“星火计划”服务的工作,三次发出配合实施“星火计划”的通知。在以后的4年里,民建、工商联成员以所在企业、单位为基础,面向城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少数民族地区,向各类工商企业提供咨询服务15000多项,带来经济效益约12亿元。为了加强管理,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于1986年6月召开全国企业工作会议,制定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条例,使各地方组织对所属企业的管理有章可循。民建和工商联兴办的这类公司,不仅为国家当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为以后民营企业的创办和发展,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拨乱反正后的几年间,大批知识青年回城,平均每年需要安置700多万人就业,就业困难成为当时国家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民建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广开就业门路,培养就业能力》的提案,并充分发挥成员优势,兴办或协助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集体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北京市民建、工商联协助有关部门创办了著名的“大碗茶”和稻香村食品厂等街道企业,后又创办了天桥建筑公司。许多地方把已经离退休的民建成员组织起来,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组成“四化服务队”,奔赴各地开展经济咨询和各种技能的培训,协助创办集体企业。截止1982年底,各地民建、工商联共组织6000多名成员,自办集体企业208家、合办133家、协办3003家,安置待业青年9万多人。在1982年8 月举行的全国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城乡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上,有两家民建、工商联创办的企业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2、民建五大、六大期间。五大以后,民建适应新形势要求,咨询培训工作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取得新发展;扶贫开发工作以办实事为指导思想,拓展了新领域。各级组织和成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助残、助学、帮困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民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渠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期间,民建利用自身特色,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广大成员立足本职,以做好岗位工作的实绩服务社会,奉献祖国。 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切实转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国务院将1991年定为“质量、品种、效益年”。为此,民建在全会开展“为质量、品种、效益年献计出力”活动,各级组织和成员迅速行动,提建议、献良策,办实事、作贡献,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果。很多退休成员不顾年迈体弱,发挥余热,尽其所能,为原所在企业或技术力量薄弱的街道、乡镇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基层支部在活动中组织成员为所在企业、行业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就1991年9月份的不完全统计,民建各级组织和成员为所在地区、行业、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959项,为改善经营管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出各种建议10027条,有4632条被采纳,实现的经济效益近5亿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班、讲座共736期,参加培训人员达54190人(次)。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为国贡献不计名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社会各方面好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级组织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不仅为参政议政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而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抓实、抓深、抓活,使广大成员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1988年3月,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智力支边协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民建中央与多个部门协作,积极组织会内外力量,组成智力支边考察团,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形成考察报告,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贵州毕节的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受到当地重视,并协助当地实施。1990年,为推动“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工作,民建中央深入黔西南自治州8个县市,实地考察了一批开发项目,并承担其中两项。民建中央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广西百色和南宁天等县部分地区作为长期联系的扶贫点。1991年,又将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定为直接联系点。根据扶贫工作需要,地区间的协作组织机构也不断发展。继西北5省区建立常设的智力支边协调组后,又建立起西南4省区协作机构、由上海市民建、工商联负责的11省市参加的咨询信息协作网络及东北3省协作网络。在智力支边中,民建坚持把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同培训结合起来,“两个文明一起抓”。1988年,民建中央筹组了连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多个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深入到广西百色地区,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加速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送交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国家教委。之后,民建中央向各级组织发出通函,号召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进行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1989年间,民建中央又组织深入广西、甘肃、贵州、四川、山东以及京、津、唐等十几个地区,对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建立少数民族培训基地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共写出调查报告11份,筹建了西南和西北两个少数民族培训中心,为乡镇企业、老少边穷地区大力培训科技和管理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咨询服务队伍”。在1993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的全国智力支边扶贫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民建有12个集体和15位个人获奖。 为了更好地适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广泛需要,积极有效地推动工作,民建于1991年4月将咨询培训部更名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部”,并从自身实际出发,适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满足不同需求,拓宽教学领域,探索培训新路子。民建各级组织积极协助国家教委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培训初、中级工商专业人才为主,开展对职工岗前、在岗和转岗培训,乡镇企业人员培训,面向老少边穷地区的实用技术、管理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等工作。截止1991年,共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80多万人次,各地兴办各级各类学校208所。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传播新兴科学专业知识,培养高层次新型建设人才,民建各级组织还举办大量现代化管理方法培训班和企业经营管理讲座,帮助企业管理适应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重大转变,提高竞争能力。同时还组织有关国有资产评估、特区投资环境、股票证券知识等讲座,举办高层次的经济问题研讨班,开展涉外经济所需的业务培训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民建在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还向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广阔领域作了探索。1991年,民建中央联合江苏等多个地方组织,选择一些精神文明建设比较有特色的市、县、区、企业,就如何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进行了调查研究。孙起孟根据苏州调查和其他地区调查情况所写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经开会研讨修改后,分送中共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并在《党建》杂志上发表。1991年6月,民建中央在北京召开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10年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工作和经验,讨论研究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工作部署,对于进一步发挥参政党作用,推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 3、民建七大以来。为把社会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民建中央于2001年召开社会服务工作会议,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提出社会服务工作是参政议政重要实践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重点作了调整。之后,民建把扶贫支边、咨询培训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在帮助贫困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培养人才以及促进东西部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八大后,民建中央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努力探索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智力扶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活动。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民建社会服务工作新拓展的领域,在北方沙尘暴治理、南方石漠化治理、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和农村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向政府提出建议,帮助筹划项目、引进技术、联系外资,受到社会好评。民建中央在河北丰宁建立的生态保护林得到水利部和林业总局的大力支持,发展良好。协助中共和政府实施再就业工程,是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七大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及一些成员共培训下岗职工3224万人(次),会员企业先后吸纳20万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促进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立足本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兴办各类学校共170所,助建希望学校211所。民建中央举办希望学校骨干教师暑期培训班4期,培训了十多个省份、十几个民族的骨干教师近百人。 为鼓励和引导广大成员特别是企业家会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投身扶贫和公益事业,民建中央于2005年12月启动实施了“思源工程”,发起人捐款1300万元。2007年,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得到了会内外企业家及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认捐款共4256万元。民建各级组织通过“思源工程”和基金会这个载体,在扶贫开发、智力支边、帮困助学、抗害救灾、咨询培训等方面,为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不懈努力,春雨计划、扬帆计划等11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八大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共建立扶贫联系点115个,开展为“三农”办实事活动1000多次,为贫困地区修建沼气池4200个,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15个,助建希望学校400所,建生态林80多万亩,发动会员企业安置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30余万人,无偿支持扶贫县建设资金1150万元。多次组织专家、企业家到两个扶贫县及相关地区考察,就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石漠化治理等提出建议。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协调组织东部地区与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对口帮扶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生态建设、捐资助学、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参与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与湖北省政协联合举办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一些地方组织和成员开办了职业教育院校和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83万人,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毕业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2008年,陈昌智、马培华、张少琴、辜胜阻先后4次到贵州省黔西县和河北省丰宁县调研,帮助研究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落实重点帮扶项目。民建的会员企业家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向黔西县投资466万元,带动当地有关方面投入资金1001.4万元,支持和帮助黔西县灾后重建,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和教育事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提高民建各级组织援建的500多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实施了“园丁培训计划”,今年首期培训班就对其中的62位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当国家和民族面临重大事件考验时,民建都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过程中,民建成员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全力支援灾区。在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向灾区捐赠人民币4124.6万元,港币1008.9万元,物品价值876.2万元,衣被毛毯等10.4万件。“非典”期间,民建中央带领全会积极参加抗击非典,各级组织、广大成员捐款捐物价值达1.4亿元,为战胜非典作出了贡献。2008年初,南方十多个省市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民建各级组织积极行动,协助中共和政府做好抗灾工作。民建中央充分利用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这一平台,向会内外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发起倡议,开展“思源·冰雪援助行动”,募集救灾资金1010余万元,衣物价值43万多元。民建14个省级组织捐款达1165万元,捐赠棉被300件,蜡烛140箱。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民建中央迅速反应,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及时发出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及捐款捐物工作的通知》,提出举全会之力支援抗震救灾。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迅速行动,截至2008年8月,通过各种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总计5.9亿元。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共收到捐款捐物5757.9万元,并以全部发往灾区。灾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更是表现突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民建中央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 (三)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拓展对外联络新局面 联络工作是民建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拓宽工作渠道,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使民建的联络工作重新焕发了活力。30年来,民建的联络工作走过了一个从点到面,由弱到强,从定向联络到多层面、全方位、大格局开展的发展历程。民建围绕中共中央的工作中心,密切配合政府工作,积极参与人民外交,宣传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为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发展、将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积极贡献力量。 1、民建三大、四大期间。逐渐恢复活动后,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精神指导下,民建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工作,为改革开放服务。这个时期,民建联络工作的特点就是同为经济建设服务紧密联系,根据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协助政府引进资金、人才、技术设备,促进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 197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建以此为契机,紧紧把握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开展联络工作,招商引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很多官员不懂与国外打交道的规则,又缺乏懂经贸的外语人才。民建的老一辈们利用过去的影响和同国外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经贸联络,为我国企业牵线搭桥。据不完全统计,三大期间,经民建、工商联牵线搭桥达成协议的各种项目有337项,总金额达2亿多美元。四大期间,协助政府引进资金达19.6亿多美元。仅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联络委员会就与政府有关部门及进出口公司联系商谈各种业务项目167项,涉及美英法等12个国家和地区。 民建和工商联还利用同台湾、香港、澳门工商界有历史渊源的特点,本着“加深友谊,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扩大合作,反映意见”的方针,以台、港、澳工商界人士为工作重点,开展海外统一战线工作。1979年11月,应香港渣打银行总经理布朗的邀请,孙起孟等赴香港参加香港经营管理协会举行的年会。在会议上,他们热情宣传大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并就合作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与有关方面进行了探讨。1980年11月,应香港中华总商会的邀请,以胡子昂为团长的工商界代表团访问香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地工商界第一次组团访问香港,受到香港工商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1983年1月,应澳门中华总商会和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协会的邀请,以胡子昂为团长的全国工商联代表团,赴澳门、香港访问。在香港期间,代表团先后与香港中外工商社团和中外银行界、工商界人士会晤,广交朋友,听取意见,宣传国内的大好形势、国家经济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并就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以及技术交流等问题,诚挚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草签了联合声明。27日,胡厥文、胡子昂向新闻界发表讲话,“这不仅是中英两国历史上的大事和好事,也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和好事,为全世界树立良好的典范”。次日,民建中央在京主要领导成员就联合声明草签召开了座谈会。1987年3月,泰国民族党下议院议员代表团应民建中央邀请来我国进行访问,民建中央领导人与该代表团进行了会谈。同年12月,应泰国民族党主席、政府副总理差猜·春哈旺的邀请,民建中央以陈邃衡为团长、冯梯云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对泰国进行了友好回访,建立了两党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基础。民建自恢复工作到1983年,先后接待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2.7万多人(次),到1988年6月,又接待了约3万人(次)。这期间,许多成员还通过参加人大、政协、政府以及工商联出访的机会,进行联络工作。在联络工作中,帮助一部分海外同胞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一些海外人士对大陆现状和政策的猜疑与顾虑,发挥了特殊作用。 2、民建五大、六大期间。五大后,民建贯彻“放宽视野,广交朋友,宣传政策,争取人心”的方针,致力于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这一时期,民建与海外工商界的联谊活动有了新发展,利用成员优势,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各异的海外联谊工作,进一步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尊心和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为扩大开放、增进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 香港回归前,为促进香港平稳过渡,民建中央和一些地方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加强了与在港会员会友的联系。1991年11月,民建在深圳举行香港工商界朋友联谊会,邀请部分在港成员、会友参加,通过介绍、座谈和参观,使在港会员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增强了保持香港稳定、实现平稳过渡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民建中央还和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上海、贵州等地方组织举办联谊活动,多次接待香港工商界人士访问团、香港佛山工商联会访问团等来内地访问。1995年11月,在港会员、会友60余人组成香港工商界人士访京团在民建成立50周年之际来京访问。1996年9月,民建邀请在港成员、会友40多人到广西南宁、北海参观访问,举行联谊活动。1997年9月,邀请在港成员、会友参观访问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同江西省政府举行座谈,就发展两地经济贸易合作交换意见。这些活动对密切彼此往来,促进香港人士积极参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加强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情况,协助中共和政府做好香港回归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建还通过民间交往的途径,进一步开展同国外和港澳地区工商界人士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活动。福建、厦门等地的民建成员海外关系众多,亲友多为工商界人士,民建组织一方面积极发挥经济咨询机构作用,一方面鼓励支持成员做好“家族联络”工作,以“多途并进”的方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协助联系,牵线搭桥,为三胞探亲访友、回国观光,投资建厂、技术交流等提供方便,协助政府做好改善投资环境等工作,为加快内地及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作了大量有益工作和尝试,取得显著成效。仅厦门一地就通过经济咨询机构协助开办十几个合资企业,引进资金1亿多美元。六大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河北、辽宁、上海、广西、江西、贵州等地方组织和成员引进项目160多个,资金3.44亿美元,6亿多港币,6亿多人民币,房地产开发项目协议金额20多亿元人民币,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友好交往,增进相互了解,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1988年9月,应保加利亚农民人民联盟邀请,组成以孙起孟为团长的民建中央代表团赴保加利亚访问。这次访问是中保两国民主党派的第一次最高级接触。访问期间,孙起孟和保农联书记坦切夫进行了诚挚友好的会谈。两党签署了《1988-1997年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保加利亚农民人民联盟合作和建立经常联系的协定书》。访问期间,保共中央领导人会见了民建中央代表团。这次访问的圆满成功,扩大了民主党派的宣传和影响,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了两国和两党间的友谊。 中共中央14号文件颁布实施以后,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199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重要国事和外事活动。这是中共中央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为多党合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体现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为民主党派在国事外事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创造了条件。1993年9月,荣毅仁应邀对葡萄牙、西班牙进行正式访问。在访问中,荣毅仁向葡、西领导人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情况。1994年1月,丹麦社会民主党代表团访华,万国权等会晤了代表团成员。1997年5月,成思危随同李瑞环在葡萄牙、希腊、德国等3国进行友好访问。1997年10月,应泰国商业部高级顾问西林·帕他努泰女士邀请,以朱元成为高级顾问、冯克煦为团长、一些民营企业家会员为团员的中国工商经济咨询公司代表团访问了泰国。此外,民建领导人还多次参加国家主席、国务院领导人举行的迎送外国元首级来宾仪式,参加同外宾的会见和会谈。同时,民建成员参加所在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所组织的外事活动也日益增多。在这些活动中,民建成员积极宣传、介绍中共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以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历史,发挥了民建参与人民外交活动的积极作用。 3、民建七大以来。1997年中共召开了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民建联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局面,这一时期是民建联络工作较为活跃的时期。2005年,为了加强联络工作,拓宽工作思路,民建中央赴8个省市进行调研,总结了地方组织开展联络工作的经验,遵循“广交朋友,促进合作,扩大影响,稳步开拓”的工作方针,于同年6月召开民建全国联络工作会议,之后通过《民建中央关于加强联络工作,促进参政能力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民建联络工作的发展。 围绕“维护港澳稳定,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这一主题,民建积极开展多层次的联络工作,努力发挥与港澳台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同港澳台地区以及华人工商界人士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活动,为他们到内地进行投资合作及参与公益事业牵线搭桥,把联络工作与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多年来,民建中央领导每年利用访问港澳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巩固和加强与居住在港澳会员会友的联系,先后组织法学家访问团、企业家访问团、大学校长访问团赴香港访问,与港澳工商团体、教育界、法律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邀请港澳工商界人士和会友组成访问团组,到内地考察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2008年,组织内地学术界、经济界人士代表团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等机构,受到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的肯定。为促进祖国统一,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民建中央开展“反独促统”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和载体,加强与台湾经济界、教育界、文化界的交流,扩大了影响。1998年10 月, 应台北市教育会理事长夏惠汶的邀请, 以冯克煦为团长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交流考察团赴台湾访问。1999年7月, 民建中央以中国工商经济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的名义邀请台北市教育会教育研究访问团到大陆访问,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祖国大陆方方面面的认识和了解。七大期间,先后在大陆台湾举办或参与了4次两岸经济合作研讨会。八大期间,组团赴台访问5次,接待台湾访问团20次,就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证券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衍生品创新、老龄福祉等课题进行研讨,两岸三地共有专家学者900多人次参加,相互之间加深了了解,密切了联系,增进了友谊,特别是开展了与台湾南部地区的交流。九大以来,开展对台商企业的工作调研,接待6个来自港台的访问团组80人次。以股指期货为主题,举办了“2008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组织大陆老龄人口问题专家访问团赴台湾出席“2008两岸老龄福祉问题研讨会”,深入开展多层次的争取人心工作。对外联络委员会与民建福建省委会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经贸发展前景研讨会”,提出了在闽南地区成立国家级“农业合作先行试验区”以及设立专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等建议。 对外联络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拓宽,加强了与国外工商界的联系,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这期间,民建先后组织经济界人士赴美国、芬兰、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国考察,接待了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国的多批友人,为推动人民外交,促进经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展了海外培训,与美国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加拿大加中科技交流中心合作,先后组织会员企业家和民建省级组织的专职副主委、秘书长共70多人,赴美国、加拿大接受市场经济知识、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培训。2008年,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等7国金融界、教育界和联合国发展署的官员,就促进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及加强中外企业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推进了国际交流。 同时,加强了对内联络。民建各级组织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民建与兄弟党派、社会团体的联系,民建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联系,中央专门委员会与地方组织专门委员会的联系,民建的东、中、西部组织的联系,地方组织之间的联系,民建组织与成员所在单位的联系,会员之间的联系等进一步加强。通过密切合作,提高了联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民建中央还与地方组织、学术机构联合开办建华课堂,开展教学培训活动,为企业家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通过联络工作与社会服务、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积极建言献策,使参政议政工作融入各个职能部门和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之中。
二 30年改革开放,为民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舞台和发展机遇。民建在30年的伟大实践中,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不懈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在1997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把民建建设成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活力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参政党的建设目标,得到了全会的高度认同。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民建按照建党目标,以政治交接为主线,以提高能力为核心,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工作思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一)坚持不懈加强思想建设,政治上日益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民建紧跟时代步伐,为建设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参政党不懈努力。30年来,民建的思想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加强,政治把握能力不断提高,在政治上的表现也愈益成熟。 1、民建三大、四大期间。民建三大后,为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引导成员为四化建设多作贡献,民建中央注意做好成员的思想工作,调动成员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成员一方面渴望为国家振兴作贡献,一方面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政策的不落实,引起一部分成员的忧虑和不安。针对这种情况,各级组织积极协助政府落实政策,了解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切实帮助成员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客观环境。1984年1月,民建中央成立了落实政策工作组,对中央委员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向中共和政府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使政策逐一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民建组织成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帮助成员提高认识,主动为国分忧。为配合各地的学习教育工作,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从1980年4月到1985年底,出版了《服务与学习》月刊,及时传达中共和政府的信息,交流成员在学习和为四化服务中取得的经验,指导基层的工作。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成员的积极性。三大期间,民建成员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作出显著成绩,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 民建四大以后,为了保证和推动为四化建设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于1984年4月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确定了新形势下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任务和要求。1985年,为了更好地从各自实际出发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各自成立了宣传职能部门,宣传机构开始分署办公。同时,《民讯》在停刊28年之后,于1986年1月正式复刊。四大期间,广大成员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许多成员作出了优异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和奖励累计2万人(次),50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2、民建五大、六大期间。1989年,中共中央14号文件的制定与颁发,标志着我国的多党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的确立,进一步激发了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民建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加强,会员觉悟程度、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1989年,民建中央及时向全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认真传达学习中共中央14号文件精神,在成员中普遍深入地进行多党合作教育,在全会形成了学习贯彻、广泛宣传的热潮。1993到1995年,民建中央先后发出通知,深入开展了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活动。各级组织采取举办读书班、报告会、研讨班等多种形式,推动成员认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加深了成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的理解与把握,增强了参与改革、建设的积极性和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自觉性。同时,广泛开展会章会史和时事政策的学习,认真进行会的优良传统教育。 为加强在新形势下的思想建设,积极探索宣传思想工作新路子,民建中央于1994年10月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进行研究。上海、浙江、吉林、四川、福建等地方组织在会上介绍了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会后,民建各级组织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实现民建新时期的政治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充分发挥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点和优势,从发展统一战线的角度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民建中央于1993年9月创办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孙起孟为名誉社长。随后,又创办了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杂志《经济界》,1995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 1995年12月16日是民建成立50周年纪念日。为了回顾民建建立和发展的历史,鼓舞成员继承和发扬民建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更大的贡献,民建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孙起孟在讲话中总结了民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三大优良传统。民建中央编辑出版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五十年》一书和《中国民主建国会五十年》大型画册。同时,由民建中央同有关单位联合摄制的连续剧《夹缝》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提供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为了顺利推进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搞好政治交接,民建中央于1997年8月举办宣传工作研讨班。这次研讨班,是民建加强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研讨班分析了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探讨了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措施,并形成民建中央宣传工作研讨班纪要。纪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围绕顺利实现新老两代人的政治交接,进一步加强会的思想建设。纪要还明确了民建宣传部门的基本职能,有利于宣传部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调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在思想建设中的作用。 3、民建七大以来。1997年12月,民建七大提出要把民建建设成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参政党。2002年,民建八大提出了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参政党的任务,后来又提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完整地明确了民建在履行参政党职能和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的政治任务。这期间,民建在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制定规划,认真落实,以政治交接为主线,坚持不懈地推动全会的思想建设。 民建中央于2000年和2007年先后召开民建全国思想建设工作会议及民建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于2002年和2007年召开理论工作会议、理论研讨会,确定了加强全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内容和措施,推动民建思想工作的发展,保证了对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这一要求的贯彻落实。 这期间,民建多次组织会员深入学习中共中央的重大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巩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为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参政党建设的理论,还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理论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为了适应开展理论研究的需要,民建中央将会史研究委员会更名为“会史及理论研究委员会”,后更名为“理论研究委员会”,并多次召开理论委员会工作会议和理论研讨会。2000年5月至2001年6月,民建中央宣传部以“庆祝55周年、迎接新世纪”为主题,在全会开展理论征文活动,重点就自身建设当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2004年,又开展了“建设新世纪参政党,做合格民建会员”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多党合作理论、会史、会章。2006年和2007年,分别围绕“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参政能力”、“七大以来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的重点课题,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建会60周年之际,通过深入研讨和认真总结,集中全会的智慧,在继承三个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民建的建党理念,形成了“五个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四种精神”的基本共识,成为新世纪民建发扬传统、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成员教育上,民建通过各种途径,探索新形势下思想工作的新方法。2008年,各省、市级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学习班、培训班850期,3万多名会员参加。1998年3月,民建中央编印了《孙起孟文稿选编》;2000年9月,为更好地发扬传统,发挥特色,使成员了解会的历史,编著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史稿》;2001年,整理了成思危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编印了《民讯》2001年第2期专刊;2004年,针对新时期会员的思想特点,编写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基本知识》读本,从参政党的角度介绍民建在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006年,编印了《成思危论民建工作》(续编);2007年,又重新编印了《孙起孟文稿选编》(第一、二、三卷)、《成思危论民建工作》(上卷、下卷)、《民建中央中心学习组发言选编》等学习材料。2008年,民建中央宣传部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共同撰写了民建优良传统宣讲稿的通稿,即将印制成册。这一系列教材的编印出版和各类培训班的举办增进了广大成员对新时期多党合作基本理论和民建优良传统的了解,增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民建的各级组织在自我教育中,既注重对成员的系统教育,又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教育活动。这一时期,围绕讲会史、讲传统、讲使命,大力开展宣讲报告、专题座谈等活动。2006年,民建中央及各省级组织领导深入各地进行民建优良传统的宣讲,举办各类专题报告会50场,近万名会员参加。2007年至2008年,民建以深入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为重点,结合纪念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继承和弘扬民建的优良传统。2007年4月,民建中央成立了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学习教育活动办公室。2008年1月,民建九大刚刚召开不久,陈昌智就到民建发祥地重庆学习调研,参观考察了民建成立纪念碑,以及沧白堂、校场口等早期活动的纪念地,回顾民建的光荣历史。在与当地民建干部和会员进行座谈时,他强调,在会务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共的理论路线政策与民建具体实际的关系、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要求与代表成员合法权益的关系、建设基本队伍与提高整体素质的关系、坚持进行自我教育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为纪念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陈昌智、张榕明、马培华等所有在京主席、副主席随中央统战部考察团赴西柏坡学习考察,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重温民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程。民建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纪念民建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活动的通知》,召开“纪念民建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学习座谈会”、参加了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理论研讨会”、开展“弘扬传统、开拓奋进”主题征文活动,收到文章400余篇。还下发了《关于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的通知》, 开展“与改革同行,为民建增光”主题征文活动,收到文章300余篇。各级组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举办座谈会、报告会、参观、书画展等,教育引导广大成员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前进方向,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在做好日常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领导集体新成员的培训力度,使培训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各级领导集体,首先是民建中央领导集体健全了学习制度,在全会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了中心学习组、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会、机关学习组、老同志座谈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会。八大期间,民建中央中心组学习56次,2008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织学习11次。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以及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为实现民建的政治任务,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七大以来,民建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在会内宣传方面,《民讯》、《经济界》杂志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每逢重大纪念、庆祝活动时,会刊都编发专刊,以增强宣传效果。建成了民建中央和地方组织网站,并于2008年完成了对民建中央网站的改版工作,拓宽了宣传交流渠道。会外宣传方面,民建各级组织都主动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努力扩大民建的社会影响。从2000年开始,为推进全会的新闻宣传工作,民建中央宣传部举办省级组织新闻宣传工作评选活动。各级组织积极开展会外宣传,有些地区全年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稿件逾300篇,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八大期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主要新闻媒体上,关于民建的报道达3500多条。在历次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媒体评选活动中,民建都榜上有名。2008年,《民讯》和民建中央网站开辟了学习专栏,宣传民建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过程、意义以及老一辈会员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形成的优良传统,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民建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的积极贡献和取得的基本经验。在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过程中,及时开辟专栏,编发专刊,大力宣传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在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上,在抗议美国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反对邪教、揭批“法轮功”,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等重大政治斗争中,民建坚定地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击冰雪、抗震救灾的重要关头,民建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体现了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的政治坚定性。在2008年的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中,民建迅速行动,举全会之力参与其中,为灾区重建献计出力。民建中央带领全会在积极参加这些斗争实践的同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时期的工作,反映了民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中共中央的信任。 (二)着力调整组织结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30年改革开放使民建的组织工作焕发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共的关怀下,民建组织经过恢复、调整,进入了积极发展的阶段。民建中央根据新世纪多党合作的要求,从长期发展考虑,对组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使民建的组织路线更加明晰,成员队伍不断壮大。 1、民建三大到五大期间。经过拨乱反正,民建逐步恢复组织活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民建中央领导机构建立后,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必须尽快把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地方组织恢复起来,把成员联系、发动起来;另一方面,协助中共和政府继续拨乱反正、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在此基础上打开工作局面,发挥作用。 民建三大后,原有的地方组织得到完全恢复,并有了很大发展。原17个省级工作委员会正式改建为省级组织,新建了云南、贵州、山西省委员会,成立了湖北省筹委会、青海省工作组。到1983年,民建共有23个省级组织、1个省级筹委会、1个省级工作组;107个市级委员会;59个城市支部,1319个基层支部(小组)。1988年至1991年间,民建青海省委、宁夏区委、内蒙古区委、海南省委、新疆区委相继成立,民建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委员会组织。到1992年6月,地方组织增加到255个。经过全会努力,会员总数也由1979年的18339人,到1992年6月达53518人。会员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三大期间,为了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民建中央与全国工商联设立了各自独立的组织工作办事机构,开始分署办公。1980年7、8月间,民建中央组织处改为组织部,开始编发《民建支部通讯》杂志,指导和推动全会的组织工作。 1981年6月,民建中央召开组织工作座谈会。这是在1951年组织工作会议30年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组织工作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目前组织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组织发展工作在继续发展原工商业者的同时,适当发展与本会工作有联系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入会。在发展对象中,要注意吸收有代表性的中年人士和对于引进外资、科学技术有作用、对台湾回归祖国有影响的、与本会有联系的爱国人士。这次会议,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组织建设的问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对民建的组织发展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会议以后,各级组织陆续发展了一批知识分子入会。为做好这部分成员的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民建中央于1982年10月召开了有15个省级组织代表参加的知识分子成员座谈会。会议提出,要吸收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成员参加各级领导班子,充实和加强领导集体的力量。 同时,民建中央也注意到,成员队伍虽然得到恢复,但年龄老化问题相当严重。到1983年四大召开时,全会共有成员26372名,其中84%是原工商业者,平均年龄62.2岁。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发展成员475名,同一时期逝世325名,增长幅度很小。有的地方组织是负增长。由于当时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发展工作几近停滞。针对这种状况,民建中央进行反复研究,认为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根据政治任务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重新明确组织发展方针。为此,1985年1月召开四届二中全会,重点对组织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会议提出,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工作中发展、发展为了工作”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做好发展成员的工作,特别要注意发展从事工商企业和其他经济工作的中年人士。同年8月,民建中央召开组织工作会议,明确以中年知识分子为主,把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工程师、财经界人士、经济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人士、在工商企业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或社会联系较广泛的经营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等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这次会议,对组织发展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987年9月,民建中央召开了27个省级组织、14个市级组织参加的组织工作会议。与会同志围绕发展与巩固、数量与质量、调动新老成员积极性和活跃基层组织生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88年,孙起孟在民建五大上提出,今后的组织工作,要积极推进领导班子的新老合作交替,继续作好巩固和发展组织的工作。会议通过的新会章,把民建的发展对象界定为,“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士,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人士”。经过努力,到1987年底,成员平均年龄降到了59岁。 这一时期组织工作的一个突出成果,就是新老合作交替有了新进展。根据四大决定,民建中央设置了中央执行局和荣誉职务,为促进新老合作交替创造了条件。四大以后,民建中央对执行局和各工作机构进行了几次调整。在1985年的四届二中全会上,孙晓村主动辞去了执行局主任职务,选举万国权为执行局主任,增选冯克煦为执行局委员,工作机构进一步年轻化。此后,民建中央把培养、选拔、考核、引进年轻同志、建立后备干部队伍,推动新老合作交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1985年底到1988年,连续举办了6期读书班,培训成员118名,从中物色、选拔了一批骨干力量,充实到中央和省级组织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五大期间,民建中央共培训了各地推荐的成员近百人,还选送一部分成员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修。这些成员大多是即将或刚刚走上民建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岗位的中青年骨干。 根据各民主党派协商一致的意见,1989年民建五届二中全会提出,根据当时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应侧重做好巩固健全组织的工作。1990年7月,民建中央提出《关于当前做好健全、巩固组织工作的几点意见》,对组织工作作出部署。9月召开的民建中央五届七次中常委会议再次强调要贯彻好这个意见,并提出具体要求。各级组织从实际出发,加强健全、巩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到1992年,全国26个省级组织全部召开了成员代表大会,完成了换届任务。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得到妥善的安排,省级名誉主委26人,省级名誉副主委24人,顾问225人,同时又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的新同志,充实了地方领导班子。 三大期间,甘肃、浙江、江苏、上海、辽宁等省级地方组织先后召开了基层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组织工作座谈会,重点研究了组织发展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五大后,民建对基层支部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根据五大提出的“多建一些企业支部和单位支部”的要求,新建了约1000多个企业支部和单位支部。这些支部成员相对集中,组织健全,与成员所在单位中共党委关系密切,对开展会务起到了推动作用。 2、民建六大以来。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包括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中介服务人员等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使民建的社会基础、成员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期间,民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1978年恢复活动时的不足2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1万多人。 1992年,民建六大通过了新的《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规定“会的组织工作要贯彻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以大中城市为主,以中上层人士为主,以经济界人士为主,注重素质和代表性”。1993年10月,民建中央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着重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创民建组织工作新局面、如何加强领导骨干队伍和成员队伍建设等问题。会议形成了《关于当前组织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以后,各级组织根据建立跨世纪的干部骨干队伍为目标、积极推进组织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相应措施。1998年又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会议形成了《关于当前加强组织工作的意见》,确定了组织工作的重点、原则和若干措施,强调要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大中城市、有一定代表性人士为主,注意改善结构、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慎重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入会等要求。八大后,民建中央根据多党合作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根据组织发展工作坚持“注重质量,注意数量”的方针和“三个为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了做好非公经济人士工作的思路。之后,在提出建设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主体的企业界人士队伍和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专业人士队伍的基础上,确定了在组织建设中要加强各级领导集体建设、增进基层组织活力、建设骨干队伍、发扬会内民主等工作方针,为民建发挥参政党作用提供了人才基础。 民建的会员结构有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与经济界有密切联系的专家学者为骨干的两支基本队伍。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入会,为民建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民建的活力。七大期间,发展会员20455名。八大期间,发展会员23213名。到2008年6月,民建共有会员114347人,平均年龄51.8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会员占74.1%;企业界会员71630人,占62.6%;新的社会阶层人士23993人,占21%;女会员36217人,占31.7%。高层次、代表性人士比例显著提高。1997年4月9日,民建重庆市委成立。至此,民建在全国共建立了30个省级委员会组织。 加强两支基本队伍和四支骨干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民建中央召开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组织发展和引导教育工作。六大期间,由民建中央选送到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学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修的地方组织领导干部达150人(次)。各地方组织通过地方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的领导干部有数千人。七大期间,民建中央先后举办10期邓小平理论研修班,培训了一批骨干。许多省级组织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八大期间,提出了四项制度保证,即民主集中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联系基层制度。并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从省级组织主委、副主委、秘书长到市级主委,从支部主任到骨干会员,从建华课堂到分课堂,从国内到走出国门,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8期市级组织主委培训班,共培训市(地)级主委246人;举办了10期学习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精神研修班,279名骨干会员参加了培训;陆续举办了新任中委培训班、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干部培训班和新增补副主委培训班等。2007年在省级组织换届后举办了新主委培训班,19位省级组织主委参加了培训;举办了省级组织专职副主委、秘书长培训班,47人参加了培训。地方组织年均培训骨干会员达2万人次。面向会员开展了以“建华企业家课堂”为重点的培训工作,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创办了建华研究院,采用专题讲座与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帮助会员开拓思路,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截至2008年,“建华企业家课堂”已先后在20多个省市举办了140多次专题讲座,并在部分地区建立了区域分课堂,近4万人次参加了培训,特别是邀请“欧元之父”蒙代尔举办的讲座和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上海举办的金融论坛,在会员中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通过各类培训,提高了骨干队伍的素质,为中央和省、市级组织换届提供了思想、组织和人才保证。 为实现把基层组织建成自我教育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集体、参政议政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基地的目标,民建中央明确了合格支部的标准,规范了支部的类型,对薄弱支部进行调整,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支部主任,丰富支部生活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1995年5月,召开了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是总结交流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讨论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当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七大后,民建中央领导同志定期参加基层支部活动,各级组织重视对基层组织的联系和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不少支部的活动质量有所提高。八大后,民建中央和各级地方组织建立了领导联系基层制度。民建中央主席、副主席分工联系和走访了近300个地市级组织,了解情况,熟悉骨干,面对面地指导工作,协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基层组织调研,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近百次。九大后,民建中央各工作部门又分别与对口支部建立了联系。民建全会能够正常开展活动的支部占80%以上,支部活动出勤率逐年上升,基层组织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批先进支部,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为了解决领导集体老化问题,民建中央于1993年作出了“积极推进各级组织领导集体新老合作交替,建立跨世纪的干部骨干队伍,核心是各级领导集体的新老合作交替,重点是中央和省级组织,关键是做好近两年工作”的决策。六大期间,根据“滚动交替”的方针,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在届内增补中央委员26人,占委员总数的15.2%。全国有25个省级组织届中增补委员38人,5个省级组织更选了主委,七大召开前,全国30个省级组织全部完成换届工作,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好、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同志进入领导集体和工作班子,使老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给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减轻了1997年的换届压力,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做了组织准备。七大后,从1999年起,民建中央就开始围绕换届积极开展工作。各级地方组织在换届工作中坚持发扬民主,严格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核、集体决定、会议选举的程序进行。在中共党委的支持帮助下,地方组织认真筹备,基层组织和广大成员积极参与,会员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履行职责,30个省级组织和294个市级组织圆满完成了换届工作,为开好民建八大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地方组织换届的基础上,民建中央进一步扩大了中央委员候选人选的遴选比例,在中央及各地方组织民主推荐出的135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中,经过常委会集体遴选,59人成为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建议人选,在改善中央委员会结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八大期间,民建会内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换届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九届中央委员会届内增补副主席1名、常委3名、中央委员20名。在地方组织圆满换届的基础上,民建中央扩大了九届中央委员候选人人选的遴选比例,经过常委会集体遴选,在民建中央及各地方组织民主推荐的175名优秀人选中,88名成为九届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建议人选。 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信访工作的力度。八大期间,民建中央共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会员来访1529件次,维护了会员的合法权益,继续做好了原工商业者会员的困难补助工作,共慰问和补助1128人次。 (三)积极创新探索,参政党制度进一步健全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是其它方面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民建的制度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新时期特别是七大以来,民建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把“制度上健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期间,民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参政党机制。 根据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了有关工作制度和工作规程,明确了工作思路,会的领导工作和会务的运作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效率化。七大后,民建中央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全会,总结当年工作,提出今后要求;每季度召开一次中常委会议,听取中央工作部门和地方组织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带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主席会议、主席办公会议按期召开,集体决定重要会务事项,并分工负责执行。坚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重大决策。民建中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工作会议,研究一个专题,推动组织建设、参政议政、思想建设、社会服务、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主席和各位副主席都分别联系几个地方组织,加强中央对地方工作的了解和指导。民建中央机关实行主席会议领导下的秘书长负责制,理顺了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的关系。积极推进中央机关的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明显提高。经过几年努力,许多方面有了可喜进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 八大后,是民建历史上推进会内民主力度最大的时期。特别是注意从体制和机制入手,进行民主建设,使民建在健全制度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到2008年,民建中央制定、修订了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10项议事规程和工作规则,逐步推行加强领导集体建设的专项制度。陆续出台了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集体成员分工联系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制度等,特别是中央委员的遴选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和突破,进一步扩大了会内民主。1996年以来,民建中央共进行了4次中央委员建议人选的遴选,规模、遴选比例逐次扩大,取得良好效果,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遴选已成为民建中央一项规范的制度。 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上,形成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决策程序,对会的重大问题,都要在协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会议表决,为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奠定了制度基础。在领导集体建设上,注意改善结构,特别是引入竞争机制,在中央委员会实行择优选拔、差额选举。在会的领导工作上,强调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完善了主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4次主席会议、1次主席务虚会议,对会情进行全面分析,对会内重大事务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主席和专职副主席坚持每月一次中心组学习,认真领会中共和政府有关重大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并联系民建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民建中央坚持每年确定一项重点工作,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召开会议、做出决定等程序,对工作形成指导性意见。继续实行主席、副主席分工联系地方组织的制度。主席、副主席联系到市级组织,直接了解基层组织情况,帮助地方组织研究分析会情,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了解会员的意见和反映。主席、副主席的走访受到了中共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切实帮助地方组织解决工作条件、干部安排等问题。广大成员能直接听到中央的声音,拉近了距离,增强了会的凝聚力。在领导职务任期上,明确了任期制和届内调整的规定,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民建根据会务实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民建中央进行了会内监督问题的调研,民建九大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加强会内监督工作的意见》,在九届四次中常委会议上形成了《民建中央会内监督条例(试行)》,目前,正在组建民建中央监督委员会。在机关建设上,对领导体制进行了调整,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积极倡导机关文化建设。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为多党合作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思想解放的舆论环境,为民建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参政党职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民建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努力。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建工作的不断进步,也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党合作事业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建一定能团结带领广大成员,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优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与中国共产党一道,风雨同舟、共创伟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再创民建历史的新的辉煌!
   
 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多党合作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为民建带来崭新的发展机遇。30年中,民建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努力参与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围绕改革开放主题,建言献策水平不断提高 1、民建三大、四大期间。在三大、四大间的十年中,民建各级组织和成员用自己的行动,努力实践三大提出的“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创造性地开展参政议政工作,找到了发挥成员特长、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有效途径。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刚刚恢复组织的民建的建言献策就从“小平会五老”开始。1979年1月17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不久,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约见胡厥文、胡子昂、荣毅仁、周叔?|、古耕虞五位民建、工商联老同志,“五老”中有四老是民建成员。“五老”就改革开放、发挥原工商业者作用、利用外资等问题提出的建议,受到邓小平的肯定。在同年6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中国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宣布摘掉资本家阶级的帽子,并科学界定了新时期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为新时期坚持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以及各民主党派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广大民建成员的爱国热情空前迸发,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 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在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对民族资产阶级各项政策的同时,围绕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全国性调查研究,先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搞好我国制笔工业调整工作的意见》、《增加细杆铅笔产量多创外汇的建议》、《关于常州市工业发展情况的报告》、《关于进一步加强设备管理工作的建议》、《关于扶植和振兴中药事业的建议》、《关于恢复和发展传统食品的建议》、《关于改革茶叶管理、流通体制的建议》、《关于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控制和调节作用的建议》、《关于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受到重视和采纳。民建各级地方组织也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献计献策活动。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逐步朝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中共中央都向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通报情况、征求意见。民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本着肝胆相照的精神,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寓民主监督于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之中,坦诚地提出意见和建议。据有关资料统计,1979年初到1986年底,民主党派领导人出席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召集的各种协商会33次,超过了“文革”前17年的总和。1981年12月,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期间,胡厥文、胡子昂就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问题,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议,受到高度重视。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整党,民建中央立即向地方组织发出通知,要求把帮助中共整党作为全会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在中共中央统战部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88岁高龄的胡厥文书面发言,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就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党外人士征求意见。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就我国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如何参与改革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经参加协商会的孙晓村向胡耀邦等领导人反映后,得到了充分肯定。同时,民建还以参加人大、政协和政府工作的方式,直接参与国家重大问题的协商决策和决策的执行,以及执行情况的监督。到1988年,民建有1140人担任各级人大代表,3030人担任各级政协委员。一批成员在政府和司法机关任职,21人担任副省长、副市长,34人担任正副厅局长。1988年2月,冯梯云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副部长,这是“文革”以后第一位非中共党员担任的副部长。这些同志肩负人民的重托、组织的期望,认真负责地履行职责,发挥了应有作用。 另外,民建也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1980年9月,黄凉尘参加了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公开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工作。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营经济的发展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孙起孟、孙晓村、汤元炳、陈铭珊、万国权、冯梯云等在全国政协常委会上作了联合发言,强调要加强对私营经济情况的调查和理论研究,以此作为制定政策、法律的可靠基础。1988年3月,在进行典型调查后,汤元炳、陈铭珊、冯梯云在全国政协七届一次会议上再次联合发言,赞成在宪法中增加私营经济的内容,并从政策措施及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11条具体建议,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高度评价。此后,民建、工商联先后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关于私营企业若干税收政策的规定》的修改讨论,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民建五大、六大期间。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方针、任务和要求。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民主党派履行参政议政职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同时新的形势对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1988年6月,民建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了民建的基本职能是政党职能,把发挥参政党职能作为自身的根本职责,对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这期间,根据国家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方针,民建发挥与经济界密切联系的特点和优势,注意发挥整体功能,倾听会内外专家学者的意见,发动地方组织和成员广泛开展经济领域的专题调研活动,向中共和政府提出许多政策性建议,先后提出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若干政策问题的建议》、《关于综合治理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建议》、《关于加快西北经济发展若干建议》、《关于当前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建议》等。1990年,民建中央认真分析了体制转轨中一度出现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的情况,经过深入调查,形成调查报告和专题材料162份,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论证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当前商品流通中若干问题的建议》,受到充分肯定。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一直是民建参政议政活动中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1993年,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在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作了《把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来抓》的大会发言。4月,由孙起孟带队的调查组赴武汉调查研究后,形成《成功属于勇于改革创新的人们》的调查报告,得到王兆国的高度评价,并在《经济日报》全文发表。此后几年中,民建各级组织就国有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问题,广泛地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民建中央在全国政协八届二次会议上又作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的大会发言,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促进企业改革,搞活国有经济的意见和建议。另外,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从1993年4季度开始,民建中央组织会内力量进行调研,召开座谈会,并于1994年5月,与经济日报社共同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问题与对策研讨会”,将会议成果归纳成《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流动问题的思路与对策的建议》,送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5年的全国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关于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提案。同时,一些地方组织选择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政策性建议,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 1988年开始,中共中央通过举行党外人士座谈会、民主协商会、情况通报会、高层次小范围的谈心活动等方式,与各民主党派进行民主协商,民建参与协商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发展。在参与协商前,民建都要进行调研和讨论,先后就价格、工资改革方案、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搞好国营大中型企业、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据不完全统计,五大期间,民建中央和省级地方组织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地方党委和政府提出的调查报告、意见、建议,以及在政协提案、发言共计1638件。六大期间,民建中央参与了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主要文件的讨论。 在各级人大和政协组织中,民建成员通过发言、提案等形式积极反映群众意见,提出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建议和批评,是民建发挥参政和监督作用的又一有效途径。民建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首次以党派名义作了题为《在坚持的前提下逐步完善、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大会发言,在以后的几次全国政协大会上,又相继作了题为《贯彻中共中央〈意见〉,继续加强自身建设》、《贯彻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精神,在民建全会开展为“质量、品种、效益年”献计出力活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大会发言,在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首次以民建中央的名义提出《为贯彻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抓紧实施科技、教育兴农的发展战略,建议充分发挥农业中专优势,参加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的提案,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对建议给予肯定并接纳。1993年后,民建中央先后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交了《改革现行宴会,移风易俗,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关于加快长江中游——华中地区开放开发的若干建议》、《关于三峡库区移民安置问题的几点意见》、《关于严格控制公款购小汽车,加强廉政建设建议案》、《关于贯彻执行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及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政策建议》等建议和提案,帮助中共改进工作、加强领导,促进廉政建设,为保证治理整顿、深化改革顺利进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这个时期,民建成员被推荐到各级人大、政协,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数量逐年增加。到1997年6月底,在全国县级以上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成员共1209人,各级人大代表2143人,政协委员11241人,担任各种特邀职务的2852人,他们参加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及地方政府进行的治理整顿、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和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等专项调查组的工作,为民建发挥监督作用开拓了新渠道。 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孙起孟曾提出,民建的参政议政工作,要在专题调查研究的同时,向反映社情民意和参与法制建设延伸。五大期间,民建成员中的各级人大代表,把履行职责同民建的工作结合起来,收到良好的效果。陈邃衡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作了《治理整顿公司必须一抓到底》的发言,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重视。1994年10月,冯克煦在民建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工作,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各级组织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工作开始起步,并作出了一定成绩。多个省级组织先后召开了信息工作会议,制定条例、创办刊物、建立网络,在实际工作中,反映了一批有份量、有价值的信息。1995年4月,民建宁波市委反映成员中的原工商业者当前生活状况面临困难,孙起孟批示进行全面调查。民建中央将调查结果整理成《原工商业民建成员对生活困难反映强烈》的情况反映,受到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重视。之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妥善解决部分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对解决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建还就水质污染和防治、我国粮食生产等问题提出建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在民建中央和各级组织的重视下,经过几年努力,反映社情民意工作得到了较大发展。民建中央宣传部每年都编发大量来自地方组织和会员的信息,连年在全国政协信息工作评比中获奖。 五大、六大期间,民建积极参与民主法制建设,先后就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及实施提出意见。民建在《中外合资企业审计暂行办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起草过程中,提出了建议,还参与了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私营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私营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民事诉讼法、著作权法、收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协商研究工作,对公司法、教育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台湾同胞投资法、劳动法、国家赔偿法、国家勋章荣誉称号法、银行法、国家出版法等法律草案提出了修改意见。1992年12月,孙起孟提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讨论修改宪法,这是一件大事,民建应当积极参与。1993年1月,民建中央邀请部分会内外法律工作者座谈修宪问题后,深入开展了调查研究。2月22日,民建中央委托李崇淮在七届全国人大第三十次常委会上发言,建议将我国的多党合作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写进宪法。3月1日,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议》。3月6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民主协商会上,孙起孟再次就修改宪法向江泽民面陈民建中央的建议,得到了中共中央的采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正式写入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实践中共同创造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在国家的根本大法中得到确定,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3、民建七大以来。民建七大顺利进行政治交接后,为发挥专门人才优势,民建中央于1998年成立了经济工作委员会等6个专门委员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为民建的参政议政工作作出贡献。1999年6月,民建中央召开参政议政工作会议,提出了站好位置、选准角度、发扬传统、发挥特色的方针,有力地推动了全会的参政议政工作。这期间,民建注重发挥整体优势,进行参政议政课题招标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上下贯通、各方面密切联系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 七大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围绕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企改革、“三农”问题、西部大开发、加快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虚拟经济、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金融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证券市场、建立诚信体系、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成员作了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共同发展的建议》、《下大力气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加大科教兴农力度,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关于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大开放》、《关于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考察报告》、《关于制定“十五”计划的若干建议》等建议和意见,得到了中共和政府的重视,也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总结参政议政工作的实践,民建认识到,参政议政不能仅仅靠个人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发挥集体力量。所以,在2002年12月民建八大提出要调动十方面的力量来加强参政议政,实现中委会、常委会、专职副主席、工作部门、专委会、地方组织、虚拟网络、会外专家、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十个方面力量的整合,集全会的智慧,共同做好参政议政工作。随后,成立了由340位成员组成的9个专门委员会,每个专门委员会每年至少承担一个课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在专门委员会下按产业分类设立了7个专业组,共有171位成员。2007年12月,民建九大在9个专门委员会的基础上,增加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参与课题调研,组织国内外考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提出提案和建议。每年确定重点调研专题,由专职副主席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形成调研报告,提交民建中央全会审议,并转化成报送中共中央的意见建议和政协提案。2002年至今,已完成19项重点调研报告。 八大期间,民建向中共和政府提出书面建议和报告5000多件,其中,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书面建议15件,涉及人民币汇率、贸易摩擦、房地产、外汇储备、中小企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石山地区石漠化专项防治工作的建议》、《对管好和用好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建议》、《关于青藏铁路考察后有关工作的建议》、《关于保护我国大豆产业并提高其竞争力的建议》等,经中央领导批示后转交有关部门办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与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内蒙古、吉林和辽宁等地调研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工作,提出的具体建议得到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批复给相关部门办理。2002年至今,民建每年向中常委会议报告对当年经济形势的分析和对第二年经济工作的建议,经中常委会议讨论后,形成《民建中央关于当前经济工作的建议》,以协商会发言和专题报告等形式提出,供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参考。九大以来,陈昌智、张榕明、马培华、张少琴、辜胜阻牵头,围绕民建中央确定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解决工薪阶层住房问题研究”、“推进我国能源价格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依靠技术创新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重点调研专题,到8个省市深入调研,走访了相关部委,形成了调研报告。 在参政议政实践中,民建初步形成了金融、风险投资、企业管理、社会保障、非公有制经济等优势领域,并逐步扩展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住房保障、产业政策、区域经济、环境保护、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老龄事业等方面,将组织上的界别特色变成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优势,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民建的参政能力与自身价值。七大以来,民建中央向全国政协提交提案144件、发言31件,全国政协民建界别委员共提交提案8026件。1998年3月,在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的提案》,被列为大会“一号提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促进提案的具体化,民建中央举办了多个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专题研讨会,又与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联合举办研讨会,共商进一步推动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良策,并联合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当前发展风险投资事业的几点建议》。中共十六大报告中采纳了虚拟经济和风险投资的理念,并作为中共中央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006年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民建中央提交了《关于尽快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的提案》,被列为“一号提案”,受到普遍关注。此外,提出的《对管好和用好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建议》也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2007年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廉租房制度建设的建议》,经温家宝批转建设部后,建设部部长专程率队与民建中央领导共同研究落实事宜。此后,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吸纳了其中4条建议。2008年7月,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农村环保工作的建议》,温家宝给予充分肯定。 民建中央从战略高度、用创新的思维对待自身特色问题,创新工作载体和平台,搭建深入社会、深入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使参政议政工作向社会延伸。发起于1998年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10届,成为国内风险投资领域规模最大、层次较高的盛会。从2003年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论坛”,现已连续举办了6届,有力地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地方的招商引资工作。两个论坛的成功举办,拓展了民建参政议政实践的新途径,社会影响逐年扩大,已经成为民建的知名品牌。 同时,民建各级组织进一步重视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在不同层次和各个方面努力推进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到2008年6月,民建成员任各级人大代表2920人、政协委员14443人,各级特邀(约)职务的3831人。他们认真履行职责,在民主监督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建中央及地方组织积极参加中共和政府举行的民主协商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参与重大决策、重要问题的协商讨论,求真务实地发表意见,许多建议得到采纳。2001年,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民建中央就《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提出了修改意见,其中有5点被吸收。七大以来,民建先后就“十五”计划纲要、政府工作报告、宪法修改、司法体制改革、国际收支平衡、“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构建和谐社会、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决策进行讨论,坦诚进言,受到重视。 反映社情民意在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中进一步发挥作用。七大后,民建社情民意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中共和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2002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民建关于解决部分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的建议受到高度重视。随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战部、财政部、民政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解决部分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问题的通知》。同年,张榕明到中央统战部参加了关于解决原工商业者生活待遇问题座谈会。年底,民建中央就文件落实情况作了调查,并于2003年向中共中央提交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有效解决原工商业者生活困难问题的提案》。为了进一步做好社情民意工作,提高质量和水平,2006年6月,民建中央召开了全国社情民意工作会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加强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意见》,推动了社情民意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之后,编印了《民建中央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手册》,每年举办一次省级组织社情民意工作人员培训班,在《民讯》开辟了经验交流专栏,建立了素质较高、能够积极发表意见、热心参政议政工作的社情民意特邀员队伍。有许多意见、建议得到了中共和政府的重视和采纳。据不完全统计,八大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向民建中央报送社情民意信息8254篇,经编辑加工向全国政协等有关方面报送2457篇,全国政协采用323篇,有44篇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领导批示。 2008年,民建中央反映社情民意546篇,《对汶川地震后经济形势分析的情况反映》等7篇得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批示,为高层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建议和参考材料。 这期间,民建积极参与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七大后,民建中央向中共中央报送了《关于依据中共十五大精神修改宪法的几点建议》,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评价。在九届二次全国人大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民建提出的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指导思想,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等建议都包含在内。民建依靠中央和省级组织的法制委员会,开展调查研究,先后组织了对合同法、证券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高等教育法、立法法、公司法、婚姻法、行政许可法、物权法、公司法、反垄断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对外经贸法等法律草案或修正案的研讨,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及时报送全国人大及有关部门,受到重视和采纳,为国家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通过参政议政促进发展是参政党的第一要务。如何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和优势,调动全会的力量,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已成为近年来民建中央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围绕选准课题、精心组织、提高质量的要求,民建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参政议政工作机制。 (二)服务于发展中心,竭诚为社会服务 开展社会服务,是参政党履行职能的重要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民建的社会服务工作空间更为广阔,呈现出勃勃生机。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服务于发展中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取得了很大成效。 1、民建三大、四大期间。民建三大以后,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依照“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围绕国家的工作重点,有组织地广泛开展为四化建设服务活动。这段时期,民建的社会服务工作主要以支边扶贫、咨询培训、兴办企业为主要途径,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培养人才、安置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支边扶贫一直是民建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大多经济不发达、科学文化落后。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事业提供经济咨询和工商专业培训,使他们尽早脱贫致富,是民建为四化建设服务的重要领域。1982年7月,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发出通函,要求各级地方组织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经济咨询工作,并于1983年3月,召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咨询工作座谈会。遵循“实事求是,尽力而为,拾遗补缺,讲求实效”的方针,民建各级组织成员以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之长,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提高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培训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于1983年建立了东、中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同西部地区的对口支援协作关系,使支边扶贫工作有组织、有成效地广泛开展。从1984年到1988年,每年一次的西北5省区协作会议,成为民建、工商联全国性支边扶贫工作会议。1986年,上海民建与宁夏民建对固原地区的4个县进行宏观咨询考察后,提出了《关于宁夏固原地区4县脱贫致富的咨询考察综合报告》,开拓了以政策性咨询为重点的支边扶贫新途径。1987年3月,民建、工商联与国家民委组成联合扶贫工作小组,在广西百色4个县建立了扶贫联系点,为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论证、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培训人才、发展支柱产业,做了大量工作。1987年4月,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经济咨询工作会议,把“加强组织、开展联合、发挥优势、讲求实效”作为今后经济咨询服务工作的方针,进一步推动了民建、工商联的经济咨询工作。 在为四化服务的过程中,民建广大成员表现出强烈的报国热情和主人翁责任感,广泛开展了工商专业培训,为国家、企业和社会培训各类有用人才。1981年6月,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培训工作座谈会,制定了“扬长避短、拾遗补缺、稳步前进、讲求实效”的培训工作方针。各地加强领导和组织,纷纷成立了培训工作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根据社会需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有的开办业余学校,举办短期培训班,有的举办巡回讲座,以师带徒言传身教,形式灵活多样,培训对象范围、课程内容十分广泛,不单传授知识技能,还特别注意对学员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由于多层次、多形式办学,灵活机动、因地制宜,不占国家编制、不请拨经费,以学养学、学以致用,急社会之所需、补国家之不足,因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民建、工商联的办学工作,成为进入新时期以来最具创造性的活动之一,多次受到中共党委和政府的表彰。四大期间,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与北京市民建、工商联在京联合举办“现代经济知识讲座”38次,宣传经济体制改革,每次都有上千听众,引起很大反响。1986年,上海市民建、工商联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民办财经类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上海工商学院,并于 199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学校。为配合部队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军民共建精神文明,1983年以来,一些地区的民建、工商联组织密切配合当地部队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受到部队官兵的欢迎和好评。在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中,民建、工商联各级组织注意把咨询服务与培训人才结合起来,积极为少数民族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到1988年,民建创办各类学校213所,举办各类培训班7419期,接受教育的达226万多人(次),还自编了多种教材。初步形成了以工商经济专业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络。1985年10月,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上,民建、工商联有96人被表彰,占被表彰总数的24%。 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积极行动起来,兴办企业,安排就业,为四化出力,为发展经济献策。197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进一步做好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各项统战政策的落实,上海的原工商业者心怀感激之情,希望将多余款项用于为四化建设。经过反复酝酿,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正式成立,参加集资的946人主要是民建、工商联成员,集资款高达5535万多元。上海爱建公司成立后,各级地方组织起而仿效。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胡子昂担任董事长的中国工商经济开发公司正式成立,充分发挥全国工商界人士作用,采取多形式,通过多渠道,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内外经济活动,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7年4月,万国权任董事长的中国工商经济咨询公司正式成立。从80年代初开始,民建、工商联各级地方组织也先后创办了各类工商企业。到1985年底,已有各类企业1300多户,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组织实施“星火计划”后,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立即着手研究和部署为实施“星火计划”服务的工作,三次发出配合实施“星火计划”的通知。在以后的4年里,民建、工商联成员以所在企业、单位为基础,面向城市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少数民族地区,向各类工商企业提供咨询服务15000多项,带来经济效益约12亿元。为了加强管理,引导企业健康发展,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于1986年6月召开全国企业工作会议,制定加强企业管理工作条例,使各地方组织对所属企业的管理有章可循。民建和工商联兴办的这类公司,不仅为国家当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更重要的是为以后民营企业的创办和发展,推动经济体制的改革,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压力很大,拨乱反正后的几年间,大批知识青年回城,平均每年需要安置700多万人就业,就业困难成为当时国家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为此,民建在1979年6月召开的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广开就业门路,培养就业能力》的提案,并充分发挥成员优势,兴办或协助创办了多种形式的集体企业,拓宽就业渠道。北京市民建、工商联协助有关部门创办了著名的“大碗茶”和稻香村食品厂等街道企业,后又创办了天桥建筑公司。许多地方把已经离退休的民建成员组织起来,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组成“四化服务队”,奔赴各地开展经济咨询和各种技能的培训,协助创办集体企业。截止1982年底,各地民建、工商联共组织6000多名成员,自办集体企业208家、合办133家、协办3003家,安置待业青年9万多人。在1982年8 月举行的全国发展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安置城乡青年就业先进表彰大会上,有两家民建、工商联创办的企业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2、民建五大、六大期间。五大以后,民建适应新形势要求,咨询培训工作以提高质量为重点,取得新发展;扶贫开发工作以办实事为指导思想,拓展了新领域。各级组织和成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助残、助学、帮困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民建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拓展了渠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这期间,民建利用自身特色,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广大成员立足本职,以做好岗位工作的实绩服务社会,奉献祖国。 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要把全部经济工作切实转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国务院将1991年定为“质量、品种、效益年”。为此,民建在全会开展“为质量、品种、效益年献计出力”活动,各级组织和成员迅速行动,提建议、献良策,办实事、作贡献,搞得有声有色,富有成果。很多退休成员不顾年迈体弱,发挥余热,尽其所能,为原所在企业或技术力量薄弱的街道、乡镇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基层支部在活动中组织成员为所在企业、行业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就1991年9月份的不完全统计,民建各级组织和成员为所在地区、行业、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开发新产品959项,为改善经营管理、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提出各种建议10027条,有4632条被采纳,实现的经济效益近5亿元。举办各类培训班、学习班、讲座共736期,参加培训人员达54190人(次)。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为国贡献不计名利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社会各方面好评。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各级组织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不仅为参政议政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而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抓实、抓深、抓活,使广大成员受到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1988年3月,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智力支边协调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民建中央与多个部门协作,积极组织会内外力量,组成智力支边考察团,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形成考察报告,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贵州毕节的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受到当地重视,并协助当地实施。1990年,为推动“星火计划”和“科技扶贫”工作,民建中央深入黔西南自治州8个县市,实地考察了一批开发项目,并承担其中两项。民建中央还将贵州毕节地区、黔西南苗族、布衣族自治州,广西百色和南宁天等县部分地区作为长期联系的扶贫点。1991年,又将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贫困县的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定为直接联系点。根据扶贫工作需要,地区间的协作组织机构也不断发展。继西北5省区建立常设的智力支边协调组后,又建立起西南4省区协作机构、由上海市民建、工商联负责的11省市参加的咨询信息协作网络及东北3省协作网络。在智力支边中,民建坚持把经济、技术咨询服务同培训结合起来,“两个文明一起抓”。1988年,民建中央筹组了连同广西壮族自治区多个部门参加的调研小组,深入到广西百色地区,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加速发展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的调查报告,送交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和国家教委。之后,民建中央向各级组织发出通函,号召开展对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进行职业教育情况的调查。1989年间,民建中央又组织深入广西、甘肃、贵州、四川、山东以及京、津、唐等十几个地区,对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建立少数民族培训基地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共写出调查报告11份,筹建了西南和西北两个少数民族培训中心,为乡镇企业、老少边穷地区大力培训科技和管理人才,留下一支“不走的咨询服务队伍”。在1993年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家民委、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召开的全国智力支边扶贫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上,民建有12个集体和15位个人获奖。 为了更好地适应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广泛需要,积极有效地推动工作,民建于1991年4月将咨询培训部更名为“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部”,并从自身实际出发,适应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满足不同需求,拓宽教学领域,探索培训新路子。民建各级组织积极协助国家教委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培训初、中级工商专业人才为主,开展对职工岗前、在岗和转岗培训,乡镇企业人员培训,面向老少边穷地区的实用技术、管理培训,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等工作。截止1991年,共培训各级各类人员180多万人次,各地兴办各级各类学校208所。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传播新兴科学专业知识,培养高层次新型建设人才,民建各级组织还举办大量现代化管理方法培训班和企业经营管理讲座,帮助企业管理适应从生产型向经营型的重大转变,提高竞争能力。同时还组织有关国有资产评估、特区投资环境、股票证券知识等讲座,举办高层次的经济问题研讨班,开展涉外经济所需的业务培训和大学后的继续教育。民建在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培训工作的同时,还向精神文明建设的更广阔领域作了探索。1991年,民建中央联合江苏等多个地方组织,选择一些精神文明建设比较有特色的市、县、区、企业,就如何贯彻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进行了调查研究。孙起孟根据苏州调查和其他地区调查情况所写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经开会研讨修改后,分送中共中央有关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并在《党建》杂志上发表。1991年6月,民建中央在北京召开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会议,回顾总结了10年来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工作和经验,讨论研究了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工作部署,对于进一步发挥参政党作用,推动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工作,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 3、民建七大以来。为把社会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民建中央于2001年召开社会服务工作会议,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提出社会服务工作是参政议政重要实践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工作的开展,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重点作了调整。之后,民建把扶贫支边、咨询培训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在帮助贫困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培养人才以及促进东西部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八大后,民建中央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工作方针,努力探索社会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积极开展智力扶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职业教育、社会公益等方面的活动。 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是民建社会服务工作新拓展的领域,在北方沙尘暴治理、南方石漠化治理、城市垃圾污水处理和农村新能源开发等方面,向政府提出建议,帮助筹划项目、引进技术、联系外资,受到社会好评。民建中央在河北丰宁建立的生态保护林得到水利部和林业总局的大力支持,发展良好。协助中共和政府实施再就业工程,是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七大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及一些成员共培训下岗职工3224万人(次),会员企业先后吸纳20万名下岗职工再就业,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促进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立足本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等社会公益活动,兴办各类学校共170所,助建希望学校211所。民建中央举办希望学校骨干教师暑期培训班4期,培训了十多个省份、十几个民族的骨干教师近百人。 为鼓励和引导广大成员特别是企业家会员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投身扶贫和公益事业,民建中央于2005年12月启动实施了“思源工程”,发起人捐款1300万元。2007年,成立了“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得到了会内外企业家及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认捐款共4256万元。民建各级组织通过“思源工程”和基金会这个载体,在扶贫开发、智力支边、帮困助学、抗害救灾、咨询培训等方面,为消除贫困、缩小城乡差距不懈努力,春雨计划、扬帆计划等11个项目已全部启动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八大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共建立扶贫联系点115个,开展为“三农”办实事活动1000多次,为贫困地区修建沼气池4200个,修建人畜饮水工程415个,助建希望学校400所,建生态林80多万亩,发动会员企业安置农村转移劳动力及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30余万人,无偿支持扶贫县建设资金1150万元。多次组织专家、企业家到两个扶贫县及相关地区考察,就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石漠化治理等提出建议。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协调组织东部地区与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对口帮扶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生态建设、捐资助学、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工作。参与职业教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丰硕成果。与湖北省政协联合举办了“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一些地方组织和成员开办了职业教育院校和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83万人,为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毕业生、农民工、下岗职工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2008年,陈昌智、马培华、张少琴、辜胜阻先后4次到贵州省黔西县和河北省丰宁县调研,帮助研究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问题,落实重点帮扶项目。民建的会员企业家及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向黔西县投资466万元,带动当地有关方面投入资金1001.4万元,支持和帮助黔西县灾后重建,发展种植、养殖、旅游等产业和教育事业,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提高民建各级组织援建的500多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实施了“园丁培训计划”,今年首期培训班就对其中的62位校长和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当国家和民族面临重大事件考验时,民建都以极大的爱国热情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在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冰雪灾害、抗震救灾过程中,民建成员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全力支援灾区。在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期间,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向灾区捐赠人民币4124.6万元,港币1008.9万元,物品价值876.2万元,衣被毛毯等10.4万件。“非典”期间,民建中央带领全会积极参加抗击非典,各级组织、广大成员捐款捐物价值达1.4亿元,为战胜非典作出了贡献。2008年初,南方十多个省市遭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民建各级组织积极行动,协助中共和政府做好抗灾工作。民建中央充分利用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这一平台,向会内外企业家和爱心人士发起倡议,开展“思源·冰雪援助行动”,募集救灾资金1010余万元,衣物价值43万多元。民建14个省级组织捐款达1165万元,捐赠棉被300件,蜡烛140箱。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民建中央迅速反应,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及时发出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及捐款捐物工作的通知》,提出举全会之力支援抗震救灾。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迅速行动,截至2008年8月,通过各种渠道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总计5.9亿元。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共收到捐款捐物5757.9万元,并以全部发往灾区。灾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更是表现突出,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在全国抗震救灾总结表彰大会上,民建中央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 (三)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拓展对外联络新局面 联络工作是民建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拓宽工作渠道,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改革开放使民建的联络工作重新焕发了活力。30年来,民建的联络工作走过了一个从点到面,由弱到强,从定向联络到多层面、全方位、大格局开展的发展历程。民建围绕中共中央的工作中心,密切配合政府工作,积极参与人民外交,宣传我国的对外政策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为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谋求发展、将巩固爱国统一战线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积极贡献力量。 1、民建三大、四大期间。逐渐恢复活动后,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爱国统一战线“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精神指导下,民建积极开展对外联络工作,为改革开放服务。这个时期,民建联络工作的特点就是同为经济建设服务紧密联系,根据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协助政府引进资金、人才、技术设备,促进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 1979年成立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光大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发挥了重要作用。民建以此为契机,紧紧把握改革开放政策,积极开展联络工作,招商引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很多官员不懂与国外打交道的规则,又缺乏懂经贸的外语人才。民建的老一辈们利用过去的影响和同国外的联系,积极开展对外经贸联络,为我国企业牵线搭桥。据不完全统计,三大期间,经民建、工商联牵线搭桥达成协议的各种项目有337项,总金额达2亿多美元。四大期间,协助政府引进资金达19.6亿多美元。仅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联络委员会就与政府有关部门及进出口公司联系商谈各种业务项目167项,涉及美英法等12个国家和地区。 民建和工商联还利用同台湾、香港、澳门工商界有历史渊源的特点,本着“加深友谊,了解情况,宣传政策,扩大合作,反映意见”的方针,以台、港、澳工商界人士为工作重点,开展海外统一战线工作。1979年11月,应香港渣打银行总经理布朗的邀请,孙起孟等赴香港参加香港经营管理协会举行的年会。在会议上,他们热情宣传大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政府招商引资的政策,并就合作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与有关方面进行了探讨。1980年11月,应香港中华总商会的邀请,以胡子昂为团长的工商界代表团访问香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内地工商界第一次组团访问香港,受到香港工商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1983年1月,应澳门中华总商会和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厂商联合会、香港工业协会的邀请,以胡子昂为团长的全国工商联代表团,赴澳门、香港访问。在香港期间,代表团先后与香港中外工商社团和中外银行界、工商界人士会晤,广交朋友,听取意见,宣传国内的大好形势、国家经济建设和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政策,并就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以及技术交流等问题,诚挚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代表团草签了联合声明。27日,胡厥文、胡子昂向新闻界发表讲话,“这不仅是中英两国历史上的大事和好事,也是一件具有世界意义的大事和好事,为全世界树立良好的典范”。次日,民建中央在京主要领导成员就联合声明草签召开了座谈会。1987年3月,泰国民族党下议院议员代表团应民建中央邀请来我国进行访问,民建中央领导人与该代表团进行了会谈。同年12月,应泰国民族党主席、政府副总理差猜·春哈旺的邀请,民建中央以陈邃衡为团长、冯梯云为副团长的代表团,对泰国进行了友好回访,建立了两党之间的友好往来和合作基础。民建自恢复工作到1983年,先后接待了14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2.7万多人(次),到1988年6月,又接待了约3万人(次)。这期间,许多成员还通过参加人大、政协、政府以及工商联出访的机会,进行联络工作。在联络工作中,帮助一部分海外同胞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消除了一些海外人士对大陆现状和政策的猜疑与顾虑,发挥了特殊作用。 2、民建五大、六大期间。五大后,民建贯彻“放宽视野,广交朋友,宣传政策,争取人心”的方针,致力于为祖国统一大业服务。这一时期,民建与海外工商界的联谊活动有了新发展,利用成员优势,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各异的海外联谊工作,进一步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增强海外华人、华侨的民族自尊心和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为扩大开放、增进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了大量工作。 香港回归前,为促进香港平稳过渡,民建中央和一些地方组织积极开展工作,加强了与在港会员会友的联系。1991年11月,民建在深圳举行香港工商界朋友联谊会,邀请部分在港成员、会友参加,通过介绍、座谈和参观,使在港会员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增强了保持香港稳定、实现平稳过渡和繁荣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民建中央还和福建、广东、江西、广西、上海、贵州等地方组织举办联谊活动,多次接待香港工商界人士访问团、香港佛山工商联会访问团等来内地访问。1995年11月,在港会员、会友60余人组成香港工商界人士访京团在民建成立50周年之际来京访问。1996年9月,民建邀请在港成员、会友40多人到广西南宁、北海参观访问,举行联谊活动。1997年9月,邀请在港成员、会友参观访问江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同江西省政府举行座谈,就发展两地经济贸易合作交换意见。这些活动对密切彼此往来,促进香港人士积极参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加强联系、增进了解、沟通情况,协助中共和政府做好香港回归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民建还通过民间交往的途径,进一步开展同国外和港澳地区工商界人士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活动。福建、厦门等地的民建成员海外关系众多,亲友多为工商界人士,民建组织一方面积极发挥经济咨询机构作用,一方面鼓励支持成员做好“家族联络”工作,以“多途并进”的方式,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协助联系,牵线搭桥,为三胞探亲访友、回国观光,投资建厂、技术交流等提供方便,协助政府做好改善投资环境等工作,为加快内地及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与发展作了大量有益工作和尝试,取得显著成效。仅厦门一地就通过经济咨询机构协助开办十几个合资企业,引进资金1亿多美元。六大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河北、辽宁、上海、广西、江西、贵州等地方组织和成员引进项目160多个,资金3.44亿美元,6亿多港币,6亿多人民币,房地产开发项目协议金额20多亿元人民币,为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添砖加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通过友好交往,增进相互了解,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 1988年9月,应保加利亚农民人民联盟邀请,组成以孙起孟为团长的民建中央代表团赴保加利亚访问。这次访问是中保两国民主党派的第一次最高级接触。访问期间,孙起孟和保农联书记坦切夫进行了诚挚友好的会谈。两党签署了《1988-1997年中国民主建国会和保加利亚农民人民联盟合作和建立经常联系的协定书》。访问期间,保共中央领导人会见了民建中央代表团。这次访问的圆满成功,扩大了民主党派的宣传和影响,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和政党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了两国和两党间的友谊。 中共中央14号文件颁布实施以后,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党合作,199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重要国事和外事活动。这是中共中央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为多党合作增添了新的内容,体现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为民主党派在国事外事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创造了条件。1993年9月,荣毅仁应邀对葡萄牙、西班牙进行正式访问。在访问中,荣毅仁向葡、西领导人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同时,还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情况。1994年1月,丹麦社会民主党代表团访华,万国权等会晤了代表团成员。1997年5月,成思危随同李瑞环在葡萄牙、希腊、德国等3国进行友好访问。1997年10月,应泰国商业部高级顾问西林·帕他努泰女士邀请,以朱元成为高级顾问、冯克煦为团长、一些民营企业家会员为团员的中国工商经济咨询公司代表团访问了泰国。此外,民建领导人还多次参加国家主席、国务院领导人举行的迎送外国元首级来宾仪式,参加同外宾的会见和会谈。同时,民建成员参加所在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和人民团体所组织的外事活动也日益增多。在这些活动中,民建成员积极宣传、介绍中共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人民政协和统一战线组织的性质、任务、地位、作用,以及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历史,发挥了民建参与人民外交活动的积极作用。 3、民建七大以来。1997年中共召开了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民建联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局面,这一时期是民建联络工作较为活跃的时期。2005年,为了加强联络工作,拓宽工作思路,民建中央赴8个省市进行调研,总结了地方组织开展联络工作的经验,遵循“广交朋友,促进合作,扩大影响,稳步开拓”的工作方针,于同年6月召开民建全国联络工作会议,之后通过《民建中央关于加强联络工作,促进参政能力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推动了民建联络工作的发展。 围绕“维护港澳稳定,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这一主题,民建积极开展多层次的联络工作,努力发挥与港澳台联系广泛的优势,开展同港澳台地区以及华人工商界人士的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活动,为他们到内地进行投资合作及参与公益事业牵线搭桥,把联络工作与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多年来,民建中央领导每年利用访问港澳机会,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巩固和加强与居住在港澳会员会友的联系,先后组织法学家访问团、企业家访问团、大学校长访问团赴香港访问,与港澳工商团体、教育界、法律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邀请港澳工商界人士和会友组成访问团组,到内地考察经济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2008年,组织内地学术界、经济界人士代表团访问了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等机构,受到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的肯定。为促进祖国统一,针对“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民建中央开展“反独促统”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渠道和载体,加强与台湾经济界、教育界、文化界的交流,扩大了影响。1998年10 月, 应台北市教育会理事长夏惠汶的邀请, 以冯克煦为团长的职业教育工作者交流考察团赴台湾访问。1999年7月, 民建中央以中国工商经济有限公司培训中心的名义邀请台北市教育会教育研究访问团到大陆访问,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祖国大陆方方面面的认识和了解。七大期间,先后在大陆台湾举办或参与了4次两岸经济合作研讨会。八大期间,组团赴台访问5次,接待台湾访问团20次,就中小企业融资、发展证券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衍生品创新、老龄福祉等课题进行研讨,两岸三地共有专家学者900多人次参加,相互之间加深了了解,密切了联系,增进了友谊,特别是开展了与台湾南部地区的交流。九大以来,开展对台商企业的工作调研,接待6个来自港台的访问团组80人次。以股指期货为主题,举办了“2008两岸金融学术研讨会”;组织大陆老龄人口问题专家访问团赴台湾出席“2008两岸老龄福祉问题研讨会”,深入开展多层次的争取人心工作。对外联络委员会与民建福建省委会联合举办了“海峡两岸经贸发展前景研讨会”,提出了在闽南地区成立国家级“农业合作先行试验区”以及设立专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发展基金等建议。 对外联络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拓宽,加强了与国外工商界的联系,建立友好往来关系。这期间,民建先后组织经济界人士赴美国、芬兰、瑞典、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等国考察,接待了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国的多批友人,为推动人民外交,促进经济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展了海外培训,与美国旧金山美中交流协会、加拿大加中科技交流中心合作,先后组织会员企业家和民建省级组织的专职副主委、秘书长共70多人,赴美国、加拿大接受市场经济知识、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相关培训。2008年,接待了来自美国、意大利等7国金融界、教育界和联合国发展署的官员,就促进环境保护、中小企业发展及加强中外企业合作等问题交换了意见,推进了国际交流。 同时,加强了对内联络。民建各级组织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联系,民建与兄弟党派、社会团体的联系,民建中央和地方组织的联系,中央专门委员会与地方组织专门委员会的联系,民建的东、中、西部组织的联系,地方组织之间的联系,民建组织与成员所在单位的联系,会员之间的联系等进一步加强。通过密切合作,提高了联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民建中央还与地方组织、学术机构联合开办建华课堂,开展教学培训活动,为企业家搭建了学习交流平台。通过联络工作与社会服务、参政议政工作相结合,积极建言献策,使参政议政工作融入各个职能部门和专门委员会的工作之中。
二 30年改革开放,为民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践舞台和发展机遇。民建在30年的伟大实践中,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不懈努力,取得良好的成绩,对参政党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在1997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把民建建设成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组织上巩固、制度上健全、充满活力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参政党的建设目标,得到了全会的高度认同。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民建按照建党目标,以政治交接为主线,以提高能力为核心,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工作思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 (一)坚持不懈加强思想建设,政治上日益成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民建紧跟时代步伐,为建设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参政党不懈努力。30年来,民建的思想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思想理论建设不断加强,政治把握能力不断提高,在政治上的表现也愈益成熟。 1、民建三大、四大期间。民建三大后,为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引导成员为四化建设多作贡献,民建中央注意做好成员的思想工作,调动成员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成员一方面渴望为国家振兴作贡献,一方面由于“左”的思想影响、特别是政策的不落实,引起一部分成员的忧虑和不安。针对这种情况,各级组织积极协助政府落实政策,了解情况,反映问题,提出建议,切实帮助成员解决实际问题,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为四化建设服务的客观环境。1984年1月,民建中央成立了落实政策工作组,对中央委员的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向中共和政府反映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建议,使政策逐一得到落实。 与此同时,民建组织成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文件,开展时事政策教育,帮助成员提高认识,主动为国分忧。为配合各地的学习教育工作,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从1980年4月到1985年底,出版了《服务与学习》月刊,及时传达中共和政府的信息,交流成员在学习和为四化服务中取得的经验,指导基层的工作。各项政策的落实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成员的积极性。三大期间,民建成员为四化建设服务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作出显著成绩,受到各级政府的表彰。 民建四大以后,为了保证和推动为四化建设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于1984年4月召开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确定了新形势下改善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针、任务和要求。1985年,为了更好地从各自实际出发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民建中央、全国工商联各自成立了宣传职能部门,宣传机构开始分署办公。同时,《民讯》在停刊28年之后,于1986年1月正式复刊。四大期间,广大成员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许多成员作出了优异成绩,受到各种表彰和奖励累计2万人(次),500多人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2、民建五大、六大期间。1989年,中共中央14号文件的制定与颁发,标志着我国的多党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民主党派参政党地位的确立,进一步激发了民建各级组织和广大成员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热情,更加积极主动地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民建的思想建设进一步加强,会员觉悟程度、思想政治素质不断提高。 1989年,民建中央及时向全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组织认真传达学习中共中央14号文件精神,在成员中普遍深入地进行多党合作教育,在全会形成了学习贯彻、广泛宣传的热潮。1993到1995年,民建中央先后发出通知,深入开展了以学习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思想教育活动。各级组织采取举办读书班、报告会、研讨班等多种形式,推动成员认真学习。通过这一系列学习活动,加深了成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的理解与把握,增强了参与改革、建设的积极性和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的自觉性。同时,广泛开展会章会史和时事政策的学习,认真进行会的优良传统教育。 为加强在新形势下的思想建设,积极探索宣传思想工作新路子,民建中央于1994年10月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问题进行研究。上海、浙江、吉林、四川、福建等地方组织在会上介绍了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会后,民建各级组织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积极探索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途径和方法,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实现民建新时期的政治任务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充分发挥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点和优势,从发展统一战线的角度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民建中央于1993年9月创办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孙起孟为名誉社长。随后,又创办了公开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杂志《经济界》,1995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 1995年12月16日是民建成立50周年纪念日。为了回顾民建建立和发展的历史,鼓舞成员继承和发扬民建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更大的贡献,民建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孙起孟在讲话中总结了民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三大优良传统。民建中央编辑出版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五十年》一书和《中国民主建国会五十年》大型画册。同时,由民建中央同有关单位联合摄制的连续剧《夹缝》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提供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为了顺利推进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搞好政治交接,民建中央于1997年8月举办宣传工作研讨班。这次研讨班,是民建加强思想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研讨班分析了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探讨了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措施,并形成民建中央宣传工作研讨班纪要。纪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任务,要围绕顺利实现新老两代人的政治交接,进一步加强会的思想建设。纪要还明确了民建宣传部门的基本职能,有利于宣传部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调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在思想建设中的作用。 3、民建七大以来。1997年12月,民建七大提出要把民建建设成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的参政党。2002年,民建八大提出了建设适应新世纪要求参政党的任务,后来又提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完整地明确了民建在履行参政党职能和自身建设两个方面的政治任务。这期间,民建在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实践中,制定规划,认真落实,以政治交接为主线,坚持不懈地推动全会的思想建设。 民建中央于2000年和2007年先后召开民建全国思想建设工作会议及民建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于2002年和2007年召开理论工作会议、理论研讨会,确定了加强全会的思想和理论建设工作的基本目标、内容和措施,推动民建思想工作的发展,保证了对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这一要求的贯彻落实。 这期间,民建多次组织会员深入学习中共中央的重大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巩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为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参政党建设的理论,还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开展理论研究,召开理论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积极推进参政党的理论建设。为了适应开展理论研究的需要,民建中央将会史研究委员会更名为“会史及理论研究委员会”,后更名为“理论研究委员会”,并多次召开理论委员会工作会议和理论研讨会。2000年5月至2001年6月,民建中央宣传部以“庆祝55周年、迎接新世纪”为主题,在全会开展理论征文活动,重点就自身建设当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2004年,又开展了“建设新世纪参政党,做合格民建会员”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多党合作理论、会史、会章。2006年和2007年,分别围绕“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参政能力”、“七大以来会务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的重点课题,组织力量开展研究。建会60周年之际,通过深入研讨和认真总结,集中全会的智慧,在继承三个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民建的建党理念,形成了“五个坚持”的优良传统和“四种精神”的基本共识,成为新世纪民建发扬传统、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成员教育上,民建通过各种途径,探索新形势下思想工作的新方法。2008年,各省、市级组织举办各级各类学习班、培训班850期,3万多名会员参加。1998年3月,民建中央编印了《孙起孟文稿选编》;2000年9月,为更好地发扬传统,发挥特色,使成员了解会的历史,编著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史稿》;2001年,整理了成思危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编印了《民讯》2001年第2期专刊;2004年,针对新时期会员的思想特点,编写了《中国民主建国会基本知识》读本,从参政党的角度介绍民建在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006年,编印了《成思危论民建工作》(续编);2007年,又重新编印了《孙起孟文稿选编》(第一、二、三卷)、《成思危论民建工作》(上卷、下卷)、《民建中央中心学习组发言选编》等学习材料。2008年,民建中央宣传部与理论研究委员会共同撰写了民建优良传统宣讲稿的通稿,即将印制成册。这一系列教材的编印出版和各类培训班的举办增进了广大成员对新时期多党合作基本理论和民建优良传统的了解,增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 民建的各级组织在自我教育中,既注重对成员的系统教育,又开展丰富多彩的日常教育活动。这一时期,围绕讲会史、讲传统、讲使命,大力开展宣讲报告、专题座谈等活动。2006年,民建中央及各省级组织领导深入各地进行民建优良传统的宣讲,举办各类专题报告会50场,近万名会员参加。2007年至2008年,民建以深入开展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为重点,结合纪念各民主党派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继承和弘扬民建的优良传统。2007年4月,民建中央成立了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和学习教育活动办公室。2008年1月,民建九大刚刚召开不久,陈昌智就到民建发祥地重庆学习调研,参观考察了民建成立纪念碑,以及沧白堂、校场口等早期活动的纪念地,回顾民建的光荣历史。在与当地民建干部和会员进行座谈时,他强调,在会务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共的理论路线政策与民建具体实际的关系、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的关系、改革和发展全局的要求与代表成员合法权益的关系、建设基本队伍与提高整体素质的关系、坚持进行自我教育与加强制度建设的关系。为纪念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陈昌智、张榕明、马培华等所有在京主席、副主席随中央统战部考察团赴西柏坡学习考察,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缅怀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重温民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历程。民建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纪念民建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活动的通知》,召开“纪念民建响应中共‘五一口号’60周年学习座谈会”、参加了中央统战部举办的“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理论研讨会”、开展“弘扬传统、开拓奋进”主题征文活动,收到文章400余篇。还下发了《关于开展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的通知》, 开展“与改革同行,为民建增光”主题征文活动,收到文章300余篇。各级组织结合自身实际,通过举办座谈会、报告会、参观、书画展等,教育引导广大成员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巨大成就、成功经验和前进方向,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 在做好日常教育的同时,进一步加大领导集体新成员的培训力度,使培训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各级领导集体,首先是民建中央领导集体健全了学习制度,在全会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了中心学习组、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学习会、机关学习组、老同志座谈会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会。八大期间,民建中央中心组学习56次,2008年,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织学习11次。通过系统的培训学习、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以及经常性的思想工作,为实现民建的政治任务,履行参政党职能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七大以来,民建中央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在会内宣传方面,《民讯》、《经济界》杂志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在思想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每逢重大纪念、庆祝活动时,会刊都编发专刊,以增强宣传效果。建成了民建中央和地方组织网站,并于2008年完成了对民建中央网站的改版工作,拓宽了宣传交流渠道。会外宣传方面,民建各级组织都主动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努力扩大民建的社会影响。从2000年开始,为推进全会的新闻宣传工作,民建中央宣传部举办省级组织新闻宣传工作评选活动。各级组织积极开展会外宣传,有些地区全年在省以上报刊发表的稿件逾300篇,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八大期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等主要新闻媒体上,关于民建的报道达3500多条。在历次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有关媒体评选活动中,民建都榜上有名。2008年,《民讯》和民建中央网站开辟了学习专栏,宣传民建响应中共“五一口号”的过程、意义以及老一辈会员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形成的优良传统,宣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及民建为推进改革开放作出的积极贡献和取得的基本经验。在抗击南方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过程中,及时开辟专栏,编发专刊,大力宣传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事迹。 在一系列重大政治问题上,在抗议美国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反对邪教、揭批“法轮功”,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等重大政治斗争中,民建坚定地同全国人民站在一起,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在抗洪救灾、抗击非典、抗击冰雪、抗震救灾的重要关头,民建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意识,体现了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风雨同舟的政治坚定性。在2008年的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中,民建迅速行动,举全会之力参与其中,为灾区重建献计出力。民建中央带领全会在积极参加这些斗争实践的同时,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时期的工作,反映了民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对中共中央的信任。 (二)着力调整组织结构,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30年改革开放使民建的组织工作焕发了活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中共的关怀下,民建组织经过恢复、调整,进入了积极发展的阶段。民建中央根据新世纪多党合作的要求,从长期发展考虑,对组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和研究,使民建的组织路线更加明晰,成员队伍不断壮大。 1、民建三大到五大期间。经过拨乱反正,民建逐步恢复组织活动,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民建中央领导机构建立后,面临的任务十分繁重。一方面,必须尽快把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的地方组织恢复起来,把成员联系、发动起来;另一方面,协助中共和政府继续拨乱反正、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在此基础上打开工作局面,发挥作用。 民建三大后,原有的地方组织得到完全恢复,并有了很大发展。原17个省级工作委员会正式改建为省级组织,新建了云南、贵州、山西省委员会,成立了湖北省筹委会、青海省工作组。到1983年,民建共有23个省级组织、1个省级筹委会、1个省级工作组;107个市级委员会;59个城市支部,1319个基层支部(小组)。1988年至1991年间,民建青海省委、宁夏区委、内蒙古区委、海南省委、新疆区委相继成立,民建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立了委员会组织。到1992年6月,地方组织增加到255个。经过全会努力,会员总数也由1979年的18339人,到1992年6月达53518人。会员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不断改善。三大期间,为了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民建中央与全国工商联设立了各自独立的组织工作办事机构,开始分署办公。1980年7、8月间,民建中央组织处改为组织部,开始编发《民建支部通讯》杂志,指导和推动全会的组织工作。 1981年6月,民建中央召开组织工作座谈会。这是在1951年组织工作会议30年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性组织工作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目前组织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在今后一定时期内,组织发展工作在继续发展原工商业者的同时,适当发展与本会工作有联系的中上层知识分子入会。在发展对象中,要注意吸收有代表性的中年人士和对于引进外资、科学技术有作用、对台湾回归祖国有影响的、与本会有联系的爱国人士。这次会议,对于在新形势下加强组织建设的问题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任务,对民建的组织发展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会议以后,各级组织陆续发展了一批知识分子入会。为做好这部分成员的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民建中央于1982年10月召开了有15个省级组织代表参加的知识分子成员座谈会。会议提出,要吸收有代表性的、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成员参加各级领导班子,充实和加强领导集体的力量。 同时,民建中央也注意到,成员队伍虽然得到恢复,但年龄老化问题相当严重。到1983年四大召开时,全会共有成员26372名,其中84%是原工商业者,平均年龄62.2岁。在此后的半年多时间,发展成员475名,同一时期逝世325名,增长幅度很小。有的地方组织是负增长。由于当时组织发展的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在一段时间内组织发展工作几近停滞。针对这种状况,民建中央进行反复研究,认为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放宽视野,根据政治任务的需要,从实际出发,重新明确组织发展方针。为此,1985年1月召开四届二中全会,重点对组织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会议提出,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在工作中发展、发展为了工作”的原则,积极主动地做好发展成员的工作,特别要注意发展从事工商企业和其他经济工作的中年人士。同年8月,民建中央召开组织工作会议,明确以中年知识分子为主,把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工程师、财经界人士、经济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人士、在工商企业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或社会联系较广泛的经营管理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等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这次会议,对组织发展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1987年9月,民建中央召开了27个省级组织、14个市级组织参加的组织工作会议。与会同志围绕发展与巩固、数量与质量、调动新老成员积极性和活跃基层组织生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988年,孙起孟在民建五大上提出,今后的组织工作,要积极推进领导班子的新老合作交替,继续作好巩固和发展组织的工作。会议通过的新会章,把民建的发展对象界定为,“从事经济工作的人士,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其他人士”。经过努力,到1987年底,成员平均年龄降到了59岁。 这一时期组织工作的一个突出成果,就是新老合作交替有了新进展。根据四大决定,民建中央设置了中央执行局和荣誉职务,为促进新老合作交替创造了条件。四大以后,民建中央对执行局和各工作机构进行了几次调整。在1985年的四届二中全会上,孙晓村主动辞去了执行局主任职务,选举万国权为执行局主任,增选冯克煦为执行局委员,工作机构进一步年轻化。此后,民建中央把培养、选拔、考核、引进年轻同志、建立后备干部队伍,推动新老合作交替,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从1985年底到1988年,连续举办了6期读书班,培训成员118名,从中物色、选拔了一批骨干力量,充实到中央和省级组织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五大期间,民建中央共培训了各地推荐的成员近百人,还选送一部分成员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修。这些成员大多是即将或刚刚走上民建中央和地方组织领导岗位的中青年骨干。 根据各民主党派协商一致的意见,1989年民建五届二中全会提出,根据当时情况,在一定时期内,应侧重做好巩固健全组织的工作。1990年7月,民建中央提出《关于当前做好健全、巩固组织工作的几点意见》,对组织工作作出部署。9月召开的民建中央五届七次中常委会议再次强调要贯彻好这个意见,并提出具体要求。各级组织从实际出发,加强健全、巩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到1992年,全国26个省级组织全部召开了成员代表大会,完成了换届任务。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得到妥善的安排,省级名誉主委26人,省级名誉副主委24人,顾问225人,同时又引进一批德才兼备的新同志,充实了地方领导班子。 三大期间,甘肃、浙江、江苏、上海、辽宁等省级地方组织先后召开了基层组织工作经验交流会或组织工作座谈会,重点研究了组织发展特别是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五大后,民建对基层支部进行了必要的调整。根据五大提出的“多建一些企业支部和单位支部”的要求,新建了约1000多个企业支部和单位支部。这些支部成员相对集中,组织健全,与成员所在单位中共党委关系密切,对开展会务起到了推动作用。 2、民建六大以来。上个世纪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包括私营企业主、民营企业家、中介服务人员等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使民建的社会基础、成员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期间,民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1978年恢复活动时的不足2万人发展到今天的11万多人。 1992年,民建六大通过了新的《中国民主建国会章程》,规定“会的组织工作要贯彻发展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坚持以大中城市为主,以中上层人士为主,以经济界人士为主,注重素质和代表性”。1993年10月,民建中央召开全国组织工作会议,着重研究新形势下如何开创民建组织工作新局面、如何加强领导骨干队伍和成员队伍建设等问题。会议形成了《关于当前组织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会议以后,各级组织根据建立跨世纪的干部骨干队伍为目标、积极推进组织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相应措施。1998年又召开了组织工作会议,会议形成了《关于当前加强组织工作的意见》,确定了组织工作的重点、原则和若干措施,强调要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协商确定的范围和对象、大中城市、有一定代表性人士为主,注意改善结构、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慎重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入会等要求。八大后,民建中央根据多党合作形势和任务的要求,根据组织发展工作坚持“注重质量,注意数量”的方针和“三个为主”的原则,进一步理顺了做好非公经济人士工作的思路。之后,在提出建设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主体的企业界人士队伍和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专业人士队伍的基础上,确定了在组织建设中要加强各级领导集体建设、增进基层组织活力、建设骨干队伍、发扬会内民主等工作方针,为民建发挥参政党作用提供了人才基础。 民建的会员结构有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与经济界有密切联系的专家学者为骨干的两支基本队伍。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入会,为民建注入了新鲜血液,增强了民建的活力。七大期间,发展会员20455名。八大期间,发展会员23213名。到2008年6月,民建共有会员114347人,平均年龄51.8岁。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会员占74.1%;企业界会员71630人,占62.6%;新的社会阶层人士23993人,占21%;女会员36217人,占31.7%。高层次、代表性人士比例显著提高。1997年4月9日,民建重庆市委成立。至此,民建在全国共建立了30个省级委员会组织。 加强两支基本队伍和四支骨干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民建中央召开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组织发展和引导教育工作。六大期间,由民建中央选送到中央统战部培训中心学习、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进修的地方组织领导干部达150人(次)。各地方组织通过地方统战部、社会主义学院培训的领导干部有数千人。七大期间,民建中央先后举办10期邓小平理论研修班,培训了一批骨干。许多省级组织也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八大期间,提出了四项制度保证,即民主集中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联系基层制度。并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从省级组织主委、副主委、秘书长到市级主委,从支部主任到骨干会员,从建华课堂到分课堂,从国内到走出国门,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工作。先后举办了8期市级组织主委培训班,共培训市(地)级主委246人;举办了10期学习中共中央两个5号文件精神研修班,279名骨干会员参加了培训;陆续举办了新任中委培训班、在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干部培训班和新增补副主委培训班等。2007年在省级组织换届后举办了新主委培训班,19位省级组织主委参加了培训;举办了省级组织专职副主委、秘书长培训班,47人参加了培训。地方组织年均培训骨干会员达2万人次。面向会员开展了以“建华企业家课堂”为重点的培训工作,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创办了建华研究院,采用专题讲座与交流互动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帮助会员开拓思路,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截至2008年,“建华企业家课堂”已先后在20多个省市举办了140多次专题讲座,并在部分地区建立了区域分课堂,近4万人次参加了培训,特别是邀请“欧元之父”蒙代尔举办的讲座和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上海举办的金融论坛,在会员中和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通过各类培训,提高了骨干队伍的素质,为中央和省、市级组织换届提供了思想、组织和人才保证。 为实现把基层组织建成自我教育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集体、参政议政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基地的目标,民建中央明确了合格支部的标准,规范了支部的类型,对薄弱支部进行调整,选拔优秀人才担任支部主任,丰富支部生活的内容和活动形式,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取得了良好效果。1995年5月,召开了全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重点是总结交流经验,探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讨论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当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七大后,民建中央领导同志定期参加基层支部活动,各级组织重视对基层组织的联系和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的新途径,不少支部的活动质量有所提高。八大后,民建中央和各级地方组织建立了领导联系基层制度。民建中央主席、副主席分工联系和走访了近300个地市级组织,了解情况,熟悉骨干,面对面地指导工作,协助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进行了多次较大规模的基层组织调研,召开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近百次。九大后,民建中央各工作部门又分别与对口支部建立了联系。民建全会能够正常开展活动的支部占80%以上,支部活动出勤率逐年上升,基层组织建设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批先进支部,会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为了解决领导集体老化问题,民建中央于1993年作出了“积极推进各级组织领导集体新老合作交替,建立跨世纪的干部骨干队伍,核心是各级领导集体的新老合作交替,重点是中央和省级组织,关键是做好近两年工作”的决策。六大期间,根据“滚动交替”的方针,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在届内增补中央委员26人,占委员总数的15.2%。全国有25个省级组织届中增补委员38人,5个省级组织更选了主委,七大召开前,全国30个省级组织全部完成换届工作,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好、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同志进入领导集体和工作班子,使老化严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给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减轻了1997年的换届压力,为顺利实现新老交替做了组织准备。七大后,从1999年起,民建中央就开始围绕换届积极开展工作。各级地方组织在换届工作中坚持发扬民主,严格按照民主推荐、组织考核、集体决定、会议选举的程序进行。在中共党委的支持帮助下,地方组织认真筹备,基层组织和广大成员积极参与,会员代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履行职责,30个省级组织和294个市级组织圆满完成了换届工作,为开好民建八大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在地方组织换届的基础上,民建中央进一步扩大了中央委员候选人选的遴选比例,在中央及各地方组织民主推荐出的135名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中,经过常委会集体遴选,59人成为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建议人选,在改善中央委员会结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八大期间,民建会内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在换届工作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九届中央委员会届内增补副主席1名、常委3名、中央委员20名。在地方组织圆满换届的基础上,民建中央扩大了九届中央委员候选人人选的遴选比例,经过常委会集体遴选,在民建中央及各地方组织民主推荐的175名优秀人选中,88名成为九届中央委员候选人的建议人选。 同时,进一步加大了信访工作的力度。八大期间,民建中央共处理群众来信和接待会员来访1529件次,维护了会员的合法权益,继续做好了原工商业者会员的困难补助工作,共慰问和补助1128人次。 (三)积极创新探索,参政党制度进一步健全 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是其它方面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民建的制度建设形成了良好的传统。新时期特别是七大以来,民建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把“制度上健全”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期间,民建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努力形成了一套健全的参政党机制。 根据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完善了有关工作制度和工作规程,明确了工作思路,会的领导工作和会务的运作进一步制度化、科学化、效率化。七大后,民建中央每年召开一次中央全会,总结当年工作,提出今后要求;每季度召开一次中常委会议,听取中央工作部门和地方组织的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带全局性的重要问题;主席会议、主席办公会议按期召开,集体决定重要会务事项,并分工负责执行。坚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重大决策。民建中央每年召开一次全国工作会议,研究一个专题,推动组织建设、参政议政、思想建设、社会服务、理论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主席和各位副主席都分别联系几个地方组织,加强中央对地方工作的了解和指导。民建中央机关实行主席会议领导下的秘书长负责制,理顺了领导机构与工作机构的关系。积极推进中央机关的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明显提高。经过几年努力,许多方面有了可喜进展,各项制度不断健全。 八大后,是民建历史上推进会内民主力度最大的时期。特别是注意从体制和机制入手,进行民主建设,使民建在健全制度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到2008年,民建中央制定、修订了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10项议事规程和工作规则,逐步推行加强领导集体建设的专项制度。陆续出台了领导集体民主集中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领导集体成员分工联系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制度等,特别是中央委员的遴选制度,在原有基础上又有了创新和突破,进一步扩大了会内民主。1996年以来,民建中央共进行了4次中央委员建议人选的遴选,规模、遴选比例逐次扩大,取得良好效果,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遴选已成为民建中央一项规范的制度。 在贯彻民主集中制上,形成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十六字”决策程序,对会的重大问题,都要在协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会议表决,为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奠定了制度基础。在领导集体建设上,注意改善结构,特别是引入竞争机制,在中央委员会实行择优选拔、差额选举。在会的领导工作上,强调发挥领导集体的作用,完善了主席会议制度。每年召开4次主席会议、1次主席务虚会议,对会情进行全面分析,对会内重大事务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取得共识。主席和专职副主席坚持每月一次中心组学习,认真领会中共和政府有关重大会议精神和方针政策,并联系民建实际进行分析研究。民建中央坚持每年确定一项重点工作,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召开会议、做出决定等程序,对工作形成指导性意见。继续实行主席、副主席分工联系地方组织的制度。主席、副主席联系到市级组织,直接了解基层组织情况,帮助地方组织研究分析会情,指导工作。同时通过召开座谈会了解会员的意见和反映。主席、副主席的走访受到了中共地方党委的高度重视,切实帮助地方组织解决工作条件、干部安排等问题。广大成员能直接听到中央的声音,拉近了距离,增强了会的凝聚力。在领导职务任期上,明确了任期制和届内调整的规定,在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民建根据会务实践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民建中央进行了会内监督问题的调研,民建九大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加强会内监督工作的意见》,在九届四次中常委会议上形成了《民建中央会内监督条例(试行)》,目前,正在组建民建中央监督委员会。在机关建设上,对领导体制进行了调整,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积极倡导机关文化建设。   30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为多党合作事业的繁荣提供了思想解放的舆论环境,为民建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履行参政党职能奠定了坚实基础。民建始终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作出了努力。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民建工作的不断进步,也充分反映出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党合作事业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民建一定能团结带领广大成员,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优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能力,与中国共产党一道,风雨同舟、共创伟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作出更大的贡献,再创民建历史的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