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务要闻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会务要闻
我的位置:主页  > 会务要闻
古砚奇缘
发布时间:2018-02-26 00:00:00
  |  
作者: 周其虹

    编者按:2011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其时《浙江民建》向全省会员征文,并开设专栏纪念,其中第五、第六期刊登了会员周其虹的征文《我的奶奶孙兰贞》,会刊电子版同时在浙江民建网站上发布。不意此文竟成就了一段佳话奇缘,周其虹因之与河北藏家赵建标结识,获赠其先祖古砚。现本刊特邀周其虹详述故事始末,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的古砚,百年以前与原主人失散,历尽风雨,百年之后通过《浙江民建》作媒,古砚找到了回家之路。千里迢迢回到了原主人后代手中。
   这块古砚原主人的后代就是民建杭州市城建三支部会员周其虹。古砚回家的那天,2014年国庆节,周其虹激动地从快递员手中接过 ,打开这只等待已久的邮包,但见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砚背部阴刻的23字铭文。内容为“光绪丙午,前期考,保定陆军小学堂奖,特给优等生,周学濂”。古砚长16CM,宽9CM,厚1.8CM,阴刻的铭文苍劲、古朴、有力,透着历史的沧桑。

            
    百年飘泊在外的古砚,从千里之外找回家的消息不径而走,街坊,邻居,亲戚,朋友,纷纷上门前来一睹古砚风采,之余人们也期待着,这块古砚跨越世纪失而复得背后的动人故事。
这块古砚百年之前的原主人名叫周学濂,是会员周其虹的祖父。周其虹的祖父出身于清代官吏人家,儿时就读于私塾,拎过考篮,有过功名。青年时代目睹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忧国之心日盛。于是放弃了科举之路,考入清政府开办的军校,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毕业后领兵打仗,经历战事无数,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
    如今收藏这块古砚,多年来四处寻访古砚原主人后代的这位藏家,名叫赵建标,家住河北衡水市。
    新闻界常有报道,国内珍贵文物,由于历史、战争、偷盗等原因,流落海外,但一些海外的侨胞及热心人士发现后慷慨解囊,花重金购得,无条件的让这些国宝、珍贵文物回归故里。而如今这动人的一幕再次发生在赵建标和周其虹这两位素眜平生的陌生人身上。
    河北藏家赵建标,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衡水市分行,任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赵先生工作之余喜爱文学、书法,收藏古玩是他业余生活的一部分。衡水市区有一古玩市场,规模较大。每周六一大清早就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吸引了周边石家庄、保定地市的收藏爱好者前来“淘宝”。赵先生每周六的上午,必定出现在市场里。这是他多年来风雨无阻的习惯。先前,赵先生是来淘旧古书、书法字帖,后来喜欢上了古砚。

           
    2010年冬天的一个周六上午,赵先生在集市西北角的地摊上发现了文中所述的这方古砚,当地人称之为“易水砚”。石质一般,但古砚背面的铭文吸引了他。之前赵先生收藏到的十几方古砚均无铭文。多年的收藏经验告诉他,藏品贵为有铭,价格比一般要高出许多。或按铭文字数论价。只要研读通藏品的铭文,不但能增加知识,也许藏品的背后藏着故事。
    摊主见买家手拿古砚爱不释手,于是加重筹码,向赵先生介绍说,这方古砚,他从保定收来,是保定军校流失的文物(保定军校于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经讨价还价赵先生以一合适的价钱与摊主成交。自此,赵先生的业余时间 ,分出精力踏上了研究保定陆军小学堂,寻访古砚主人周学濂踪迹的漫长之路。
    距衡水市西北约120公里,即为保定市。保定军校的校址在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处。该军校创办于民国元年,比黄浦军校创办还早12年。保定军校共办过九期,毕业生有 6000余人,其中1600多人获将军头衔。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其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其中不少学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经赵先生查找资料获知,保定陆军小学堂即为保定军校之前身。史料记载,光绪29年2月袁世凯奏请慈禧,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保定军校。看来要寻找周学濂还得查找1912年保定军校成立之前的相关历史资料。颇费了一翻周折,赵先生终于在《保定陆军学堂既军官学校史略》中查到了周学濂的名字,该生源来自于浙江诸暨。
    接着赵先生在《绍兴市志》《辛亥革命期间的沪杭联动》《俞丹屏与光复会》等史料中均找到了周学濂的下落与相关记载。《绍兴市志》记载:蔡元培曾委托同志密存光复会会员名录一份,惜辛亥革命后皆不知下落。现有资料可查的诸暨籍会员20名,周学濂名列其中。《辛亥革命期间的沪杭联动》《俞丹屏与光复会》等史料均有如下记载:“秋瑾自江西萍乡举事失败后与徐锡麟密约,兼程到杭州,意欲图浙,1905年遂运动浙江新军将校俞丹屏、周凤歧、夏超、周学濂等人入会,复由俞丹屏运动抚院邓子超入会以为内应,冀图大举。同时孙中山派黄郛到浙江运动新军将校加入同盟会,双方联成一气,多次到西湖白云庵的月下老人祠举行秘密会议……”
    至此,这块古砚的原主人身份已有眉目。查到的资料表明,周学濂在保定军校成立之前已是浙江新军中将校级人物,且是秋瑾、徐锡麟亲自发展的光复会会员,及孙中山先生发展的同盟会会员。此时,赵先生敬佩之余,萌发了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找到周学濂的后人,将这块珍贵的古砚完璧归赵。虽经百般努力,可是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何处寻觅。
    一晃三年过去了。这块古砚一直放在赵先生的书案上。每当写字时就摸摸看看,遥想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后人安在?
    《浙江民建》的助力应了一句古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转眼到了2014年9月的一天,赵先生在练完字后,鬼使神差地打开电脑,将周学濂的名字又一次输入网上查找线索,奇迹出现了,电脑屏上闪出了《浙江民建》的页面,其中一篇回忆录《我的奶奶孙兰贞》的文章引起了赵先生的注意。该文是《浙江民建》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向会员的征文,赵先生仔细阅读全文,读着读着,字里行间跳出的:秋瑾,黄金发,诸暨,周学濂,辛亥革命,武备学堂等字眼,紧紧抓住了他的眼神,读着,读着,赵先生的双眼湿润了,这块古砚原主人的后代找到了,且古砚背后的故事美丽精彩动人。 
     (作者系民建杭州市城建三支部会员) 

    (编后注:此后,周其虹与赵建标时有往来,分享收藏心得、交流人生体会,结成了君子之交。据周其虹介绍,《我的奶奶孙兰贞》刊登后,孙家后裔主动与其取得了联系,绍兴史志办的同志还专门给他寄送了其家族有关书籍、资料,还有不少会员、朋友来电来信与其交流意见,甚至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通过网络看到文章后也找到他交流,文章的影响力实在出其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