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武:为“百年高邦”奠基
发布时间:2010-05-05 15:41:49
|
作者:
老板如云的温州,有公认的“四大美女企业家”。朱爱武是其中之一,清秀温婉的她是高邦集团总裁。
高邦集团连续两年跻身于中国服装行业双百强行列,2002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朱爱武本人当选中国服装协会休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被温州同行推举为“创建中国服装名城十大功勋企业家”之一。作为民建会员,她还先后当选过温州市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朱爱武,正在用她的聪慧和大气,奠定“百年高邦”的基石。
从木杓巷迈出的第一步
木杓巷,温州市区一条狭长的古巷。1967年5月,一个小女孩在这条巷子里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呱呱坠地。那一年,毛主席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正在大江南北四处传诵:“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爱武”很自然地成为她的名字。
7岁那年,朱爱武的父亲去世了。从此,是母亲一手把她和弟弟拉扯大。
一转眼,朱爱武高中毕业,进了温州电池厂当包装工。当时,温州的个私经济已经蓬勃兴起,但能进国营企业端“铁饭碗”,仍然是让许多同龄人羡慕的事,正当妙龄的朱爱武却心有不甘:难道我就一辈子重复这单调的工序?
20世纪80年代后期,温州的服装业初具规模,木杓巷演变成了一条服装专业街,外地人也跑到这里进货。朱爱武灵机一动:房门一开就是店面,我也可以做服装生意。
在妈妈的支持下,18岁的朱爱武在自己家里开出了前店后坊的服装店。初次尝试经商,她凑了300元,去进了几套服装。有人来买了,第一笔生意利润不薄,赚了60元。
自己生产当然会赚得更多。朱爱武开始自己设计、生产服装。为了寻找更便宜的服装辅料----花边、纽扣、线,她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温州的大街小巷,不厌其烦地讨价还价,省下每一分钱。
现在,已经开上“奔驰”的朱爱武回顾这段骑着自行车奔波的创业史,十分感慨:感谢母亲,感谢生活,是艰难的生活、伟大的母亲造就了我。
两次出国转变了思路
“高邦”人在介绍公司历史时,都会提到朱爱武在1993年、1995年的两次欧美之行。这两次考察,是“高邦”得以飞跃的转折点。
1989年,朱爱武已经和如今的高邦集团董事长陈云烽结婚。夫妻俩协力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服装厂,专业生产西服,还将产品打人了名牌林立的上海市场。
1993年10月,朱爱武自费考察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六国。在迪斯尼公园门口排队时,朱爱武发现,长长的队伍中只有两个人穿着笔挺的西服,这两个人是自己的同胞,而欧洲人平时都喜欢穿自然随意的休闲服。
回国后,她果断决策:转产休闲服。实践证明,这次把握先机的转产,给企业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1995年,随着洋品牌休闲服以连锁专卖模式进入国内市场,朱爱武对连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这几年从商的经验,她预感到连锁经营将是今后市场的一种趋势,于是再次出国考察。
美国之行坚定了朱爱武心中的想法。回国后,她宣布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引进虚拟经营和特许连锁经营,卖掉机器、厂房,“抓两头,放中间”,就是抓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把生产环节交给可以信任的合作厂家。
朱爱武在操作这种连锁经营模式的初期,就意识到品牌是企业赖于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开始就先在国外、后在国内注册了“KOBRON”和“高邦”商标。她集中资金投入设计、广告和营销领域,集中力量发展连锁经营店,以年轻时尚一族为目标市场,建立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
拥有网络就等于拥有整个世界。1996年,高邦集团正式成立,以统一的形象迅速在全国开出多家专卖店。发展至今,高邦集团在上海、成都、杭州、中山等地设有14家分公司、办事处,连锁专卖店达到400多家,且大多开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这样的当地商业黄金地段。
在西部开拓时尚产业
成都的春熙路,是“天府之国”的亮点。春熙路北段,历朝历代都是“黄金口岸”,国营的成都第一百货商场多年来以老大的身份,在这里雄镇四方。进入21世纪,“老成都”惊讶地发现,“一百”改换门庭了。
高邦集团整体租赁第一百货商场,买下了它20年的经营权。“高邦时尚百货”投资1.1亿元,经营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商场在设计上首开成都先河。以时尚为主题,传播时尚,制造流行,以独特的方式带来全新气象。
“高邦时尚百货”走的是中高档休闲路线,锁定的目标消费群是时尚一族。除了高邦自己的休闲服饰系列,还有华奴天伦、沙驰、阿迪达斯、耐克、百丽、西丝黎、艾捷平方、黛安芬、思嘉图、卡迪娜、真维斯……100多个知名品牌直让人眼花缭乱。
“高邦时尚百货”选择了错位经营的策略,将主题化商场的经营理念导入成都商圈,以流行、时尚、环保为主题,为成都消费者营造一个全新的购物空间。
在西部的成功,让朱爱武更加自信。她正在积极筹划,准备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开设更多以时尚为主题的连锁百货商场。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到2005年开设10家以上。
高举品牌文化建设大旗
“高邦的目标是什么?”“百年高邦!”朱爱武的回答坚决短促。
朱爱武说,支撑一个品牌长盛不衰的应该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建设是久远的,是独特的,是竞争者学不去、带不走的。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就是,高邦许多请人家定牌生产的产品和一些国际知名的服饰品牌,都出自同一个加工厂,品质相差无几,然而他们在市场上的价位却高于甚至几倍于高邦的产品。朱爱武冷静反思:他们卖的是什么?就是产品背后的文化。
明天的高邦品牌,除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更美观的服装外,还要提供更好的服务,传递一种休闲、自然、时尚的文化。
为此,高邦集团在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设立了国际流行情报站,在香港和广东中山设立服饰设计中心,使产品和世界流行同步。2002年,高邦集团在上海青浦区征地100亩,建设面向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内部管理上,集团投资数百万元建立计算机中心,实现库存、销售信息上网,建立了生产、物流、终端销售各个环节近千台计算机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
今年9月13日,1000平方米的高邦时尚广场在温州公园路开业。香港设计师的装潢作品流露出对传统理念的跨越,摒弃大一统模式,启用分区设计,将六大系列的时尚类产品泾渭分明地加以划分:街头系、时装系、黑白系、牛仔系、运动系、配饰系。这家品牌旗舰店,为高邦连锁经营加盟店,提供了新的样板。
为缩短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时间差,朱爱武还正在向温州市政府申请征用土地,重建自主的生产基地。
和朱爱武对话总是那么轻松:我在经商中找到很多乐趣,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打造一个品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赛跑,我们并不在乎一时的名次,我们希望用信心、耐心、技巧去成为最后的冠军。要想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唯一的秘诀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华晔宇)
高邦集团连续两年跻身于中国服装行业双百强行列,2002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朱爱武本人当选中国服装协会休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并被温州同行推举为“创建中国服装名城十大功勋企业家”之一。作为民建会员,她还先后当选过温州市的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
外表柔弱、内心坚韧的朱爱武,正在用她的聪慧和大气,奠定“百年高邦”的基石。
从木杓巷迈出的第一步
木杓巷,温州市区一条狭长的古巷。1967年5月,一个小女孩在这条巷子里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呱呱坠地。那一年,毛主席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正在大江南北四处传诵:“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爱武”很自然地成为她的名字。
7岁那年,朱爱武的父亲去世了。从此,是母亲一手把她和弟弟拉扯大。
一转眼,朱爱武高中毕业,进了温州电池厂当包装工。当时,温州的个私经济已经蓬勃兴起,但能进国营企业端“铁饭碗”,仍然是让许多同龄人羡慕的事,正当妙龄的朱爱武却心有不甘:难道我就一辈子重复这单调的工序?
20世纪80年代后期,温州的服装业初具规模,木杓巷演变成了一条服装专业街,外地人也跑到这里进货。朱爱武灵机一动:房门一开就是店面,我也可以做服装生意。
在妈妈的支持下,18岁的朱爱武在自己家里开出了前店后坊的服装店。初次尝试经商,她凑了300元,去进了几套服装。有人来买了,第一笔生意利润不薄,赚了60元。
自己生产当然会赚得更多。朱爱武开始自己设计、生产服装。为了寻找更便宜的服装辅料----花边、纽扣、线,她骑着自行车跑遍了温州的大街小巷,不厌其烦地讨价还价,省下每一分钱。
现在,已经开上“奔驰”的朱爱武回顾这段骑着自行车奔波的创业史,十分感慨:感谢母亲,感谢生活,是艰难的生活、伟大的母亲造就了我。
两次出国转变了思路
“高邦”人在介绍公司历史时,都会提到朱爱武在1993年、1995年的两次欧美之行。这两次考察,是“高邦”得以飞跃的转折点。
1989年,朱爱武已经和如今的高邦集团董事长陈云烽结婚。夫妻俩协力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小的服装厂,专业生产西服,还将产品打人了名牌林立的上海市场。
1993年10月,朱爱武自费考察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六国。在迪斯尼公园门口排队时,朱爱武发现,长长的队伍中只有两个人穿着笔挺的西服,这两个人是自己的同胞,而欧洲人平时都喜欢穿自然随意的休闲服。
回国后,她果断决策:转产休闲服。实践证明,这次把握先机的转产,给企业打开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1995年,随着洋品牌休闲服以连锁专卖模式进入国内市场,朱爱武对连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着这几年从商的经验,她预感到连锁经营将是今后市场的一种趋势,于是再次出国考察。
美国之行坚定了朱爱武心中的想法。回国后,她宣布了令人目瞪口呆的决定:引进虚拟经营和特许连锁经营,卖掉机器、厂房,“抓两头,放中间”,就是抓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把生产环节交给可以信任的合作厂家。
朱爱武在操作这种连锁经营模式的初期,就意识到品牌是企业赖于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一开始就先在国外、后在国内注册了“KOBRON”和“高邦”商标。她集中资金投入设计、广告和营销领域,集中力量发展连锁经营店,以年轻时尚一族为目标市场,建立遍布全国的营销网络。
拥有网络就等于拥有整个世界。1996年,高邦集团正式成立,以统一的形象迅速在全国开出多家专卖店。发展至今,高邦集团在上海、成都、杭州、中山等地设有14家分公司、办事处,连锁专卖店达到400多家,且大多开在上海南京路、淮海路这样的当地商业黄金地段。
在西部开拓时尚产业
成都的春熙路,是“天府之国”的亮点。春熙路北段,历朝历代都是“黄金口岸”,国营的成都第一百货商场多年来以老大的身份,在这里雄镇四方。进入21世纪,“老成都”惊讶地发现,“一百”改换门庭了。
高邦集团整体租赁第一百货商场,买下了它20年的经营权。“高邦时尚百货”投资1.1亿元,经营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商场在设计上首开成都先河。以时尚为主题,传播时尚,制造流行,以独特的方式带来全新气象。
“高邦时尚百货”走的是中高档休闲路线,锁定的目标消费群是时尚一族。除了高邦自己的休闲服饰系列,还有华奴天伦、沙驰、阿迪达斯、耐克、百丽、西丝黎、艾捷平方、黛安芬、思嘉图、卡迪娜、真维斯……100多个知名品牌直让人眼花缭乱。
“高邦时尚百货”选择了错位经营的策略,将主题化商场的经营理念导入成都商圈,以流行、时尚、环保为主题,为成都消费者营造一个全新的购物空间。
在西部的成功,让朱爱武更加自信。她正在积极筹划,准备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开设更多以时尚为主题的连锁百货商场。她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到2005年开设10家以上。
高举品牌文化建设大旗
“高邦的目标是什么?”“百年高邦!”朱爱武的回答坚决短促。
朱爱武说,支撑一个品牌长盛不衰的应该是一种文化。文化的建设是久远的,是独特的,是竞争者学不去、带不走的。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就是,高邦许多请人家定牌生产的产品和一些国际知名的服饰品牌,都出自同一个加工厂,品质相差无几,然而他们在市场上的价位却高于甚至几倍于高邦的产品。朱爱武冷静反思:他们卖的是什么?就是产品背后的文化。
明天的高邦品牌,除了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高质量更美观的服装外,还要提供更好的服务,传递一种休闲、自然、时尚的文化。
为此,高邦集团在法国巴黎、意大利米兰设立了国际流行情报站,在香港和广东中山设立服饰设计中心,使产品和世界流行同步。2002年,高邦集团在上海青浦区征地100亩,建设面向全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内部管理上,集团投资数百万元建立计算机中心,实现库存、销售信息上网,建立了生产、物流、终端销售各个环节近千台计算机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
今年9月13日,1000平方米的高邦时尚广场在温州公园路开业。香港设计师的装潢作品流露出对传统理念的跨越,摒弃大一统模式,启用分区设计,将六大系列的时尚类产品泾渭分明地加以划分:街头系、时装系、黑白系、牛仔系、运动系、配饰系。这家品牌旗舰店,为高邦连锁经营加盟店,提供了新的样板。
为缩短产品从设计到上市的时间差,朱爱武还正在向温州市政府申请征用土地,重建自主的生产基地。
和朱爱武对话总是那么轻松:我在经商中找到很多乐趣,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打造一个品牌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赛跑,我们并不在乎一时的名次,我们希望用信心、耐心、技巧去成为最后的冠军。要想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唯一的秘诀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作者:华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