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绿色青春
——记新昌县水果总站站长、昌西 山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英龙
发布时间:2010-05-05 15:47:31
|
作者:
硕士毕业 弃城返乡入农门
常听说人读书是为了离开土地过更现代更文明的生活,有几人听说人读了书是为了回归土地,做一个与泥土庄稼打交道的“农民”呢?何况此人是一位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新昌县就流传着这样的佳话:梁英龙求学廿载,学富五车,不留城不当白领,抱着知识回家当“农民”。
梁英龙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家乡,与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每当回忆起小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他总是那样感慨和深情,或许正是这种艰辛激起了他对知识的无比渴求,也许正是这种艰辛,使他对山村农民有了一份更深的情感。1991年从浙江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省城某科研机构的他,却作出了令许多同学都想不明白的选择:自愿回乡工作。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耕耘,辛勤战斗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新昌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农民靠山吃山,水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80年代后期,全县曾掀起一个水果种植业发展高潮,杨梅、黄桃等种植面积到过3万亩左右。但由于建园标准欠高、果农技术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农民们大都是“种种一山,收收一篮”,果树未能真正成为农民的“摇钱树”,全县水果面积也滑落到1.7万亩。梁英龙分配到县农业局,与几位同行一道,担起了振兴新昌水果业的重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品种调整和基地改造,让众多山区果农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多少个日子,梁英龙与同事一起,翻山越岭,进村窜户,顶艳阳、冒风雨,常常是披着朝霞出去,顶着星星回家,为山区水果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该县拔茅镇大洋山村桃子生产有多年的历史,由于粗放管理,产量一直不高。梁英龙等将此村列为帮扶示范基地,经过连续2年的指导,不仅桃子产量增加到原来的4、5倍,而且桃子个大味美,质量明显提高,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大洋山桃”的名气一时打响。同县岭头等村也是个桃子专业村,原来桃子亩产只有400-500斤,全村也就20多万斤,通过实施人工授粉和疏果技术,当年全村产量就增加到100万斤,60户人家种桃单项年收入12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水蜜桃产区村。像这样让老百姓在科技中受益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由梁英龙主持完成的果树品种改良工程、果树人工授粉技术、柑桔高接换种技术、水果疏果套袋技术等十余项适用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全县水果产业在短短几年内面积扩大近2倍,产值增长达6倍以上。
创办实业 敢做致富领路人
经过数年的工作实践,梁英龙深切感受到,新昌水果业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必须突破两大瓶颈,一是要加快品种更新,尽快培育主导产业;二是要有一个外接市场、下联基地的产业龙头。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后,他提出新昌急需创办一个具有水果优质高效栽培示范、良种推广和科研开发等功能的科研型示范基地,并逐步发展成集农科教、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构想。提议得到了县局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时任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副站长的梁英龙成了负责创办这一基地的第一人选。
梁英龙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基地(新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的创建中,一无资金、二无场地,真正从白手开始,从项目论证到筹措资金,从选址规划、土地租赁到现场施工等每一环节,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困难要去克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梁英龙说,满脑子只想着尽快建成基地,也就忘了苦和累了。2000年元旦,一台挖土机吐着黑烟,吼叫着爬进了大市镇西山村的一处荒山,打破了这里的沉寂。梁英龙单枪匹马不仅要在3月底前“啃”下350亩荒山坡,而且要引进近90个品种的果苗全部种下。当地村民称这是“神话”。仅仅过了3个月,梁英龙在没有丝毫喘息机会的情况下,终于奇迹般地将350亩荒地建成了花果山,让当地村民赞叹不已。如今新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已发展成为750亩规模,拥有国内外水果新品种十三大类250多个,集水果优高栽培示范、新品种引育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良种繁育推广、果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并正朝农业科普、休闲观光领域拓展。中心已成为浙江省规划最大、品种最多的落叶果树良种引繁基地,被列为首批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是绍兴市良种繁育中心、绍兴市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绍兴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中国农函大果蔬教学基地,也成为新昌及周边地区水果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基地和广大农民学习农技知识、获取农业信息的“田间学校”。
企业发展了,但梁英龙始终没忘全县水果产业的振兴,他提出了用五年时间,按照“中心+基地”模式,在全县发展万亩甜油桃和万亩早熟梨的“双万亩”精品水果工程的规划,由中心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基地农户组织生产,果品由中心统一销售。两年来,中心已投入上百万元的种苗无偿供给2000多户农户发展基地近万亩。梁英龙心中的希望是“双万亩”精品水果基地建成后可实现产值上亿元,那时家家果农才算真正致富奔小康了。
勇于探索 创新机制兴事业
新形势下农技人员如何服务于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是当前农技推广领域的主要困惑,梁英龙在实践与探索中,通过创办示范场这一龙头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水果产业,通过组建果农合作协会来联接千家万户,通过创品牌、拓市场搭起了市场与基地的桥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农技站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场为载体,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为纽带,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的基层农技推广新机制(简称“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模式)。它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参考模式,这种模式既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顺应了世界先进国家农技推广的发展方向,得到农业部及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肯定。
梁英龙的卓越成绩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慕名而来,各种荣誉也纷纷而至:全国农技推广奖、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市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市十大杰出青年……。面对这些,梁英龙淡淡一笑:“其实,能做到学有所用,能真正为老百姓做一些事,带动他们共同富裕起来,那才是自己最大的满足。”
(作者:张剑鸣)
常听说人读书是为了离开土地过更现代更文明的生活,有几人听说人读了书是为了回归土地,做一个与泥土庄稼打交道的“农民”呢?何况此人是一位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新昌县就流传着这样的佳话:梁英龙求学廿载,学富五车,不留城不当白领,抱着知识回家当“农民”。
梁英龙生于农村,长于农村,与家乡,与农民有着浓厚的感情。每当回忆起小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他总是那样感慨和深情,或许正是这种艰辛激起了他对知识的无比渴求,也许正是这种艰辛,使他对山村农民有了一份更深的情感。1991年从浙江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原本可以留在省城某科研机构的他,却作出了令许多同学都想不明白的选择:自愿回乡工作。十多年来他一直默默耕耘,辛勤战斗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新昌是个“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农民靠山吃山,水果业是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80年代后期,全县曾掀起一个水果种植业发展高潮,杨梅、黄桃等种植面积到过3万亩左右。但由于建园标准欠高、果农技术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农民们大都是“种种一山,收收一篮”,果树未能真正成为农民的“摇钱树”,全县水果面积也滑落到1.7万亩。梁英龙分配到县农业局,与几位同行一道,担起了振兴新昌水果业的重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品种调整和基地改造,让众多山区果农尝到了“科技”的甜头。多少个日子,梁英龙与同事一起,翻山越岭,进村窜户,顶艳阳、冒风雨,常常是披着朝霞出去,顶着星星回家,为山区水果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该县拔茅镇大洋山村桃子生产有多年的历史,由于粗放管理,产量一直不高。梁英龙等将此村列为帮扶示范基地,经过连续2年的指导,不仅桃子产量增加到原来的4、5倍,而且桃子个大味美,质量明显提高,在市场上十分走俏,“大洋山桃”的名气一时打响。同县岭头等村也是个桃子专业村,原来桃子亩产只有400-500斤,全村也就20多万斤,通过实施人工授粉和疏果技术,当年全村产量就增加到100万斤,60户人家种桃单项年收入120多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水蜜桃产区村。像这样让老百姓在科技中受益的例子真是举不胜举。由梁英龙主持完成的果树品种改良工程、果树人工授粉技术、柑桔高接换种技术、水果疏果套袋技术等十余项适用新技术推广工作,使全县水果产业在短短几年内面积扩大近2倍,产值增长达6倍以上。
创办实业 敢做致富领路人
经过数年的工作实践,梁英龙深切感受到,新昌水果业要有大的发展,首先必须突破两大瓶颈,一是要加快品种更新,尽快培育主导产业;二是要有一个外接市场、下联基地的产业龙头。在广泛深入调研分析后,他提出新昌急需创办一个具有水果优质高效栽培示范、良种推广和科研开发等功能的科研型示范基地,并逐步发展成集农科教、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的构想。提议得到了县局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时任县农业局经济特产站副站长的梁英龙成了负责创办这一基地的第一人选。
梁英龙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基地(新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的创建中,一无资金、二无场地,真正从白手开始,从项目论证到筹措资金,从选址规划、土地租赁到现场施工等每一环节,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许多困难要去克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梁英龙说,满脑子只想着尽快建成基地,也就忘了苦和累了。2000年元旦,一台挖土机吐着黑烟,吼叫着爬进了大市镇西山村的一处荒山,打破了这里的沉寂。梁英龙单枪匹马不仅要在3月底前“啃”下350亩荒山坡,而且要引进近90个品种的果苗全部种下。当地村民称这是“神话”。仅仅过了3个月,梁英龙在没有丝毫喘息机会的情况下,终于奇迹般地将350亩荒地建成了花果山,让当地村民赞叹不已。如今新昌名优水果引繁中心已发展成为750亩规模,拥有国内外水果新品种十三大类250多个,集水果优高栽培示范、新品种引育研究、农业生物技术应用、良种繁育推广、果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并正朝农业科普、休闲观光领域拓展。中心已成为浙江省规划最大、品种最多的落叶果树良种引繁基地,被列为首批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是绍兴市良种繁育中心、绍兴市种子种苗繁育中心建设先进单位、绍兴市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中国农函大果蔬教学基地,也成为新昌及周边地区水果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基地和广大农民学习农技知识、获取农业信息的“田间学校”。
企业发展了,但梁英龙始终没忘全县水果产业的振兴,他提出了用五年时间,按照“中心+基地”模式,在全县发展万亩甜油桃和万亩早熟梨的“双万亩”精品水果工程的规划,由中心提供种苗、技术培训,基地农户组织生产,果品由中心统一销售。两年来,中心已投入上百万元的种苗无偿供给2000多户农户发展基地近万亩。梁英龙心中的希望是“双万亩”精品水果基地建成后可实现产值上亿元,那时家家果农才算真正致富奔小康了。
勇于探索 创新机制兴事业
新形势下农技人员如何服务于分散经营的千家万户,是当前农技推广领域的主要困惑,梁英龙在实践与探索中,通过创办示范场这一龙头来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水果产业,通过组建果农合作协会来联接千家万户,通过创品牌、拓市场搭起了市场与基地的桥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以专业农技站为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场为载体,农民专业合作协会为纽带,集科研、示范、推广于一体,生产、经营、服务相结合的基层农技推广新机制(简称“三位一体”农技推广模式)。它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运行机制创新和改革提供了参考模式,这种模式既适应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顺应了世界先进国家农技推广的发展方向,得到农业部及省、市、县领导的高度肯定。
梁英龙的卓越成绩受到了大家的肯定,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电视台等媒体慕名而来,各种荣誉也纷纷而至:全国农技推广奖、省农村青年星火带头人、市政协委员、省青联委员、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市十大杰出青年……。面对这些,梁英龙淡淡一笑:“其实,能做到学有所用,能真正为老百姓做一些事,带动他们共同富裕起来,那才是自己最大的满足。”
(作者:张剑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