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膺: 案前笔落挥运妙
发布时间:2010-05-05 15:48:48
|
作者:
不久前,新昌县评选表彰了首届市“十大杰出青年”,民建会员梁少膺便是其中一位。在书法创作及书法理论研究上的成果和造诣使其获此殊荣的。梁少膺1966年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姥山印社社长。作品曾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全国奖、“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
走进梁少膺的家,案头放着印刷精致的《梁少膺书画篆刻集》。翻开卷首,著名书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先生题写的“挥运之妙,振动若生”八个字映入眼帘。这序言,不仅道出了这位青年书法家的卓著成就,也使读者想起他艰难刻苦的艺术之旅。
苦寒中的两次飞跃
书法艺术是梁少膺生命中的最大快乐。从学生时代初尝书艺神秘之果时的迷醉,到生活艰辛中对书艺的痴情,再到闪亮在中国书坛时对书艺的赤诚,在书法创作生涯和学术研究之途的追求中,他奋发探索,锲而不舍,成就斐然。
梁少膺,1966年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一个古称“彩烟山”的小山村。但是,他的童年岁月从没“彩烟”缭绕:5岁时,母亲离他而去;在数十里外任民办教师的父亲只好连背带拖,翻山越岭地把他带在身边。父子俩在与世隔绝的穷山恶水中相依为命。为消解儿子的孤独,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在油光纸上教他绘画、写字。很有悟性的他慢慢地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一有空就画就写。童年时代的梁少膺不仅受到书法、绘画的启蒙教育,并且养成了多看、多学、多读、多思的治学之道,为此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梁少膺高中毕业,进新昌印刷厂当了一名美工。在企业工作,工资虽十分微薄,生活却是稳定的。工作之余,梁少膺对书法如痴如醉,临摹的经典碑帖以及秦汉民间书法竟达上百种。
1991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了五年一届的“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奖赛”。梁少膺的书法作品在七万多件稿件中脱颖而出,摘取了桂冠。在京笔试期间,梁少膺的书法得到了书坛巨匠启功、沈鹏先生的指授。
1992年,梁少膺辞去了山城的工作,自费到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日语专业。除了上专业课外,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几乎翻遍了馆藏的文、史、哲类等书籍;部分著述还进行了通读。这期间,他经常往返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阅读有关日文版的书法著述和杂志;还拜访了美院章祖安、王冬龄、陈振濂等书法名家,从中获益良多;在杭再造着他的梦想,奠基着他的辉煌。这是梁少膺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飞跃。
1999年,梁少膺应邀赴京参加荣宝斋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工作。此书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是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价。在京的日日夜夜,接触到古代书画真迹达上千件。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其中养料。
同时,他几乎两星期一次去老师王镛先生家请教。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四十余次在全国或国际书画篆刻大展中被聘为评审委员并出版有个人专著十余种的王镛,创造了个性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融会文人书法传统和民间书法传统方面卓有建树;开拓了崭新的审美天地,从而震撼了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书坛。
王镛的家在京郊,每去一次来回近四个小时。每次去,王镛总是耐心地对他讲述秦汉书史、有关笔法的技巧和书法实践中的心得。对于先生的赐教,梁少膺都一一作了笔录,回来后又作整理。
在北京,通过多渠道的接触,梁少膺在书法研究和实践中又有了一次观念的转变;对一些碑帖中的诸多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肯定了许多,又否定了许多。这是梁少膺书法生涯中的第二次飞跃。
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九十年代初荣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奖赛”一等奖后,梁少膺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中又荣获“全国奖”--这是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展览中的最高奖项。接着,梁少膺的作品连续参加了《中国书法名家精品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获奖青年书法展》、《2000海内外著名书法家创作邀请展》等一流的大型展览;作品不时赴海外展出。执著的追求和奋斗,使他在书法新人中秀出班行,并迅速成长为一位当今的实力派书法家。
梁少膺对历代书法兼收并蓄。他的小楷最早习祝枝山、文征明、王宠、黄道周;后上追钟繇、“二王”。点画精妙,功力深厚。在注重功力的基础上,融合多家信息,强调情趣与个性的体现。艺术应当是激情的产物,生命的律动。梁少膺的草书属于逸笔草草、随心所欲。他笔下的线条总是抑制不住激动与猜想。章法有时大开大合,有时高潮叠起。他的隶书曾习《史晨》、《张迁》、《好大王》等,逐渐形成现在大巧若拙之格局。其结字、线条由原来的散逸变得拙劲、圆浑、大度,并透露出秦汉民间书人的笔意,为他日后隶书的发展、升华找到了途径。
梁少膺的作品,看上去是在注意形式与技巧,实质上却是在感觉中生长形式,在自然中生长技巧;使形式的完美与艺术的感觉沟通,并真实地充当抒发性灵的媒介。他用自己特有的风貌“写心”。因此,认识梁少膺书法,首先应理解他广蓄心田的源头活水:多年来,广泛摹写历代名迹法帖而构成书法的两个基本因素???笔法与结构。如果说,在多年的实践中,梁少膺得益于汉魏的雄浑奇纵,朴质天华,碑的古茂,帖的灵动;那么,他那造化心源为一的“写心”的书法语言,则是形成他的风格的基础。
书法,是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梁少膺深谙书法之道,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他经常通读古典经藉,研究各种碑帖。他认为:只练字,不注入个人感情,不修养个人品格,不了解书法史,只能是一个盲人摸瞎马的“写字匠”,而不是艺术家。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从事书法创作过程中,更把研究范围扩展追溯到文字的起源,将汉字与金石学等多门类的学问结合起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创作。品味梁少膺的书法,你会感到更多的是神采与灵气的水乳交融;线条粗细、曲直、浓淡,融合成一种审美气势。可以说,梁少膺的书法把形式美与理念美的结合掀到了一个高度。
同时梁少膺也进行山水画和篆刻的创作。他用“以神写形”的方法在作画,妙在“看似又非似,觉非是又是”的境界中。他的山水画无不凸现着其书法中的笔墨功力。他的篆刻,追求的也是浑朴雄强之势态。
除书艺外,梁少膺还精于美术史、音乐史与戏剧史;且是一位颇具才思的书法理论家。他的才思能够表现在创作上,是与他对中外书法史和书法创作独特的理性观照分不开的。1989年至今,梁少膺在国家级报刊、杂志、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尤其是他精通日语,从而为日本书法史的研究、书法创作的介绍和翻译做出了贡献,出版有多部著作和30多篇翻译著述,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梁少膺的作品集早已问世,还出版了《闲斋随笔》、译著《日本书法史》、《东瀛书论》等。虽然斗转星移,情随意迁,可梁少膺依然那么普通、仁厚,不知疲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着。我们期待着梁少膺???这位学者型的艺术全才走向新的高度,踏波辟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黄志益)
走进梁少膺的家,案头放着印刷精致的《梁少膺书画篆刻集》。翻开卷首,著名书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镛先生题写的“挥运之妙,振动若生”八个字映入眼帘。这序言,不仅道出了这位青年书法家的卓著成就,也使读者想起他艰难刻苦的艺术之旅。
苦寒中的两次飞跃
书法艺术是梁少膺生命中的最大快乐。从学生时代初尝书艺神秘之果时的迷醉,到生活艰辛中对书艺的痴情,再到闪亮在中国书坛时对书艺的赤诚,在书法创作生涯和学术研究之途的追求中,他奋发探索,锲而不舍,成就斐然。
梁少膺,1966年出生于浙江省新昌县一个古称“彩烟山”的小山村。但是,他的童年岁月从没“彩烟”缭绕:5岁时,母亲离他而去;在数十里外任民办教师的父亲只好连背带拖,翻山越岭地把他带在身边。父子俩在与世隔绝的穷山恶水中相依为命。为消解儿子的孤独,昏暗的煤油灯下,父亲在油光纸上教他绘画、写字。很有悟性的他慢慢地对书法、绘画产生了兴趣,一有空就画就写。童年时代的梁少膺不仅受到书法、绘画的启蒙教育,并且养成了多看、多学、多读、多思的治学之道,为此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3年,梁少膺高中毕业,进新昌印刷厂当了一名美工。在企业工作,工资虽十分微薄,生活却是稳定的。工作之余,梁少膺对书法如痴如醉,临摹的经典碑帖以及秦汉民间书法竟达上百种。
1991年,中央电视台与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举办了五年一届的“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奖赛”。梁少膺的书法作品在七万多件稿件中脱颖而出,摘取了桂冠。在京笔试期间,梁少膺的书法得到了书坛巨匠启功、沈鹏先生的指授。
1992年,梁少膺辞去了山城的工作,自费到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日语专业。除了上专业课外,他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几乎翻遍了馆藏的文、史、哲类等书籍;部分著述还进行了通读。这期间,他经常往返浙江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阅读有关日文版的书法著述和杂志;还拜访了美院章祖安、王冬龄、陈振濂等书法名家,从中获益良多;在杭再造着他的梦想,奠基着他的辉煌。这是梁少膺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飞跃。
1999年,梁少膺应邀赴京参加荣宝斋出版社的《中国书法全集》的编撰工作。此书上迄商周,下至当代,总计一百零八卷,是中国当代书法学术界对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书法的一次空前整理、研究和评价。在京的日日夜夜,接触到古代书画真迹达上千件。利用这难得的机会,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其中养料。
同时,他几乎两星期一次去老师王镛先生家请教。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曾先后四十余次在全国或国际书画篆刻大展中被聘为评审委员并出版有个人专著十余种的王镛,创造了个性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融会文人书法传统和民间书法传统方面卓有建树;开拓了崭新的审美天地,从而震撼了二十世纪末的中国书坛。
王镛的家在京郊,每去一次来回近四个小时。每次去,王镛总是耐心地对他讲述秦汉书史、有关笔法的技巧和书法实践中的心得。对于先生的赐教,梁少膺都一一作了笔录,回来后又作整理。
在北京,通过多渠道的接触,梁少膺在书法研究和实践中又有了一次观念的转变;对一些碑帖中的诸多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肯定了许多,又否定了许多。这是梁少膺书法生涯中的第二次飞跃。
为有源头活水来
自九十年代初荣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篆刻大奖赛”一等奖后,梁少膺在“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展览”中又荣获“全国奖”--这是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类展览中的最高奖项。接着,梁少膺的作品连续参加了《中国书法名家精品展》、《当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展》、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国际书法大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获奖青年书法展》、《2000海内外著名书法家创作邀请展》等一流的大型展览;作品不时赴海外展出。执著的追求和奋斗,使他在书法新人中秀出班行,并迅速成长为一位当今的实力派书法家。
梁少膺对历代书法兼收并蓄。他的小楷最早习祝枝山、文征明、王宠、黄道周;后上追钟繇、“二王”。点画精妙,功力深厚。在注重功力的基础上,融合多家信息,强调情趣与个性的体现。艺术应当是激情的产物,生命的律动。梁少膺的草书属于逸笔草草、随心所欲。他笔下的线条总是抑制不住激动与猜想。章法有时大开大合,有时高潮叠起。他的隶书曾习《史晨》、《张迁》、《好大王》等,逐渐形成现在大巧若拙之格局。其结字、线条由原来的散逸变得拙劲、圆浑、大度,并透露出秦汉民间书人的笔意,为他日后隶书的发展、升华找到了途径。
梁少膺的作品,看上去是在注意形式与技巧,实质上却是在感觉中生长形式,在自然中生长技巧;使形式的完美与艺术的感觉沟通,并真实地充当抒发性灵的媒介。他用自己特有的风貌“写心”。因此,认识梁少膺书法,首先应理解他广蓄心田的源头活水:多年来,广泛摹写历代名迹法帖而构成书法的两个基本因素???笔法与结构。如果说,在多年的实践中,梁少膺得益于汉魏的雄浑奇纵,朴质天华,碑的古茂,帖的灵动;那么,他那造化心源为一的“写心”的书法语言,则是形成他的风格的基础。
书法,是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以毛笔为主要工具的线条造型艺术。梁少膺深谙书法之道,以大地为纸,树枝为笔。他经常通读古典经藉,研究各种碑帖。他认为:只练字,不注入个人感情,不修养个人品格,不了解书法史,只能是一个盲人摸瞎马的“写字匠”,而不是艺术家。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在从事书法创作过程中,更把研究范围扩展追溯到文字的起源,将汉字与金石学等多门类的学问结合起来,实现书法艺术的创作。品味梁少膺的书法,你会感到更多的是神采与灵气的水乳交融;线条粗细、曲直、浓淡,融合成一种审美气势。可以说,梁少膺的书法把形式美与理念美的结合掀到了一个高度。
同时梁少膺也进行山水画和篆刻的创作。他用“以神写形”的方法在作画,妙在“看似又非似,觉非是又是”的境界中。他的山水画无不凸现着其书法中的笔墨功力。他的篆刻,追求的也是浑朴雄强之势态。
除书艺外,梁少膺还精于美术史、音乐史与戏剧史;且是一位颇具才思的书法理论家。他的才思能够表现在创作上,是与他对中外书法史和书法创作独特的理性观照分不开的。1989年至今,梁少膺在国家级报刊、杂志、理论研讨会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尤其是他精通日语,从而为日本书法史的研究、书法创作的介绍和翻译做出了贡献,出版有多部著作和30多篇翻译著述,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梁少膺的作品集早已问世,还出版了《闲斋随笔》、译著《日本书法史》、《东瀛书论》等。虽然斗转星移,情随意迁,可梁少膺依然那么普通、仁厚,不知疲倦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探索着。我们期待着梁少膺???这位学者型的艺术全才走向新的高度,踏波辟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者:黄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