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挺且直
——记浙江001集团总裁项青松
发布时间:2010-05-12 11:28:52
|
作者: 郑金修
项青松其人,就像他的大名,恰似一棵高大挺拔的青松,矗立在浙江的民营企业界。2亿多元净资产,2000多员工,中国天线大王,谁人不知,哪个不晓。可是看看当年在起跑线上,他只是一个赤脚的农民,企业原始资本只有300元,你会感到这简直是一个奇迹。创造这样的奇迹,当然有赖于改革开放的春风,但更重要的,难道不是他那种敢闯敢拼、开拓进取的精神吗?项青松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光彩之星、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私营企业家、浙江省十大发明企业家等称号,并当选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八届执委、浙江省工商联常委、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等,同时担任民建浙江省企业委员会副主任、省光彩促进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18年,从300多元的原始资本发展到上亿元的资产,18年,从一个种田农民成长为一个企业家。这是一个人成长奋斗的历史,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这个人就是浙江001集团董事长项青松。
项青松,1958年7月生于浙江衢县的一个小山村。1988年,项青松发明了有源多方向全频道电视接收天线,并借此创办了001集团。历经十几年发展,这家默默无闻的家庭小厂,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集团。项青松也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光彩之星、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私营企业家、浙江省十大发明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并当选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八届执委、浙江省工商联常委、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大师等。
如今,001集团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电视天线生产企业,被誉为“中国天线大王”。先后被列为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并荣获“浙江省知名商号”。集团现有资产2.6亿元,员工2200多人,下辖9家紧密型企业、6家松散型企业,涉足电子、电器、网络、通讯、软件、文教、商业、物资流通等领域,由传统电子产业大跨度向多元化、高科技产业迈进,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修理铺孕育奇迹
项青松从小对无线电就有强烈的爱好,念到初一便辍学的他喜欢研究一切与电有关的东西。十三四岁时,他便自己动手捣鼓出一只土制的收音机来。几年以后,他自学了一手精湛的无线电维修技术,村里人的电器出了毛病,经他一摆弄便完好如初。不久,这个在四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年轻人被破格提拔为乡政府农机专管员。
1984年1月5日,寒风怒号,大雪纷飞,27岁的项青松怀揣着仅有的374元钱,一头挑着家当,一头挑着三岁的女儿,一家三口离开家乡衢县莲花乡山外村,迁移到龙游县城。项青松辞职“下海”,凭借自学的电器维修技术,在县城太平路旁开了一家“宏声电讯电器修理铺”。
三年的时间,他凭着精湛的家电修理技术和谦逊诚实的为人作风,赢得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他的宏声电讯电器修理部年收入达到3万元。项青松也跻身于省科技致富标兵行列。
几年的修理实践,使他的无线电理论知识更有不少长进。他看到,当时农村使用的都是单频道单方向的电视天线,接收频道少,效果差,使用时还要动不动到室外摇动竹竿,很不方便。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发明一种多方向、全频道的电视接收天线呢?要是换频道时不用去转天线,就能消除电视上恼人的雪花点,那多好啊!
1988年8月,国内第一套带有放大器的有源多方向全频道电视接收天线由他试制成功,接到电视机上试用,接收频道增加了,一套天线能顶其他好几套使用,而且图像清晰,伴音优美。他立刻申请了专利。
1988年底,项青松成立了龙游县宏声电讯电器厂。尽管当时企业还只是一个简陋的家庭作坊,项青松却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天线虽然很土,但是只要东西好,一定能卖出钱来!”
人生无处不营销
产品问世之初,没有知名度,人们不了解它,哪里会相信它。为了打开人们的消费心窗,把产品打进市场,项青松和徒弟们一起跑遍北京、浙江、安徽的一个个城市,白天用自制的喇叭在闹市区作宣传,一次次现场演示,向人们证明自己的产品;晚上就睡在廉价的地下室里,饿了啃馒头,渴了喝凉水。通过摆地摊、一户户上门推销、一套套天线上门安装,渐渐地,人们了解了这种产品的效果。就是凭着这股坚强的毅力,市场终于向他张开了双臂。
一次,项青松爬上屋顶给一位用户安装天线,发现楼顶有各色各样的天线被风刮得东倒西歪。他主动将这些天线一一扶起,并调正方向。这一举手之劳,想不到产生了极佳的广告效果:用户面对清晰的电视画面,向邻居们奔走相告:“我收到××台了,你们能收到吗?”邻居回家后发现自家电视的画面比原先也清晰多了,节目也多了几套。原来受新安装天线的影响,这一带的电视信号也增强了。邻居们想,如果也用这种天线,那效果不就更好了吗?不到一个月,周围的居民全部换上了项青松的天线。
为了将产品推向全国,项青松不断地给全国各地电子爱好者写信,希望他们能在当地试用。有了回音后,不管有多忙,他都连夜写好回信,包装好产品,第二天一早通过邮局寄给他们。正是在这种诚心的感动下,他收到的汇款一笔接着一笔。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天线就这样渐渐地打出了市场。
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爱扛着一副装好的天线一路展示,充当活广告--既是赶路又是宣传,他管这叫“一箭双雕”。
至今,他还保持着这种“人生无处不营销”的作风,每次出差,印有001标记的产品一定不少带,尽管这会给他的旅途带来几分沉重。
1990年,正是项青松全力推销刚投入市场不久的天线产品,“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上海一家公司看中了这一专利技术,找上门来洽谈联营生产事宜,项青松和工人们激动万分,敲锣打鼓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刚坐下来,人家就发话了:一年包销10万套天线,每年可保获利50万元,项青松以技术入股,但要挂上海的牌子,否则销路肯定不会好。对于一家刚创办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机。可项青松经过一番考虑却一口回绝了:“上海能打品牌,龙游也能打,我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他想,世界上哪一件事情不是如自己创业一样从零开始、慢慢成功的?他看自己的天线,外形由两个圆形振子加一根铝杆组成,就好像是“001”,心念一动,“001”这个又好记又好念的商标诞生了。
项青松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说:“当初的举动,现在看起来是很有战略意义的。”事实也证明,没有这样前瞻性的眼光和魄力,企业就做不大。
凭借产品自身优良的收视性能,001天线在随后几年迅速普及,多次获得国家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国家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等荣誉,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一个成功的产品,使项青松在商海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如今,001天线年产销量达到了600万套,并出口国外市场。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
项青松是一位思想领先于市场的人,他不是看到哪种产品好卖就去生产哪种产品,也不是等人家研制好一种新产品再去买人家的专利,而是自己通过市场考察,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不断创造市场,引导消费。
2002年,001集团成立了“浙江省天线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国电视接收天线的产学研基地,研究开发了数字天线、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等新产品。2003年又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001集团新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借助浙大的科研优势,共同推动新产品的完善与开发。
项青松不断以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向信息、网络等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方面大力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引进ERP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等,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业绩与员工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借船出海,积极融入长三角,挤入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项青松知道,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政府、企业、家庭上网工程等信息化的全方位推进,网络产品、视频系统、多媒体应用将是必然趋势,网络可视电话大有可为;而001天线已到了鼎盛时期,估计还有5—10年的寿命,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主导产品的战略转型。
2002年,项青松在杭州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001数码通讯有限公司”,把目光紧紧盯在了日新月异的IT产业。短短一年,便相继推出了001摄像头、网络可视电话、Webcom视频会议系统、名星VRPe多媒体软件等高科技产品,成功涉足信息产业。其中网络可视电话采用软交换技术,利用电脑及网络实现远距离可视通话,被称为将中国推入“无费通话时代”,用户只需接入宽带就可以实现“无话费沟通”,可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医疗、商务、会议等多个领域。在“第十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001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001网络可视电话荣获博览会特别金奖,001集团被评为中国专利十佳企业。以生产传统电子产品001天线闻名全国的001集团,如今已成功实现产品档次的提升,展现出全新的高科技企业形象。
但是,项青松并不满足,他要再塑造一个价值10亿元的品牌“名星”软件,他要使001摄像头、网络可视电话一如他的001天线,做到全国第一!
知识产权造就专利大王
近日,有专利大王之称的项青松,又有17项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或受理。至此,项青松已有139项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或受理。此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17项专利全部是电动自行车领域的。
专利人项青松十几年如一日,倾全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001产品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他认为,一个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自己的专利,那么它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相反,如果有了专利,企业就可能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和足够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在行业里持续发展。如001天线,一个非常简单的民用产品能在市场上十几年长兴不败,正是充分利用了知识产权这一有力的致富法宝。
在他申报的139项国家专利中已有60%专利得到了实施,为他创办的企业---浙江001集团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占地75亩的新厂区已在杭州上城科技经济园区动工建设,打造一个集科技、研发、生产于一体的“001数码科技园”。其中新推出的自发电电动自行车、太阳能电动三轮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产品尤其引人注目。项青松亲自发明了电动车自发电控制器,使001电动车具备了“节能自发电、边骑边充电”的独特性能,把电动车在下坡滑行、惯性滑行、脚踏行驶中产生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充电,提高了续行里程,其自发电技术属国内首创。谈起为何会在电动车领域下这般功夫,项青松说:我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若干年后将成为电动自行车王国,电动自行车领域有千亿元市场份额,且电动车行业还非常年轻,还有许多技术难题有待于解决,而这又是一个关系到亿万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大事,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这上面下一番苦功。此次申报的17项国家专利都是目前电动车上急需解决的节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增加电池容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行驶里程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相信这17项专利能让广大电动车消费者受益。
敬业爱岗,勤奋好学
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企业家不断地进取,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企业家丧失了进取心,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项青松说:“做企业是一条不归路,就好像骑马一样,骑上去,就下不来了,必须不断努力。一是要把企业做强做大,如果做不好人家会笑你的;二是要承担一种社会责任。现在有这么好的机遇,要让更多的人有活干。所以是一条不归路,骑上马背,就一直往前走,要比常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早晨四五点钟准时起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牺牲休息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在他看来,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险,继续向前是唯一能做的。
他说,脑袋里有知识,口袋里才有财富,要保持企业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创新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为此,他多次到北京等地参加高级管理培训班,向专家学习,虚心向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学习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在公司,项青松要求员工“会想、会讲、会写、会做、会算”,培养独立做事的能力。他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工,让每一位职工走出001都能自己做老板。现在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达百万元,企业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不但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他的徒弟郑水木,在他的帮助下,靠生产变压器发家,现已拥有资产上千万元。在他帮助下成为百万富翁的至少不下一百位。
这些年,项青松通过自身的努力,文化素养一如他的企业突飞猛进,2000年,他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硕士学位证书。2003年,项青松以优异的成绩又拿到了美国西南大学的MBA毕业证书,其毕业论文《一个民营企业的转型实践与理论思考》被评为优秀论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想象,对于一个还没有初中文化学历的人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
虽然早已是事业有成,可他从来不追求享受。这么多年,项青松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娱乐活动,尽管拥有亿万资产,依然非常节俭,他不喝酒、不抽烟、不穿名牌服装、不讲究吃喝,也不进出娱乐场所,他手上戴的手表不值100元。有人把他比喻为“苦行僧”、“工作狂”,然而,项青松本人却觉得虽苦犹甜。
对待家人,项青松更是充满了爱心。2001年,妻子积劳成疾,在北京治病期间,曾五次接到病危通知书。项青松一直在病床前陪伴着她,整整打了47天地铺,端茶送饭,日夜不离妻子左右。这对一个亿万富翁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他却做到了。
做企业,更是做一份事业
项青松对企业与事业的含义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做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做事业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是一种爱。他经常告诫员工,人生在世,不能贪图享受,要用爱心对待生活的每一天。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位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频频向贫困学校、山区和遭受自然灾害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1997年,他积极响应工商联号召,加入光彩事业促进会,捐了28万元光彩基金。
从1993年起,他先后以公司名义向龙游县第三中学、西门小学、衢县莲花中学等9所学校捐资80多万元,设立了奖学金,以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项青松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虽然盛产柑橘,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于是他出资10万元修了一条长5公里的路通往镇里。1999年他又投资200多万元在家乡办厂,修建村民活动室,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1997年以来,001集团已吸纳2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被评为浙江省安置下岗职工先进单位;同时,集团还投资两家福利企业,使300多名残疾人同正常人一样,每天开开心心地工作生活;集团先后出资1800多万元,兼并线缆厂等多家经营困难的企业,使之重现生机,几百名职工又有了就业机会。集团依法纳税,回报社会,是浙江省第一家纳税额超过千万元的私营企业。
1998年的夏天,长江洪水泛滥,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灾民缺衣少食。得知这些消息后,项青松再也坐不住了,他当即召开一次只有30分钟的会议,简短地宣布了他的决定。三天后,15卡车的赈灾物资,满载着001人的深情厚意奔赴灾区。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降临,考验着中华民族。面对传染性极强的“非典”病毒,减少一线广大医务人员和专家的传染几率,提高他们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至关重要。在这紧要关头,项青松向浙江省慈善总会捐赠了150套网络可视电话及5套网络会议系统,在全省范围内构筑一条快捷的“预警网络系统”,让医疗专家在互相隔离的状态下,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项青松就是这样以他高尚的情怀,默默地为社会、为人类奉献着爱心,实践着自己“实业报国”的诺言。
18年,从300多元的原始资本发展到上亿元的资产,18年,从一个种田农民成长为一个企业家。这是一个人成长奋斗的历史,一个企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这个人就是浙江001集团董事长项青松。
项青松,1958年7月生于浙江衢县的一个小山村。1988年,项青松发明了有源多方向全频道电视接收天线,并借此创办了001集团。历经十几年发展,这家默默无闻的家庭小厂,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企业集团。项青松也先后荣获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光彩之星、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私营企业家、浙江省十大发明企业家等荣誉称号,并当选浙江省第十届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八届执委、浙江省工商联常委、浙江省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指导大师等。
如今,001集团已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电视天线生产企业,被誉为“中国天线大王”。先后被列为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专利示范企业、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并荣获“浙江省知名商号”。集团现有资产2.6亿元,员工2200多人,下辖9家紧密型企业、6家松散型企业,涉足电子、电器、网络、通讯、软件、文教、商业、物资流通等领域,由传统电子产业大跨度向多元化、高科技产业迈进,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修理铺孕育奇迹
项青松从小对无线电就有强烈的爱好,念到初一便辍学的他喜欢研究一切与电有关的东西。十三四岁时,他便自己动手捣鼓出一只土制的收音机来。几年以后,他自学了一手精湛的无线电维修技术,村里人的电器出了毛病,经他一摆弄便完好如初。不久,这个在四里八乡小有名气的年轻人被破格提拔为乡政府农机专管员。
1984年1月5日,寒风怒号,大雪纷飞,27岁的项青松怀揣着仅有的374元钱,一头挑着家当,一头挑着三岁的女儿,一家三口离开家乡衢县莲花乡山外村,迁移到龙游县城。项青松辞职“下海”,凭借自学的电器维修技术,在县城太平路旁开了一家“宏声电讯电器修理铺”。
三年的时间,他凭着精湛的家电修理技术和谦逊诚实的为人作风,赢得了一批又一批的顾客,他的宏声电讯电器修理部年收入达到3万元。项青松也跻身于省科技致富标兵行列。
几年的修理实践,使他的无线电理论知识更有不少长进。他看到,当时农村使用的都是单频道单方向的电视天线,接收频道少,效果差,使用时还要动不动到室外摇动竹竿,很不方便。他突发奇想:能不能发明一种多方向、全频道的电视接收天线呢?要是换频道时不用去转天线,就能消除电视上恼人的雪花点,那多好啊!
1988年8月,国内第一套带有放大器的有源多方向全频道电视接收天线由他试制成功,接到电视机上试用,接收频道增加了,一套天线能顶其他好几套使用,而且图像清晰,伴音优美。他立刻申请了专利。
1988年底,项青松成立了龙游县宏声电讯电器厂。尽管当时企业还只是一个简陋的家庭作坊,项青松却信心十足地说:“我们的天线虽然很土,但是只要东西好,一定能卖出钱来!”
人生无处不营销
产品问世之初,没有知名度,人们不了解它,哪里会相信它。为了打开人们的消费心窗,把产品打进市场,项青松和徒弟们一起跑遍北京、浙江、安徽的一个个城市,白天用自制的喇叭在闹市区作宣传,一次次现场演示,向人们证明自己的产品;晚上就睡在廉价的地下室里,饿了啃馒头,渴了喝凉水。通过摆地摊、一户户上门推销、一套套天线上门安装,渐渐地,人们了解了这种产品的效果。就是凭着这股坚强的毅力,市场终于向他张开了双臂。
一次,项青松爬上屋顶给一位用户安装天线,发现楼顶有各色各样的天线被风刮得东倒西歪。他主动将这些天线一一扶起,并调正方向。这一举手之劳,想不到产生了极佳的广告效果:用户面对清晰的电视画面,向邻居们奔走相告:“我收到××台了,你们能收到吗?”邻居回家后发现自家电视的画面比原先也清晰多了,节目也多了几套。原来受新安装天线的影响,这一带的电视信号也增强了。邻居们想,如果也用这种天线,那效果不就更好了吗?不到一个月,周围的居民全部换上了项青松的天线。
为了将产品推向全国,项青松不断地给全国各地电子爱好者写信,希望他们能在当地试用。有了回音后,不管有多忙,他都连夜写好回信,包装好产品,第二天一早通过邮局寄给他们。正是在这种诚心的感动下,他收到的汇款一笔接着一笔。一传十、十传百,这种天线就这样渐渐地打出了市场。
无论到什么地方,他总爱扛着一副装好的天线一路展示,充当活广告--既是赶路又是宣传,他管这叫“一箭双雕”。
至今,他还保持着这种“人生无处不营销”的作风,每次出差,印有001标记的产品一定不少带,尽管这会给他的旅途带来几分沉重。
1990年,正是项青松全力推销刚投入市场不久的天线产品,“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上海一家公司看中了这一专利技术,找上门来洽谈联营生产事宜,项青松和工人们激动万分,敲锣打鼓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刚坐下来,人家就发话了:一年包销10万套天线,每年可保获利50万元,项青松以技术入股,但要挂上海的牌子,否则销路肯定不会好。对于一家刚创办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机。可项青松经过一番考虑却一口回绝了:“上海能打品牌,龙游也能打,我要创造自己的品牌。”他想,世界上哪一件事情不是如自己创业一样从零开始、慢慢成功的?他看自己的天线,外形由两个圆形振子加一根铝杆组成,就好像是“001”,心念一动,“001”这个又好记又好念的商标诞生了。
项青松回忆起那时的情景说:“当初的举动,现在看起来是很有战略意义的。”事实也证明,没有这样前瞻性的眼光和魄力,企业就做不大。
凭借产品自身优良的收视性能,001天线在随后几年迅速普及,多次获得国家专利技术博览会金奖、国家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金奖等荣誉,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一个成功的产品,使项青松在商海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如今,001天线年产销量达到了600万套,并出口国外市场。
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升级
项青松是一位思想领先于市场的人,他不是看到哪种产品好卖就去生产哪种产品,也不是等人家研制好一种新产品再去买人家的专利,而是自己通过市场考察,了解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不断创造市场,引导消费。
2002年,001集团成立了“浙江省天线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成为全国电视接收天线的产学研基地,研究开发了数字天线、数字卫星电视接收机等新产品。2003年又与浙江大学联合成立了“浙江大学—001集团新产品研究开发中心”,借助浙大的科研优势,共同推动新产品的完善与开发。
项青松不断以科技创新推进企业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向信息、网络等高科技领域发展。一方面大力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引进ERP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等,以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业绩与员工素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借船出海,积极融入长三角,挤入信息技术领域,实现产业升级。
项青松知道,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以及政府、企业、家庭上网工程等信息化的全方位推进,网络产品、视频系统、多媒体应用将是必然趋势,网络可视电话大有可为;而001天线已到了鼎盛时期,估计还有5—10年的寿命,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实施主导产品的战略转型。
2002年,项青松在杭州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001数码通讯有限公司”,把目光紧紧盯在了日新月异的IT产业。短短一年,便相继推出了001摄像头、网络可视电话、Webcom视频会议系统、名星VRPe多媒体软件等高科技产品,成功涉足信息产业。其中网络可视电话采用软交换技术,利用电脑及网络实现远距离可视通话,被称为将中国推入“无费通话时代”,用户只需接入宽带就可以实现“无话费沟通”,可广泛应用于远程教育、医疗、商务、会议等多个领域。在“第十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001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001网络可视电话荣获博览会特别金奖,001集团被评为中国专利十佳企业。以生产传统电子产品001天线闻名全国的001集团,如今已成功实现产品档次的提升,展现出全新的高科技企业形象。
但是,项青松并不满足,他要再塑造一个价值10亿元的品牌“名星”软件,他要使001摄像头、网络可视电话一如他的001天线,做到全国第一!
知识产权造就专利大王
近日,有专利大王之称的项青松,又有17项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或受理。至此,项青松已有139项专利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或受理。此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的17项专利全部是电动自行车领域的。
专利人项青松十几年如一日,倾全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使001产品始终保持在行业领先地位。他认为,一个生产民用产品的企业,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没有自己的专利,那么它将很快被市场所淘汰。相反,如果有了专利,企业就可能从中获得发展的动力和足够的竞争力,才有可能在行业里持续发展。如001天线,一个非常简单的民用产品能在市场上十几年长兴不败,正是充分利用了知识产权这一有力的致富法宝。
在他申报的139项国家专利中已有60%专利得到了实施,为他创办的企业---浙江001集团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今,占地75亩的新厂区已在杭州上城科技经济园区动工建设,打造一个集科技、研发、生产于一体的“001数码科技园”。其中新推出的自发电电动自行车、太阳能电动三轮车、智能机器人等新产品尤其引人注目。项青松亲自发明了电动车自发电控制器,使001电动车具备了“节能自发电、边骑边充电”的独特性能,把电动车在下坡滑行、惯性滑行、脚踏行驶中产生的能量,转换为电能充电,提高了续行里程,其自发电技术属国内首创。谈起为何会在电动车领域下这般功夫,项青松说:我国是一个自行车王国,若干年后将成为电动自行车王国,电动自行车领域有千亿元市场份额,且电动车行业还非常年轻,还有许多技术难题有待于解决,而这又是一个关系到亿万消费者切身利益的大事,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在这上面下一番苦功。此次申报的17项国家专利都是目前电动车上急需解决的节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增加电池容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行驶里程等方面的技术难题。相信这17项专利能让广大电动车消费者受益。
敬业爱岗,勤奋好学
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企业家的成长过程。企业家不断地进取,企业才能不断地发展;企业家丧失了进取心,企业的发展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项青松说:“做企业是一条不归路,就好像骑马一样,骑上去,就下不来了,必须不断努力。一是要把企业做强做大,如果做不好人家会笑你的;二是要承担一种社会责任。现在有这么好的机遇,要让更多的人有活干。所以是一条不归路,骑上马背,就一直往前走,要比常人多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早晨四五点钟准时起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牺牲休息时间用于工作和学习。在他看来,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险,继续向前是唯一能做的。
他说,脑袋里有知识,口袋里才有财富,要保持企业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创新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意识,和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为此,他多次到北京等地参加高级管理培训班,向专家学习,虚心向国内外优秀的企业学习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在公司,项青松要求员工“会想、会讲、会写、会做、会算”,培养独立做事的能力。他把自己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职工,让每一位职工走出001都能自己做老板。现在企业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费用达百万元,企业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他不但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他的徒弟郑水木,在他的帮助下,靠生产变压器发家,现已拥有资产上千万元。在他帮助下成为百万富翁的至少不下一百位。
这些年,项青松通过自身的努力,文化素养一如他的企业突飞猛进,2000年,他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硕士学位证书。2003年,项青松以优异的成绩又拿到了美国西南大学的MBA毕业证书,其毕业论文《一个民营企业的转型实践与理论思考》被评为优秀论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想象,对于一个还没有初中文化学历的人来说,取得这样的成绩,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努力。
虽然早已是事业有成,可他从来不追求享受。这么多年,项青松很少有属于自己的娱乐活动,尽管拥有亿万资产,依然非常节俭,他不喝酒、不抽烟、不穿名牌服装、不讲究吃喝,也不进出娱乐场所,他手上戴的手表不值100元。有人把他比喻为“苦行僧”、“工作狂”,然而,项青松本人却觉得虽苦犹甜。
对待家人,项青松更是充满了爱心。2001年,妻子积劳成疾,在北京治病期间,曾五次接到病危通知书。项青松一直在病床前陪伴着她,整整打了47天地铺,端茶送饭,日夜不离妻子左右。这对一个亿万富翁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他却做到了。
做企业,更是做一份事业
项青松对企业与事业的含义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做企业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做事业则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奉献,是一种爱。他经常告诫员工,人生在世,不能贪图享受,要用爱心对待生活的每一天。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这位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频频向贫困学校、山区和遭受自然灾害的人们伸出援助之手。
1997年,他积极响应工商联号召,加入光彩事业促进会,捐了28万元光彩基金。
从1993年起,他先后以公司名义向龙游县第三中学、西门小学、衢县莲花中学等9所学校捐资80多万元,设立了奖学金,以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项青松的家乡是一个小山村,虽然盛产柑橘,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增产不增收。于是他出资10万元修了一条长5公里的路通往镇里。1999年他又投资200多万元在家乡办厂,修建村民活动室,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1997年以来,001集团已吸纳200多名下岗职工再就业,被评为浙江省安置下岗职工先进单位;同时,集团还投资两家福利企业,使300多名残疾人同正常人一样,每天开开心心地工作生活;集团先后出资1800多万元,兼并线缆厂等多家经营困难的企业,使之重现生机,几百名职工又有了就业机会。集团依法纳税,回报社会,是浙江省第一家纳税额超过千万元的私营企业。
1998年的夏天,长江洪水泛滥,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灾民缺衣少食。得知这些消息后,项青松再也坐不住了,他当即召开一次只有30分钟的会议,简短地宣布了他的决定。三天后,15卡车的赈灾物资,满载着001人的深情厚意奔赴灾区。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降临,考验着中华民族。面对传染性极强的“非典”病毒,减少一线广大医务人员和专家的传染几率,提高他们工作的安全性和效率,至关重要。在这紧要关头,项青松向浙江省慈善总会捐赠了150套网络可视电话及5套网络会议系统,在全省范围内构筑一条快捷的“预警网络系统”,让医疗专家在互相隔离的状态下,通过互联网直接实现面对面的交流。
项青松就是这样以他高尚的情怀,默默地为社会、为人类奉献着爱心,实践着自己“实业报国”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