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浙中西第一大连锁超市
——记金华市中洋超市董事长、总经理贾瑞君
发布时间:2010-05-12 11:30:25
|
作者: 陈 娟
贾瑞君20世纪80年代下海经商,做过煤炭的大生意,也做过小生意;他在南京卖过包子,也当过超市的学徒;他在一片反对声中回到金华办超市,历经7年,终于成就了自己的事业。
金华市中洋超市商贸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大型连锁超市之一,是金华地区最大的连锁企业。公司本着“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经过7年多的发展,已经拥有一家购物中心和20多家连锁分店,成为金华市唯一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员超市和浙江省公众形象优秀超市。
企业有今天,员工们说,全靠董事长贾瑞君的虚心好学,全靠他的艰辛创业,全靠他的精明经营,全靠他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原始积累:到南京卖包子
1989年,贾瑞君从金华市粮食局留职停薪,下海经商。两年时间,他做过煤炭的大生意,当过小贩,但除了四处碰壁之外,还负了3万元的债。后来,夫妻俩到丽水开了一家西式面包房,才慢慢地把债还了。
1991年,贾瑞君到南京新街口租好店面和厂房,把所有的设备从丽水搬到南京。可惜的是,当他准备在这个新兴的面包市场一试深浅之际,一些中外合资的同行早已凭借自己的精良制作,迅速占领了南京的面包市场。贾瑞君只好知难而退,另谋商机。
接连一个星期,贾瑞君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转悠,发现南京的早餐市场品种单一。于是,他想在这个早餐市场做做文章。一天,他听到一个信息:近邻的杭州这两天突然冒出了一种大包子,名叫“迷踪大包”,杭州人为这种每只1元钱的大包子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还一度出现了抢购的场面。包子真的卖疯了?
贾瑞君立马赶赴杭城。果然,他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这家大包店,很高兴地加入了店门口顾客排着的长长队伍。贾瑞君买到四个大包子立即赶回南京。他要研究其口味和成本。经过两天的研究和实践,他没有成功。于是,他连夜赶到杭州,向同行的朋友请教,发现问题出在配方上。后来,朋友给了他一个新的配方。返回南京,他结合南京人的口味,做起了12元一只的大包子生意。南京新街口商业中心立即作出了反应,一批批食客接踵而来,他从中体会到了“疯”的味道。很快,做大包子的雇佣工人增加到了40多名。包子一天能卖9000只,多的时候,能卖1万多只。做了两年多的大包子,贾瑞君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从金华市粮校毕业的贾瑞君,一直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商业本行的老总,才算是经商的。当时,他锁定了南京新街口的两大目标:一个是新街口百货商场,一个是中央商场,这两家商场都在全国十大商场之列。贾瑞君想到这两家商场,从做员工开始,学会整套商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于是,贾瑞君把做大包子的生意交给了妻子管理,自已则抽身去大商场做一个普通的员工。
贾瑞君在南京一家商场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从开始做员工到当组长,再到科长,再到项目经理,学字当头,一切从头开始。
半年后,南京决定让本地的商场开超市,而且一年内要形成40家连锁店的规模。贾瑞君又从项目经理的位置上下来,到超市去做员工,又开始从员工到采购员到店长的学徒期。对已有百万资金的这位贾老板的异常举动,没有人能理解他,除了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
出奇制胜:回老家开超市
1996年的大年初一,贾瑞君开着丰田私家车,从南京回金华老家,这是他六年来第一次回家。
这次回家,他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加上父母年纪大了,于是便萌发了回老家投资的念头。此后,他回金华考察了几次,发现金华的商业还比较落后,仍然是从供销社改过来的旧商场,没什么新的变化,连一家大一点的超市也没有。而南京外商投资的大型商场,早已实施了规模化、信息化操作。
1997年8月28日,贾瑞君从南京带回了200多万元资金,开始想投资超市。但有人取笑他不会做生意,开超市等于把钱扔到水里,因为当时金华的超市亏损的亏损,退出的退出,而且贾瑞君在金华市区江南汪姜街一个居民区选中的地址,就是一年前倒闭的一家超市的旧址。贾瑞君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开的那家超市,价格竟然比商场还要贵。这样,贾瑞君心里有底了,他在这家营业面积有200平方米的超市里投了40万元,利用在南京学到的管理经验,对商品的档次定位较高,把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以直接向厂家进货的办法来降低价格。贾瑞君抱着不想马上赚钱的心态,开设了第一家中洋超市。
结果出乎意料,中洋超市迅速赢得了周围居民的青睐。为了能买到便宜的商品,一些住在金华市区江北的市民宁可多走几步路也要走到汪姜街来买。消费者的积极响应给了贾瑞君很大的信心。第二年,浙师大分店和工商城分店相继开张。
贾瑞君的成功,马上引来众多模仿者,甚至一些个体户也把放在柜台里的商品搬到了货架上。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力争优于同行。贾瑞君在开出第四家超市时,花3万元请杭州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做了管理软件,使管理走上系统化、信息化和科学化轨道。同时还成立了配货中心,在合理地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降低了成本。在开出第六家超市时,贾瑞君发现计算机管理软件跟不上,重新找了上海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光设计一套软件就要50万元,连同配套的硬件设备,一共需要100万元左右。贾瑞君对这笔费用开始有过犹豫,后来他算了一笔账,这100万虽然可以开好几家分店,但开得越多,对管理要求越高,如果管理不好,就会陷入混乱,直接导致亏损。当初南京的超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被人家兼并了。贾瑞君最后觉得投100万用于管理,产生的效益远远不止100万,完全值得。
贾瑞君边学边做,全国的一些大超市只要做成功的,他都去讨教取经。1998年贾瑞君创办的中洋超市成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会员单位。同时,以40万元年薪聘请台湾家乐福超市的专家负责管理工作。2000年8月31日,在江南宾虹路商业繁华区,面积达8800平方米的中洋购物中心的开张,奠定了中洋超市在金华商界的地位,也标志着贾瑞君第一阶段的扩张已告成功。
开创先河:做大订单农业
目前国内外超市的发展,主要以两种形式扩张势力,一种是可以满足一站式购物要求的购物中心,或者是大卖场;另一种则是方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购物的便利店。贾瑞君在中洋超市完成前一种扩张后,就把规模小、扩张速度快、极易扎根社区的便利店作为扩张的“深水炸弹”。先期在南市街和五里亭进行了尝试之后,借助2002年7月金华市政府的社区便利工程,迅速在金华市区的北苑、义乌街、青年路等小区开出了中洋超市的系列便利店。
贾瑞君在经营中全力推出各种特色商品,作为竞争的“重磅炸弹”,如每天的限时特卖、天天更新的新鲜食品。中洋购物中心在一楼黄金位置腾出1000多平方米主推新鲜蔬菜、新鲜肉禽蛋和新鲜水产,让琳琅满目的新鲜农产品走进超市,逛“菜市场”上中洋超市的消费观念迅速在顾客中形成。由于超市销量大,质量把关严,新鲜、卫生、价廉犹如三块“磁铁”牢牢吸引着消费者。
贾瑞君的特色经营理念,再次让中洋超市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超市中的菜市场休戚相关的订单农业,也成为贾瑞君发展的方向之一。另外,他提出中洋超市将在继续适度扩张的同时,向商业之外的领域进军,走多元化集团发展之路。
随着金华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在不断缩小,居民的消费习惯在逐步趋同,超市向乡镇进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中洋超市计划在孝顺、白龙桥、澧浦等人口密集的乡镇开设连锁分店。
做大做强订单农业,成为中洋向集团化冲刺的后盾。他们将有机米、蔬菜、水果采用农户加订单的方式,打上中洋超市的品牌,可以在自己的超市销售,也可以通过超市的销售渠道将其推向市场。超市做订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农户,以指导他们的种养殖,较好地调节农户的生产计划,增加农户的收入。而超市既可以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又能保证其销路,这无疑是一个双赢乃至三赢的举措。
如何做强做大订单农业?如何依托超市庞大的物流体系,让订单农业成为中洋超市竞争的独特王牌,形成一个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贾瑞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让超市与农业科技园“联姻”,开创全国首家超市投资农业科技园区的先河。这个总投资3个亿,前期投资1000万元,规划用地3000亩的金华农业高科技园区项目,分种植、养殖、加工等11个区块。
中洋超市经过7年多的艰辛发展,已成为浙中西第一大超市:拥有27家分店,经营面积从200平方米发展到16万平方米,员工从8人发展到800多人,经营品种从2000多种增加到2万多种。
回报社会:弘扬传统美德
贾瑞君常说,有一颗善良之心,做一个有善举之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创业之初,当中洋超市还仅有一家小店的时候,贾瑞君听到本市的福利院老人缺少棉被,就捐赠了100床新棉絮。2001年12月份,贾瑞君先后和金华市残联在各分店内设立了40多只“助残工程”捐款箱,在揭幕仪式上,他把他和员工们捐助的3000多元钱投进了捐款箱。他的老家通往外面的路一直是一条机耕路,村民们进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为此,他捐资113万元,终于在2002年初,让村民们走上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身为民建会员、金华市婺城区政协常委的贾瑞君,在做大企业、成就事业的同时,更加热衷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他为春蕾计划“大手牵小手、春蕾献爱心”活动捐赠书包1500只,价值5万余元;他为金华市黄包车夫捐赠工作服750件;他在金华市慈善光明工程捐款暨白内障复明手术活动启动仪式上捐款10万元……点点滴滴,他以自己的方式叙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金华市中洋超市商贸有限公司是浙江省大型连锁超市之一,是金华地区最大的连锁企业。公司本着“为顾客节省每一分钱”的宗旨,经过7年多的发展,已经拥有一家购物中心和20多家连锁分店,成为金华市唯一的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会员超市和浙江省公众形象优秀超市。
企业有今天,员工们说,全靠董事长贾瑞君的虚心好学,全靠他的艰辛创业,全靠他的精明经营,全靠他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原始积累:到南京卖包子
1989年,贾瑞君从金华市粮食局留职停薪,下海经商。两年时间,他做过煤炭的大生意,当过小贩,但除了四处碰壁之外,还负了3万元的债。后来,夫妻俩到丽水开了一家西式面包房,才慢慢地把债还了。
1991年,贾瑞君到南京新街口租好店面和厂房,把所有的设备从丽水搬到南京。可惜的是,当他准备在这个新兴的面包市场一试深浅之际,一些中外合资的同行早已凭借自己的精良制作,迅速占领了南京的面包市场。贾瑞君只好知难而退,另谋商机。
接连一个星期,贾瑞君在南京的大街小巷转悠,发现南京的早餐市场品种单一。于是,他想在这个早餐市场做做文章。一天,他听到一个信息:近邻的杭州这两天突然冒出了一种大包子,名叫“迷踪大包”,杭州人为这种每只1元钱的大包子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还一度出现了抢购的场面。包子真的卖疯了?
贾瑞君立马赶赴杭城。果然,他没费什么劲,就找到了这家大包店,很高兴地加入了店门口顾客排着的长长队伍。贾瑞君买到四个大包子立即赶回南京。他要研究其口味和成本。经过两天的研究和实践,他没有成功。于是,他连夜赶到杭州,向同行的朋友请教,发现问题出在配方上。后来,朋友给了他一个新的配方。返回南京,他结合南京人的口味,做起了12元一只的大包子生意。南京新街口商业中心立即作出了反应,一批批食客接踵而来,他从中体会到了“疯”的味道。很快,做大包子的雇佣工人增加到了40多名。包子一天能卖9000只,多的时候,能卖1万多只。做了两年多的大包子,贾瑞君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从金华市粮校毕业的贾瑞君,一直认为一个人只有做商业本行的老总,才算是经商的。当时,他锁定了南京新街口的两大目标:一个是新街口百货商场,一个是中央商场,这两家商场都在全国十大商场之列。贾瑞君想到这两家商场,从做员工开始,学会整套商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于是,贾瑞君把做大包子的生意交给了妻子管理,自已则抽身去大商场做一个普通的员工。
贾瑞君在南京一家商场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从开始做员工到当组长,再到科长,再到项目经理,学字当头,一切从头开始。
半年后,南京决定让本地的商场开超市,而且一年内要形成40家连锁店的规模。贾瑞君又从项目经理的位置上下来,到超市去做员工,又开始从员工到采购员到店长的学徒期。对已有百万资金的这位贾老板的异常举动,没有人能理解他,除了与他同甘共苦的妻子。
出奇制胜:回老家开超市
1996年的大年初一,贾瑞君开着丰田私家车,从南京回金华老家,这是他六年来第一次回家。
这次回家,他看到了家乡的变化,加上父母年纪大了,于是便萌发了回老家投资的念头。此后,他回金华考察了几次,发现金华的商业还比较落后,仍然是从供销社改过来的旧商场,没什么新的变化,连一家大一点的超市也没有。而南京外商投资的大型商场,早已实施了规模化、信息化操作。
1997年8月28日,贾瑞君从南京带回了200多万元资金,开始想投资超市。但有人取笑他不会做生意,开超市等于把钱扔到水里,因为当时金华的超市亏损的亏损,退出的退出,而且贾瑞君在金华市区江南汪姜街一个居民区选中的地址,就是一年前倒闭的一家超市的旧址。贾瑞君经过调查,发现原来开的那家超市,价格竟然比商场还要贵。这样,贾瑞君心里有底了,他在这家营业面积有200平方米的超市里投了40万元,利用在南京学到的管理经验,对商品的档次定位较高,把质量作为发展的生命线,以直接向厂家进货的办法来降低价格。贾瑞君抱着不想马上赚钱的心态,开设了第一家中洋超市。
结果出乎意料,中洋超市迅速赢得了周围居民的青睐。为了能买到便宜的商品,一些住在金华市区江北的市民宁可多走几步路也要走到汪姜街来买。消费者的积极响应给了贾瑞君很大的信心。第二年,浙师大分店和工商城分店相继开张。
贾瑞君的成功,马上引来众多模仿者,甚至一些个体户也把放在柜台里的商品搬到了货架上。要在竞争中取胜,就要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力争优于同行。贾瑞君在开出第四家超市时,花3万元请杭州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做了管理软件,使管理走上系统化、信息化和科学化轨道。同时还成立了配货中心,在合理地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降低了成本。在开出第六家超市时,贾瑞君发现计算机管理软件跟不上,重新找了上海一家计算机软件公司,光设计一套软件就要50万元,连同配套的硬件设备,一共需要100万元左右。贾瑞君对这笔费用开始有过犹豫,后来他算了一笔账,这100万虽然可以开好几家分店,但开得越多,对管理要求越高,如果管理不好,就会陷入混乱,直接导致亏损。当初南京的超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最后被人家兼并了。贾瑞君最后觉得投100万用于管理,产生的效益远远不止100万,完全值得。
贾瑞君边学边做,全国的一些大超市只要做成功的,他都去讨教取经。1998年贾瑞君创办的中洋超市成为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会员单位。同时,以40万元年薪聘请台湾家乐福超市的专家负责管理工作。2000年8月31日,在江南宾虹路商业繁华区,面积达8800平方米的中洋购物中心的开张,奠定了中洋超市在金华商界的地位,也标志着贾瑞君第一阶段的扩张已告成功。
开创先河:做大订单农业
目前国内外超市的发展,主要以两种形式扩张势力,一种是可以满足一站式购物要求的购物中心,或者是大卖场;另一种则是方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购物的便利店。贾瑞君在中洋超市完成前一种扩张后,就把规模小、扩张速度快、极易扎根社区的便利店作为扩张的“深水炸弹”。先期在南市街和五里亭进行了尝试之后,借助2002年7月金华市政府的社区便利工程,迅速在金华市区的北苑、义乌街、青年路等小区开出了中洋超市的系列便利店。
贾瑞君在经营中全力推出各种特色商品,作为竞争的“重磅炸弹”,如每天的限时特卖、天天更新的新鲜食品。中洋购物中心在一楼黄金位置腾出1000多平方米主推新鲜蔬菜、新鲜肉禽蛋和新鲜水产,让琳琅满目的新鲜农产品走进超市,逛“菜市场”上中洋超市的消费观念迅速在顾客中形成。由于超市销量大,质量把关严,新鲜、卫生、价廉犹如三块“磁铁”牢牢吸引着消费者。
贾瑞君的特色经营理念,再次让中洋超市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与超市中的菜市场休戚相关的订单农业,也成为贾瑞君发展的方向之一。另外,他提出中洋超市将在继续适度扩张的同时,向商业之外的领域进军,走多元化集团发展之路。
随着金华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别在不断缩小,居民的消费习惯在逐步趋同,超市向乡镇进军的时机已经成熟。中洋超市计划在孝顺、白龙桥、澧浦等人口密集的乡镇开设连锁分店。
做大做强订单农业,成为中洋向集团化冲刺的后盾。他们将有机米、蔬菜、水果采用农户加订单的方式,打上中洋超市的品牌,可以在自己的超市销售,也可以通过超市的销售渠道将其推向市场。超市做订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需求,及时反馈给农户,以指导他们的种养殖,较好地调节农户的生产计划,增加农户的收入。而超市既可以把好产品的质量关,又能保证其销路,这无疑是一个双赢乃至三赢的举措。
如何做强做大订单农业?如何依托超市庞大的物流体系,让订单农业成为中洋超市竞争的独特王牌,形成一个产销一条龙的产业链?贾瑞君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思路,让超市与农业科技园“联姻”,开创全国首家超市投资农业科技园区的先河。这个总投资3个亿,前期投资1000万元,规划用地3000亩的金华农业高科技园区项目,分种植、养殖、加工等11个区块。
中洋超市经过7年多的艰辛发展,已成为浙中西第一大超市:拥有27家分店,经营面积从200平方米发展到16万平方米,员工从8人发展到800多人,经营品种从2000多种增加到2万多种。
回报社会:弘扬传统美德
贾瑞君常说,有一颗善良之心,做一个有善举之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创业之初,当中洋超市还仅有一家小店的时候,贾瑞君听到本市的福利院老人缺少棉被,就捐赠了100床新棉絮。2001年12月份,贾瑞君先后和金华市残联在各分店内设立了40多只“助残工程”捐款箱,在揭幕仪式上,他把他和员工们捐助的3000多元钱投进了捐款箱。他的老家通往外面的路一直是一条机耕路,村民们进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为此,他捐资113万元,终于在2002年初,让村民们走上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
身为民建会员、金华市婺城区政协常委的贾瑞君,在做大企业、成就事业的同时,更加热衷于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他为春蕾计划“大手牵小手、春蕾献爱心”活动捐赠书包1500只,价值5万余元;他为金华市黄包车夫捐赠工作服750件;他在金华市慈善光明工程捐款暨白内障复明手术活动启动仪式上捐款10万元……点点滴滴,他以自己的方式叙写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