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坎坷 一路高歌
——记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辛永良
发布时间:2010-05-12 11:34:32
|
作者: 洪 源
在许多企业为迅速扩张规模,谋求超常规发展作出了不寻常举动的今天,辛永良丝毫不冲动、不盲从,始终以锲而不舍、脚踏实地的精神,引领企业一步一个脚印、步步走向成功。“求真务实,科学发展”,是他做大做强企业的根本所在。他曾任四届金华市政协常委、民建金华市委委员,多次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工作者、省乡镇企业优秀企业家、金华市优秀企业经营者,2001年被农业部授予第四届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
二十多年前,当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的前身--金华县电动工具试制厂挂起牌子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个仅有几千元资产、三五名员工的手工作坊,会发展成全国电动工具行业的擎天大柱。如今,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已是我国电动工具行业排名前十位的知名企业,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金华市重点扶持优势企业,拥有员工1800人,总资产3亿元,年产值5.3亿元。
忆往昔,二十多个春秋,华丰创始人辛永良伴随着华丰一路坎坷,一路高歌。其中有着辛勤的付出、辛酸的泪水,也有成功的甜蜜。
艰苦创业,何惧挫折磨难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经济比较活跃的浙江大地。1983年,辛永良只身从江苏武进来金华,在傅村镇上租了几间民房,招了三四名工人,靠一台老式的注塑机和几百元资金,建起了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小厂,为电动工具总厂生产零部件。
辛永良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垒几块砖头,上面铺块门板就算是张床,买一包榨菜泡个汤就是美味佳肴了。因为傅村镇离电动工具总厂所在地孝顺镇有七八公里,而做好的零部件天天都要送到总厂去,辛永良每天都骑自行车载着50多公斤重的零配件,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傅村和孝顺之间,有时一天要好几个来回。这七八公里的砂石路有十多个上下坡,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但他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经过努力,小厂渐成气候。第三年,他把厂搬到了江沿下宅村的一座空校舍,挂起了金华县电动工具试制厂的牌子,并着手研制电动工具新产品。
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辛永良决定先研制110#石材切割机和35型手提式插入振动器这两只产品。但自己开发新产品谈何容易,特别是当时厂里没有专职技术人员,试制用的设备、仪器都十分简陋,许多材料在本地也采购不到。有人劝辛永良还是安稳点给总厂做做配件算了,别去冒这个风险,可辛永良却说,如果安于现状,日子虽然好过,但企业只能小打小闹,永远做不大,更何况没有自己独立的产品,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走路,企业风险反而会更大。他坚持土法上马搞试制,有难题就跑出去请教,自己买不起检测设备就送到有关专业部门去检测。在两年多时间里,他没日没夜研制、试产,一次一次,失败了又从头再来,不成功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5月,这两只产品终于以其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外观美、价格低、经久耐用、使用安全方便等诸多优点填补了省内空白,领先国内市场,被评为“浙江省星火科技项目产品”。其中石材切割机的功率比日本的“牧田”大,而价格却只有日本产品的1/3。
但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尽管新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可人家一听是国产货,便有些嗤之以鼻。为了推销产品,辛永良背着样品北上南下,白天与用户软磨硬泡,晚上乘车匆匆赶路,有时一连几天几夜都睡不上一个安稳觉,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了把产品打入北京市场,辛永良亲自到北京的一家机电公司上门推销,可人家死活不肯接受,一连三次都予以拒绝。他干脆跑到一些建筑工地,免费让施工单位试用,结果反应很好。他的产品在性能、价格、安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手提式插入振动器,非常适合于高层建筑中的檐沟、过梁等狭窄、厚度薄的地方使用,有的建筑公司甚至点名向机电公司要他的产品。他试制的两只产品终于通过“下促上”的办法打入了北京市场。随着产品在国内的名声日渐增大,产量、产值也不断攀升,到1988年企业更名为金华电动工具总厂一分厂时,年产值已达200多万元,职工队伍也扩大到五六十人,为企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机遇,适时做大做强
初战告捷,辛永良没有就此满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了两个契机:一是产品瞄准国际市场,由内销转向外销;二是管理与国际模式接轨,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早在80年代末期,辛永良几次参加“广交会”,在与外商的接触中不断开阔了视野,深深体会到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把自己的市场放在世界这个棋盘上。于是,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智力投入和人才的引进、培养,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发新产品,并聘请国内电动工具行业的专家及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人才队伍的日益壮大和设备的日益精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也稳步提升。现在已有二十多个产品获GS、CE、EMC、UL等国际认证,远销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率100%,已成为国内名列前十位的电动工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企业逐步做大,管理不能滞后。辛永良一贯主张“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早在1995年,企业就准备“电动工具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的认证工作,按照《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必备条件验收细则》的50条规定,对质量基础管理工作、技术文件、设备工艺及检测器具、文明生产等方面都进行了强化规范,努力做到现场管理精雕细刻,生产管理精耕细作,技改管理精益求精,财务管理精打细算,队伍管理精诚团结。1997年3月,企业又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与保证模式建立了质量体系,并顺利通过了中国商检浙江评审中心的评审,拿到了认证证书,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两证”的取得,使企业管理更上了一个台阶,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客户或公证机构(如SGS、STR等)来企业验货,一次通过率近100%,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返工的几乎为零。
知己知彼,创新赢得市场
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低迷不振,加之国内原材料涨价、停电、出口退税调整等因素,电动工具出口竞争也日益“白热化”。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辛永良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丧失信心。为了在逆境中求生存,他认真分析国际市场的形势,最后确定把重点放在欧洲和北美。辛永良还把“以稳定老产品求生存,以开发新产品图发展”作为企业的总体战略。对轻车熟路的老产品,只要做了能支付工人的工资,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就咬紧牙关做,这叫做“保本求存”。同时,公司又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近年来先后开发了大功率角磨、抛光机、电链锯、电圆锯、割草机等新产品投放市场,赢得了客户的青睐,达到了以“新”取胜,以“全”占领市场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一经营策略不但稳住了老市场,而且还开拓了新市场,老客户要求增加订货,新客户纷至沓来,订单源源不断,产品供不应求。2004年产量达400万多台,产值53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2005年企业形势更是喜人,估计全年产值可达65亿元,其中新产品的产值占50%以上,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诚信为本,品质铸就品牌
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成功改制,成立了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使机制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更加注重产品品牌的创建。公司的“百达”和“博达”牌电动工具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许多外商及外贸公司宁愿比同类厂家价格高点也指名要订华丰的产品。在多数情况下,华丰的产品都供不应求,公司只愁不能按时交货,根本不用去考虑有没有订单。但越是这样,辛永良的头脑越是清醒:只有持续不断地提高质量,才能带来长久的客户。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华丰公司养成了以优质生产为核心的良好习惯,无论是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还是加工、检测设备,企业都尽可能引入比同行业竞争对手更为先进的设备,这是保障优质生产的前提。公司以“台台精良、持续提升、全员尽职、顾客满意”为质量方针,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组织生产的同时,具体产品生产上还采用IFC、745-2-3-84标准,安全上通过德国莱茵TUV产品安全认证。公司产品在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一度的抽检中均为“合格”,企业被金华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评定为出口商品检验分类管理一类企业。特别是角向磨光机系列产品设计新型、技术先进、外观优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等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如输入功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噪声、额定输出轴转距、净质量等均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金华市认定为金华名牌产品,被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评定为高质量科技产品,现在已成功打入国际电动工具半专业和专业级市场。
致富思源,不忘社会责任
辛永良的企业虽然越做越大,资金实力也比较雄厚了,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依然不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辛永良对社会福利事业、公益事业、教育事业的支持却从来不吝啬,二十多年来,各种捐助经费达500多万元。从1998年起,辛永良的企业几乎都是当地的第一纳税大户,2004年上缴税款2000多万元。企业的1800多名员工,大多都是从本地农村招收的,仅工资一项每年就付出2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由于华丰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40多家配件企业的发展,对振兴地方经济,形成金华的支柱产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辛永良平日里乐善好施,经常扶贫济困。金华西部一贫困山村,是当年的抗战根据地,曾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过贡献,而如今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十户山民仍然在茫茫大山中过着苦日子。他驱车百余里,前往扶贫,捐资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并安排十多个山民到企业工作。被安排就业的山民们无不激动地说:“现在大山里的一棵树还不如平原的一根甘蔗值钱,我们在企业干一年,可以抵得上山里好几年的收入呀!”辛永良对职工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华丰,老板与员工有着家庭般的友善气氛,每当员工生日,总会有一只“祝你生日快乐”的大蛋糕送到员工面前,有时连员工都记不清自己的生日了,而辛永良却没有忘记。为了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早在1996年企业就花费上百万元在全县率先为全体职工投了“意外伤害”和“疾病住院”保险,2001年开始又投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让员工吃下了定心丸。职工有应急困难,他慷慨解囊相助更是常有的事。职工盛某已是30多岁的大龄青年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婚姻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好不容易谈上了对象,人家一了解连房子都没有就准备吹了。辛永良听说后,二话没说就私人借给他3万元,促成了一桩美事。
与时俱进,攀登永无止境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华丰公司已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前十位的行列,相继被评为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双文明企业、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辛永良个人也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企业家,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并被选为金东区、金华市政协常委。在成就面前,辛永良并没有陶醉,而是不待扬鞭自奋蹄。他及时调整了航向,作出了“做强电动工具主业,拓展相关相近行业”的战略决策。他认为,企业每天都要有新思路、有创新,当某种产品市场兴旺时,就要看到即将被淘汰的趋势,把目光移向更新的产品。凭借现有的实力,目前华丰已跳出多年来一直生产家庭用电动工具产品的圈子,大踏步涉足专业电动工具市场,并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激光医疗器械等高科技产品,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辛永良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华丰以“锲而不舍,永远创新”的精神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在新世纪里,这一精神将激励华丰登上更高、更新的境界!
二十多年前,当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的前身--金华县电动工具试制厂挂起牌子时,谁也不曾想到,这个仅有几千元资产、三五名员工的手工作坊,会发展成全国电动工具行业的擎天大柱。如今,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已是我国电动工具行业排名前十位的知名企业,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金华市重点扶持优势企业,拥有员工1800人,总资产3亿元,年产值5.3亿元。
忆往昔,二十多个春秋,华丰创始人辛永良伴随着华丰一路坎坷,一路高歌。其中有着辛勤的付出、辛酸的泪水,也有成功的甜蜜。
艰苦创业,何惧挫折磨难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经济比较活跃的浙江大地。1983年,辛永良只身从江苏武进来金华,在傅村镇上租了几间民房,招了三四名工人,靠一台老式的注塑机和几百元资金,建起了一个手工作坊式的小厂,为电动工具总厂生产零部件。
辛永良经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垒几块砖头,上面铺块门板就算是张床,买一包榨菜泡个汤就是美味佳肴了。因为傅村镇离电动工具总厂所在地孝顺镇有七八公里,而做好的零部件天天都要送到总厂去,辛永良每天都骑自行车载着50多公斤重的零配件,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傅村和孝顺之间,有时一天要好几个来回。这七八公里的砂石路有十多个上下坡,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但他没有在困难面前止步。经过努力,小厂渐成气候。第三年,他把厂搬到了江沿下宅村的一座空校舍,挂起了金华县电动工具试制厂的牌子,并着手研制电动工具新产品。
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辛永良决定先研制110#石材切割机和35型手提式插入振动器这两只产品。但自己开发新产品谈何容易,特别是当时厂里没有专职技术人员,试制用的设备、仪器都十分简陋,许多材料在本地也采购不到。有人劝辛永良还是安稳点给总厂做做配件算了,别去冒这个风险,可辛永良却说,如果安于现状,日子虽然好过,但企业只能小打小闹,永远做不大,更何况没有自己独立的产品,只能跟在人家后面走路,企业风险反而会更大。他坚持土法上马搞试制,有难题就跑出去请教,自己买不起检测设备就送到有关专业部门去检测。在两年多时间里,他没日没夜研制、试产,一次一次,失败了又从头再来,不成功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5月,这两只产品终于以其功率大、体积小、重量轻、外观美、价格低、经久耐用、使用安全方便等诸多优点填补了省内空白,领先国内市场,被评为“浙江省星火科技项目产品”。其中石材切割机的功率比日本的“牧田”大,而价格却只有日本产品的1/3。
但产品开发的成功与否最终要看市场的接受程度,尽管新产品质量好、价格低,可人家一听是国产货,便有些嗤之以鼻。为了推销产品,辛永良背着样品北上南下,白天与用户软磨硬泡,晚上乘车匆匆赶路,有时一连几天几夜都睡不上一个安稳觉,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为了把产品打入北京市场,辛永良亲自到北京的一家机电公司上门推销,可人家死活不肯接受,一连三次都予以拒绝。他干脆跑到一些建筑工地,免费让施工单位试用,结果反应很好。他的产品在性能、价格、安全等方面都占有很大的优势,特别是手提式插入振动器,非常适合于高层建筑中的檐沟、过梁等狭窄、厚度薄的地方使用,有的建筑公司甚至点名向机电公司要他的产品。他试制的两只产品终于通过“下促上”的办法打入了北京市场。随着产品在国内的名声日渐增大,产量、产值也不断攀升,到1988年企业更名为金华电动工具总厂一分厂时,年产值已达200多万元,职工队伍也扩大到五六十人,为企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抓住机遇,适时做大做强
初战告捷,辛永良没有就此满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抓住了两个契机:一是产品瞄准国际市场,由内销转向外销;二是管理与国际模式接轨,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早在80年代末期,辛永良几次参加“广交会”,在与外商的接触中不断开阔了视野,深深体会到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把自己的市场放在世界这个棋盘上。于是,企业依靠科技进步,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引进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设备;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智力投入和人才的引进、培养,先后与北京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发新产品,并聘请国内电动工具行业的专家及大、中专毕业生到企业工作。人才队伍的日益壮大和设备的日益精良,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也稳步提升。现在已有二十多个产品获GS、CE、EMC、UL等国际认证,远销欧洲、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出口率100%,已成为国内名列前十位的电动工具生产、出口基地之一。企业逐步做大,管理不能滞后。辛永良一贯主张“苦练内功,强化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早在1995年,企业就准备“电动工具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的认证工作,按照《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必备条件验收细则》的50条规定,对质量基础管理工作、技术文件、设备工艺及检测器具、文明生产等方面都进行了强化规范,努力做到现场管理精雕细刻,生产管理精耕细作,技改管理精益求精,财务管理精打细算,队伍管理精诚团结。1997年3月,企业又按照ISO9000质量管理与保证模式建立了质量体系,并顺利通过了中国商检浙江评审中心的评审,拿到了认证证书,获得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两证”的取得,使企业管理更上了一个台阶,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品质量也明显提高,客户或公证机构(如SGS、STR等)来企业验货,一次通过率近100%,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返工的几乎为零。
知己知彼,创新赢得市场
近年来,由于国际经济低迷不振,加之国内原材料涨价、停电、出口退税调整等因素,电动工具出口竞争也日益“白热化”。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辛永良没有惊慌失措,更没有丧失信心。为了在逆境中求生存,他认真分析国际市场的形势,最后确定把重点放在欧洲和北美。辛永良还把“以稳定老产品求生存,以开发新产品图发展”作为企业的总体战略。对轻车熟路的老产品,只要做了能支付工人的工资,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就咬紧牙关做,这叫做“保本求存”。同时,公司又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开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近年来先后开发了大功率角磨、抛光机、电链锯、电圆锯、割草机等新产品投放市场,赢得了客户的青睐,达到了以“新”取胜,以“全”占领市场的目的。实践证明,这一经营策略不但稳住了老市场,而且还开拓了新市场,老客户要求增加订货,新客户纷至沓来,订单源源不断,产品供不应求。2004年产量达400万多台,产值53亿元,实现利税5000万元。2005年企业形势更是喜人,估计全年产值可达65亿元,其中新产品的产值占50%以上,大大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
诚信为本,品质铸就品牌
20世纪90年代后期,企业成功改制,成立了浙江华丰电动工具有限公司,使机制更加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更加注重产品品牌的创建。公司的“百达”和“博达”牌电动工具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许多外商及外贸公司宁愿比同类厂家价格高点也指名要订华丰的产品。在多数情况下,华丰的产品都供不应求,公司只愁不能按时交货,根本不用去考虑有没有订单。但越是这样,辛永良的头脑越是清醒:只有持续不断地提高质量,才能带来长久的客户。在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华丰公司养成了以优质生产为核心的良好习惯,无论是自动化生产流水线还是加工、检测设备,企业都尽可能引入比同行业竞争对手更为先进的设备,这是保障优质生产的前提。公司以“台台精良、持续提升、全员尽职、顾客满意”为质量方针,按照ISO9001质量体系组织生产的同时,具体产品生产上还采用IFC、745-2-3-84标准,安全上通过德国莱茵TUV产品安全认证。公司产品在省、市政府有关部门每年一度的抽检中均为“合格”,企业被金华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评定为出口商品检验分类管理一类企业。特别是角向磨光机系列产品设计新型、技术先进、外观优美、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等特点,主要技术指标如输入功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噪声、额定输出轴转距、净质量等均在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金华市认定为金华名牌产品,被法国科技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评定为高质量科技产品,现在已成功打入国际电动工具半专业和专业级市场。
致富思源,不忘社会责任
辛永良的企业虽然越做越大,资金实力也比较雄厚了,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依然不变。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辛永良对社会福利事业、公益事业、教育事业的支持却从来不吝啬,二十多年来,各种捐助经费达500多万元。从1998年起,辛永良的企业几乎都是当地的第一纳税大户,2004年上缴税款2000多万元。企业的1800多名员工,大多都是从本地农村招收的,仅工资一项每年就付出200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由于华丰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40多家配件企业的发展,对振兴地方经济,形成金华的支柱产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辛永良平日里乐善好施,经常扶贫济困。金华西部一贫困山村,是当年的抗战根据地,曾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过贡献,而如今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几十户山民仍然在茫茫大山中过着苦日子。他驱车百余里,前往扶贫,捐资帮助他们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改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并安排十多个山民到企业工作。被安排就业的山民们无不激动地说:“现在大山里的一棵树还不如平原的一根甘蔗值钱,我们在企业干一年,可以抵得上山里好几年的收入呀!”辛永良对职工的关怀更是无微不至。在华丰,老板与员工有着家庭般的友善气氛,每当员工生日,总会有一只“祝你生日快乐”的大蛋糕送到员工面前,有时连员工都记不清自己的生日了,而辛永良却没有忘记。为了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早在1996年企业就花费上百万元在全县率先为全体职工投了“意外伤害”和“疾病住院”保险,2001年开始又投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让员工吃下了定心丸。职工有应急困难,他慷慨解囊相助更是常有的事。职工盛某已是30多岁的大龄青年了,由于家庭经济原因,婚姻问题一直解决不了,好不容易谈上了对象,人家一了解连房子都没有就准备吹了。辛永良听说后,二话没说就私人借给他3万元,促成了一桩美事。
与时俱进,攀登永无止境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创业,华丰公司已跻身于全国同行业前十位的行列,相继被评为浙江省重合同守信用先进单位、浙江省“五个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双文明企业、浙江省诚信示范企业、浙江省绿色企业,辛永良个人也连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省优秀企业家,第四届全国乡镇企业家,并被选为金东区、金华市政协常委。在成就面前,辛永良并没有陶醉,而是不待扬鞭自奋蹄。他及时调整了航向,作出了“做强电动工具主业,拓展相关相近行业”的战略决策。他认为,企业每天都要有新思路、有创新,当某种产品市场兴旺时,就要看到即将被淘汰的趋势,把目光移向更新的产品。凭借现有的实力,目前华丰已跳出多年来一直生产家庭用电动工具产品的圈子,大踏步涉足专业电动工具市场,并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激光医疗器械等高科技产品,以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辛永良说: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华丰以“锲而不舍,永远创新”的精神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在新世纪里,这一精神将激励华丰登上更高、更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