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员风采
我的位置:主页  > 组织建设 > 会员风采
精微艺术 精彩人生
——记湖州天铭精艺斋掌门人朱次元
发布时间:2010-05-12 12:18:52
  |  
作者: 李 钰
    一把神奇的小刀,刀尖比绣花针还细,它雕出了两个世界吉尼斯纪录、五个国家级金奖、两项国家专利。这把刀的主人,便是被浙江省文化厅首批命名为民间艺术家、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荣获首届湖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现任浙江省微雕研究会副会长的朱次元。在最精微的艺术领域里,这名民建会员创造了令人叹服的奇迹。

  在高倍放大镜下,一双遒劲的手握着一把刀尖比绣花针还细的刀,在微微游走。这把小刀,在艺术创作最微小的境界里,创造了令人叫绝的奇迹:两个世界吉尼斯纪录,四个国家级金奖,两项国家专利。这双手的主人,便是湖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朱次元。

历 练

  初中毕业后,朱次元打过工,拉过车,后来又到一个水库劳动锻炼了17个月。在那段时间里,他利用空余时间刻苦自学。靠着自己的钻劲和韧劲,在当木匠时,他竟无师自通地达到了四级木模工的水平。

  1980年,他被调往湖州无线电厂工作。厂里缺少美工造型人才,朱次元便理所当然地担起了美工造型、设计的责任。他越来越不满足于木模工艺,为自己重新开启了一道门——自学微书。这是一道似有魔咒的门,艺术的魔力从此便在朱次元的生命历程里显现了无尽的魔法。

  微书是需要有一定的书法基础的,神奇的是,朱次元好像与生俱来就有这种灵性。他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已开始自学书法、绘画,当时他的作品,现在拿出来看还是让人惊叹:那样有形有架有功力的字,那样有深有浅有层次的人物画!因此,1993年他申请到了“贴膜习字卡”国家专利,那1000多个漂亮的玄秘塔碑精华集字模令人钦佩不已。

  “所有这些,都没有老师教您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朱次元说:“所有这些,都是自学的。”

  朱次元是刻苦的,更是有灵性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实现了他的飞跃,追求完美的细腻性格又注定了他在微书领域的境界,聪颖的天资则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实现。

展 翅

  朱次元第一次创作的微书是在1平方厘米内写《孙中山遗嘱》,140多字,这也可说是他的练翅之作。小试牛刀,初尝成功之悦。经过4年历练,朱次元便要一展拳脚了。1984年,一把仅8寸的“唐诗万字扇”在他手中诞生,扇面上微书16000多字,全都用繁体楷书写成,每字不到1毫米,字字清晰,整齐匀称。这把扇子以扇小字多胜过了杭州王星记扇厂一位工艺美术师创作的一把扇面微书11000字的作品,1984年2月17日的《浙江日报》在头版作了报道。接着,他又创作了9寸黑纸扇面微书1万余字的历代名篇。

  正处不惑之年的朱次元,创作的欲望在胸中不断地涌动:他要创作一种胜于微书的作品。1987年,倾注了他数年心血的象牙微刻扇面《孙子兵法》面世。在这件由12片薄如蝉翼的象牙组成的扇片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6114字的《孙子兵法》字字清晰,端庄秀丽的工楷书法,鬼斧神工的刀刻线条,字字如珠玑,显现他运刀如行云流水的非凡功力。一部《孙子兵法》,即使读一遍,还需花费一定的功夫,朱次元手下的一刀一笔、一字数刀且不得稍有差池的6000多字,这功力岂是常人所能企及。这把象牙扇集军事经典、书法、微刻、工艺造型于一体,成为世上罕见的一部能抓于掌心的“兵书”,真是“一卷兵书在手,运筹帷幄在胸”啊。

  当时,朱次元的作品已进入市场,微书、微刻扇面被国外和香港、台湾的一些人士收藏。但是,永不满足的个性决定着他需要一个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于是,他瞄上了三维视觉艺术。

  拿朱次元的话来说:“所谓工艺美术,总结为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三维视觉艺术,就是一种立体的造型。”朱次元把自己的艺术创作从微书、微刻走向了微雕。

  1992年,朱次元孕育了9个月的象牙微雕发刻民族乐器系列作品问世,这是他从微刻跃向发刻与微雕结合的代表作。这套作品由琵琶、二胡、三弦、月琴、阮咸等五件作品组成,整组民族乐器最长的5厘米,最短的4厘米,五件作品都列于人的掌心,还显得盈盈不胜一握。用高倍显微镜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件乐器的第二、三根发丝琴弦上分别刻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句。还有那月琴、琵琶、阮咸小似芝麻的象牙如意头上,分别镶入刻有福、禄、寿三星的象牙图片,并刻有“请奏鸣琴广陵客,月照城头乌半飞”、“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句。这组中国民族乐器系列微雕,形态逼真,惟妙惟肖,堪称一绝。朱次元以发刻与微雕珠联璧合的系列作品,独步微雕艺坛,创中华之最小纪录,在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中获特别金奖,在浙江三雕会议评审中获金奖,在1996年首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又获金奖,并于1998年获上海大世界颁发的吉尼斯之最证书。

  朱次元的创作灵感,如灼热喷涌的岩浆,一发而势不可挡。他把绘画应用于印章的微刻、微雕:印章上,每一个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每一根线条都凝聚了他深厚的功底。画在纸上或是布上的画,错了可以重来,而刻在章上的画,是没有改错的机会的,错了就意味着报废。朱次元的家中,有许多枚人物头像微刻印章,有外国名人系列,也有中国的历朝帝王。人们简直难以想象,在他这双外观绝对平常的手中,握着的是怎样一把比绣花针还要细微的钢刀,竟能描画出这些人物的丝丝神态、根根发须。

  他的镶嵌印章日益完美。1996年获得了国家专利。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在即,为了迎接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朱次元匠心独运,特意制作一枚微雕镶嵌印章迎回归:一方6厘米见方、18厘米高的巴林冻石章,正面镶嵌着高25厘米的象牙壶,精巧的壶体上一龙一凤展翅翱翔,烘托着中间15厘米长的毛发上刻着的“一国两制香港归、邓公伟业垂千秋——为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而作。朱次元刻”的字句。

  1999年,他将毛发微雕、牙雕艺术与印章艺术融为一体创作的微雕镶嵌印章,荣获第三届爱迪生世界发明博览会国际金奖。

腾  飞

  《孙子兵法》一直以来是朱次元的最爱,从最初的象牙微刻到后来的毛发微刻,每登上一个台阶,都引来无数惊叹。

  如何让《孙子兵法》的微雕作品取得更大的突破呢?朱次元觉得,兵器是体现我国古代历史的特色之一,如果把它和《孙子兵法》配在一起的话,也许作品会更出色。他要让“孙子”在十八件兵器上说“法”。

  自从有了这个创作目标后,朱次元每天充盈于脑中的便是兵器:枪该是怎样的造型,戟又是如何的构造,各种弧度怎么划分……这十八件兵器光是制出每张图纸来就要花多少的心思哪!兵器的主杆只有27毫米粗,画于平面的图纸根本无法表现,朱次元为此伤透了脑筋。看兵书、看电视,甚至到展览馆兵器处丈量。日复一日,朱次元不断地采集资料、综合归类、筛选剔取,终于形成一套原始造型的兵器样本。

  2002年,历时近3年的一套用象牙精制而成的中国古兵器问世。这套兵器中,最长的16厘米,最短的只有8厘米,在27毫米的兵器主杆上,刻有6000余字的《孙子兵法》全文,篇头刻有孙武画像,在充当弓弦的头发丝上还刻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孙子名言。此套主杆上所刻的字体虽细却工楷透逸,且章法有序,横直贯通。它将中国古代军事经典用古兵器的形式来展示,取得了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整体效果。在艺术上,又将微刻、微雕与发刻融于一体,成为微雕艺苑中首创之力作,在全国乃至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2002年11月,这套兵器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荣获金奖。

  2004年5月,朱次元的微刻《金刚经》佛像名石系列印章又在中国国际民艺展中获金奖。这套印章采用巴林石,晶莹剔透,纹理似流水,又称桃花流水冻石。印章之钮雕有慈悲、安祥之佛像,印章表面微刻着5000余字的《金刚经》全文,每字不足1平方毫米,字字玲珑,工楷透逸。这套佛经以佛像作印钮,衬托了佛经名典《金刚经》主题,使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是当今中国微雕界之杰作。2004年11月,“中国历代帝像印章”系列作品又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同时获得第五届西湖博览会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这套作品采用福建寿山石及浙江青田封门青等珍贵名石作原材料,在其正面刻有中国历代帝皇人物画像,刀法细腻,人物传神,且落笔无可更改。人物画下面之文字,虽每字不足1平方毫米,却字字玑珠,工楷透逸,且章法有序,横竖贯通。此系列作品无疑又为中国徽雕艺苑再添一朵璀璨奇葩。

  有人曾经问过朱次元: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苦的创作道路上跋涉,难道你就从没想过要停下来歇一歇?一路行来,你就没有迈不过的坎吗?

  “有。”他的回答是肯定的。“制作那套兵器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老虎吃天’,无路可走了。原创确实是艰苦啊!没有任何参照,全靠自己一点一点地摸索、尝试。几年下来,真是让我有一种披荆斩棘的味道。但不管怎样,路还得走下去,作品还是要创作。我就是用马克思的那句话来鼓励自己的:‘只有在那崎岖山路上不畏劳苦不断攀登的人们,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至于是否停下来歇一歇,或是稍稍地享受一下,我想,这要看从哪个角度来认识。我不大喜欢像有些人那样吃吃茶、喝喝咖啡或是听听音乐悠闲度日,对于我来说,创作便是我的乐趣所在。我把它当成是一种对自我的挑战,是一种深得个中三昧的最高境界,这本身就是我的一种快乐,一种享受。既是享受,何来歇息。快乐来自创作,创作着便是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