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员风采
我的位置:主页  > 组织建设 > 会员风采
风正一帆悬 江河万里长
——记台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朱万里
发布时间:2010-05-12 12:20:49
  |  
作者: 寇 丹
    朱万里,20年漫漫创业路,“台骏”装饰出城市的美丽,“鞋城”稳健了开放的脚步。风正起,帆正扬,作为湖州市政协常委、民建浙江省企业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浙江商会副会长,他正以昂扬的斗志,为湖州走向上海、走向更广阔的湖海而万里远航。

  有人说,温州人是天生的生意人,湖州人是天生的文人才士。朱万里的母亲是温州人,让他在温州长大,父亲是湖州人,让他在湖州创基立业。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十年磨砺“小木匠”

  1955年春,一个男孩在温州呱呱坠地了。他的堂祖父叫朱家骅,当过国民党浙江省主席。他父亲朱廷华,是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才生,但学的法律一生没有派上什么用场。这个男孩就是带着这样的家族背景来到世上的。做父亲的期望这个男孩能茁壮成长,但也知道这条路很漫长,就给他取名朱万里。

  由于家庭出身的关系,“文化大革命”中,朱廷华被单位扫地出门,无奈地带着13岁的朱万里迁回湖州北郊紧挨太湖的农村姚家坝,这是祖辈们生活过的地方。堂祖父当年在这里建立的那座鹤和小学,如今却不能接纳他的堂孙入学。朱廷华在田里劳动一天只能得到4角7分钱的工分值,现钱却要等到年底才兑现。在这种情况下,做父亲的只好把朱万里交给村里的一个木匠当小徒弟,让他能学点手艺,长大后有口饭吃。就这样,朱万里在15岁上有了第一份职业——小木匠。

  不管外面世界怎么乱,农民按季节有忙不完的农活,也有永远做不歇的木匠活。当上小木匠的朱万里跟着师傅背起工具箱走村串户,一天倒能拿到1元多的现金。农民从不问你是什么出身,只认你做出的家具好不好。他闪着一双大眼聪明伶俐,在吃百家饭干百样活的环境中,在东家百般挑剔着活计的好坏中磨炼着自己的技艺和意志,观察和了解社会的人生百态。他当时并没意识到这十年木匠生涯中的甜酸苦辣,不仅让父子两代人得到勉强温饱,而且后来成了对事业、对人生的一笔得之不易的财富。

“台骏装饰”初展翅

  随着国家社会的变化,朱万里又从一个农村的小木匠变为“城里人”,进入一家工厂当了推销员。他推销的产品是与木工毫不搭界的无线电元件。当年搞推销不过就是多发几支香烟,连到小餐馆里吃一顿都不敢。然而,他凭着熟悉社会人际这一优势,竟为厂里赚了上百万元的利润,因而被提拔到供销科长的位置。在走东闯西与人们的联系中,他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键性转折体会愈来愈深。他像一条遇水蛟龙,驰骋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商业海洋:近可以联络台湾海峡对岸的亲友,远可以间接联络太平洋、地中海的旁亲。他坚信,中国这么大的市场,有他在大陆,对海外亲友来说也是一个中枢和纽带。中国市场经济的门一定会越开越大,这对中国和国际的投资者都有利。

  在市统战部的关怀下,过去背负“海外关系”枷锁的在湖州的亲属们的政治地位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利用内外关系和资金建立了台属集资的花砖厂,年轻又有经验的朱万里当上了副厂长。1988年这个厂就发展成为台属的联合总公司,这年开始,朱万里被选为湖州市人民代表,在政治上彻底翻了身。1993年,他与在台湾的表兄吴毓宁联合成立了台骏建材装饰有限公司。这一下,十年木匠经验让他一下子找到了感觉,他很快就成为这一行的行家里手,每一个工种和施工细节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在同行业强手如林的局面下,朱万里认识到必须拿出一流的质量,特别是湖州人有好刮“胡蜂阵”的从众心理,只要一炮打响,生意就会应声而来。台骏公司成了湖州市台资公司的一个样板,大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气概。

“上海鞋城”尝甜果

  朱万里跑供销离不开上海。上海是汇纳百川的“海”,是中国历史上资本经济和西方文化的汇集之地,是一片商机无限的天地,是聪明人施展才华的舞台。朱万里看到了,心动了:为什么就不能让湖州的优势也汇入这片海洋中呢?浙北的湖州,是距上海最近的城市,虽然它小,但它是黄浦江之源。上世纪初,上海的轻纺,尤其是出口为主的丝绸,几乎是湖州人的天下。今天和在上海的5万多家浙江企业比,湖州和他们的差距不是条件而是观念。

  1994年,对温州和湖州都极熟悉的朱万里看到100个上海人就有20个穿温州皮鞋,就选择了当时比较偏僻的斜土路,投资1000余万元,以上海和温州的别称结合起来为名,开设了占地1400平方米的“申鹿鞋业”批发市场。他揭竿而起,众多响应,一条斜土路上不久竟有了6家鞋业大市场,浙江高兴,上海也高兴。朱万里尝到了走出湖州、融入大上海的第一口甜果。

  指导朱万里走上更为成熟道路的是2002年民建湖州市委会安排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在聆听了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的重要讲话和许多专家学者的报告后,他进一步理解了党的经济建设方针。浙江人多地少,人的文化、技术素质都比较高,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浙江的工业结构和市场取向改革是私营经济产生的经济环境。通过这次会议的学习,朱万里可谓决心大、方向明了。古人云:四十而不惑。在我们这个时代,40岁是事业的开始,有了坚定的方向,有了稳固的事业基础,又有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他更要放开手脚了。1998年趁着上海市旧城改造要拆除改建斜土路市场的机会,他再投资2000余万元选新址开出了4000平方米的“众汇发”鞋业批发大市场。此时,他也被选为上海市浙江商会副会长。

长风舒袖展未来

  无论在什么场合出现,温文尔雅的朱万里总是衣饰整洁、得体大方。他认为,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生命,也是企业凝聚力所在。一名企业的法人代表,本身就是企业的形象代表,更要注重衣容整洁,讲诚信讲礼貌,自尊自爱自信,说话表态才有权威性、可信性。而企业实力的上升要靠坚强的文化翅膀,台骏公司从建立开始,就在全市率先聘任了法律顾问、文化顾问,请顾问们为全体职工举办讲座。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在遵纪守法追求信誉第一的同时追求文化品位,来显示企业精神。有了人的素质,有了企业的品位,才会有更好的未来。

  中国入世了,朱万里的眼睛就越过太平洋看到上海以外的地方。他说:国际的市场竞争就像我们的皮鞋,一看款式,二看质量,三看价格。湖州的皮鞋也到过上海,但在这三方面都不能和别的地方比,差距还是在于观念。关在门里称王,就是不懂得资本市场的竞争法则。朱万里在对别人对自己的冷静思考中成熟了。

  2001年,市政府提出希望湖州籍的人出去“赚了钱”能够回家乡来投资,朱万里积极响应号召。他认为在湖州应该有几个大的市场支撑经济的发展,因为办大市场、大流通就能推动大发展;大发展又会带动大就业,就业的人多了,才能有社会的稳定与安宁。这年,朱万里在市政府的组织和多方共同协作下,在湖州西门外的一片土地上,只用1年多时间就建起了江南粮油市场的新建筑群,架起了跨河大桥,开通了购物专车。市场的繁荣也带动了第三产业和房地产开发。他的这块“试验田”又成功了。

  近几年来,湖州市政府每年在上海举办以推介湖州农特产品为主的展示会,但是朱万里认为接轨上海,全面融入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经济圈,单是举办几次展示展销活动,其作用十分有限。活动过后,产、供、销又回复到先前分散、盲目、不稳定的状态。如能在上海开设一个固定的批销市场,就可以使湖州的农产品在上海有一个固定的展示销售窗口,能天天直面上海市场,这样可以促进湖州农产品结构的及时调整。经过深入调研,在市政协会议上,朱万里又以提案的形式,向市政府提出了在上海开设湖州农产品批销市场的建议。虽说是建议,但在朱万里的眼里是一个何其美好的前景,他期待着有一个更大的舞台能让他一展身手。

富而不忘反哺心

  朱万里非常重视知识,他认为,知识就是财富。他不仅自己抽空自学,拿到大专结业证书,把女儿送到英国深造,并且非常慷慨地帮助众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从1993年开始,他通过湖州市团委、市工商联,先后与16名特困生结对助学。还通过四川仪陇县扶贫开发办公室资助当地的12名特困生,承担他们入学至小学毕业的学杂费。有个叫贾琳的学生,现在已经是西南石油学院的大三学生了,她来信说:“我现在读大三了,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不让你失望,我知道语言上的感激没有深层次的意义,我只有抓紧时间,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关心我的人。”类似这样写信给朱万里的又何止贾琳一个呢!

  每当朱万里看到年迈的父母坐着轮椅在阳台上面对夕阳时,他就想到当年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刻,就想到社会上还有不少这样的老人们等待着自己伸出援助的手。于是他就租用汽车,把市福利院的老人们接出来,让他们参观湖州城的新面貌,向他们赠送实用的生活用品;当他知道本地西部山区天旱缺乏饮用水时,又购了大量的饮用水,开车送到山区农民手中。

  朱万里感慨地说:“得诸社会,还诸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像种树,树种大了结了果,由大家分享。”

  50岁,正是知天命的开始,也是冷静处世的最佳年龄阶段。

  风正一帆悬,江河万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