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员风采
我的位置:主页  > 组织建设 > 会员风采
余热献西部 扶贫见真情
——记嘉兴民丰集团公司退休高级工程师邹长贤
发布时间:2010-05-12 12:23:11
  |  
作者: 老 牛
    在邹长贤眼里,自己支援西部企业工作的那些日子,使退休生活成为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他的一生,就是这样以炽热的激情,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拼命三郎”般的工作精神,为社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1998年底,当邹长贤正式告别几乎服务了一辈子的嘉兴民丰集团公司时,已是62周岁的老人了。回到家里,这位高级工程师还真的不习惯在自己的身体条件还许可的情况下,就一门心思地设计退休后的“清闲”生活,他要以炽热的激情去面对今后的生活,更多地工作,也许能发挥的还不仅仅是“余热”呢!

  就在这时,贵州省一家亏损的大型国有制浆造纸企业里的“同行”来电相邀:“邹工,我们多次相邀未果,现在你已退休,一定要来我厂指导一下,就算是到我们这里来扶贫吧。”言词十分恳切,来电达20余次。这个企业是他受邀请的几个厂矿中,困难和问题最多、条件最差、“待遇”最低的一个单位。然而他们的处境和诚心却感动了他,于是在1999年初,他“打起背包就出发”,踏上了去西部最贫困山区的“扶贫”路。

  人是去了,但想到自己毕竟60多岁了,不知能否适应在这素称“地无三尺平”的贫困山区里长期工作。到达目的地住下几天后,这种“恐惧感”也就荡然无存了。不就是多走几条崎岖的山间小道吗?不就是门前屋后环绕着座座青山吗?不就是睡个硬板床吗?不就是吃的粮米有些粗糙吗?相反,能吸引住自己的东西要多得多:这里的空气清新极了,含氧量特高,在这里做做早操、深呼吸一下,真是心旷神怡;附近的巴拉河流淌着的是透着凉意的清澈见底的山水,堪称一流。据主人介绍说:用这水烧开水,水壶用上十年也不会积垢,用这水擦擦脸,顿觉神清目明,精神倍增。简陋的“招待所”里,显得有些冷清,但渐渐熟悉起来的职工和厂里的领导时来造访和“研究工作”,所以也并不觉得寂寞。晚上,虽然不像城市里有许多活动场所,一个人看些书报之后,躺在床上,耳边还能时不时的听到从远处村寨里传来的苗族妇女或婉转或嘹亮的山歌,洋溢着这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特有的风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邹长贤不仅仅在名义上是该厂的“名誉职工”,而且在他心中,也觉得自己是这里的人们当中的“一员”了。

  坐落在这山区坝子里的纸厂,是贵州省最大的一家国有制浆造纸企业,固定资产原值9000万元,全厂有职工18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200人左右)。由于产品质量低劣造成大量库存积压,三年亏损总额达2000万元左右,企业的流动资金几近枯竭。邹工所住的“招待所”里的那些“邻居”多半是来自各地的债主。同时工厂里的制浆废水的污染日益严重,媒体接连曝光,社会反响强烈,职工人心浮动,专业人员纷纷外流,工厂处境艰难,形势十分严峻。

  不久,厂方给邹工发了“副总工程师”的聘书(该厂当时无其他正、副总工)。他这个“外来和尚”真的是受命于“危难之际”,接手于“多事之秋”了。这时,他对自己的处境开始真正担心起来了,因为他觉得自己除了专业特长和尚能埋头苦干之外,是非常“心直口快”、不善于处理方方面面的“人事关系”的“一块料”,而凭自己累积数十年的工作经验,深知在一个大企业里,单靠“技术”和“苦干”是很难弥补不善于处理“人事关系”这一缺陷的,搞得不好就会“前功尽弃”或是“一事无成”。

  所以,他的工作策略是趁着“新来乍到”和“外来和尚好念经”的关口,抱着“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地“多出战果”,以取得领导对他的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各方面较好的配合,比较快而“体面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工厂在当时困难多多的情况下,实际上也确实需要这样去“最后一搏”。

  经过几天的实地调查,他在第一次参加每周一次的厂部调度会时,详细阐述了对下一步工作的想法,提出重点工作,为自己规定了时间表,要完成四项任务:

  第一项任务是打好一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的攻坚战。邹工先在第三造纸车间驻点主持攻关活动,要求在两个月之内,使这个车间的主导产品的质量为用户所认可,六个月之内推及全厂范围,做到产品库存量逐步下降,销量逐步回升。他全面调整和完善了该车间的生产工艺,落实多项技术措施,经过不懈的努力,一个多月后,就批量生产出各项指标都非常优异的产品来,质量之优,达到了该厂投产以来的历史之最。主导产品的质量很快获得各地用户的好评。

  第二项任务是对污染治理问题及早作出全面规划,积极实施,分步治理。制浆造纸是个重污染的行业,尤其是像凯里造纸厂这样的以自制草类浆为主要原料的企业。治污技术虽已过关,但其庞大的设备投资一般要占到企业固定资产总值的1/3以上,对于一个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支撑的亏损企业来说,难度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邹工认为在困难面前决不能无所事事,是有许多工作可做的,首先要积极筹划,从污染的源头抓起,把着眼点放在原料结构的调整上,开足碱回收工程,做好“清污分流”的工作,最后把余剩的少量污染源,用常规的方法予以治理,用最少量的投资最终解决污染问题,做到达标排放。

  他在会上提出七点有针对性的具体建议,并带领两名工程技术人员对现有原料进行了102次的小型打浆、漂白、抄片试验,共测定了1300多个数据。此项工作他是在工作间隙中穿插实施的,前后历时三个月,写出了两万余言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大量的科学数据对现行原料结构进行优化组合,综合考虑了能有效减少排污负荷、能满足产品质量的提高、能降低纸浆的最终成本、能确保供应渠道充沛、能有利于工厂制浆设备的平衡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并具体列出了未来三年中原料结构的调整规划目标。这份报告经厂长审核后,分送有关部门执行,收到了实效。这改变了过去盲目收购,一些原料积压、一些原料又断档的情况,以及生产部门随意改变原料配比的无序状况,尤其是对减少污染和产品的提质降耗都带来很大的好处。

  第三项任务是有重点地实施一些“短、平、快”的技术改造项目。为了提高第一造纸车间的书写纸产品质量,对两台老式圆网纸机的网部、成浆系统和纸机的流送系统进行改造,要求在三个月之内改造成为流送系统更为先进的长网造纸机。邹工亲自负责网部设备的选型和流送系统新流程的设计,并负责绘制流送系统施工图和配套的非标设备加工图。此项改造工作,由于各部门配合得好,工程如期完成,试机准备工作充分,一次成功。改造后生产的产品在外观指标和物理指标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纸张组织匀度好,正反平滑差小,纵横向的强度比更加接近,许多园网机上产生的“纸病”也都消失了,而且车速比原来提高了10%左右。

  第四项任务是举办技术讲座,培养各部门的技术骨干。为了提高全厂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的技术素质,解决各种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邹工结合生产实际问题,采取上大课的形式,前后搞了四次专题讲座,共16个课时。邹工花费了十倍于讲课课时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备课,做到了融理论知识于本厂各生产线的实际问题之中,事例生动,深入浅出,使参加听课的生产骨干受益匪浅。

  正在这时,有用户反映该厂纸张有色泽偏差和白度波动的问题。这个问题和整个生产线许多岗位上的操作都有密切的关联,邹工深入到有关的12个班组之中,逐一分别召开班组技术研讨会,具体分析产生纸张色差的原因,研究对策和措施,当场落实于具体操作之中。他要求质检人员每班每个卷筒纸都留样对比跟踪,化验人员对投用的每一盒染料均进行比色分析,再根据比色分析结果调整染料的加入量。经过五天时间,这个“老大难”的“纸病”,终于被较为圆满地解决了。在解决的过程中,大家都感到学到了许多东西,对于造成纸张“色差”的原因,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种广泛发动班组成员、操作工一起研讨技术解决问题的办法,受到厂长的赞许,努力学习技术知识一时在全厂蔚然成风。

  通过全体员工一年多的努力,终于遏制住了企业连续亏损的局面,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完成情况良好,并在2000年实现了扭亏为盈,年盈利30多万元。这是自1995年以来第一次实现盈利,全厂职工信心倍增。当邹工被朋友们轮番相邀,举杯品尝苗家特酿的土酒时,这位只有“啤酒级”酒量的老人,竟也和年轻人一样,把脖子一仰“干”上两小杯。至今邹工也难以忘怀和远方朋友一起共享“初战告捷”的这个时刻。

  两年来的共处,不由使邹长贤对于贵州山区和那里的土地、人民产生出一种“迟到的爱”,贵州的青山绿水是自己的“第三故乡”。虽然为造纸厂工作的时间已过去了三年多,但厂里在生产上遇到什么问题,还经常打电话来向他讨教,他都会一一地免费解答。他想,西部地区虽然不是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未被开发的“处女地”,然而,从战略意义上来说,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决策,是非常英明的,它势必为更多的西部企业走向腾飞奠定强固的基础,西部的开发必将极大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们亲爱的祖国早日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