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员风采
我的位置:主页  > 组织建设 > 会员风采
他以百姓安宁为己任
——记海宁市政府副市长吴伟强
发布时间:2010-05-12 12:31:27
  |  
作者: 民建海宁支部
    在抗击“非典”中,他始终战斗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的第一线。同共产党和衷共济、同心同德的使命感,对几十万百姓的赤子之心,在30多个日日夜夜中,体现在他指挥战斗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战斗的最后关头,他自己却累倒了。在昏迷了七天七夜后,他醒过来的第一句话就是:“海宁‘非典’情况怎么样了?”

  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非典”疫情似恶魔般肆虐中华大地,对人民的生命造成了威胁,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损失。

  在这场考验着整个中华民族的抗击“非典”的战役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先进人物,民建海宁支部副主任、海宁市副市长吴伟强就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用自已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现了与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同心同德的神圣使命,充分展现了新时期民建会员的风貌。

  2003年4月20日,中共海宁市委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抗击“非典”的果断决策,成立了海宁市防治“非典”领导小组。作为分管文教体卫的副市长,吴伟强责无旁贷地出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义不容辞地站在了抗击“非典”第一线。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争,是一场必须取得胜利但无法预知胜利究竟还有多远的战争。吴伟强清楚地认识到海宁防治“非典”形势的严峻:杭州已发现“非典”疑似病人,海宁与杭州地域相邻;海宁有近万人外出经商,遍及广东、北京等疫区,经常有返乡人员……他心中的弦一开始就绷得紧紧的。

  “非典”是一种突如其来的疾病,没有现成的防治经验可借鉴,所有工作必须及时到位且不容半点闪失,他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一贯踏实的工作作风,在市委的总体部署下,紧紧抓住重要环节,开始了紧张、忙碌的抗“非典”之战。

  4月20日,组成抗“非典”领导小组当晚,吴伟强主持召开了全市各乡镇领导干部会议,把做好40多名广交会返回人员的防护工作作为重点,明确了其中21人必须留观。

  4月21日,指挥将21名返回人员全部迁入隔离区。

  4月22日,召开全市抗“非典”工作会议,部署各部门落实各项防范措施。

  4月27日下午,接海宁市袁花镇卫生院报告,一就诊病人有发热症状,且是从北京回来的女大学生。吴伟强的心揪紧了,马上要求卫生部门高度重视这一病例,及时发出了“请嘉兴专家来会诊、启动紧急预案、所有人员立即到位”的命令。

  4月28日凌晨3时,他从海宁“非典”定点医院双山卫生院检查工作回来,得知该病人已被专家组初步确定为疑似病例。他一刻也不敢怠慢,迅速召集公安、卫生及袁花镇等有关部门领导举行紧急会议。一个应急方案很快形成-- 一方面指挥抢救工作,将病人送指定医院治疗;一方面在第一时间摸清病人接触人员情况,及时全面隔离。一支紧急行动队伍也很快组成。按隔离点监控、留验点观测、治安防范、后勤保障等不同环节明确分工,分头行动,立即到位。在吴伟强镇定而高效的指挥下,至清晨6时,315名接触人员全部都在早起出工前得到隔离,将进一步传染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海宁发现一例疑似病例的消息一夜间传遍了大街小巷。一时间,繁荣的海宁市区冷清了许多。“得尽快让海宁恢复往日的繁荣。”这是那段时间吴伟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中午12点,一宿未睡的他在全市紧急会议上汇报发现疑似病例和启动紧急预案的有关情况。接着又召集会议,就返乡人员排摸和隔离工作作出部署。

  海宁市经济发达,在外经商人员成千上万,为了确保不再出现继发病例,市里决定全面排查外出人员情况。一面动员在外人员暂时不要返乡,一面对所有疫区返回人员实行留验观察。但一开始有不少人对此并不十分理解和配合。特别是许村镇,村民大都在外经营轻纺生意,疫区返回人员达到400多人,全部实施留验观察难度很大。吴伟强为此专门到许村实地调查,与领导小组成员研究后确定了“在家隔离为主、定点集中隔离为辅”的返乡人员隔离办法,并实施群众监督、人性化服务、送医上门等举措,硬是在短短几天内全部落实了留验观察任务。海宁的这一做法,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

  吴伟强还利用自己曾在统计部门工作过的经验,大胆革新设计了更简洁、实用的排摸表格,从而迅速摸清了外出和返乡人员名单。对每个人的所在村组、外出地点、返回时间、相应措施及落实情况,都建立了详实的档案。在10多天时间里,海宁对在外经商的近万人作了梳理,其中在疫区的近3000人。排查返乡人员近2600余人,其中留观人员近1700人。通过这些工作,把拦截“非典”这张大网编织得严严实实。

  抗击“非典”的日日夜夜,吴伟强的工作是以分来计算的,他先后召开了20多次协调汇报会。每天,他要分别召集防治“非典”办公室综合协调、督查医疗救治、后勤保障、宣传信息等5个小组的会议,详细听取各组工作汇报,抓住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当场给予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指导。他与工作人员一起制定和审定了《疫点、留验点(家庭)管理须知》等近20个抗“非典”指导性文件。为了确保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他对每个文件都字斟句酌、仔细推敲。对工作简报、新闻宣传要点、新闻通稿等,他都亲自过问,逐一审核,一天的阅读量上万字,使信息及时交流,舆论引导更加正确,群众的紧张感很快得到舒缓。这段日子,他几乎没有在午夜以前睡过觉。这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使共同战斗的干部们都感到吃惊,受到极大鼓舞,工作上更不敢有半点疏忽。

  众志成城。在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下,在各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下,30多天的时间里,海宁市没有新增疑似病例。5月15日,仅有的那例疑似病例被排除。海宁市“非典”疫情统计数字又成了“零”记录。而吴伟强则毫不松懈,开始针对抗“非典”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薄弱环节,着重考虑如何在法律、法规上对医疗保健、外来人口管理、紧急事件处理等工作进行规范。同时,他的心又牵挂上了那些因为“非典”而耽搁了的经济建设工作。虽然劳累频频袭来,虽然原本就有高血压的身体明显不适,但吴伟强的身影又出现在市文化中心、体育中心的施工现场,出现在全市高考工作会议现场,出现在首届潮文学艺术评选会的现场……他说:“得把耽误的工作尽快补回来。”

  吴伟强忘我工作,全身心扑在抗“非典”的工作中,实现了“尽自己的努力,靠大家的力量,把“非典”赶走,让海宁人民早日回到欢乐祥和气氛中”的心愿。然而,30多个难眠之夜、30多天紧绷的神经,将他的健康逼到了极限,5月20日晚,吴伟强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在医院昏迷了七天七夜。

  5月27日晚,吴伟强一睁开眼睛,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海宁‘非典’情况怎么样了?”他的第一要求是:“把我的公文包拿来,昨天有些文件还没签。”他的时间还停留在21日。从病床周围家属带泪的目光中,他意识到了什么,当他发现自己一侧的手足失去了知觉时,心里一阵难受。但他首先感到痛苦的还是工作:几个大型的文化体育工程迫在眉睫,不能再耽误了;几个部门新上任的领导还没有谈过心……

  务实奉献是吴伟强的一贯风格,尤其是担任副市长以来,他不因自己是党外干部而放松要求,同样按照党对领导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较短时间进入角色担负起分管工作的各项任务;他脚踏实地,注重工作实效,尽心尽责,不事张扬;他顾全大局,摆正位置,凡事以党的事业、人民利益为重,决不自行其是;他刚正做人、清白为官,常说:“职务是一种义务,权力是一种责任,在其位必谋其政,既得其政必讲奉献,做好工作是我的本分,决不做徒有虚名之辈。”他善于用大手笔抓基础设施建设,全市中小学危旧房全部得到改造,海宁一中易地新建、硖石镇中心小学改造、盐官观潮胜地公园、宰相府第风情街、文化中心、文化馆等工程项目都已顺利完成,职教中心、体育中心项目按期开工建设。

  吴伟强发病以后,民建浙江省委会、嘉兴市委会和各级领导都去医院慰问他。民建中央也发来慰问信,高度评价吴伟强“忠实履行了一个民建会员的职责,战斗在一线,不怕疲劳,为海宁抗击“非典”斗争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感人事迹值得广大会员学习”。民建中央还评选吴伟强为“抗击‘非典’先进会员”。中共浙江省委、省政府评选他为“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民建嘉兴市委作出了“向吴伟强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海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更是经常看望并时刻关心着他的病情,要他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康复。

  吴伟强坚强地说:“什么苦我都能忍,只要让我快点好起来,早日回到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