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圆百年梦 倾心创名酒
—— 记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蒋泳清
发布时间:2010-05-14 09:01:04
|
作者: 蒋柏良 赵凤娟 薛锦川
民建会员蒋泳清出身于酿酒世家,是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他为美酒献青春”。半个多世纪来,他栉风沐雨,不懈奋斗,带领员工使一个“小作坊”一跃成为黄酒生产的“全国之最”。他呕心沥血创出了“善酿酒”、“雕王”等知名品牌。蒋泳清虽已年过七旬,但迄今仍工作在第一线。“嘉善酒厂能有今天,离不开老蒋的功劳。”这是公司内外的一致评价。
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嘉善黄酒,如今有了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饮料酒9万余吨,其中黄酒6万吨,每年创造利税6000多万元。说起公司巨大变化,职工们无不这样说:“嘉善酒厂能有今天,离不开老蒋的功劳。”老蒋就是公司的元老,虽已年过七旬,仍工作在一线的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的蒋泳清。
“小作坊”成就“全国之最”
蒋泳清出身于酿酒世家。解放初,他和同行王齐城受当时嘉兴专署专卖局委托,来到西塘办酒厂。西塘河网交织,两岸良田万顷,上游汾湖秀水犹如一条锦带穿境而过,蒋泳清想:名酒出自佳水,有了这样的好水、好粮、好环境,还怕酿不出好酒来!就这样,蒋泳清与黄酒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毕生为之奋斗不息!
他们在领取专署拨给的672元开办费接收5家槽坊后,建立嘉善土烧酒加工厂,揭开了解放后嘉善酿酒的新篇章,直到1956年建立公私合营的嘉善酒厂。由于历史的原因,蒋泳清虽然花了不少心血,但酒厂发展仍然比较缓慢,黄酒年产量一直在几百吨上下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蒋泳清抓住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过去没有实现的香附草根综合利用开发成功。在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他和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这项综合利用研究终于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香附草根的开发,不仅为酿酒提供了原料,而且提炼出一桶桶香附子油,为国家创了汇,也为企业发展挣得了第一桶金。
1979年,市场粳米紧缺,给酒厂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蒋泳清设计了一个用籼米替代粳米酿酒的小技改方案,并用酒厂历史上第一笔贷款---6万元,打响了技改第一炮---改造了黄、白酒设备,使黄酒和白酒总产量增加,企业增强了经济实力。
然而,蒋泳清并不满足,他把目光瞄准了上海。一天,他们带着样酒去上海市酒类专卖公司推销黄酒,接待人员爱理不理,还说:“嘉善黄酒,头一回听说。”尽管接二连三地碰壁,但蒋泳清并不气馁,坚持用“热面孔”贴“冷面孔”,多次上门后,对方才勉强答应进500吨试销。
当初运进上海的是坛装酒,非但装运不便,而且卖相不佳。蒋泳清萌生了黄酒瓶装的设想。黄酒瓶装在当时是个难题,沉淀、变酸、变浑这三大障碍,曾使多少酿酒行家发愁。蒋泳清为此进行了技术攻关,在工人们的支持下,最后取得了成功。
尽管有了过硬的瓶装酒,但走向市场的路仍不平坦。蒋泳清和同事们一次次跑上海。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住小旅馆,乘公交车,手提肩扛沉重的瓶酒,一家家寻找客户。经过分析,他们先“主攻”粮食系统的油酱店。因为油酱店女同志多,力气小,对于几十斤重的坛装酒和那一大块封坛的泥巴,早已“深恶痛绝”,一看嘉善酒厂的瓶装酒质量好,销售方便,个个叫好。原上海专卖公司领导半开玩笑地对蒋泳清说:“本来我当你是只兔子,出于同情放你进上海,不料却放进只‘大老虎’,不但吃光了‘仿绍酒’,还吃掉了上海的一部分酒厂。”蒋泳清风趣地说:“这是不可抗拒的市场经济规律,这就是竞争,今天老蒋不进来,明天老王、老李也会进来。”
让嘉善黄酒成为全国名酒是蒋泳清早年的愿望,也是嘉善黄酒行业百年的梦想。从1950年起,蒋泳清就担任技术副厂长,致力于黄酒工艺的研究。从1996年以后,蒋泳清又先后主持了万吨黄酒贮酒罐、黄酒露天发酵罐配套改造、机械化黄酒车间、高档黄酒灌装等项目,使酒厂从投料、蒸煮、机榨、过滤、杀菌、灌装、成品和仓储等工艺配套成龙,确保了产品质量,为创名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酒厂也由此成为现代化设施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黄酒单产全国第一的工厂。
蒋泳清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根据生产发展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不断改进工艺,攻克难题,由他主持或直接参与的“提高善酿酒质量的研究”、“黄酒工艺改革”、“黄酒减少损耗、改进工艺”、“易拉罐特级嘉善黄酒新包装”、“黄酒生产新工艺”等项目分别获得县、市、省和行业科技成果奖。“九五”期间,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了“特黄”、“优黄”、“花雕”、“银杏黄酒”、“东方福星酒”、“银杏啤酒”等新产品。2001年,又成功开发了高档次的“雕王”、“西塘老酒”,并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迅速走红。从1984年善酿酒首次被评为轻工部银质奖以来,特加饭酒、嘉善黄酒、嘉善啤酒先后获省优、部优、浙江名牌、全国黄酒行业名牌等质量奖28个,汾湖商标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3次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汾湖牌系列黄酒分别于1998年、2001年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产品出厂合格率多年保持100%,产品畅销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还出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充分发挥了名牌效应,增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力。
在实施ISO9001标准后,公司领导又采纳蒋泳清提出的技改新建议,投资2000万元,新增了高档黄酒灌装线以及负压灌装机、螺旋封口机等一批设备,使黄酒灌装严格在密封室内操作,实行复式过滤和电脑自动控温杀菌、洗瓶、压盖、贴标等全部自动化作业,为全面实现环保型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蒋泳清致力包装创新,通过广泛征集和精心设计,已先后推出了古色古香的瓷瓶、瓷坛包装,美观大方的礼品包装,时尚精致的扁瓶、方瓶包装。由于包装款式新颖、造型别致,为产品增彩添色,深受各地市场的欢迎。目前,普通型黄酒大众化产品已覆盖上海市场;优黄、元红、花雕、善酿等产品已进入上海农工商、联华、好又多等10多家大型超市。
蒋泳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只要工作需要,他总是不分上下班,不分昼夜,尽心尽力,努力工作。1985年春,蒋泳清接受了参加轻工部选定出版的《黄酒工艺学》一书的撰写工作,全书共40万字,蒋泳清撰写的章节有10万字。他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酿酒知识,起早落夜,挤出时间,出色地完成了撰稿任务。他还先后撰写了《化工流程手册》、《咸水香附的发现和综合利用》、《保持传统风味的黄酒工艺改革》、《采用籼米生产黄酒的研究》等论著。
美酒传乡情
中国的黄酒文化源远流长,嘉善酿酒的生产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嘉善黄酒公司的历史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古色古香、风情优雅的中国六大古镇之一的西塘,地处吴越古战场汾湖下游。1920年秋,柳亚子曾应古镇南社社友之邀,相约畅游汾湖,写下了《游汾湖记》。因而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自己的品牌定名为“汾湖”。可以说,嘉善黄酒不仅仅是酒,而且是深厚的文化的“传播者”。蒋泳清在做大做强黄酒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黄酒文化和宣传嘉善。在景区内有一个黄酒陈列馆,专门展示黄酒的悠久历史和生产工艺。浏览完千年古镇后,游客们临走总不忘带几瓶善酿酒给亲朋好友尝一尝,这带走的不仅仅是美酒,而且更是对嘉善的宣传。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浙江企业时,嘱咐从事黄酒酿造业的同志:“中国黄酒天下一绝,这种酿造技术是前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好好保护,防止被窃取仿制。”一位文艺界的朋友曾对老蒋说,以前只知道“嘉兴”而不知道“嘉善”,因为南湖的“红船”名气大。后来到了上海,在一位朋友家里喝了“嘉善黄酒”(汾湖牌善酿),才知道嘉兴还有一个盛产好酒的嘉善。“嘉善黄酒”提高了嘉善县的知名度,这就是酒文化所起的作用。
1987年11月,蒋泳清趁到上海参加中国“首届黄酒节”之便,与《酿酒》杂志的张平主编一起,持轻工业部顾问、我国酿酒界前辈朱梅先生的便函,去探望文学泰斗巴金。那时候,巴金还住在武康路的一幢三层别墅里。他老人家见是留法老同学介绍来的朋友,便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们。作为礼物,蒋泳清带了几瓶“嘉善黄酒”让巴老品尝。他老人家十分高兴地对老蒋说:“我也是嘉兴人,嘉善黄酒我知道的!”老蒋告诉他嘉善黄酒80%以上销往上海,巴老说:“上海是个大市场!”临别时,巴老拿出《随想录》的第二集——《探索集》,签名后赠送给老蒋。已故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曾是老蒋的挚友,两人相交,感情甚笃,一个请他品尝多提宝贵意见,一个品酒难忘故乡情,见面总是坦诚相告,令人感动。顾锡东应老蒋之邀,挥毫为嘉善黄酒写下了两副对联。一副是“人逢善酿千杯少,酒遇知己万吨多。”另一副是:“如日之升,优等嘉善黄酒;与时俱进,一流黄酒酒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情系故乡,他和夫人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多次回到嘉善,曾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西塘古镇,参观了嘉善黄酒公司,与老蒋品酒赏酒,亲切交谈。两位艺术家对嘉善黄酒创出品牌、打响市场给予高度赞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每年要送40坛(龙泉青瓷)的善酿酒给香港著名企业家邵逸夫先生。邵老的原籍是上海,他年轻时喜欢喝善酿酒。每年,大闸蟹上市时他总要一两次宴请香港社会的名流,称之为“善酿酒大闸蟹”家乡风味宴会。他们所饮的善酿酒全部是由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现在,香港上层社会都知道“嘉善出产的善酿酒”。由此可见,黄酒代表了一种浓浓的乡情,代表了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文化情结。
梦圆时分
老蒋有着坚实的文化功底、过硬的技术本领、突出的社会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相反却十分谦虚。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原是老蒋和几个原工商业者的私营企业,经过公私合营后,成为国有公司。虽然公司从姓“私”变为姓“公”,但丝毫不影响他对公司的深厚感情,他视公司为自己的“宝贝”,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呵护终于使她成长为大公司。公司的重大事项,老蒋从不自己一个人作主,总是主动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体讨论决定。他与公司董事长被誉为“黄金搭档”。作为民主党派知名人士,在工作中,他坚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民建的优良传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做共产党的诤友。他是嘉善县第七、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兴市第二届政协常委,市工商联主委,第三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届市人大代表,省第四、五、八届政协委员。
在蒋泳清的卧室内挂着一幅“芋头画”,画的两边是一副对联:“君子之交淡如水,心旷神怡不知愁;坚定不移跟党走,满目青山夕照明。”他以紫芋头自勉,是最好的内心独白。
蒋泳清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曾连续6次获得嘉兴市突出贡献人才称号,两次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蒋泳清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得了多种慢性病。但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工作,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1986年酒厂在实施万吨黄酒生产项目的紧要关头,蒋泳清因过度劳累,胆石症复发,终日疼痛,饮食不进。老伴劝他休息他不依,领导让他去治疗他推托。他说:“党组织把工厂的技改重任交给了我,把创名酒的任务交给了我,眼下正是关键时刻,怎么离得开呢?”病魔是无情的,他还是被送进了上海华山医院,经过手术治疗从胆囊中取出50多粒结石,才使他脱离险境。在病床上,蒋泳清还吃力地写出了一条条有关技改工程上马的建议。他出院时,医生要他回家休息一个月,领导也不准他提前上班,但他以试试看为由,提前上班,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梦已圆而情未了。”在国家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大环境下,蒋泳清奋斗了半个世纪,终于圆了自己的梦。回首峥嵘岁月,他笑对人生,无怨无悔,把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创造;展望未来,他依然信心百倍,壮心不已。蒋泳清说得好:“人生能有几回搏,对我来说,时间已越来越紧迫了,有一首叫《潇洒走一回》的歌,我借用‘潇洒’两字,把时间潇洒在事业上,是我最大的快乐。”
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嘉善黄酒,如今有了一个股份有限公司,年产饮料酒9万余吨,其中黄酒6万吨,每年创造利税6000多万元。说起公司巨大变化,职工们无不这样说:“嘉善酒厂能有今天,离不开老蒋的功劳。”老蒋就是公司的元老,虽已年过七旬,仍工作在一线的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终身特殊津贴的蒋泳清。
“小作坊”成就“全国之最”
蒋泳清出身于酿酒世家。解放初,他和同行王齐城受当时嘉兴专署专卖局委托,来到西塘办酒厂。西塘河网交织,两岸良田万顷,上游汾湖秀水犹如一条锦带穿境而过,蒋泳清想:名酒出自佳水,有了这样的好水、好粮、好环境,还怕酿不出好酒来!就这样,蒋泳清与黄酒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青年到壮年,从壮年到老年,毕生为之奋斗不息!
他们在领取专署拨给的672元开办费接收5家槽坊后,建立嘉善土烧酒加工厂,揭开了解放后嘉善酿酒的新篇章,直到1956年建立公私合营的嘉善酒厂。由于历史的原因,蒋泳清虽然花了不少心血,但酒厂发展仍然比较缓慢,黄酒年产量一直在几百吨上下徘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蒋泳清抓住千载难逢的好机遇,要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过去没有实现的香附草根综合利用开发成功。在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他和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进行攻关,在较短的时间内,这项综合利用研究终于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香附草根的开发,不仅为酿酒提供了原料,而且提炼出一桶桶香附子油,为国家创了汇,也为企业发展挣得了第一桶金。
1979年,市场粳米紧缺,给酒厂生产带来了极大困难。蒋泳清设计了一个用籼米替代粳米酿酒的小技改方案,并用酒厂历史上第一笔贷款---6万元,打响了技改第一炮---改造了黄、白酒设备,使黄酒和白酒总产量增加,企业增强了经济实力。
然而,蒋泳清并不满足,他把目光瞄准了上海。一天,他们带着样酒去上海市酒类专卖公司推销黄酒,接待人员爱理不理,还说:“嘉善黄酒,头一回听说。”尽管接二连三地碰壁,但蒋泳清并不气馁,坚持用“热面孔”贴“冷面孔”,多次上门后,对方才勉强答应进500吨试销。
当初运进上海的是坛装酒,非但装运不便,而且卖相不佳。蒋泳清萌生了黄酒瓶装的设想。黄酒瓶装在当时是个难题,沉淀、变酸、变浑这三大障碍,曾使多少酿酒行家发愁。蒋泳清为此进行了技术攻关,在工人们的支持下,最后取得了成功。
尽管有了过硬的瓶装酒,但走向市场的路仍不平坦。蒋泳清和同事们一次次跑上海。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住小旅馆,乘公交车,手提肩扛沉重的瓶酒,一家家寻找客户。经过分析,他们先“主攻”粮食系统的油酱店。因为油酱店女同志多,力气小,对于几十斤重的坛装酒和那一大块封坛的泥巴,早已“深恶痛绝”,一看嘉善酒厂的瓶装酒质量好,销售方便,个个叫好。原上海专卖公司领导半开玩笑地对蒋泳清说:“本来我当你是只兔子,出于同情放你进上海,不料却放进只‘大老虎’,不但吃光了‘仿绍酒’,还吃掉了上海的一部分酒厂。”蒋泳清风趣地说:“这是不可抗拒的市场经济规律,这就是竞争,今天老蒋不进来,明天老王、老李也会进来。”
让嘉善黄酒成为全国名酒是蒋泳清早年的愿望,也是嘉善黄酒行业百年的梦想。从1950年起,蒋泳清就担任技术副厂长,致力于黄酒工艺的研究。从1996年以后,蒋泳清又先后主持了万吨黄酒贮酒罐、黄酒露天发酵罐配套改造、机械化黄酒车间、高档黄酒灌装等项目,使酒厂从投料、蒸煮、机榨、过滤、杀菌、灌装、成品和仓储等工艺配套成龙,确保了产品质量,为创名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酒厂也由此成为现代化设施与传统工艺相结合、黄酒单产全国第一的工厂。
蒋泳清将产品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根据生产发展和品种结构的调整,不断改进工艺,攻克难题,由他主持或直接参与的“提高善酿酒质量的研究”、“黄酒工艺改革”、“黄酒减少损耗、改进工艺”、“易拉罐特级嘉善黄酒新包装”、“黄酒生产新工艺”等项目分别获得县、市、省和行业科技成果奖。“九五”期间,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了“特黄”、“优黄”、“花雕”、“银杏黄酒”、“东方福星酒”、“银杏啤酒”等新产品。2001年,又成功开发了高档次的“雕王”、“西塘老酒”,并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迅速走红。从1984年善酿酒首次被评为轻工部银质奖以来,特加饭酒、嘉善黄酒、嘉善啤酒先后获省优、部优、浙江名牌、全国黄酒行业名牌等质量奖28个,汾湖商标自1994年以来,已连续3次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汾湖牌系列黄酒分别于1998年、2001年被评为浙江名牌产品。产品出厂合格率多年保持100%,产品畅销上海、浙江、江苏等省市,还出口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等8个国家,充分发挥了名牌效应,增强了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力。
在实施ISO9001标准后,公司领导又采纳蒋泳清提出的技改新建议,投资2000万元,新增了高档黄酒灌装线以及负压灌装机、螺旋封口机等一批设备,使黄酒灌装严格在密封室内操作,实行复式过滤和电脑自动控温杀菌、洗瓶、压盖、贴标等全部自动化作业,为全面实现环保型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蒋泳清致力包装创新,通过广泛征集和精心设计,已先后推出了古色古香的瓷瓶、瓷坛包装,美观大方的礼品包装,时尚精致的扁瓶、方瓶包装。由于包装款式新颖、造型别致,为产品增彩添色,深受各地市场的欢迎。目前,普通型黄酒大众化产品已覆盖上海市场;优黄、元红、花雕、善酿等产品已进入上海农工商、联华、好又多等10多家大型超市。
蒋泳清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只要工作需要,他总是不分上下班,不分昼夜,尽心尽力,努力工作。1985年春,蒋泳清接受了参加轻工部选定出版的《黄酒工艺学》一书的撰写工作,全书共40万字,蒋泳清撰写的章节有10万字。他凭借自己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酿酒知识,起早落夜,挤出时间,出色地完成了撰稿任务。他还先后撰写了《化工流程手册》、《咸水香附的发现和综合利用》、《保持传统风味的黄酒工艺改革》、《采用籼米生产黄酒的研究》等论著。
美酒传乡情
中国的黄酒文化源远流长,嘉善酿酒的生产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嘉善黄酒公司的历史始于清代嘉庆年间。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古色古香、风情优雅的中国六大古镇之一的西塘,地处吴越古战场汾湖下游。1920年秋,柳亚子曾应古镇南社社友之邀,相约畅游汾湖,写下了《游汾湖记》。因而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决定将自己的品牌定名为“汾湖”。可以说,嘉善黄酒不仅仅是酒,而且是深厚的文化的“传播者”。蒋泳清在做大做强黄酒的同时,不断发扬光大黄酒文化和宣传嘉善。在景区内有一个黄酒陈列馆,专门展示黄酒的悠久历史和生产工艺。浏览完千年古镇后,游客们临走总不忘带几瓶善酿酒给亲朋好友尝一尝,这带走的不仅仅是美酒,而且更是对嘉善的宣传。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浙江企业时,嘱咐从事黄酒酿造业的同志:“中国黄酒天下一绝,这种酿造技术是前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要好好保护,防止被窃取仿制。”一位文艺界的朋友曾对老蒋说,以前只知道“嘉兴”而不知道“嘉善”,因为南湖的“红船”名气大。后来到了上海,在一位朋友家里喝了“嘉善黄酒”(汾湖牌善酿),才知道嘉兴还有一个盛产好酒的嘉善。“嘉善黄酒”提高了嘉善县的知名度,这就是酒文化所起的作用。
1987年11月,蒋泳清趁到上海参加中国“首届黄酒节”之便,与《酿酒》杂志的张平主编一起,持轻工业部顾问、我国酿酒界前辈朱梅先生的便函,去探望文学泰斗巴金。那时候,巴金还住在武康路的一幢三层别墅里。他老人家见是留法老同学介绍来的朋友,便非常客气地接待了他们。作为礼物,蒋泳清带了几瓶“嘉善黄酒”让巴老品尝。他老人家十分高兴地对老蒋说:“我也是嘉兴人,嘉善黄酒我知道的!”老蒋告诉他嘉善黄酒80%以上销往上海,巴老说:“上海是个大市场!”临别时,巴老拿出《随想录》的第二集——《探索集》,签名后赠送给老蒋。已故著名剧作家顾锡东曾是老蒋的挚友,两人相交,感情甚笃,一个请他品尝多提宝贵意见,一个品酒难忘故乡情,见面总是坦诚相告,令人感动。顾锡东应老蒋之邀,挥毫为嘉善黄酒写下了两副对联。一副是“人逢善酿千杯少,酒遇知己万吨多。”另一副是:“如日之升,优等嘉善黄酒;与时俱进,一流黄酒酒坊。”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情系故乡,他和夫人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多次回到嘉善,曾兴致勃勃地游览了西塘古镇,参观了嘉善黄酒公司,与老蒋品酒赏酒,亲切交谈。两位艺术家对嘉善黄酒创出品牌、打响市场给予高度赞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每年要送40坛(龙泉青瓷)的善酿酒给香港著名企业家邵逸夫先生。邵老的原籍是上海,他年轻时喜欢喝善酿酒。每年,大闸蟹上市时他总要一两次宴请香港社会的名流,称之为“善酿酒大闸蟹”家乡风味宴会。他们所饮的善酿酒全部是由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现在,香港上层社会都知道“嘉善出产的善酿酒”。由此可见,黄酒代表了一种浓浓的乡情,代表了江南水乡特有的一种文化情结。
梦圆时分
老蒋有着坚实的文化功底、过硬的技术本领、突出的社会贡献,但他从不居功自傲,相反却十分谦虚。嘉善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原是老蒋和几个原工商业者的私营企业,经过公私合营后,成为国有公司。虽然公司从姓“私”变为姓“公”,但丝毫不影响他对公司的深厚感情,他视公司为自己的“宝贝”,几十年如一日,精心呵护终于使她成长为大公司。公司的重大事项,老蒋从不自己一个人作主,总是主动听取大家的意见,集体讨论决定。他与公司董事长被誉为“黄金搭档”。作为民主党派知名人士,在工作中,他坚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民建的优良传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做共产党的诤友。他是嘉善县第七、八、九、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嘉兴市第二届政协常委,市工商联主委,第三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七届市人大代表,省第四、五、八届政协委员。
在蒋泳清的卧室内挂着一幅“芋头画”,画的两边是一副对联:“君子之交淡如水,心旷神怡不知愁;坚定不移跟党走,满目青山夕照明。”他以紫芋头自勉,是最好的内心独白。
蒋泳清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曾连续6次获得嘉兴市突出贡献人才称号,两次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蒋泳清在长期的艰苦奋斗中,得了多种慢性病。但每到关键时刻,他总是不顾年老体弱,带病工作,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1986年酒厂在实施万吨黄酒生产项目的紧要关头,蒋泳清因过度劳累,胆石症复发,终日疼痛,饮食不进。老伴劝他休息他不依,领导让他去治疗他推托。他说:“党组织把工厂的技改重任交给了我,把创名酒的任务交给了我,眼下正是关键时刻,怎么离得开呢?”病魔是无情的,他还是被送进了上海华山医院,经过手术治疗从胆囊中取出50多粒结石,才使他脱离险境。在病床上,蒋泳清还吃力地写出了一条条有关技改工程上马的建议。他出院时,医生要他回家休息一个月,领导也不准他提前上班,但他以试试看为由,提前上班,投入了紧张的工作。
“梦已圆而情未了。”在国家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大环境下,蒋泳清奋斗了半个世纪,终于圆了自己的梦。回首峥嵘岁月,他笑对人生,无怨无悔,把成绩归功于党,归功于集体创造;展望未来,他依然信心百倍,壮心不已。蒋泳清说得好:“人生能有几回搏,对我来说,时间已越来越紧迫了,有一首叫《潇洒走一回》的歌,我借用‘潇洒’两字,把时间潇洒在事业上,是我最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