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越中实现人生价值
——记宁波通茂工贸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仁华
发布时间:2010-05-14 09:34:57
|
作者: 俞珠飞
民建会员张仁华创业的特点在于超越常规与常态。他在一次次超越中壮大企业,在一次次超越中奉献社会,使社会生活愈加美好。超越就是开拓,就是创新,就是社会的进步。超越,成了张仁华人生的闪光点。张仁华先后荣获2001年度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浙江省星火计划带头标兵、宁波市十佳创业新星称号,并担任了宁波市鄞州区第十三届政协委员、宁波市第九届青联常委、宁波市第二届农促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他,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土地一样朴实的敬业精神;他,一个商人,有着物尽其流的经营理念;他,更是一个企业家,有着强烈的创业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一次次地选择了风险,选择了挑战;在不懈的努力中,他一次次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十年前,他和两位同事以不足400万元的资金创业,如今这家公司已发展为一家集农、工、贸于一体的实业型民营股份制有限公司,旗下拥有通茂农牧繁殖基地、通茂蔺草厂、通茂建筑有限公司、通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等多家企业,总资产7560万元,实现年利税740万元。他就是宁波通茂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仁华。
第一次超越:选择挑战,下海组建民营企业
1992年,张仁华进入宁波市乡镇企业局大昌建设开发公司。两年后,升为公司工程处处长兼项目经理,个人收入相当可观,但由于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大昌公司是集体企业,在用人、决策等方面,企业还不免受到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制约。张仁华看到,企业要发展,亟须改变这种状况。
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响彻大江南北,中国大地兴起了一股发展市场经济的热潮,国家政策也鼓励机关干部下海从商。张仁华心动了,但下海的想法一提出,即遭到了众人的异议。局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留下来,并许诺将他转为干部;家人也极力反对——出身农民,能有今天的稳定工作和好收入,已经不错了,下海的风险太大,人该学会知足。
但张仁华不知足,他不愿意一辈子捧铁饭碗。他说自己还年轻,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一搏。最终,他选择了风险,选择了挑战。时年他30岁。
他和两位同事一起,三人合股组建了一家股份制企业——通茂工贸公司,注册资金379万元。他倾其所有,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由于出资最多,张仁华成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谁控股谁说话,在这家股份制企业中,有了自主权,有了更多的灵活性,企业也更有活力。这一切为他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超越:发展畜牧业,倡导无公害消费理念
1994年,在办起蔺草加工厂不久,他们又办起了两家公司——通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建材物资经营公司。由于贸易活动充满着风险,加之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公司一笔生意下来就亏了100万元。痛定思痛,张仁华意识到,单一贸易风险太大。
蔺草厂倒是发展非常顺利。他们依靠补偿贸易的办法从日本引进了20台蔺草纺织机,当年就实现产值440万元。正反两方面对比,使张仁华决心先走实业这条路。在张仁华看来,有了实业,就如一棵树有了根基,根深则叶茂,才能做大做强其他事业。
办实业,张仁华选择了农业。中国是一个有着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对农业投入逐年增多,农业大有潜力可挖。
主导方向有了,如何找准切入点?又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张仁华不得不从零做起。
1996年,他开始搞农产品市场调研,足足花了9个月时间。七去上海、三下广东之后,他决定办一个牧场,搞生猪饲养。为了借鉴他人的先进之处,他又到日本、韩国等地参观,同时还委托别人考察欧洲先进的牧场建设情况。第二年,一个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现代化万头猪场建了起来,目前,年出栏生猪近2万头。
2001年6月份,张仁华偶然间从报纸上看到,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畜禽无公害生产的信息。没过几天,在收看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时,又看到了国家要求规范农产品质量标准管理的信息。联想到不久前香港发生的瘦肉中毒事件,直觉告诉张仁华,这一信息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关注猪肉食用安全问题,并将规范饲养业及其他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实行无公害生产是迟早的事情。谁起步早谁就能取得市场的主动权。
于是他马上召集股东及公司有关人员开会,提出了这一建议。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说消费者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多,“认证”后也不会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言外之意--没有必要申请。
由于他的据理力争,公司最终还是决定申请。由此,“通茂”起步虽晚,但在这方面走得却最快,走到了全区、全市、全省的最前面。当年12月,“通茂”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为全省首家获得国家GB标志的畜牧企业,成为宁波市无公害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基地。
获得认证后,“通茂”当即在宁波双东坊、白沙等市场响亮地打出了“无公害”的牌子。之后,虽然“无公害”猪肉一时受到市场不公正的待遇,但几经波折后,“通茂”成功地推出了第一家“无公害”猪肉连锁专卖柜,以统一管理、统一配货、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连锁模式推向市场。在市农展中心34号摊位、白沙菜场、好又多超市等都设立了连锁专卖店。“通茂”打开了宁波市场,成为全市、全省一个响当当的猪肉品牌,其还在宁波市场率先倡导了“无公害农产品”这一消费理念。
对此,新华社、《浙江日报》以及宁波本地媒体都作了报道。迄今,“通茂”先后接待了国家农业部、团中央以及省、市有关方面3000多人次前来参观或学习。
第三次超越:开发农副产品配送,融入市场经济物流大潮
农副产品配送,虽是一项微利行业,但宁波农产品流通额每年超过80亿元,只要其中一部分能纳入配送体系,市场份额就相当可观。发展现代物流业,张仁华再次走到了时代的前列。
2002年4月,通茂公司投资130万元,在宁波肉禽蛋批发市场设立保鲜冷却分隔库。8月份,公司又投资1200万元设立了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并着手筹建肉类加工企业。依托通茂万猪场及各种养殖基地,“通茂”将配送物品由单一的猪肉扩大到蔬菜、水产、大米等,为市区众多单位实行农副产品配送。为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通茂公司与各蔬菜基地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要求对蔬菜的生产、加工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送出的是“放心菜”。
“只需打一个电话,菜篮子帮您拎到家”,这是通茂物流打出的一个口号,也是他们的实际行动。
“诚信为本”,公司在产品的品种、价格、质量、时效等方面向客户作出了庄重承诺,员工送菜迟到半小时,向客户赔偿菜款总额的10%;实行包退包换制度,更换的品种一个小时内补齐;价格公开,服务利润透明,这一切都增添了客户对公司的信赖。张仁华说:“对客户的重视和承诺不仅是靠嘴皮子功夫,更重要的是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水平。”
当经营者的利益和群众的需求相符时,这一行业必将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获得双赢。目前,通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业务已扩展到鄞州中学、镇海炼化、北仑电厂、新一佳超市、乐购超市、好又多超市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平均每天配送额达到30万元左右。以配送中心为平台,“通茂”又尝试着在居民小区开出了数十家“绿色农副产品连锁超市”,以购物方便、环境整洁、质量可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配送业已成为“通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次选择就是一次超越,一次超越就是人生价值的一次升华。张仁华就这样以一次次的超越获得了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并在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同时服务群众、报效社会。
他,一个农民的儿子,有着土地一样朴实的敬业精神;他,一个商人,有着物尽其流的经营理念;他,更是一个企业家,有着强烈的创业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一次次地选择了风险,选择了挑战;在不懈的努力中,他一次次取得了市场的主动权,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十年前,他和两位同事以不足400万元的资金创业,如今这家公司已发展为一家集农、工、贸于一体的实业型民营股份制有限公司,旗下拥有通茂农牧繁殖基地、通茂蔺草厂、通茂建筑有限公司、通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等多家企业,总资产7560万元,实现年利税740万元。他就是宁波通茂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仁华。
第一次超越:选择挑战,下海组建民营企业
1992年,张仁华进入宁波市乡镇企业局大昌建设开发公司。两年后,升为公司工程处处长兼项目经理,个人收入相当可观,但由于当时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大昌公司是集体企业,在用人、决策等方面,企业还不免受到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制约。张仁华看到,企业要发展,亟须改变这种状况。
适逢邓小平南方谈话响彻大江南北,中国大地兴起了一股发展市场经济的热潮,国家政策也鼓励机关干部下海从商。张仁华心动了,但下海的想法一提出,即遭到了众人的异议。局领导找他谈话,希望他留下来,并许诺将他转为干部;家人也极力反对——出身农民,能有今天的稳定工作和好收入,已经不错了,下海的风险太大,人该学会知足。
但张仁华不知足,他不愿意一辈子捧铁饭碗。他说自己还年轻,应该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搏一搏。最终,他选择了风险,选择了挑战。时年他30岁。
他和两位同事一起,三人合股组建了一家股份制企业——通茂工贸公司,注册资金379万元。他倾其所有,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由于出资最多,张仁华成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谁控股谁说话,在这家股份制企业中,有了自主权,有了更多的灵活性,企业也更有活力。这一切为他大展宏图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超越:发展畜牧业,倡导无公害消费理念
1994年,在办起蔺草加工厂不久,他们又办起了两家公司——通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和建材物资经营公司。由于贸易活动充满着风险,加之这方面的经验不足,公司一笔生意下来就亏了100万元。痛定思痛,张仁华意识到,单一贸易风险太大。
蔺草厂倒是发展非常顺利。他们依靠补偿贸易的办法从日本引进了20台蔺草纺织机,当年就实现产值440万元。正反两方面对比,使张仁华决心先走实业这条路。在张仁华看来,有了实业,就如一棵树有了根基,根深则叶茂,才能做大做强其他事业。
办实业,张仁华选择了农业。中国是一个有着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对农业投入逐年增多,农业大有潜力可挖。
主导方向有了,如何找准切入点?又如何进行市场定位?张仁华不得不从零做起。
1996年,他开始搞农产品市场调研,足足花了9个月时间。七去上海、三下广东之后,他决定办一个牧场,搞生猪饲养。为了借鉴他人的先进之处,他又到日本、韩国等地参观,同时还委托别人考察欧洲先进的牧场建设情况。第二年,一个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的现代化万头猪场建了起来,目前,年出栏生猪近2万头。
2001年6月份,张仁华偶然间从报纸上看到,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关于畜禽无公害生产的信息。没过几天,在收看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时,又看到了国家要求规范农产品质量标准管理的信息。联想到不久前香港发生的瘦肉中毒事件,直觉告诉张仁华,这一信息说明,国家已经开始关注猪肉食用安全问题,并将规范饲养业及其他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实行无公害生产是迟早的事情。谁起步早谁就能取得市场的主动权。
于是他马上召集股东及公司有关人员开会,提出了这一建议。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说消费者对这方面的了解并不多,“认证”后也不会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言外之意--没有必要申请。
由于他的据理力争,公司最终还是决定申请。由此,“通茂”起步虽晚,但在这方面走得却最快,走到了全区、全市、全省的最前面。当年12月,“通茂”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成为全省首家获得国家GB标志的畜牧企业,成为宁波市无公害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基地。
获得认证后,“通茂”当即在宁波双东坊、白沙等市场响亮地打出了“无公害”的牌子。之后,虽然“无公害”猪肉一时受到市场不公正的待遇,但几经波折后,“通茂”成功地推出了第一家“无公害”猪肉连锁专卖柜,以统一管理、统一配货、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的连锁模式推向市场。在市农展中心34号摊位、白沙菜场、好又多超市等都设立了连锁专卖店。“通茂”打开了宁波市场,成为全市、全省一个响当当的猪肉品牌,其还在宁波市场率先倡导了“无公害农产品”这一消费理念。
对此,新华社、《浙江日报》以及宁波本地媒体都作了报道。迄今,“通茂”先后接待了国家农业部、团中央以及省、市有关方面3000多人次前来参观或学习。
第三次超越:开发农副产品配送,融入市场经济物流大潮
农副产品配送,虽是一项微利行业,但宁波农产品流通额每年超过80亿元,只要其中一部分能纳入配送体系,市场份额就相当可观。发展现代物流业,张仁华再次走到了时代的前列。
2002年4月,通茂公司投资130万元,在宁波肉禽蛋批发市场设立保鲜冷却分隔库。8月份,公司又投资1200万元设立了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并着手筹建肉类加工企业。依托通茂万猪场及各种养殖基地,“通茂”将配送物品由单一的猪肉扩大到蔬菜、水产、大米等,为市区众多单位实行农副产品配送。为让消费者吃上“放心菜”,通茂公司与各蔬菜基地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要求对蔬菜的生产、加工进行全程监控,确保送出的是“放心菜”。
“只需打一个电话,菜篮子帮您拎到家”,这是通茂物流打出的一个口号,也是他们的实际行动。
“诚信为本”,公司在产品的品种、价格、质量、时效等方面向客户作出了庄重承诺,员工送菜迟到半小时,向客户赔偿菜款总额的10%;实行包退包换制度,更换的品种一个小时内补齐;价格公开,服务利润透明,这一切都增添了客户对公司的信赖。张仁华说:“对客户的重视和承诺不仅是靠嘴皮子功夫,更重要的是不断丰富服务内涵,提高服务水平。”
当经营者的利益和群众的需求相符时,这一行业必将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获得双赢。目前,通茂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的业务已扩展到鄞州中学、镇海炼化、北仑电厂、新一佳超市、乐购超市、好又多超市等40余家企事业单位,平均每天配送额达到30万元左右。以配送中心为平台,“通茂”又尝试着在居民小区开出了数十家“绿色农副产品连锁超市”,以购物方便、环境整洁、质量可靠作为吸引消费者的卖点。配送业已成为“通茂”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次选择就是一次超越,一次超越就是人生价值的一次升华。张仁华就这样以一次次的超越获得了人生价值的实现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并在充实和完善自己的同时服务群众、报效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