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园”中笑
—— 记余杭区农业局园艺所所长崔笑萍
发布时间:2010-05-24 11:26:06
|
作者: 朱纪华
1990年,崔笑萍开余杭民办农业技术研究所之先河,走上了农业生产与技术研究相结合的道路。她引进、推广优良品种1万多亩,配合浙江大学等进行新品种试验,引进及大面积推广草莓大棚栽培,提供优质果苗达10多万株,草莓苗100万株。她曾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余杭市“科技之星杯”、杭州市“三八”红旗手、杭州市劳动模范、余杭市劳动模范、全国科技读书知识示范户等荣誉,并担任余杭区政协委员。
崔笑萍,有一张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有一个在劳动中锻炼出来的强壮身体,她每天的工作总是安排得满满的,三天两头自己驾驶着工具车往返奔波于上海与临平之间。而她觉得只有这两个多小时的旅途才是最悠闲的时光,可以静静地回忆一些过去的事。
崔笑萍出生在原临平镇东安村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才读到三年级就辍学了,13岁就到生产队赚工分,为父母分挑家庭重担。但她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因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而磨灭,在母亲的辅导下,她利用晚上时间学习,自学完成了小学课程,又自学初中课程。自小生活的磨炼培养了她坚毅、倔强、好胜的性格。恢复高考那年崔笑萍17岁,在社办印刷厂工作,一天只要上半天班,工作条件极好,还有奖金,在当时很吃香。这时整个生产队高考名额只有一个,抽签时,恰好被她抽到了。后来当她要离开印刷厂去求学时,许多人都无法理解,甚至嘲笑讽刺,但她认为做人就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心想干出点事业来。
1985年,大学毕业的崔笑萍分配到原临平区农技推广站。当时要求下乡蹲点,她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下沙围垦区。当时那里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荒草遍地,毒蛇在路边随处可见,有时还会看到被蛇咬死的狗。办公地点是油毛毡搭建的临时窝棚。由于交通不便,她工作到哪儿,就住到哪儿,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给农民上课,帮助农民学习水果引种和推广知识。
当时她在下沙有四个住处:下沙乡政府、钱江招待所、下沙农垦区和下沙养殖场。那时下沙人少地广,一到晚上特别冷清,但她并不感到寂寞,在这位女大学生眼里,晚上是读书的最好时光。在下沙的一年多时间里,她自学完成了农大果树专业的全部教材。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她还四处拜师学艺,一次为学习葡萄栽培技术,她专程到上虞一位“葡萄大王”家学习,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还抢着帮他家干活,以自己的勤快、诚恳赢得了“葡萄大王”的信任,后者终于把技术传授给了她。崔笑萍和她的同事们率先在下沙引种了“丰香”草莓,“藤稔”、“京亚”葡萄,以及新品种桃、梨、李等,并在临平地区推广,至今推广面积已达1万亩。
崔笑萍一心想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学生时代,她曾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一段话一直深深地铭刻在她的心里:“在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悲伤……”1990年,一个干大事的大好机会终于摆在了她的面前。区农业局打算在乔司搞40亩产研结合基地,当时没有人敢丢下安安稳稳的铁饭碗,去冒险搞承包,而她却抓住机遇,毅然贷款5万元,创办并承包了余杭区园艺作物研究所,开了余杭区民办农业技术研究所之先河,成为农技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勤劳致富创业的典范。
创业是艰苦的。研究所创办之初,资金严重不足,崔笑萍东奔西跑,筹措资金。“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余杭区农委有关领导给了她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资金上帮她落实贷款5万元,技术上请杭州市农业局园艺处有关同志亲临指导。
果树栽下后,要几年后才有收获,她采取“以短养长”的办法,搭建20只大棚种植草莓、蔬菜。虽然种水果是崔笑萍的一技之长,但培育大棚蔬菜她一无所知。于是,她从杭州郊区请了一个师傅,每星期来指导一次。但她觉得自己还没把握,于是每隔一天就往杭州四季青跑一趟,向那里的菜农学技术。种蔬菜是项辛苦的工作,一旦刮风下雨,无论白天晚上,都要出去检查大棚。有一年下大雪,她和工人一起拼命扒雪,忙得只穿件衬衫还热得满头大汗,可还是有四只大棚被大雪压坍了。后来蔬菜丰收了,崔笑萍又与丈夫一起,每天半夜起床,踏着三轮车,把菜运到杭州蔬菜市场卖,回到园艺所时,天才刚刚亮。紧接着,她又得给茄子、番茄点花,一直忙到中午才可以午睡一会儿。
三年后,桃子、梨子开始收获了,可是崔笑萍更辛苦了。由于当时她丈夫还在临平绸厂上班,为了防止成熟的水果被偷,每到晚上,她连工棚也不敢去睡,在果园里撑起一把大的遮阳扇,伞下放一条长板凳,一管猎枪,牵一条狼狗,困了就躺在长凳上睡一会儿,半夜来回几趟在果园里四处巡逻。这样的日子从每年的5月下旬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由于夏天果园里蚊虫多,还有蛇,大热天睡在果园里必须穿上长衣长裤,还有高筒雨靴。那片果园原来是乱坟堆,但崔笑萍独自守着果园,心里一点也不害怕,也不觉得工作、生活有多艰苦,反而从内心升起一种事业成功的喜悦和充实。
在短短的几年中,她的研究所先后成为余杭及周边地区果树栽培的示范园,浙江省农科院和浙农大科研基地,新品种梨、桃、无花果杂交试验基地。她配合省农科院培养、筛选出“西子绿”等4个新品种,并繁育出30多万株优质苗木供应给本地及外地农民。同时,她还引进、筛选、繁殖草莓新品种苗100多万株,促进了余杭大面积推广草莓大棚栽培,带动了广大农民专业种植草莓致富。
有人说爱哭是女人的天性。可崔笑萍是位坚强的女性,在创办研究所的艰苦岁月里,她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是再刚强的女人也会流泪。崔笑萍的眼泪流在上海。1997年,水果种植开始走下坡路,她根据区领导的安排,暂别家乡和亲人,带领局里6名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赴上海,承接浦东国际机场动迁小区绿化工程。由于种种原因,当地居民对拆迁有意见,崔笑萍他们栽下的树苗成片成片地被居民砍掉,连浇灌用的水管也被抢走了,当地政府做工作也没有效果。她又心疼又着急,眼泪止不住地往下落。但倔强的她并没有放弃,树苗被砍掉,他们再种上,再砍掉,再种上……渐渐地,居民们被感动了,关系也融洽起来,后来还帮助崔笑萍介绍生意,就这样她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不久,她又承接了外环线、远东大道等绿化工程。她为上海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余杭农民推销了价值400余万元的花卉苗木。
闯荡上海滩后的她,敏锐地发现苗木发展潜在的市场。1999年11月,她又重回家乡创办实业,投资100多万元在临平上环桥建立了180多亩高档花卉苗木基地。她有个心愿:希望她的花卉、苗木基地尽快发挥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一个花卉大市场。2003年6月,崔笑萍开始了再次创业,凭借实业家的胆略、冲劲和热情,更进一步发展绿色产业。她投资800多万元,在仁和镇租用土地1000余亩,创办了第二个实业--杭州三白潭绿色农庄,根据发展都市型效益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这个目标,创造条件,使科技与生产对接,将农庄建成效益农业示范区、示范园区和示范样板,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创造出更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998—2004年,崔笑萍积极参与了扶贫结对献爱心活动,先后资助了安徽、余杭仓前、淳安等地7个学生,其中1个学生在她的资助下,已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她还帮助11个贫困学生牵线搭桥,得到了经济资助。2001—2004年,崔笑萍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主持制定了省级标准--《无公害枇杷》、市级标准--《无公害桃》、《甘蔗》,并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她还主持实施完成了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鸬鸟蜜梨、余杭蜜梨、万辉百合花、瓶窑无公害蔬菜园区建设。
20年来,她勇于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多方好评。她的先进事迹先后被《浙江日报》、《中国青年报》、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她本人也于1995年获得余杭市“科技之星杯”,1999年被评为杭州市“三八”红旗手,2000年获得余杭市劳动模范和杭州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2001年获全国科技读书知识示范户称号。
1997年加入民建后,她在政治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作为余杭区政协委员,她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积极关注农业发展,为农业科研、开发、应用一体化建言献策,以一个当代女性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新形象,向人们展示她特有的风采和魅力。
崔笑萍,有一张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有一个在劳动中锻炼出来的强壮身体,她每天的工作总是安排得满满的,三天两头自己驾驶着工具车往返奔波于上海与临平之间。而她觉得只有这两个多小时的旅途才是最悠闲的时光,可以静静地回忆一些过去的事。
崔笑萍出生在原临平镇东安村一个农民家庭,小学才读到三年级就辍学了,13岁就到生产队赚工分,为父母分挑家庭重担。但她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因日复一日的繁重劳动而磨灭,在母亲的辅导下,她利用晚上时间学习,自学完成了小学课程,又自学初中课程。自小生活的磨炼培养了她坚毅、倔强、好胜的性格。恢复高考那年崔笑萍17岁,在社办印刷厂工作,一天只要上半天班,工作条件极好,还有奖金,在当时很吃香。这时整个生产队高考名额只有一个,抽签时,恰好被她抽到了。后来当她要离开印刷厂去求学时,许多人都无法理解,甚至嘲笑讽刺,但她认为做人就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心想干出点事业来。
1985年,大学毕业的崔笑萍分配到原临平区农技推广站。当时要求下乡蹲点,她选择了条件最艰苦的下沙围垦区。当时那里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荒草遍地,毒蛇在路边随处可见,有时还会看到被蛇咬死的狗。办公地点是油毛毡搭建的临时窝棚。由于交通不便,她工作到哪儿,就住到哪儿,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给农民上课,帮助农民学习水果引种和推广知识。
当时她在下沙有四个住处:下沙乡政府、钱江招待所、下沙农垦区和下沙养殖场。那时下沙人少地广,一到晚上特别冷清,但她并不感到寂寞,在这位女大学生眼里,晚上是读书的最好时光。在下沙的一年多时间里,她自学完成了农大果树专业的全部教材。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术,她还四处拜师学艺,一次为学习葡萄栽培技术,她专程到上虞一位“葡萄大王”家学习,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还抢着帮他家干活,以自己的勤快、诚恳赢得了“葡萄大王”的信任,后者终于把技术传授给了她。崔笑萍和她的同事们率先在下沙引种了“丰香”草莓,“藤稔”、“京亚”葡萄,以及新品种桃、梨、李等,并在临平地区推广,至今推广面积已达1万亩。
崔笑萍一心想干点实实在在的事。学生时代,她曾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的一段话一直深深地铭刻在她的心里:“在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悲伤……”1990年,一个干大事的大好机会终于摆在了她的面前。区农业局打算在乔司搞40亩产研结合基地,当时没有人敢丢下安安稳稳的铁饭碗,去冒险搞承包,而她却抓住机遇,毅然贷款5万元,创办并承包了余杭区园艺作物研究所,开了余杭区民办农业技术研究所之先河,成为农技干部理论联系实际、勤劳致富创业的典范。
创业是艰苦的。研究所创办之初,资金严重不足,崔笑萍东奔西跑,筹措资金。“高山仰止疑无路,曲径通幽别有天”,余杭区农委有关领导给了她极大的信任和支持,资金上帮她落实贷款5万元,技术上请杭州市农业局园艺处有关同志亲临指导。
果树栽下后,要几年后才有收获,她采取“以短养长”的办法,搭建20只大棚种植草莓、蔬菜。虽然种水果是崔笑萍的一技之长,但培育大棚蔬菜她一无所知。于是,她从杭州郊区请了一个师傅,每星期来指导一次。但她觉得自己还没把握,于是每隔一天就往杭州四季青跑一趟,向那里的菜农学技术。种蔬菜是项辛苦的工作,一旦刮风下雨,无论白天晚上,都要出去检查大棚。有一年下大雪,她和工人一起拼命扒雪,忙得只穿件衬衫还热得满头大汗,可还是有四只大棚被大雪压坍了。后来蔬菜丰收了,崔笑萍又与丈夫一起,每天半夜起床,踏着三轮车,把菜运到杭州蔬菜市场卖,回到园艺所时,天才刚刚亮。紧接着,她又得给茄子、番茄点花,一直忙到中午才可以午睡一会儿。
三年后,桃子、梨子开始收获了,可是崔笑萍更辛苦了。由于当时她丈夫还在临平绸厂上班,为了防止成熟的水果被偷,每到晚上,她连工棚也不敢去睡,在果园里撑起一把大的遮阳扇,伞下放一条长板凳,一管猎枪,牵一条狼狗,困了就躺在长凳上睡一会儿,半夜来回几趟在果园里四处巡逻。这样的日子从每年的5月下旬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由于夏天果园里蚊虫多,还有蛇,大热天睡在果园里必须穿上长衣长裤,还有高筒雨靴。那片果园原来是乱坟堆,但崔笑萍独自守着果园,心里一点也不害怕,也不觉得工作、生活有多艰苦,反而从内心升起一种事业成功的喜悦和充实。
在短短的几年中,她的研究所先后成为余杭及周边地区果树栽培的示范园,浙江省农科院和浙农大科研基地,新品种梨、桃、无花果杂交试验基地。她配合省农科院培养、筛选出“西子绿”等4个新品种,并繁育出30多万株优质苗木供应给本地及外地农民。同时,她还引进、筛选、繁殖草莓新品种苗100多万株,促进了余杭大面积推广草莓大棚栽培,带动了广大农民专业种植草莓致富。
有人说爱哭是女人的天性。可崔笑萍是位坚强的女性,在创办研究所的艰苦岁月里,她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是再刚强的女人也会流泪。崔笑萍的眼泪流在上海。1997年,水果种植开始走下坡路,她根据区领导的安排,暂别家乡和亲人,带领局里6名刚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赴上海,承接浦东国际机场动迁小区绿化工程。由于种种原因,当地居民对拆迁有意见,崔笑萍他们栽下的树苗成片成片地被居民砍掉,连浇灌用的水管也被抢走了,当地政府做工作也没有效果。她又心疼又着急,眼泪止不住地往下落。但倔强的她并没有放弃,树苗被砍掉,他们再种上,再砍掉,再种上……渐渐地,居民们被感动了,关系也融洽起来,后来还帮助崔笑萍介绍生意,就这样她在上海站稳了脚跟。不久,她又承接了外环线、远东大道等绿化工程。她为上海城市绿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余杭农民推销了价值400余万元的花卉苗木。
闯荡上海滩后的她,敏锐地发现苗木发展潜在的市场。1999年11月,她又重回家乡创办实业,投资100多万元在临平上环桥建立了180多亩高档花卉苗木基地。她有个心愿:希望她的花卉、苗木基地尽快发挥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一个花卉大市场。2003年6月,崔笑萍开始了再次创业,凭借实业家的胆略、冲劲和热情,更进一步发展绿色产业。她投资800多万元,在仁和镇租用土地1000余亩,创办了第二个实业--杭州三白潭绿色农庄,根据发展都市型效益农业、休闲观光农业这个目标,创造条件,使科技与生产对接,将农庄建成效益农业示范区、示范园区和示范样板,带动周边地区农民,创造出更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998—2004年,崔笑萍积极参与了扶贫结对献爱心活动,先后资助了安徽、余杭仓前、淳安等地7个学生,其中1个学生在她的资助下,已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她还帮助11个贫困学生牵线搭桥,得到了经济资助。2001—2004年,崔笑萍在工作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主持制定了省级标准--《无公害枇杷》、市级标准--《无公害桃》、《甘蔗》,并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同时,她还主持实施完成了杭州市都市农业园区--鸬鸟蜜梨、余杭蜜梨、万辉百合花、瓶窑无公害蔬菜园区建设。
20年来,她勇于开拓创新、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多方好评。她的先进事迹先后被《浙江日报》、《中国青年报》、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等媒体报道。她本人也于1995年获得余杭市“科技之星杯”,1999年被评为杭州市“三八”红旗手,2000年获得余杭市劳动模范和杭州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2001年获全国科技读书知识示范户称号。
1997年加入民建后,她在政治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今,作为余杭区政协委员,她在参政议政的舞台上,积极关注农业发展,为农业科研、开发、应用一体化建言献策,以一个当代女性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新形象,向人们展示她特有的风采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