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的人 诚挚的心
—— 记杭州市蓝孔雀化纤公司销供处长吴正之
发布时间:2010-05-24 11:27:52
|
作者: 沉 舟
吴正之是一个平实的人,不好言谈,却有着一颗赤诚的心。自1983年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毕业到国有企业后,他一直工作在生产、经营的第一线。只要是他接手的工作,无论是分内的、分外的,无论是本职的、社会的,他一定会尽力干好。仅仅是与外商一点点工作上的联系,他却为杭州市的招商引资做了大量的实事,引进了大量的资金。而他把这一切看作是一个民建市委常委、杭州政协委员应发挥的作用。
初看吴正之,腼腆而平静,似乎和这个急功近利、分秒必争的现实社会有点脱节,更很难与他从事的销售工作挂上钩。然而,在他平静的个性中却蕴藏着对政治、时事、体育的极大关心,无论哪一天,只要你提出当时的时事中心,大至世界、全国、杭州,小至他的老家海宁,他都能如数家珍,向你娓娓道来。其实,他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尤爱音乐,有时会忙中偷闲,一人去听一场音乐会。平时,他不善言谈,听到稍出格的话便会脸红。他也不好张扬,更不善溢美之辞,不齿矫揉造作,遇事讲求谦让,尤其是得理且饶人。
吴正之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80年代就读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国有企业,在企业从事技术性工作,是基层的中坚力量。像这样一位优秀青年当时怎么没有加入党组织?对此,吴正之坦诚地说,他写过入党申请书,但由于工作调动,支部没有找他谈过话。正在这个时候,车间的老技术员、民建会员与吴正之谈了民建组织的宗旨及有关民建工作的一系列情况。吴正之从小对民建组织就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老技术员的点拨,豁然开朗,民建是与中共长期共同奋斗的参政党,参加民建组织同样可以为社会多做贡献,而当时作为热血青年的他参加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多做工作。这事看起来有点偶然,但实质上与他从小所受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联。吴正之的父亲生前也是民建会员,解放后从事技术工作,在海宁有相当的影响,是当时海宁县的政协委员。吴正之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如何为政府、为百姓搜集材料,书写提案。父亲还有一位老朋友陈铭翔,当时任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解放后同样从事技术工作,他俩是我省针织、印染等方面的专家,负责省纺织学会针织专业学组的工作,经常在一起商讨共同关心的工艺、技术问题,交往甚深。吴正之来杭工作后常受父亲之托,去看望这位在杭的伯伯。而每次吴正之前去拜访,陈铭翔总是和他侃侃而谈,更多的是谈论国家大事、民建大事,比如民建中央如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支持中央的一系列工作,还有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民建会员如何为国、为民办实事。
吴正之于1989年加入民建。此后,在民建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下,吴正之确实为企业、当地建设和发展,以及周围群众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
与其说吴正之喜欢销售工作,倒不如说是销售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潜心学习。1983年,他大学毕业分配在二纺车间任技术员,1984年底又因工作需要调任技术科任技术员,1985年9月应领导指派脱产进修外语3个月。回厂后,正值企业陆续从德国、瑞士、法国引进了闪蒸、纺前注射、涤纶毛条设备,多位外国专家为设备安装长驻在厂。吴正之担任专家的口语翻译及一些设备资料的翻译工作。在这期间,他曾调去扩建办、设计院,曾独立承担压洗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工作。后来又因工作的需要,再次调到二纺车间。在这频繁的调动中,吴正之没有提出过任何条件,每次都是无条件的服从。他说,从事过多种工作,对自己今天的销售工作相当有利,尤其是对客户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自己因为懂得一些技术问题往往能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
1990年,吴正之调到公司的外贸办,开始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当时的外贸办起步不久,虽然人数不少,但真正懂行的并不多,大家都是在摸索着工作。好在吴正之十分好学,在他内向的个性中蕴藏着一股坚韧的学习动力。他和同事们边学习,边摸索,设置了一整套对外贸易的操作程序,把外贸工作逐步推上了规范化,这套程序至今还在用。1993年,他们申请取得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公司的外贸额,尤其是自营出口额连年上升,公司因此多年获得出口创汇“金龙奖”。他被任命为外贸办副主任,全面负责外贸工作。吴正之本来就腼腆,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但是,他信奉的是“我以诚待人,人也会以诚待我”。就凭着这个“诚”字,他硬是在这个销售领域中闯荡了十多年,打开了一条又一条销售渠道,甚至还拓宽了客户由于种种原因曾想关闭的渠道。
一位销供人员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客户由于企业产品的某些质量问题,要终止合作关系。吴正之听说后,和同事一起出访,做必要的解释工作。当时的情形对企业相当不利,但吴正之在出访前,对该客户的产品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交谈时,他毫不隐瞒地承认了自己企业产品的不足之处,然后也毫不犹豫地指出了客户产品存在的问题,同时还为他们找出了症结所在。他的坦诚使客户感到非常意外,更使其认为此人值得继续交往。他们打心眼里佩服吴正之对自己产品乃至下游产品的了解,更佩服吴正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此,他们不但没有索赔,还继续保持和企业的业务往来,甚至还扩大了业务量。
在销售工作中,吴正之说,困难是一直有的,因为同行间的过度竞争,造成市场的无序状态。他坦言,自己可能更适合于技术工作。有时到一纺车间看到自己设计的生产线,如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便有些许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至今还担任着杭州市纺织工程学会的副秘书长、《杭州纺织》杂志编委、科协工艺组副组长等有着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尽管对技术工作恋恋不舍,但他说既然做了销售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做好。
十多年来,吴正之就是以他独特的个性魅力,踏实的工作作风活跃在销售领域,为企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销售中的难题,并打开了一条又一条销售渠道,为企业占领市场做出了贡献。
自吴正之加入民建以来,他将自己的工作与民建的工作密切联系。1996年,在吴正之的精心准备下,蓝孔雀公司成立民建支部,这是全国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的基层支部,为全国的统战工作深入基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得到了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民建杭州市委会的高度重视和赞赏,公司党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1996年和1997年,吴正之先后被推选为民建市委常委、市政协委员,他更是忘我地投入社会工作。7年来,吴正之递交的提案有20余份。
在吴正之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述着许许多多有关提案和企业发展的工作事项。每一个提案的诞生,他都要反复走小巷、访社区,组织民建会员、企业职工多次听取建议等,这该增加多大的工作量,付出多大的精力和心血?
1997年,吴正之由于工作上的关系认识了台湾商人叶福林。当时叶福林在台湾已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他看好大陆的投资环境,但还没有选定投资区域。当吴正之得知叶福林对大陆有投资意向时,立即告诉了民建市委会的几位领导,与他们共同商讨此事。民建市委会相当重视这一工作,将此次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民建市委会的一个项目来抓。
当时,在叶福林一行来杭之前,吴正之会同民建市委会做了一系列细致的工作,与叶福林商量制定了详细的考察方案,初步定下考察地点为:杭州下沙、萧山、绍兴和叶福林自己提出的江苏昆山。当时昆山的投资圈已粗具规模,投资环境也较为完善,许多政策方面都优于杭州,尤其是台湾商人在昆山已形成一个集聚中心。台商都喜欢到已经有台商投资的区域,因为有自己人的地方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还可少做许多必需了解的工作。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吴正之仍不放弃,他说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争取。一次,市政府领导亲自与叶福林等在新侨饭店进行会谈时,细心的吴正之想到在新侨商谈,无法准确判断下沙的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对一个投资商来讲,应该属于投资的先决条件之一。他急中生智,赶到斜对面的新华书店买了20份杭州市地图,分发给每一位参加商谈的客人。就这样,了解了杭州的投资环境,加上市民建和吴正之的热情关照,叶福林放弃了昆山,决定到杭州来投资。
由于当时叶福林仅派一人来杭做开办公司的前期工作,吴正之也就不得不深入参与,他几乎成了台资公司一名不拿工资的员工。设立办事处、联系设计单位、环境评估等一系列的事务性工作,他都参与其中,就连台商买个手机,吴正之也陪同前往,毕竟台商人生地不熟。吴正之说:“只有让我们细致的工作来弥补某些缺陷了。”
“这么一次次地为他人做嫁衣,你就不嫌烦吗?”
“我还是很本位的,我帮的人都是我们公司的客户。今天,我帮了他,以后,公司有困难,他们也会帮我们。我一直认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吴正之至今仍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尽着自己的那份力。前不久,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客商来洽谈投资,吴正之为其做了环境考察、市场开发、环境评估等大量前期工作,为其分析杭州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终于使客商正式签约。由于客商在国内没有经办人员,因此全权委托吴正之代表他们办理协议签字、工商登记等一系列烦琐的事务性工作。
吴正之真的太普通了。他没有光彩照人的事迹,也没有过人夺目的业绩,他做的事正如其人:平淡。可他为杭州市的招商引资,为平民百姓搜集材料、撰写提案……这许许多多的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如今的社会,没有任何的利益驱动,如此热情帮助、如此费心奔走,无论是风雨中还是烈日下,无论是双休日还是法定节假日,只要客户需要,只要工作需要,他不曾有一丝抱怨,这样的人真的不多。假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也能像吴正之这样,多一份诚挚、少一点粉饰,多一份热情、少一点旁观,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抱怨,多一份帮助、少一点推诿,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明朗而充实。
初看吴正之,腼腆而平静,似乎和这个急功近利、分秒必争的现实社会有点脱节,更很难与他从事的销售工作挂上钩。然而,在他平静的个性中却蕴藏着对政治、时事、体育的极大关心,无论哪一天,只要你提出当时的时事中心,大至世界、全国、杭州,小至他的老家海宁,他都能如数家珍,向你娓娓道来。其实,他兴趣广泛,知识面广,尤爱音乐,有时会忙中偷闲,一人去听一场音乐会。平时,他不善言谈,听到稍出格的话便会脸红。他也不好张扬,更不善溢美之辞,不齿矫揉造作,遇事讲求谦让,尤其是得理且饶人。
吴正之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80年代就读于上海华东纺织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国有企业,在企业从事技术性工作,是基层的中坚力量。像这样一位优秀青年当时怎么没有加入党组织?对此,吴正之坦诚地说,他写过入党申请书,但由于工作调动,支部没有找他谈过话。正在这个时候,车间的老技术员、民建会员与吴正之谈了民建组织的宗旨及有关民建工作的一系列情况。吴正之从小对民建组织就有一定的认识,通过老技术员的点拨,豁然开朗,民建是与中共长期共同奋斗的参政党,参加民建组织同样可以为社会多做贡献,而当时作为热血青年的他参加组织的目的就是要多做工作。这事看起来有点偶然,但实质上与他从小所受的影响有着极大的关联。吴正之的父亲生前也是民建会员,解放后从事技术工作,在海宁有相当的影响,是当时海宁县的政协委员。吴正之从小耳濡目染父亲如何为政府、为百姓搜集材料,书写提案。父亲还有一位老朋友陈铭翔,当时任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解放后同样从事技术工作,他俩是我省针织、印染等方面的专家,负责省纺织学会针织专业学组的工作,经常在一起商讨共同关心的工艺、技术问题,交往甚深。吴正之来杭工作后常受父亲之托,去看望这位在杭的伯伯。而每次吴正之前去拜访,陈铭翔总是和他侃侃而谈,更多的是谈论国家大事、民建大事,比如民建中央如何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支持中央的一系列工作,还有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民建会员如何为国、为民办实事。
吴正之于1989年加入民建。此后,在民建组织的帮助和指导下,吴正之确实为企业、当地建设和发展,以及周围群众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
与其说吴正之喜欢销售工作,倒不如说是销售工作中实实在在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潜心学习。1983年,他大学毕业分配在二纺车间任技术员,1984年底又因工作需要调任技术科任技术员,1985年9月应领导指派脱产进修外语3个月。回厂后,正值企业陆续从德国、瑞士、法国引进了闪蒸、纺前注射、涤纶毛条设备,多位外国专家为设备安装长驻在厂。吴正之担任专家的口语翻译及一些设备资料的翻译工作。在这期间,他曾调去扩建办、设计院,曾独立承担压洗生产线的工艺设计工作。后来又因工作的需要,再次调到二纺车间。在这频繁的调动中,吴正之没有提出过任何条件,每次都是无条件的服从。他说,从事过多种工作,对自己今天的销售工作相当有利,尤其是对客户提出的产品质量问题,自己因为懂得一些技术问题往往能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
1990年,吴正之调到公司的外贸办,开始从事对外贸易工作。当时的外贸办起步不久,虽然人数不少,但真正懂行的并不多,大家都是在摸索着工作。好在吴正之十分好学,在他内向的个性中蕴藏着一股坚韧的学习动力。他和同事们边学习,边摸索,设置了一整套对外贸易的操作程序,把外贸工作逐步推上了规范化,这套程序至今还在用。1993年,他们申请取得了外贸自营进出口权,公司的外贸额,尤其是自营出口额连年上升,公司因此多年获得出口创汇“金龙奖”。他被任命为外贸办副主任,全面负责外贸工作。吴正之本来就腼腆,缺乏与人交往的技巧,但是,他信奉的是“我以诚待人,人也会以诚待我”。就凭着这个“诚”字,他硬是在这个销售领域中闯荡了十多年,打开了一条又一条销售渠道,甚至还拓宽了客户由于种种原因曾想关闭的渠道。
一位销供人员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客户由于企业产品的某些质量问题,要终止合作关系。吴正之听说后,和同事一起出访,做必要的解释工作。当时的情形对企业相当不利,但吴正之在出访前,对该客户的产品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交谈时,他毫不隐瞒地承认了自己企业产品的不足之处,然后也毫不犹豫地指出了客户产品存在的问题,同时还为他们找出了症结所在。他的坦诚使客户感到非常意外,更使其认为此人值得继续交往。他们打心眼里佩服吴正之对自己产品乃至下游产品的了解,更佩服吴正之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因此,他们不但没有索赔,还继续保持和企业的业务往来,甚至还扩大了业务量。
在销售工作中,吴正之说,困难是一直有的,因为同行间的过度竞争,造成市场的无序状态。他坦言,自己可能更适合于技术工作。有时到一纺车间看到自己设计的生产线,如今仍在发挥着作用,便有些许的成就感和自豪感。他至今还担任着杭州市纺织工程学会的副秘书长、《杭州纺织》杂志编委、科协工艺组副组长等有着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尽管对技术工作恋恋不舍,但他说既然做了销售工作,就要尽自己的全力去做好。
十多年来,吴正之就是以他独特的个性魅力,踏实的工作作风活跃在销售领域,为企业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销售中的难题,并打开了一条又一条销售渠道,为企业占领市场做出了贡献。
自吴正之加入民建以来,他将自己的工作与民建的工作密切联系。1996年,在吴正之的精心准备下,蓝孔雀公司成立民建支部,这是全国第一个外商投资企业的基层支部,为全国的统战工作深入基层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得到了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民建杭州市委会的高度重视和赞赏,公司党委也给予了大力支持。1996年和1997年,吴正之先后被推选为民建市委常委、市政协委员,他更是忘我地投入社会工作。7年来,吴正之递交的提案有20余份。
在吴正之的记事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述着许许多多有关提案和企业发展的工作事项。每一个提案的诞生,他都要反复走小巷、访社区,组织民建会员、企业职工多次听取建议等,这该增加多大的工作量,付出多大的精力和心血?
1997年,吴正之由于工作上的关系认识了台湾商人叶福林。当时叶福林在台湾已拥有相当庞大的资产。他看好大陆的投资环境,但还没有选定投资区域。当吴正之得知叶福林对大陆有投资意向时,立即告诉了民建市委会的几位领导,与他们共同商讨此事。民建市委会相当重视这一工作,将此次招商引资工作作为民建市委会的一个项目来抓。
当时,在叶福林一行来杭之前,吴正之会同民建市委会做了一系列细致的工作,与叶福林商量制定了详细的考察方案,初步定下考察地点为:杭州下沙、萧山、绍兴和叶福林自己提出的江苏昆山。当时昆山的投资圈已粗具规模,投资环境也较为完善,许多政策方面都优于杭州,尤其是台湾商人在昆山已形成一个集聚中心。台商都喜欢到已经有台商投资的区域,因为有自己人的地方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还可少做许多必需了解的工作。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吴正之仍不放弃,他说只要有机会就一定要争取。一次,市政府领导亲自与叶福林等在新侨饭店进行会谈时,细心的吴正之想到在新侨商谈,无法准确判断下沙的地理位置,而地理位置对一个投资商来讲,应该属于投资的先决条件之一。他急中生智,赶到斜对面的新华书店买了20份杭州市地图,分发给每一位参加商谈的客人。就这样,了解了杭州的投资环境,加上市民建和吴正之的热情关照,叶福林放弃了昆山,决定到杭州来投资。
由于当时叶福林仅派一人来杭做开办公司的前期工作,吴正之也就不得不深入参与,他几乎成了台资公司一名不拿工资的员工。设立办事处、联系设计单位、环境评估等一系列的事务性工作,他都参与其中,就连台商买个手机,吴正之也陪同前往,毕竟台商人生地不熟。吴正之说:“只有让我们细致的工作来弥补某些缺陷了。”
“这么一次次地为他人做嫁衣,你就不嫌烦吗?”
“我还是很本位的,我帮的人都是我们公司的客户。今天,我帮了他,以后,公司有困难,他们也会帮我们。我一直认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吴正之至今仍在招商引资的工作中尽着自己的那份力。前不久,一位来自西班牙的客商来洽谈投资,吴正之为其做了环境考察、市场开发、环境评估等大量前期工作,为其分析杭州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投资环境,终于使客商正式签约。由于客商在国内没有经办人员,因此全权委托吴正之代表他们办理协议签字、工商登记等一系列烦琐的事务性工作。
吴正之真的太普通了。他没有光彩照人的事迹,也没有过人夺目的业绩,他做的事正如其人:平淡。可他为杭州市的招商引资,为平民百姓搜集材料、撰写提案……这许许多多的工作都是实实在在的。如今的社会,没有任何的利益驱动,如此热情帮助、如此费心奔走,无论是风雨中还是烈日下,无论是双休日还是法定节假日,只要客户需要,只要工作需要,他不曾有一丝抱怨,这样的人真的不多。假如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也能像吴正之这样,多一份诚挚、少一点粉饰,多一份热情、少一点旁观,多一份理解、少一点抱怨,多一份帮助、少一点推诿,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明朗而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