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为本 勤敦兴业
—— 记杭州新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洪林
发布时间:2010-05-24 11:35:22
|
作者: 林晓晟 景 茂
民建杭州市委委员徐洪林曾多次荣获余杭区优秀科技工作者、十大科技标兵、十佳科技带头人、杭州市科技开发优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但是,他有更大的抱负和理想。2001年12月,他毅然下海,在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艰难求学 孜孜不倦
徐洪林,1961年12月出生于杭州三墩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农村的落后和贫穷使他从小就立下了“努力学习,造福社会”的理想。然而家庭的贫困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没有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完成小学学业后,家里已没有能力再继续供他上学了。充满求知欲望、怀抱美好理想的徐洪林为了能继续学业,向父亲提出要求,并与父亲达成了上半天课、干半天农活、假期到附近的农场打工赚钱交学费的“协议”,从此徐洪林开始了艰难的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活。暑假里,正是农场最忙的时节,农村里称为“双抢”——抢收、抢种的季节,南湖农场里一定能看到少年徐洪林的身影。那时,在三墩农村,稻草还是很“宝贵”的,晒干了可以当柴火、扎篱笆、编草鞋。对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背稻草是个很累的活,一捆刚收割下来的稻草足有20多斤,新鲜的稻草上还长着锯齿,浸在水田里更是又沉又扎手,可他每背一次就是两捆,小小个子深一步浅一步地走在烂泥田和细窄的田埂上。日当正午,稻田里的烂泥被晒得滚烫,但为了抢种,必须把稻草及时清理出田。他顶着烈日,用稚嫩的双手,半背半拖,一步一滑硬是把“一座座小山”搬走。中学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毕业了。
1980年,徐洪林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杭州机械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有点了不起的。学校坐落在环境幽静的上天竺,从进校门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在三年的学校生活里,徐洪林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课程,从不轻易放过一个知识难点,也从不放过一次学习机会。星期天他总是带着干粮在树阴下或者小溪旁聚精会神地看书学习,一去就是一整天。尽管旁人看来他的学校生活十分枯燥,但他的心里始终充满激情和快乐。
十余年的努力学习和辛勤劳作,使年轻的徐洪林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练就了健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1983年毕业后,徐洪林被分配到一家国有金属制品企业。经过半年实习,他深深感到:一是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还有着较大的距离,无法直接应用;二是我国的金属线材制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此,他潜心于金属线材制品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研究。学界教授、工厂里的老师傅,《亚洲线缆》、《金属制品》等国内外专业杂志成了他的良师益友。慢慢的,又是十年过去了,同期进厂的大中专学生有的已离厂转行,有的改做行政、销售等工作,只有他一个人仍留在技术部门,执着地钻研他的金属线材制品技术。车间里、工段上常常能看到他专心致志的身影,有关科技部门更是他经常走访的地方,国外考察使他的思路更加广阔。他憧憬着我国的金属线材制品行业也能走在世界先进行列。
就这样,徐洪林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一名行业专家、总工程师,同时也为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潜心科技 硕果累累
近十年的工作实践,使徐洪林不但掌握了一整套金属线材制品加工的理论,更有了将这些理论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成果的能力,他当然不会满足于企业的某些“小改小革”,他要做国内同行还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对钢铁制品的防腐工作都十分重视。人们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钢铁制品腐蚀机理进行了长期研究。为保护钢铁制品免受腐蚀侵害,人们通常在其表面镀覆一层耐腐蚀金属,钢丝制品也是如此。随着大气环境质量的日趋恶化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镀层钢丝及钢绞线的耐腐蚀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研制开发高耐腐蚀镀层制品,成为世界各国材料保护研究工作者们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徐洪林在欧洲考察和分析国外相关技术资料过程中了解到,由国际铅锌研究组织(ILZRO)和列日冶金研究中心(C.R.M)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锌铝合金镀层产品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和良好的成型性、可漆性、可焊性、缠绕性等综合性能,主要用于热镀有较高力学性能要求的钢丝和板带产品。大量实验及工业应用表明该镀层耐蚀性比镀锌层高2—3倍,这大大提高了金属材料的综合利用率,是镀锌钢丝产品最佳的更新换代产品。
然而,要将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国内开发应用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热镀锌铝合金过程中,由于铝的存在,热镀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和困难,因此钢丝热镀锌铝合金技术成为钢丝热镀技术先进水平的象征,而当时在国内因条件所限,尚没有企业能成功开发这类产品。徐洪林看到了此类产品的广阔前景,也深知其技术难度。为了提高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在热镀领域的技术水平,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洪林决定迎难而上。经过近8年的不懈努力,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凭借着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和强健的体魄,他终于在1998年成功开发了锌铝合金镀层钢丝系列产品,从而确立了在国内钢丝热镀技术领域的领先水平,并成为我国锌铝合金镀层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技术权威,占据了国内钢丝热镀技术制高点。
上世纪90年代初,徐洪林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创办企业技术中心和钢缆研究所。他带领公司科技人员,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用户需要,开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经过十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数十项新产品和新技术项目,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8年,“钢芯铝绞线”(用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和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绞线)新产品,通过了冶金部和国家电力公司二部的鉴定,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该产品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困扰我国的镀锌钢丝、钢绞线使用寿命短的难题,并将我国钢丝热浸镀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可观的社会效益,同时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三等奖等。
1998年,“耐腐蚀钢芯铝绞线”新产品通过了省级新产品鉴定。该产品解决了我国现行架空输电线路中镀锌钢丝、钢绞线易锈蚀,使用寿命短,与配套铝线、金具不匹配,浪费巨大等问题,提高了国产导线的档次,并获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等。
1999年,“锌低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和钢绞线”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该产品技术性能优于镀锌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优质、低成本等特点。
徐洪林不仅是我国钢丝热镀技术领域的权威,在金属线材制品的其他技术领域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完成开发锌铝合金镀层钢丝系列产品后,他又根据我国高层建筑及港口运输业迅猛发展这一市场信息,进行了电梯用钢丝绳等特种钢丝绳的开发工作。2000年,“电梯用钢丝绳”、“电梯用特种钢丝绳”和“多层股(不旋转)钢丝绳”三个新产品,分别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其中“电梯用钢丝绳”和“多层股(不旋转)钢丝绳”填补了省内空白;“电梯用特种钢丝绳”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徐洪林意识到,科技是不分国界的,不能为一个企业或个人所占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只有让更多的企业所应用,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他向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制定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技术标准,受到了国家钢标准化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他主持起草的《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绞线》和《钢芯铝绞线用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两项部颁标准,于2000年12月5日经国家冶金工业部批准,在我国首次发布,并于2001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标准的空白。经国家钢标准化委员会和杭州市科委评审,这两项高新技术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为了缩短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他利用参加国际会议等一切有利条件,对国外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先进技术进行考察、交流和学习,并撰写了《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机理分析及应用》等许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科研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等多家省、部级以上刊物,为本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做出了贡献。
徐洪林说,一个企业要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首先必须要具备“国际对话”的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成为国际交往的行家。为此,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技术研讨交流活动,为促进我国标准化技术发展,提高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国际标准化地位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徐洪林在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TC17委员会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以来,曾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典和比利时等国参加国际标准化技术研讨交流。他先后参加了近十项国际化标准的制定、修订、审定工作,为促进我国标准化技术发展,提高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的国际标准化地位,维护我国的生产和贸易利益做出了贡献。
由于徐洪林在金属线材制品行业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他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广泛认同和好评,先后被评为杭州市民建先进会员、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积极分子、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技术开发优秀工作者,并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
转型创业 天高路远
由于所在国有单位经营不善,步履艰难,已无能力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为了能继续进行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更好地造福社会,徐洪林决定转型创业,创办一个科技型非公经济实体。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杭州新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注册成立,徐洪林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坚持以“崇尚科学,勤敦兴业”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并将科技创新的理念灵活转换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管理中。
他设计的“30000吨 / 年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及钢绞线项目”一期工程于2002年1月开工建设。徐洪林深知,项目竞争力的好坏,关键在前期的设计建设,企业创新应从源头抓起。于是在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同时,2002年3月,公司成立了技术创新中心,专业从事和归口管理公司的发展和技术开发工作,集聚了一批长期从事金属制品技术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相关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委员会委员,负责对公司的科技研究开发、重大技术问题、项目进展情况和企业经营发展方向等进行咨询和评估。原本需要一年建设期的项目,仅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企业于2002年7月进入试生产。技术创新中心为项目的推进和今后的生产运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余杭区经济发展局认定为首批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近三年来,徐洪林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立足于本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2002年开发的“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及钢绞线”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要求,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他们又开发了“网用锌基铝合金镀层低碳钢丝”新产品,同样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出口到日本、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公司还与余杭区质量计量监测中心合作建设“浙江省金属线材制品质量检验中心”,目前该项目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正在筹建中。
转型和创业,使徐洪林从纯科技人员转变为技术型的企业经营者。对管理公司,他自有说法:领导的作用是对员工产生影响力,管理的作用是在职工中产生凝聚力,工作的作用是显示执行力,整合产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是公司的第一资源,因此,企业没有烦琐的制度。“公司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已成为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和工作检验标准。这使职工每做一件事都会想一想是否符合公司的根本利益,从而自觉地决定该怎么做。各项工作由各部门负责人自行决策和组织实施,由此来培养和衡量下属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公司把管理和权力的重心放在基层管理组织,使他们职权到位。经理层的核心工作是维护公司声誉,工作重点是公司的发展和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杭州新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徐洪林的带领下,取得了可喜的发展。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余万元,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余万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960万元。
作为一个企业老总,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也获得了较多的荣誉,但徐洪林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松懈。他深深地知道创业的艰难,特别是转型创业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企业经营管理素质,他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参加经济管理研究生进修。每逢星期天,他总是匆匆赶往学校去听课学习。
今天的徐洪林已是企业的当家人,但他仍然给人一种朴实敦厚、勤奋务实的印象,人们感到的仍是他身上一种特有的心平气和的气质和求真务实又充满信心的风采。
艰难求学 孜孜不倦
徐洪林,1961年12月出生于杭州三墩镇的一个农民家庭。农村的落后和贫穷使他从小就立下了“努力学习,造福社会”的理想。然而家庭的贫困及当时的社会情况没有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完成小学学业后,家里已没有能力再继续供他上学了。充满求知欲望、怀抱美好理想的徐洪林为了能继续学业,向父亲提出要求,并与父亲达成了上半天课、干半天农活、假期到附近的农场打工赚钱交学费的“协议”,从此徐洪林开始了艰难的半工半读的学习生活。暑假里,正是农场最忙的时节,农村里称为“双抢”——抢收、抢种的季节,南湖农场里一定能看到少年徐洪林的身影。那时,在三墩农村,稻草还是很“宝贵”的,晒干了可以当柴火、扎篱笆、编草鞋。对一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背稻草是个很累的活,一捆刚收割下来的稻草足有20多斤,新鲜的稻草上还长着锯齿,浸在水田里更是又沉又扎手,可他每背一次就是两捆,小小个子深一步浅一步地走在烂泥田和细窄的田埂上。日当正午,稻田里的烂泥被晒得滚烫,但为了抢种,必须把稻草及时清理出田。他顶着烈日,用稚嫩的双手,半背半拖,一步一滑硬是把“一座座小山”搬走。中学就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毕业了。
1980年,徐洪林以优异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上了杭州机械工业学校机械制造专业,这在当时的农村是有点了不起的。学校坐落在环境幽静的上天竺,从进校门的第一天起,他就立志要当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在三年的学校生活里,徐洪林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课程,从不轻易放过一个知识难点,也从不放过一次学习机会。星期天他总是带着干粮在树阴下或者小溪旁聚精会神地看书学习,一去就是一整天。尽管旁人看来他的学校生活十分枯燥,但他的心里始终充满激情和快乐。
十余年的努力学习和辛勤劳作,使年轻的徐洪林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也练就了健壮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
1983年毕业后,徐洪林被分配到一家国有金属制品企业。经过半年实习,他深深感到:一是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还有着较大的距离,无法直接应用;二是我国的金属线材制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从此,他潜心于金属线材制品设备和工艺技术的研究。学界教授、工厂里的老师傅,《亚洲线缆》、《金属制品》等国内外专业杂志成了他的良师益友。慢慢的,又是十年过去了,同期进厂的大中专学生有的已离厂转行,有的改做行政、销售等工作,只有他一个人仍留在技术部门,执着地钻研他的金属线材制品技术。车间里、工段上常常能看到他专心致志的身影,有关科技部门更是他经常走访的地方,国外考察使他的思路更加广阔。他憧憬着我国的金属线材制品行业也能走在世界先进行列。
就这样,徐洪林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一名行业专家、总工程师,同时也为今后的科技创新工作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基础。
潜心科技 硕果累累
近十年的工作实践,使徐洪林不但掌握了一整套金属线材制品加工的理论,更有了将这些理论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成果的能力,他当然不会满足于企业的某些“小改小革”,他要做国内同行还没有人做过的事情。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对钢铁制品的防腐工作都十分重视。人们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钢铁制品腐蚀机理进行了长期研究。为保护钢铁制品免受腐蚀侵害,人们通常在其表面镀覆一层耐腐蚀金属,钢丝制品也是如此。随着大气环境质量的日趋恶化和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镀层钢丝及钢绞线的耐腐蚀性能要求越来越高,研制开发高耐腐蚀镀层制品,成为世界各国材料保护研究工作者们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徐洪林在欧洲考察和分析国外相关技术资料过程中了解到,由国际铅锌研究组织(ILZRO)和列日冶金研究中心(C.R.M)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发的锌铝合金镀层产品具有优异的抗腐蚀性和良好的成型性、可漆性、可焊性、缠绕性等综合性能,主要用于热镀有较高力学性能要求的钢丝和板带产品。大量实验及工业应用表明该镀层耐蚀性比镀锌层高2—3倍,这大大提高了金属材料的综合利用率,是镀锌钢丝产品最佳的更新换代产品。
然而,要将国外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国内开发应用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热镀锌铝合金过程中,由于铝的存在,热镀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和困难,因此钢丝热镀锌铝合金技术成为钢丝热镀技术先进水平的象征,而当时在国内因条件所限,尚没有企业能成功开发这类产品。徐洪林看到了此类产品的广阔前景,也深知其技术难度。为了提高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在热镀领域的技术水平,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徐洪林决定迎难而上。经过近8年的不懈努力,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凭借着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和强健的体魄,他终于在1998年成功开发了锌铝合金镀层钢丝系列产品,从而确立了在国内钢丝热镀技术领域的领先水平,并成为我国锌铝合金镀层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和技术权威,占据了国内钢丝热镀技术制高点。
上世纪90年代初,徐洪林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导下,积极创办企业技术中心和钢缆研究所。他带领公司科技人员,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和用户需要,开发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经过十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数十项新产品和新技术项目,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10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998年,“钢芯铝绞线”(用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和铝锌稀土合金镀层钢绞线)新产品,通过了冶金部和国家电力公司二部的鉴定,1999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该产品生产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困扰我国的镀锌钢丝、钢绞线使用寿命短的难题,并将我国钢丝热浸镀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可观的社会效益,同时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浙江省冶金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省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三等奖等。
1998年,“耐腐蚀钢芯铝绞线”新产品通过了省级新产品鉴定。该产品解决了我国现行架空输电线路中镀锌钢丝、钢绞线易锈蚀,使用寿命短,与配套铝线、金具不匹配,浪费巨大等问题,提高了国产导线的档次,并获杭州市优秀新产品(新技术)二等奖、杭州市科技进步四等奖等。
1999年,“锌低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和钢绞线”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该产品技术性能优于镀锌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具优质、低成本等特点。
徐洪林不仅是我国钢丝热镀技术领域的权威,在金属线材制品的其他技术领域也具有较高的造诣。在完成开发锌铝合金镀层钢丝系列产品后,他又根据我国高层建筑及港口运输业迅猛发展这一市场信息,进行了电梯用钢丝绳等特种钢丝绳的开发工作。2000年,“电梯用钢丝绳”、“电梯用特种钢丝绳”和“多层股(不旋转)钢丝绳”三个新产品,分别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其中“电梯用钢丝绳”和“多层股(不旋转)钢丝绳”填补了省内空白;“电梯用特种钢丝绳”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市场个性化发展的要求,获得了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徐洪林意识到,科技是不分国界的,不能为一个企业或个人所占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生产力,只有让更多的企业所应用,才能更好地造福社会。他向国家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制定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技术标准,受到了国家钢标准化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他主持起草的《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绞线》和《钢芯铝绞线用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两项部颁标准,于2000年12月5日经国家冶金工业部批准,在我国首次发布,并于2001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标准的空白。经国家钢标准化委员会和杭州市科委评审,这两项高新技术成果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为了缩短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他利用参加国际会议等一切有利条件,对国外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先进技术进行考察、交流和学习,并撰写了《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机理分析及应用》等许多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科研学术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国科学技术文库》等多家省、部级以上刊物,为本行业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做出了贡献。
徐洪林说,一个企业要参与全球经济大循环,首先必须要具备“国际对话”的能力,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成为国际交往的行家。为此,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技术研讨交流活动,为促进我国标准化技术发展,提高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国际标准化地位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徐洪林在担任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TC17委员会中国技术委员会委员以来,曾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赴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瑞典和比利时等国参加国际标准化技术研讨交流。他先后参加了近十项国际化标准的制定、修订、审定工作,为促进我国标准化技术发展,提高我国金属线材制品行业的国际标准化地位,维护我国的生产和贸易利益做出了贡献。
由于徐洪林在金属线材制品行业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他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广泛认同和好评,先后被评为杭州市民建先进会员、本职岗位建功立业积极分子、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技术开发优秀工作者,并入选《中国专家大辞典》。
转型创业 天高路远
由于所在国有单位经营不善,步履艰难,已无能力再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技术开发,为了能继续进行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更好地造福社会,徐洪林决定转型创业,创办一个科技型非公经济实体。通过多方筹集资金,杭州新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于2001年12月注册成立,徐洪林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坚持以“崇尚科学,勤敦兴业”为企业的经营宗旨,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并将科技创新的理念灵活转换应用于企业的各项管理中。
他设计的“30000吨 / 年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及钢绞线项目”一期工程于2002年1月开工建设。徐洪林深知,项目竞争力的好坏,关键在前期的设计建设,企业创新应从源头抓起。于是在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同时,2002年3月,公司成立了技术创新中心,专业从事和归口管理公司的发展和技术开发工作,集聚了一批长期从事金属制品技术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中心设立专家委员会,聘请国内外相关行业知名专家担任委员会委员,负责对公司的科技研究开发、重大技术问题、项目进展情况和企业经营发展方向等进行咨询和评估。原本需要一年建设期的项目,仅用了6个月就完成了,企业于2002年7月进入试生产。技术创新中心为项目的推进和今后的生产运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余杭区经济发展局认定为首批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近三年来,徐洪林把技术创新作为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立足于本技术领域发展的前沿,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2002年开发的“锌—5%铝—稀土合金镀层钢丝及钢绞线”新产品,通过省级鉴定,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要求,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他们又开发了“网用锌基铝合金镀层低碳钢丝”新产品,同样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产品出口到日本、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公司还与余杭区质量计量监测中心合作建设“浙江省金属线材制品质量检验中心”,目前该项目经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正在筹建中。
转型和创业,使徐洪林从纯科技人员转变为技术型的企业经营者。对管理公司,他自有说法:领导的作用是对员工产生影响力,管理的作用是在职工中产生凝聚力,工作的作用是显示执行力,整合产生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是公司的第一资源,因此,企业没有烦琐的制度。“公司的利益为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已成为干部职工的行为准则和工作检验标准。这使职工每做一件事都会想一想是否符合公司的根本利益,从而自觉地决定该怎么做。各项工作由各部门负责人自行决策和组织实施,由此来培养和衡量下属独立工作的能力。同时公司把管理和权力的重心放在基层管理组织,使他们职权到位。经理层的核心工作是维护公司声誉,工作重点是公司的发展和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杭州新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在徐洪林的带领下,取得了可喜的发展。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400余万元,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1200余万元,2004年实现销售收入1960万元。
作为一个企业老总,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也获得了较多的荣誉,但徐洪林并没有因此而有任何松懈。他深深地知道创业的艰难,特别是转型创业更是难上加难。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企业经营管理素质,他从百忙中挤出时间,参加经济管理研究生进修。每逢星期天,他总是匆匆赶往学校去听课学习。
今天的徐洪林已是企业的当家人,但他仍然给人一种朴实敦厚、勤奋务实的印象,人们感到的仍是他身上一种特有的心平气和的气质和求真务实又充满信心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