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员风采
我的位置:主页  > 组织建设 > 会员风采
诤言似金
—— 记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研究员应宜逊
发布时间:2010-05-24 15:13:36
  |  
作者: 高 波
    近年来,应宜逊提出的建议连获朱镕基总理、温家宝总理、黄菊副总理的重视和批示。这位原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研究员,自学成材,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秉直的学术良知,提出了大量富有价值的金融研究成果,有许多直接以内部报告的形式报送上级,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应宜逊曾担任政协浙江省第八届委员会委员、民建浙江省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特邀研究员,今年6月又当选为浙江省资本与企业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凭借长期从事金融研究、走在学术前沿的优势,他敏感捕捉,审慎思考,把握时机,以新颖、独到、深入的见解为参政议政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学成材的研究员

  1959年,应宜逊毕业于杭州第二中学,虽然高考成绩大大超过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由于家庭出身而与大学无缘。他毫无怨言,积极报名去农场锻炼,一干就是18年。生性乐观的应宜逊不畏艰苦,“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一行”。他当过泥瓦工,不但能组织施工,而且还是小有名气的炉灶“专家”;他当过农民,努力钻研农业,是名副其实的水稻专家,选育的良种曾创造过高产记录并推广种植数万亩。

  1977年6月,应宜逊回杭,由于在农村工作期间劳累过度损害了健康,他曾连续病休长达两年半。但当看到我国改革开放春风和煦,各行各业生机勃发的大环境,他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上世纪80年代初,病情有所好转后,虽已年届不惑,他仍从零开始,业余自学经济理论,研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及萨缪尔逊的《经济学》。1981年8月,他针对当时某些专家“第三产业是资产阶级经济学概念,社会主义中国不能采用”的观点,发表了处女作《除物资消费外,还有劳务消费、精神消费》。文中指出,社会主义中国也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一观点被中共中央党校教材等权威书刊收载。由此,应宜逊开始了他的经济理论研究生涯。

  1983年9月,应宜逊应聘调浙江银行学校任政治经济学老师。1987年1月又奉调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金融研究所工作,后担任金融对策研究室主任。其间他主持完成了2项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3项中国人民银行全国金融重要课题,先后荣获国家级学术成果三等奖1次、省部级学术成果三等奖2次,其他学术奖励多次。他的论文入选国际性研讨会3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多次。他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经济、金融论文与调研报告170余篇,约70多万字,还出版了学术专著《稳定货币的理论与实践》。应宜逊虽无经济、金融专业学历,仍被破格评为经济师、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动力源于社会责任感”

  应宜逊的金融研究成果,有许多直接以内部报告的形式报送上级,为决策提供参考,充分显示了其含金量。其中有19篇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专门报送总部领导及国家决策部门)的《金融研究报告》采用,还有数篇被新华社和《国内动态清样》采用,其中一些还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这些从国情实际出发潜心研究的成果,承载着应宜逊秉直的学术良知,闪烁着其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1993年,面对当时经济过热的形势,应宜逊的一篇《储蓄存款持续下滑,金融面临困难局面》的报告送到了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面前,这是总行高层领导最早得到的关于经济秩序混乱已经导致金融失稳的报告。不久,总行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之前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储蓄存款的措施。

  1995年冬,针对某些人士疾呼“外汇储蓄激增,既不利于抑制通胀,又浪费资源”,应宜逊撰文指出,外汇储备激增不会引致通胀,利多弊少。

  1997年,他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道路可归结为“公有资产‘民营化’,私人资产‘社会化’”。

  1998年春,他又撰文指出,由企业投资热情下降和银行信贷经营粗放而引致的“资金运行阻滞”,已成为经济运行偏冷的直接根源,亟待解决。

  2000年初,针对社会上日益增长的要求金融部门混业经营的声音,应宜逊撰写了《金融混业经营应当缓行》一文,指出我国目前混业经营的基本条件无一具备,若贸然推进,风险甚大,应慎重决策,缓行为妥。该文被选送给朱镕基总理参阅,总理批转给中国人民银行高层。

  2002年,《城市信用社被商业银行收购后的市场定位变化及对策建议》一文由国家经贸委报送国务院。文中以详实的数据说明,城市信用社被商业银行收购后,市场定位发生根本改变,不再向中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建议调整政策,保留优秀的城市信用社。此文受到时任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的重视,他批转给中国人民银行戴相龙行长。此文对促成城市信用社由“一个不留”回归为“择优保留”发挥了积极作用。

  著名金融专家秦池江这样评价应宜逊:“不唯上,不唯书,独具见地,朴实无华,难能可贵。”

  历经病痛折磨,在改革开放后生命如凤凰涅??般获得重生的应宜逊,其学术生命、理论研究之树能如此枝繁叶茂,用他自己的话说:“动力主要来源于社会责任感。”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自然地延伸到了他的参政议政工作中。

诤言映真心

  应宜逊用自己的诚心、公心去履行民建会员、省政协委员的使命。从十多年前入会,至以后担任民建浙江省委会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他一直以这样的“诤友观”时时激励自己:“诤友者,能直言规劝的朋友。当好诤友,要敢于直言,敢讲真话,但仅有勇气是不够的,同时要有高质量的建议对策。”

  所谓高质量的建议,应宜逊认为,就是要有创见,要抓住问题要害,切中时弊。“我耳朵重听,又不善交际,唯一的优势便是专业工作。”于是,应宜逊凭借长期从事金融研究、走在学术前沿的优势,敏感捕捉,审慎思考,把握时机,以新颖、独到、深入的见解为参政议政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每年都要提交2--3篇甚至更多的调研报告,其中不少建议与省政府在酝酿研究的问题吻合,因此受到省领导的重视。如《我省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一文,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吕祖善做了批示给以充分肯定:“省民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很好,对我们正在开展的整顿金融秩序,深化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很有借鉴。”

  近年来,反映社情民意成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的拓展和延伸,应宜逊又以他的专业特长和执着、热情的精神,为省民建信息工作创名牌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提供的社情民意、意见建议被《浙江民建信息》采用了70多篇,占5年来省民建编发的所有信息的1/10,其中有30多篇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建中央及省有关部门采用。2004年年初,应宜逊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正在研究制定的储蓄存款保险制度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存款保险有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若期望值过高、制度设计不当,不仅无助于金融稳定,而且可能会由于引发道德风险而带来较大混乱。对此他提出了如何趋利弊害的建议。这一独到的建议经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省委会主委吴国华整理后,作为提案带到了2004年全国政协会议上。后由全国政协作为信息报送给中央领导,引起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的高度重视,黄菊同志批示给中国银监会和保监会的主要领导,要求认真研究该信息中提出的意见建议。

  在担任政协委员期间,应宜逊是最忙碌的政协委员之一。各种视察、委员座谈、全国政协和国家有关部门来浙座谈会,他都作充分准备,发表真知灼见。当民建组织推荐他担任社会兼职时,他时时想到自己是民建代表,要努力为民建争光。他曾担任省检察院的特约检察员,受到了好评,任期届满时,省检察院不仅给予表扬感谢,并且真诚地希望他能再干一届。担任第八届省政协委员后,应宜逊更是抱着强烈的责任感、荣誉感,积极投身“参政议政”。他向省政协全体会议提交大会发言稿,撰写提案,所有的发言稿与提案都紧紧抓住经济运行实际,提出浙江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三个“龙头”:产业发展要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体制改革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龙头,政府建设要以反腐败为龙头。其中《各地政府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被评为优秀提案。省政协还聘请应宜逊担任特约信息员,要求他经常反映社情民意,对此,他尽责尽力,反映信息的数量居特约信息员之前列,并且每年都有多条信息被全国政协办公厅采用,多条信息受到省政府领导的重视与批示。迄今为止,他已连续4年在省政协信息工作中获个人第一。应宜逊还参加了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工作,多次参与调查研究及撰写调查报告,得到了经济委员会的好评。另外,他还被省政协推选担任浙江省国税局的省级特邀监察员。

  2004年全省政协各种信息会议上,应宜逊又专门作了经验交流。也就是在这次会上,他被全国政协信息局局长誉为“全国政协系统中为数不多的金融问题专家”。

  应宜逊同志虽已年过六十,但仍“壮心不已,志在千里”。他说,“我有一个小小的奢望,那就是在经济、金融研究上再上一层楼,为后人留下一点真正称得上理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