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员风采
我的位置:主页  > 组织建设 > 会员风采
为了明天不再遗憾——黄小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纪事
发布时间:2010-05-24 15:19:42
  |  
作者: 林永年 徐汉波 王安祥
    他是从事经济和新闻工作的,却被授予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文物保护先进个人”称号。1999年4月,在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即将消失之际,他紧急投书市领导,呼吁“刀下留街”,得到采纳;为了实现浙江世界遗产零的突破,他先后十次建言献策;下派到嵊州任副市长,他从推土机下救出珍贵的古城墙;在省政协大会上,他提出抢救30年历史以上优秀现代建筑和保留浙江展览馆;他提出的关于整治历史街区的建议,被列为杭州2005年十件实事之一。他就是现任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黄小杭。

抢救杭州清河坊

  800多年前,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一条御街(现中山路)南起皇宫,北进城区,皇宫边有条河坊街。两街交叉的“四拐角”及其附近的清河坊,自古以来就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孔凤春、万隆、宓大昌、张允升、胡庆余堂等百年老店林立,于谦、胡雪岩等名人故居环抱,各式中西建筑荟萃,成为古城的中心。

  国务院1983年批准的杭州城市总体规划写明,这一带保留传统建筑。1997年新一轮城市规划进一步把这里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然而,1999年3月7日,河坊街改造工程启动,道路将拓宽到30多米,两旁建八九层的新楼。工程进度很快,西段拆平,迅速向东段“四拐角”推进。

  在这紧要关头,4月8日,时任民建省委政策研究委员会委员、浙江市场导报社副总编辑的黄小杭,毅然向杭州市主要领导写了两封信。

  在给市委书记的信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一是立即停止中山中路与河坊街的“四拐角”及其附近地区的拆迁工程;二是在以这一传统街区为中心的更大范围,着手规划“杭州历史文化城”;三是进行新一轮文物普查,修订《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尽快制定有关法规。

  在给刚刚到任的代市长的信中,他特别点出:“停止‘四拐角’的拆除刻不容缓,是近几天的事了。对一些有争议的历史地段,宜慎之又慎,一时定不了的,暂时缓一缓,或留给后人去做文章。”

  两封信共约2000字,他一口气写完,然后直奔市府大楼,请两位领导的秘书尽快转交。

  杭州市领导十分重视黄小杭的来信。第二天,即4月9日,代市长立即做出批示:“在旧城改造中碰到有保存价值的历史文化古迹,应予以切实保护,并力争留出几块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之源”;10日,分管副市长批示有关部门认真贯彻;15日,外出刚回的市委书记也做出批示,请有关人员研究其保存价值;19日上午,根据市领导批示,市城乡建委总工程师、专家踏勘清河坊,看到距“四拐角”仅二三十米的“回春堂”国药号的古建筑内,二楼的木雕护栏刚被拆掉,下午就要砸嵌有精美砖雕的高墙,当即通知暂停拆迁工程。

  黄小杭看到了希望,他主动把进展情况及时向有关单位、新闻媒体反映,共同起草材料,促进市领导的批示尽快落实。4月19日以后,省文物局向杭州市政府发出文件,要求加强历史传统街区的保护;《浙江市场导报》与《钱江晚报》合作,拉开了“保护清河坊”这一热点系列报道的序幕;民建浙江省委会发出《杭州河坊街改造工程暂停,保存古城名街仍需各方努力》的内参;省社会科学院《观察与思考》杂志推出专栏,约请专家谈清河坊及杭州古城保护。

  5月6日,杭州市政府决定:尚存的河坊街东段不再拓宽重建,向全国招标进行保护设计。随后,制定了《杭州市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办法》,又把“四拐角”和回春堂的建筑群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4月8日,清河坊一期保护工程启动,黄小杭作为市民代表应邀出席并讲话。一位分管副市长在会上深有感触地说:“一年前,清河坊面临拆迁,有很多人关心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尤其是有黄小杭同志的建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及时批示,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局面。我们选择今天举行启动仪式,一是对所有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人们,尤其是对黄小杭的来信表示肯定和感谢;二是这一天我们要认真思考,怎样创文化名城,提高城市品位。”

  2001年10月18日,长460米、有120多家店铺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正式开街,国家建设部领导盛赞此是“城市旧城修复中的‘河坊街’模式”。全国数十家媒体采访报道了黄小杭。“清河坊热”持续不衰,每天有数万游客和市民参观,最多时一天达30万人。

呼唤浙江的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名牌”,是全球最具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1999年,中国已有23处世界遗产,长城、故宫、苏州园林、丽江古城、九寨沟、泰山、黄山、庐山等一一荣登世界遗产名录,享有了巨大知名度和经济与社会效益,“世界遗产热”一浪胜一浪。浙江如何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成为舆论焦点。

  1999年9月,《浙江市场导报》推出了黄小杭的长篇通讯《西湖何时能成为“世界遗产”》。他组织了为期三个月的西湖申遗大型系列报道,并与杭州市园林学会合作召开首次研讨会,省内有近百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大讨论。11月底,市领导表示正式启动西湖申遗工程,并将此写进第二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接着,黄小杭又约请全国10多位专家和领导撰文,为浙江申遗献计献策。这两组报道分别被评为全国和浙江省的“好新闻奖”,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长也专门批示予以肯定。

  1999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黄小杭立即起草了关于加快浙江申报世界遗产的《建议》。他认为,世界遗产是国际上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领域的WTO,是文化大省的重要标志。浙江建设文化大省必须与世界接轨,必须拥有世界遗产。此文作为民建省委会在2000年2月省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的大会发言,并报省委、省政府。

  同年6月,中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复函民建省委,“你们的建议意见十分重要,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张德江书记和鲁松庭副省长分别作了批示”,“加快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是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已列入省委、省政府的调研课题和规划内容”。12月,《浙江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年)》正式把申遗作为一项目标任务。

  2001年2月,黄小杭又起草了《再建议》,提出进一步从组织、体制、政策、资金上加快申遗工作,突出浙江优势,率先推出“江南水乡古镇”。《再建议》被列为当年省政协由刘枫主席和卢文舸副省长亲自督办的“重点提案”,办理过程相当认真,深入调研,富有成果。11月,浙江省正式向国家申报“江南水乡古镇”项目。

  黄小杭一发不可收,他的一连串建议通过民建、政协的舞台相继亮相,习近平书记、柴松岳省长以及几位副省长分别作了批示。

  2005年2月,省政协九届三次大会,黄小杭第十次为浙江申遗建言献策。他分析了世界遗产苏州大会后的新形势,提出浙江申遗的《新对策》:从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强与国家及有关省份的沟通协调,积极参与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项目的申报工作,坚持申报“江南水乡古镇”,重视提升雁荡山—楠溪江,大力整治良渚、青瓷遗址、浙南廊桥和西湖,促进文化大省与绿色浙江建设。

  浙江申遗,政府重视,各界关注,文物、建设等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人们相信,凭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浙江终有一天会实现世界遗产零的突破!

保护嵊州古城墙

  2003年4月,黄小杭下派挂职任嵊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建、旅游等部门。上任不久,一份拆除文化广场工地上的古城墙的报告放到了他的案头。

  这是个严峻的考验!按法,古城墙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拆除须依法报省政府批准;按理,古城墙建自明代,清朝重修,尚存1000多米,是浙江除临海之外的第二条现存古城墙,弥足珍贵,而广场上的200多米是中间部分,甚为重要。如果他签字拆除,不仅违法,而且必将损害嵊州乃至浙江的声誉;若反对拆除,文化广场是紧迫的民心工程,拆古城墙的呼声不小,拆旧建新又是市里早就决定的。进退两难,他一个下派干部该怎么办?

  他在痛苦中沉思,但很快做出了抉择——再难也要保护!他立即做了两件事:一是向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递交了《保护古城墙和老街区》的建议;二是邀请省文物局有关专家前来考证。6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文物专家毛昭晰带领考察组来嵊州,他们被保存如此完好的古城墙所感动,一致要求予以保护。接着,黄小杭又请了省建设厅专家对广场设计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保证了建设与保护两不误。市领导也逐步统一认识,支持专家的意见,并为保护做了大量工作。

  2005年5月,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嵊州古城墙名列其中!

  黄小杭虚心学习,埋头苦干,在协助市主要领导建设现代化嵊州的同时,继续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项造福未来的重要工作来抓。

  下派当月,他把亟待整治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崇仁古镇,列为全市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的四大重点项目之一。半年中他跑了十多次,边规划边治理,当年“十一”试开放,第四季度即迎客上万人次,镇民们露出了笑容。

  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王羲之墓、祠的基础上,他加进亟待抢修的王氏古村落华堂村,合并正式列为嵊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书圣王羲之故里华堂古村”,并申报省级历史保护区。

  对浙江著名的民间工艺珍品嵊州竹编,他进行抢救性调研,召开座谈会,组织撰写保护与发展规划。

  身在越剧故乡,他思索着这一中国著名的剧种在新世纪如何继承与发展,起草了《繁荣浙江越剧,促进文化大省建设》,作为2002年2月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大会发言,并再次被列为省政协由刘枫主席和盛昌黎副省长督办的“重点提案”。他还向省政协九届一次会议递交了开发嵊州越剧资源的提案。

  他几乎跑遍了嵊州市比较重要、有特色的文物古迹,支持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2003年3月,他下派结束之月,市政府关于今后5年的工作报告中正式写上了他建议的嵊州“争取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探索建设与保护的最佳之路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建设与保护的关系,无疑是一个重大课题。对此,黄小杭选取若干重要的子课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子课题之一: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跨世纪发展新论。

  1998年夏,杭州“旧城改造”如火如荼,黄小杭在多年调研的基础上,写了数万字的专论。省社会科学院《观察与思考》杂志在1999年3月号卷首,以20个页码的大篇幅予以刊登。文章写道:世纪之交,杭州应确立“保护古城、扩展西湖、开发新区”的跨世纪发展三大战略,形成由古城历史文化区、西湖风景旅游区、新城现代都市区等三大块组成的城市新格局,奋斗20年,初步实现跻身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目标。

  当时10平方公里的古城区尚存30%左右,尤其是上城区清河坊一带还处在大规模拆旧建新的前夕,他提出“小古城”设想:即在古城核心地段保存3平方公里左右的整片整块历史地段街区;在“小古城”立即“三停止”:停止“剃光头”、“推土机”式改造,停建20米以上宽的大道,停建高楼大厦。

  子课题之二:城市化与历史文化遗产两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世纪之交,中共浙江省委确定把城市化作为全省经济、社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载体。黄小杭感到,浙江决不能重蹈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前期曾经一度大规模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覆辙,而要吸取他们后来从法律、制度和道德上强化保护的经验,未雨绸缪,找准两者结合的“点”与“力”。

  1999年8月,他完成了《试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与加速城市化的有机结合》一文,分析了浙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提出把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城市化发展规划中去,加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制化、规范化等意见。

  一个月后,省政协八届八次常委会,民建省委会根据此文作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浙江城市化进程》的发言。

  子课题之三:把整治历史街区地段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项内容。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能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黄小杭的一贯想法。2004年11月29日,他向杭州市领导建议,“把整治市区历史街区地段列入明年杭州为民办实事项目”。他高度评价这几年杭州市政府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举措,同时提出,集中整治历史街区地段,可以“一举多得”:保护稀缺文化遗产,改善市民生活条件,美化市容市貌。

  2004年12月1日,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批示:“小杭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值得重视。赞成将市委、市政府已确立的五处历史街区保护试点区块,列入明年我市为民办实事候选项目。又:向长期以来关心家乡发展的小杭、张苹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2005年1月,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把“整治市区五处历史街区”作为当年为民办实事十大项目之一。

  子课题之四:保护优秀现代建筑,保留 “红太阳”展览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黄小杭已经呼吁保护优秀近现代建筑,并在报刊上开列了一批保护名单。2004年2月,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黄小杭起草的《关于保留浙江展览馆,抢救优秀现代建筑的建议》被推荐为大会发言。

  他指出,1949—1979年期间浙江建造了一大批优秀现代建筑,其中建于1969年的“红太阳”展览馆(现为浙江展览馆)是其中的佼佼者。20世纪上半叶以前,杭州的中心在市区南部清河坊,以“四拐角”近代建筑群为标志;后半叶以后,新的中心则是市区北部的武林广场,有了“红太阳展览馆”,才有了这一新的城市中心。他提出,对近现代建筑必须要超前规划,事先保护,尽量避免到推土机下再抢救或意识到应保护时实物已寥寥无几的尴尬局面;不仅要补上抢救50年历史以上优秀近代建筑的“课”,而且抢救30年历史以上优秀现代建筑的任务也已相当紧迫。

  会后,这一建议被作为团体提案。主办单位杭州市政府十分重视,在浙江展览馆召开专题座谈会,并在答复中写道:初拟保护,再作论证。

  2005年2月18日,吕祖善省长等省、市领导视察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建设工程,为“红太阳”展览馆“拆”与“保”之争一锤定音:对浙江展览馆,不少政协委员提案要求保留,杭州市也将之纳入拟保名单,现决定予以保留。

  浙江在线网站记者这样写道:5年前抢救清河坊,5年后保护“红太阳”展览馆,历史有惊人的相似。然而,黄小杭想的是尽快把“红太阳”展览馆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执着见精神

  2003年7月,浙江省评选出改革开放以来的文物保护先进个人,尽管全社会只有5人上榜,但人们记住了黄小杭。记者们总爱问他一个问题:你是搞经济和新闻的,怎么会这么关心文物保护?他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责任心!作为一个市民、新闻工作者和民主党派成员,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同全社会一道构筑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墙”。

  他觉得,一个学者,应该深入社会,研究热点难点问题;一个管理者,必须把握全局,考虑未来。他并不赞成扬古抑新,逢古必保。他努力尝试把不同岗位的优势融合在一起:文物保护的抢救与超前,城市建设的创新与速度,新闻的抢先与真实,民主党派的坦诚与建言。除了责任心,还要有忘我甚至牺牲精神。你呼吁抢救,有人会说你恋旧、不务正业,甚至怀疑你想捞什么好处;由“拆”到“保”,一些“拆”的人对你敬而远之,个别“保”的人也怕你抢了荣誉。因此,黄小杭注意把握时机与分寸,有的放矢。他为保护工作付出了许多精力,甚至常常自掏腰包,历史文化遗产由“拆”到“保”给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效益,可他没有拿过一分钱的好处。对此,他感到坦然。

  浙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向前推进,艰难的保护工作亟须广泛的同盟军,黄小杭主动成为其中一分子,又尽力联合更多的人。他有一句口头禅:我的每一次呼吁,都是大家共同的成果。他深知,没有众多市民、记者、专家、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工作,他的建言献策是产生不了任何效果的。

  黄小杭的妻子张苹,现任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是他投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引路者与合作者。妻子的工作为他的新闻报道和参政议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物信息和科研成果。因此,黄小杭这样说:没有她,我难以走到这一步。

  钟情事业,服务社会,为了明天不再遗憾--这是黄小杭“客串”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感到的最大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