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会员风采
我的位置:主页  > 组织建设 > 会员风采
创造太空中的生命空间
—— 记浙大载人飞船机电一体化项目组中的教授郭吉丰、魏民
发布时间:2010-05-24 15:20:48
  |  
作者: 朱修萍 朱惠忠
    因为浙大载人飞船机电一体化项目,他们成了默契的工作搭档和伙伴,开始了近十年的共同努力。当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他们的人生也因此写上了灿烂的一笔。如今,当时负责设计工作的魏民老师已经退休,而当年由他介绍加入民建的项目组青年骨干郭吉丰已经成为浙大教授、博导,浙江大学航天电气与微特电机研究所副所长,并任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还被选为省十届人大常委。郭吉丰教授的研究成果曾获原航天工业部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获中国电工学会优秀论文奖和浙江省优秀论文奖,多次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青年教师。魏民副教授曾多次获得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设计的“轴流风机”产品曾获国家专利。

一朝圆梦

  千年圆梦今朝,一箭飞冲九霄。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安全着陆,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载人飞行零的突破,世界瞩目,举国欢腾。凝聚着近10万人的共同智慧,经过11年时间的钻研和探索,奇迹终于在神州大地展现了。

  伴随着神舟五号飞船21个小时多的太空飞行,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导郭吉丰和另一位民建老同志、浙江大学机械能源学院副教授魏民的心情是一样的,既自豪和激动,又格外忐忑不安。因为他们两人共同参加了神舟号飞船上一个关键配套项目的设计研究工作——飞船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里关键的6种类型、20多个动力部件,郭教授正是这个项目组的青年骨干,魏老师则负责设计了其中两个产品。这些动力部件直接维系着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郭教授说,10月15日晚上他几乎整整一夜无法入眠,心仿佛一直随着飞船在翱翔。直到16日早上6点看到飞船成功返回并安全着陆,看到杨利伟微笑着走出舱体,看到他身体各方面状况良好如常,他一颗悬在太空中的心才平稳落地。

  魏老师则反复说“太紧张了,太紧张了!整整21个小时几乎是一分钟一分钟捱过来的,因为我自己设计的产品就在飞船上,不等到宇航员安全回来就无法安心啊!”他说:“成功的一刹那我情不自禁拍手大笑,真是太高兴了,对我而言,这是一种莫大的安慰。”这个项目是他退休前所承担的最后也是最大一个课题,是当作“人生和事业的最后一搏”来全身心投入的。

  十年心血,十年执着,从神舟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到如今的五号,他们的产品连续五次通过了实飞考验,确保了万无一失的质量和性能,这无论对浙大、对民建、对他们各自的人生,都是完成了一个大使命。

牵手航天

  太空环境的高真空、超低温、强辐射对人类生存来说是太恶劣了。在没有保护的条件下,人进入太空后身体外部的大气压力突然消失,体内的空气就会迅速膨胀,溶解在血液中的氮气也会分离出来,形成气泡,阻塞血管,人会因内脏、器官的胀裂而丧命。太空中还存在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X射线、γ射线和带电或不带电的高能粒子,它们能穿透普通的衣服,深入人体,引起内脏、器官病变,甚至致人于死地。飞船舱内还要保持对人体最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要配置通风设备,进行强迫对流通风;要为宇航员提供饮水、洗涤水、食物、睡袋、大小便收集器等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克服所有这些难题,也就是用巨大的资金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做保障,在浩瀚太空中为宇航员创造一个接近地面环境的生命空间。

  郭教授和魏老师的工作,就与这个太空中的生命空间紧紧相连。

  他们之间的第一次握手要回溯到1993年9月,当时我国立项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的“921工程”刚刚批准通过不久,总装备部507所正在与一些科研院所等接洽技术合作事宜,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和机械能源学院凭借自己在业内的知名度和国内领先的科研水平,很快进入总装备部507所的视野。当时另有三所著名高校和两家航天单位参加竞争,亲身参与谈判的郭教授深有感触地说:“整个谈判过程可用四个词来形容:紧张、严密、艰难、漫长。”总装备部对产品数据、指标、材料等各个环节的要求非常细致和严格,然而几个回合下来,凭着突出的技术优势和上下齐心的拼搏精神,浙江大学最后取得了飞船机电一体化项目的总承包权,承担起了宇航员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两大类风机产品六种关键性部件的研制任务。

  项目一经确定,郭教授他们带着谈判成功的喜悦,带着首期300多万元的科研经费,更带着沉甸甸的压力和重担,从北京飞回杭州。

  1993年底,浙江大学的课题组分成风机系统、机电系统、控制系统三个小组开始运作。那一年,魏老师已经58岁,但他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拥有六七项风机产品的国家专利和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因此负责轴流风机两个产品的全部设计任务;而郭教授正好30岁,年轻机敏,意气风发,一方面协助魏老师完成风机产品所有图纸的设计工作,另一方面还参与机电和控制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研究任务。

  整个课题项目分三个阶段,总耗资1800多万元。1993底至1995年初完成了模样阶段,即论证设计符合各项指标的模型样品并交由总部考核;1995年至1998年初为初样阶段,产品基本定型;2001年5月完成正样阶段,交有关单位进行严格的验收,并在各次飞行实践中应用,根据实际效果予以改进和调整。

十年心血

  航天项目对科研人员的要求就是“两弹一星精神”:技术绝对可靠、态度绝对负责、必须牺牲和奉献。十年中,课题组成员几乎没有任何节假日和上下班之分;有的同志一年里多数时间是在千里之外的研制现场度过的;项目负责人陈永校教授得了舌淋癌,舌头被切除一半,但依然带着治疗药物和辅助进食的绞碎机为工作奔波。

  从1993年底项目启动到1998年初初样完成,4年多时间,几乎可用夜以继日、马不停蹄来形容每一天。没有了教师应享受的寒暑假,没有了午休,没有了与家人正常聚会的时间,日复一日的生活空间就是从研究室到实验室,从杭州到上海、北京的实验室,还要在各外协单位和器件采购点之间来回奔波,采集最符合要求、最优质的材料和产品。项目进展后期,许多大型实验必须要在北京完成,他们常常就在北京过着连续两个月的封闭式实验室生活,为保证按预定时间完成项目,有时还要不分昼夜一连20多天的“三班倒”作业,通宵工作也是家常便饭。年轻体壮的郭教授也不由得累倒了,消瘦了,但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

  “为了实现强国的理想,得抓紧干!”这是老师们涌自心底的强大动力,这份责任心和使命感,足以让他们抵挡方方面面的困难。

  严格得近于苛刻的产品可靠性要求是带给他们压力的另一个因素。从设计到初样,每一个产品至少要经过40个小时以上的实验时间,一个数据平均需要测试几十遍。郭教授风趣地形容做产品的过程比雕琢珠宝和钻石还要精细得多;而魏老师则比喻每一件产品都比同样重量的黄金还要昂贵,因为只有经过几十、几百次的筛选、试验、淘汰,才能造就最终的一个成品,成本常常累积得十分庞大。每一个产品,都会附上一份沉甸甸的产品履历书,用来追溯历史,分清责任。履历书上记录了从产品设计初稿到最后成品的每一个细微步骤,包括每一个螺丝钉、每一个元件的来龙去脉,从它的原材料来源、经手人员,到设计者、生产者、检验者、实验员的名单以及每一个步骤的时间、地点、结果等等,都详细“记录在案”,以保证每一个参与人员都为自己每一个工作细节承担直接责任,所有的环节都能可靠追溯,有据可查。

  在这种高度的责任压力下,既需要每个人的严谨工作,更需要整个团队的高效合作。万无一失,就是他们的基本要求。一个环节出错,往往会使其他人的努力也随之白费。项目组里,每一个人都不愿也不敢稍有懈怠,以免增加其他成员的工作负担,以免影响整个课题的进程。魏老师形容当时的情景说,开始设计的时候很紧张,一个步骤要反复计算十几遍;到测试数据是否符合实际时更紧张,航天部门的领导也从北京赶来参加测试,试验过程中我的额角都冒汗了,不由自主屏住呼吸,心跳不断加快,承受的压力真的很大,太大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神舟号飞船一次次升空,当浙大的产品一次次成功通过太空的考验,当杨利伟在船舱内平静地说“情况良好”,十年的艰辛付出,十年的酸甜苦辣,十年的精神压力,都在瞬间化为骄傲、兴奋和巨大的喜悦,化为人生灿烂而辉煌的一份收获。
缘结民建

  魏老师说,参加这次载人飞船项目组是我人生一次难得的机会,是一次用尽了全力的拼搏,这样的一搏,以后不会再来。

  郭教授说,人的一生中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是十分难得的,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团队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一丝不苟精神,这些将成为我今后科研道路上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

  同样难得的,也就是在这次机会里,成就了郭吉丰教授和民建组织之间的机缘。

  魏老师是浙江大学第一位加入民建的会员,通过在飞船项目组中与郭吉丰的朝夕相处,他感觉年轻的郭老师业务能力强,思维敏锐,勤奋踏实,是一个各方面综合素质都不错的难得人才,便介绍郭教授加入了民建。如今郭吉丰教授已经成长为民建组织中的优秀成员,并于2002年当选为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还当选为省十届人大常委。兼任民建省委会企业委员会主任的郭教授心系民建会员企业,致力社会服务工作,同样作出了不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