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心” 金石为开—— 记浙江省旅游集团董事兼总经理卢步东
发布时间:2010-05-24 15:21:39
|
作者: 陈江英
现任浙江省旅游集团董事兼总经理的卢步东,如今拥有诸多头衔: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大学管理学院MBA导师,浙江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企业家、参政者、专家、学者,个个鲜亮荣耀。然而,熟知卢步东的人,也许还愿意送他两个更为由衷的称呼--城建专家,旅游业专家。卢步东曾被评为杭州市下城区“十佳人民公仆”;曾主持完成了2000年浙江省社科院和省建设厅科研推广项目等3个科研课题。
“百姓工程”造就精彩
在杭州道路改造史上,凤起路改造工程是值得记录的一笔:第一次由区政府承担一条道路的改造,第一次以“百姓工程”的原则进行道路改造,第一次在拆迁中提出并实现“本区拆迁户本区安置”的承诺,第一次将旧城改造与企业解困联系起来,在道路改造过程中顺利为企业解困。而凤起路改造工程的“主刀”人,便是卢步东。
当时的卢步东任下城区副区长。从知青到工厂装卸工,卢步东除了有下城区房屋开发公司、下城区拆迁处、计划委的工作经历外,所有关于城建的知识都靠边学、边实践和锻炼获得。虽然曾负责了一些区域性的设施和道路的建设改造,并边学边干地参与完成了庆春路改造工程,但作为将由他独立负责完成的道路改造工程,凤起路对他的意义和压力都是前所未有的。
决定接受这一命令的时候,卢步东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味道,老同志们用“搞不好会葬身在这条路上”来劝告他,而对于这一点,卢步东又岂能不知?凤起路改造不仅直接关系着当时区里经济发展的走向,而且关系到几千户百姓的日常生活,赞同、反对的眼睛都一齐盯着,如有一丝闪失,丢“官”事小,老百姓生计事大。怎么向广大拆迁户与老百姓交代?政府的形象与信誉难道能毁在自己手上?上马容易下马难,思前想后,卢步东终于决定挑起这副重担,以他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更以他的一腔热血为赌注,“成败就此一博”。决心要靠行动来支撑,每一步都要依靠上下各方支持,卢步东开始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正如预期的那样,困难如一座座大山般耸立,其中资金和拆迁是两大巨礁。十几亿的所需资金,几千户的拆迁户,不拨一分钱,不派一个人,“无米之炊”如何做?路是人走出来的,卢步东从没向区里叫过一声苦。他先向下城区房屋开发公司借了6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开发公司和房管局里借调了十多个人手,在当时的拆迁单位杭州钟厂借了60平方米不到的仓库作为办公室,从规划入手,开始酝酿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规模动迁,制定政策、实施方案、资金计划……困难接踵袭来。
资金的筹措无疑首当其冲。凤起路当时的可出售土地只有庆春路总量的1/3,资金缺口非常大。如何用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回报?如何做到资金平衡?卢步东绞尽脑汁一遍遍地算账,一遍遍地寻找平衡点。他召集杭州几乎所有的银行进行游说,最终凭借自己的诚信和人格魅力获得了银行的支持。有了启动资金后,拆迁安置方案成了难题。几千户居民怎么拆?拆了往哪搬?老百姓肯不肯搬、支不支持?如何不损害拆迁户的利益,顺利让他们搬迁、回迁?那种揪心和焦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卢步东想到,凤起路的改造应当是为了百姓的利益,他率先提出了“百姓工程”的口号,在杭州一炮打响,尔后,“人民城市人民建,百姓工程为百姓”等相关口号纷纷见诸报端。卢步东公开向拆迁户承诺:下城百姓不离开下城,拆迁户实行本区安置,这等于给他们吃了“定心丸”。
然而这一承诺虽然“顺民心、为民益”,实践的难度却是可想而知,土地和资金不会凭空掉下来。卢步东鼓励大家:“只要用心干,金石为开。”这时,位于建国北路运河边的杭州十大困难厂之一--原杭州市铸造厂正需大笔资金搬迁和安置职工,卢步东当机立断,仅2个小时就与机械局谈妥,买下铸造厂地皮,这样既为铸造厂搬迁解了困,又有了安置房的土地;既搬走了污染源,又做到了让百姓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此举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肯定。卢步东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让房屋开发公司在该厂址垫资建造了安置房,首先让拆迁中的鳏寡孤独家庭搬进新房,接着所有拆迁户顺利入住新房,政府的诺言兑现了。
“这条路就像自己的孩子。”道路建设过程中,卢步东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培育了一个个青年骨干。时隔数载,现在卢步东依然对凤起路怀着别样的深情,因为当时付诸了太多的心血。对于这些,他感触颇深:“这都要靠老百姓,靠领导,靠大家。”此后,卢步东和城建开始真正结了缘,火车东站建设、城站广场建设、萧山国际机场建设、城隍阁改造、环城路改造、苕溪和运河治理等等。凤起路改造犹如正式拉开了一个漂亮的序幕,卢步东用一贯的努力和热情,让精彩的篇章接踵而至。
“储备中心”走向全国
在这些精彩的篇章中,“经营城市”概念的率先提出无疑是较为夺目的,其中土地储备中心的建立不仅是对这一先进理念的有效实践,也让杭州成了全国几百个大中城市的学习榜样。作为“始作俑者”,卢步东用“心”培育了土地储备中心,也以其他各种形式丰富了“经营城市”这一概念的内涵。
1997年,卢步东任职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其间面对不断膨胀的社会各方面的所需投入,杭州市财政显得较为吃力,有限的财政收入能投到城建上的资金则更是捉襟见肘。城建是卢步东当时的分管内容之一,他觉得身上的担子不轻。如何“开源”?卢步东把眼光瞄准了一个城市最大的资源--土地。他了解了国外出让土地的案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一个主意渐渐成型--建立土地储备中心。
当时,杭州的土地出让非常混乱,不少企业、领导热衷于土地买卖,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却不健全,土地卖掉了资金无法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职工上访、诉讼不断,一些领导甚至因此犯错误。卢步东心里很明白,即使不是土地储备中心这一方式,也必须有别的方法来整治混乱的现状,要搞就必须根治这个问题。土地储备中心立足于解决企业发展和保障职工利益,即政府通过集中收购土地,经过整理后再统一公开拍卖,这样既能保证企业资金按时到位,又能保证阳光操作;既能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整个城市建设的土地和资金,又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实施。
然而,土地储备中心的建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牵扯到不少权力之争和利益之争,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卢步东始终相信:“只要用心,金石为开。”好几个月的“游说”,卢步东几乎和所有市领导一个一个地沟通过,对部委领导则挨个阐述论理,很多人都有顾虑,担心土地储备中心建立后会引发新的矛盾,否定之词也不少。几个月碰壁的日子,卢步东屡败屡战,心里还是那股子韧劲:“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做,有希望的更要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必须要做。”终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土地储备中心的事被确定下来,并且要求越快越好。
卢步东被任命为筹备小组组长。市财政除了用2000万元人民币注册了中心之后,接下来的事要卢步东全权解决。没人,卢步东就向市政府办公厅、土管局等召集了四五个人;没钱,他就跟银团商议,又是一番艰辛的“游说”,最终得到了银团的支持。人力、资金落实后,中心立即收购了第一块常年抛荒闲置的土地,由土管局整理后公开招标拍卖,结果一举成功。于是,第二块、第三块,中心成长得很顺利,服务也同步提升。除了收购土地,中心实行统一的拆迁,绿化、公建等规划也开始逐一落实,开发商拿到了可以直接开发的土地,省却了前期诸多矛盾周折,特别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做法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此同时,中心也逐渐成为市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一做法不胫而走,迅速在全省范围内铺开。中心成立不到3年,全国500多个城市竞相前来“取经”,杭州成了全国土地储备中心的先进典型。而此时,卢步东又在“经营”城市的其他项目了。
公交车、道路候车亭广告拍卖是又一大举措。现在杭州的公交车条件、设备越来越好,殊不知投入却越来越少,其中的奥妙就是拍卖广告权,平均每辆每8年30万—40万元的回报,相当于可以免费购入一辆较好的公交车,用他的话说,这是“用政府的资源回报市民”。这一做法由他首先引入并在杭州大范围推广,既改善了公交公司的经营状况,也让城市形象和品位大大提升。
卢步东手中类似这样双赢的事情还有很多,城市户外广告、交通整治、绿化、环保、亮灯工程……作为“经营城市”理念的分支,它们和土地储备中心一样,充实了城建资金,改善了城市面貌,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将卢步东一步一步垫到了“城建专家”的高度。
旅游业中重新起跑
从农民到工人,从企业到政府,又回到企业,卢步东的每个身份转换都不是自己选择的,他说也没有能力自己选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在平常的事物中找出不平常。
1999年调到省旅游集团后,面对新领域,卢步东马上调整了思路。当时,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旅游集团原先的很多优势已经失去,下属大部分企业资产少、负债多、经营不规范、业绩不理想,并出现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如何扭亏为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卢步东在酝酿着治业方略。
2000年,卢步东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对81家下属企业进行清产核资,经过详实的调查和分析之后,决定该关的关,该停的停,采取关、停、并、转、租赁、出让几种不同方法理顺了下属企业的资产,一企一策,并运用资本运作方式,盘活了存量,夯实了基础,目前省旅游集团的创利能力已大大提升。
改制从来不是简单的事,在这3年多的改制过程中,卢步东随时面临着难题。旅游集团是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中,从原来的事业编制改为企业编制,很多员工心理上接受不了,刚开始的时候,上访、诉讼非常厉害,同时,大量的裁员直接导致很多职工面临下岗。凭着以前丰富的经验积累,卢步东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得心应手,顺利地化解了矛盾。如今,旅游集团每年效益从几百万增加到了几千万,诚信与日俱增。通过资本运作,一个全新的浙江宾馆将于2005年正式开业……
2003年,卢步东亲自撰写的《关于制定“旅游法”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卢步东对旅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中国要成为旅游强国,旅游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行业却极不规范,诸侯纷争,各自为政,形成不了整体优势。同时,许多旅游项目的盲目开发极大地破坏了旅游生态资源,如再无法律约束、管理,很有可能导致杀鸡取卵。卢步东提出,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当前发展迅速,必须制定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治业”也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子项目。国家旅游局对此已经作出答复,并已着手制定《旅游法》,卢步东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和一直以来的热切关注终于即将成为现实。2004年“两会”期间,卢步东又以《关于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为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提案,提出要保护、开发、利用现代历史建筑,这一观点既有利于保护现代历史建筑,又有利于开发旅游项目,把他的城建和旅游两大“专”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卢步东说,现在和以前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相比,轻松了不少。转身到了旅游业,他也正好利用政协、民建的舞台以及稍微空闲的时间,发表对旅游业关注的声音,同时,也传达对他干了十年的城建工作的留恋。2000年,他主持完成了2000年浙江省社科院和浙江省建设厅3个科研项目的推广工作,“杭州市城市化与住宅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及2000年杭州市科委软科学项目“杭州市城镇体系建设与房地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并于2001年出版了题为《城镇体系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城镇居住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等理论著作。卢步东说,现在走在街上,看到自己规划的道路、楼房,心里就会有一种愉悦感。
“任何地方都有可以学习的东西,积累就是经验,就是财富。”这是卢步东常说的一句话。在农村,他会种菜、养猪、建房、磨豆浆、制榨菜;在工厂,他会电焊、气割、放样、搞宣传。他习惯了在任何环境中苦中作乐,勤奋学习,“先当杂家,后做专家”。这样的性格和心态让他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如海绵般吸取着身边可以学到的任何东西。
卢步东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场景: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对方亲热地握着他的手,说曾经接受过他的帮助,想谢谢他却老碰不上,这样的感觉多好;而如果那个人再问自己是否可以再帮助他,这样的感觉会更好,因为此时,一个人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百姓工程”造就精彩
在杭州道路改造史上,凤起路改造工程是值得记录的一笔:第一次由区政府承担一条道路的改造,第一次以“百姓工程”的原则进行道路改造,第一次在拆迁中提出并实现“本区拆迁户本区安置”的承诺,第一次将旧城改造与企业解困联系起来,在道路改造过程中顺利为企业解困。而凤起路改造工程的“主刀”人,便是卢步东。
当时的卢步东任下城区副区长。从知青到工厂装卸工,卢步东除了有下城区房屋开发公司、下城区拆迁处、计划委的工作经历外,所有关于城建的知识都靠边学、边实践和锻炼获得。虽然曾负责了一些区域性的设施和道路的建设改造,并边学边干地参与完成了庆春路改造工程,但作为将由他独立负责完成的道路改造工程,凤起路对他的意义和压力都是前所未有的。
决定接受这一命令的时候,卢步东颇有“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味道,老同志们用“搞不好会葬身在这条路上”来劝告他,而对于这一点,卢步东又岂能不知?凤起路改造不仅直接关系着当时区里经济发展的走向,而且关系到几千户百姓的日常生活,赞同、反对的眼睛都一齐盯着,如有一丝闪失,丢“官”事小,老百姓生计事大。怎么向广大拆迁户与老百姓交代?政府的形象与信誉难道能毁在自己手上?上马容易下马难,思前想后,卢步东终于决定挑起这副重担,以他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更以他的一腔热血为赌注,“成败就此一博”。决心要靠行动来支撑,每一步都要依靠上下各方支持,卢步东开始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正如预期的那样,困难如一座座大山般耸立,其中资金和拆迁是两大巨礁。十几亿的所需资金,几千户的拆迁户,不拨一分钱,不派一个人,“无米之炊”如何做?路是人走出来的,卢步东从没向区里叫过一声苦。他先向下城区房屋开发公司借了6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开发公司和房管局里借调了十多个人手,在当时的拆迁单位杭州钟厂借了60平方米不到的仓库作为办公室,从规划入手,开始酝酿一场声势浩大的大规模动迁,制定政策、实施方案、资金计划……困难接踵袭来。
资金的筹措无疑首当其冲。凤起路当时的可出售土地只有庆春路总量的1/3,资金缺口非常大。如何用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回报?如何做到资金平衡?卢步东绞尽脑汁一遍遍地算账,一遍遍地寻找平衡点。他召集杭州几乎所有的银行进行游说,最终凭借自己的诚信和人格魅力获得了银行的支持。有了启动资金后,拆迁安置方案成了难题。几千户居民怎么拆?拆了往哪搬?老百姓肯不肯搬、支不支持?如何不损害拆迁户的利益,顺利让他们搬迁、回迁?那种揪心和焦虑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卢步东想到,凤起路的改造应当是为了百姓的利益,他率先提出了“百姓工程”的口号,在杭州一炮打响,尔后,“人民城市人民建,百姓工程为百姓”等相关口号纷纷见诸报端。卢步东公开向拆迁户承诺:下城百姓不离开下城,拆迁户实行本区安置,这等于给他们吃了“定心丸”。
然而这一承诺虽然“顺民心、为民益”,实践的难度却是可想而知,土地和资金不会凭空掉下来。卢步东鼓励大家:“只要用心干,金石为开。”这时,位于建国北路运河边的杭州十大困难厂之一--原杭州市铸造厂正需大笔资金搬迁和安置职工,卢步东当机立断,仅2个小时就与机械局谈妥,买下铸造厂地皮,这样既为铸造厂搬迁解了困,又有了安置房的土地;既搬走了污染源,又做到了让百姓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此举得到了当时中央领导的肯定。卢步东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让房屋开发公司在该厂址垫资建造了安置房,首先让拆迁中的鳏寡孤独家庭搬进新房,接着所有拆迁户顺利入住新房,政府的诺言兑现了。
“这条路就像自己的孩子。”道路建设过程中,卢步东写下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培育了一个个青年骨干。时隔数载,现在卢步东依然对凤起路怀着别样的深情,因为当时付诸了太多的心血。对于这些,他感触颇深:“这都要靠老百姓,靠领导,靠大家。”此后,卢步东和城建开始真正结了缘,火车东站建设、城站广场建设、萧山国际机场建设、城隍阁改造、环城路改造、苕溪和运河治理等等。凤起路改造犹如正式拉开了一个漂亮的序幕,卢步东用一贯的努力和热情,让精彩的篇章接踵而至。
“储备中心”走向全国
在这些精彩的篇章中,“经营城市”概念的率先提出无疑是较为夺目的,其中土地储备中心的建立不仅是对这一先进理念的有效实践,也让杭州成了全国几百个大中城市的学习榜样。作为“始作俑者”,卢步东用“心”培育了土地储备中心,也以其他各种形式丰富了“经营城市”这一概念的内涵。
1997年,卢步东任职杭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其间面对不断膨胀的社会各方面的所需投入,杭州市财政显得较为吃力,有限的财政收入能投到城建上的资金则更是捉襟见肘。城建是卢步东当时的分管内容之一,他觉得身上的担子不轻。如何“开源”?卢步东把眼光瞄准了一个城市最大的资源--土地。他了解了国外出让土地的案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后,一个主意渐渐成型--建立土地储备中心。
当时,杭州的土地出让非常混乱,不少企业、领导热衷于土地买卖,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却不健全,土地卖掉了资金无法到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职工上访、诉讼不断,一些领导甚至因此犯错误。卢步东心里很明白,即使不是土地储备中心这一方式,也必须有别的方法来整治混乱的现状,要搞就必须根治这个问题。土地储备中心立足于解决企业发展和保障职工利益,即政府通过集中收购土地,经过整理后再统一公开拍卖,这样既能保证企业资金按时到位,又能保证阳光操作;既能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整个城市建设的土地和资金,又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建设实施。
然而,土地储备中心的建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牵扯到不少权力之争和利益之争,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卢步东始终相信:“只要用心,金石为开。”好几个月的“游说”,卢步东几乎和所有市领导一个一个地沟通过,对部委领导则挨个阐述论理,很多人都有顾虑,担心土地储备中心建立后会引发新的矛盾,否定之词也不少。几个月碰壁的日子,卢步东屡败屡战,心里还是那股子韧劲:“认准了的事一定要做,有希望的更要做,于国于民有利的事必须要做。”终于,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土地储备中心的事被确定下来,并且要求越快越好。
卢步东被任命为筹备小组组长。市财政除了用2000万元人民币注册了中心之后,接下来的事要卢步东全权解决。没人,卢步东就向市政府办公厅、土管局等召集了四五个人;没钱,他就跟银团商议,又是一番艰辛的“游说”,最终得到了银团的支持。人力、资金落实后,中心立即收购了第一块常年抛荒闲置的土地,由土管局整理后公开招标拍卖,结果一举成功。于是,第二块、第三块,中心成长得很顺利,服务也同步提升。除了收购土地,中心实行统一的拆迁,绿化、公建等规划也开始逐一落实,开发商拿到了可以直接开发的土地,省却了前期诸多矛盾周折,特别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操作,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一做法立即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与此同时,中心也逐渐成为市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一做法不胫而走,迅速在全省范围内铺开。中心成立不到3年,全国500多个城市竞相前来“取经”,杭州成了全国土地储备中心的先进典型。而此时,卢步东又在“经营”城市的其他项目了。
公交车、道路候车亭广告拍卖是又一大举措。现在杭州的公交车条件、设备越来越好,殊不知投入却越来越少,其中的奥妙就是拍卖广告权,平均每辆每8年30万—40万元的回报,相当于可以免费购入一辆较好的公交车,用他的话说,这是“用政府的资源回报市民”。这一做法由他首先引入并在杭州大范围推广,既改善了公交公司的经营状况,也让城市形象和品位大大提升。
卢步东手中类似这样双赢的事情还有很多,城市户外广告、交通整治、绿化、环保、亮灯工程……作为“经营城市”理念的分支,它们和土地储备中心一样,充实了城建资金,改善了城市面貌,使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也将卢步东一步一步垫到了“城建专家”的高度。
旅游业中重新起跑
从农民到工人,从企业到政府,又回到企业,卢步东的每个身份转换都不是自己选择的,他说也没有能力自己选择,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会适应,学会学习,学会在平常的事物中找出不平常。
1999年调到省旅游集团后,面对新领域,卢步东马上调整了思路。当时,旅游业竞争日益激烈,旅游集团原先的很多优势已经失去,下属大部分企业资产少、负债多、经营不规范、业绩不理想,并出现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如何扭亏为盈?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卢步东在酝酿着治业方略。
2000年,卢步东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改制。对81家下属企业进行清产核资,经过详实的调查和分析之后,决定该关的关,该停的停,采取关、停、并、转、租赁、出让几种不同方法理顺了下属企业的资产,一企一策,并运用资本运作方式,盘活了存量,夯实了基础,目前省旅游集团的创利能力已大大提升。
改制从来不是简单的事,在这3年多的改制过程中,卢步东随时面临着难题。旅游集团是传统的国有企业,改制中,从原来的事业编制改为企业编制,很多员工心理上接受不了,刚开始的时候,上访、诉讼非常厉害,同时,大量的裁员直接导致很多职工面临下岗。凭着以前丰富的经验积累,卢步东把这些问题解决得得心应手,顺利地化解了矛盾。如今,旅游集团每年效益从几百万增加到了几千万,诚信与日俱增。通过资本运作,一个全新的浙江宾馆将于2005年正式开业……
2003年,卢步东亲自撰写的《关于制定“旅游法”的建议》被全国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卢步东对旅游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中国要成为旅游强国,旅游行业要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当前,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行业却极不规范,诸侯纷争,各自为政,形成不了整体优势。同时,许多旅游项目的盲目开发极大地破坏了旅游生态资源,如再无法律约束、管理,很有可能导致杀鸡取卵。卢步东提出,中国旅游资源丰富,当前发展迅速,必须制定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治业”也是“依法治国”的一个子项目。国家旅游局对此已经作出答复,并已着手制定《旅游法》,卢步东近一年的调查研究和一直以来的热切关注终于即将成为现实。2004年“两会”期间,卢步东又以《关于现代历史建筑保护》为题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提案,提出要保护、开发、利用现代历史建筑,这一观点既有利于保护现代历史建筑,又有利于开发旅游项目,把他的城建和旅游两大“专”有效地结合了起来。
卢步东说,现在和以前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工作量相比,轻松了不少。转身到了旅游业,他也正好利用政协、民建的舞台以及稍微空闲的时间,发表对旅游业关注的声音,同时,也传达对他干了十年的城建工作的留恋。2000年,他主持完成了2000年浙江省社科院和浙江省建设厅3个科研项目的推广工作,“杭州市城市化与住宅产业发展政策研究”以及2000年杭州市科委软科学项目“杭州市城镇体系建设与房地产业发展政策研究”,并于2001年出版了题为《城镇体系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城镇居住区综合管理模式研究》等理论著作。卢步东说,现在走在街上,看到自己规划的道路、楼房,心里就会有一种愉悦感。
“任何地方都有可以学习的东西,积累就是经验,就是财富。”这是卢步东常说的一句话。在农村,他会种菜、养猪、建房、磨豆浆、制榨菜;在工厂,他会电焊、气割、放样、搞宣传。他习惯了在任何环境中苦中作乐,勤奋学习,“先当杂家,后做专家”。这样的性格和心态让他在每一个人生阶段都如海绵般吸取着身边可以学到的任何东西。
卢步东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个场景:路上碰到一个陌生人,对方亲热地握着他的手,说曾经接受过他的帮助,想谢谢他却老碰不上,这样的感觉多好;而如果那个人再问自己是否可以再帮助他,这样的感觉会更好,因为此时,一个人的价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