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理论与研究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理论与研究
实施七大载体工程搞好基层组织建设
发布时间:2009-11-23 18:46:20
  |  
作者: 马梅芝
    2004年6月12日,民建第八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对新时期如何适应时代发展和多党合作的要求,探索开创我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我会组织建设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纲领性文件。随后,6月26日,浙江省民建第六届常务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民建浙江省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为贯彻以上两个文件精神,结合衢州实际,围绕文件要求提出的把支部建设成为“自我教育的学校,团结互助的集体,参政议政的桥梁,培养人才的基地”的目标,我会提出实施七大载体工程,逐步将基层组织建设推向新水平。
     1、优化基层组织设置。
    基层组织的设置如何适应新时期会员结构变化的新要求,是摆在我们各级地方组织,特别是市级民建组织面前的新课题。民建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下发后,我们认真学习,领会精神,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基础组织设置优化工作。
     ①强化了地方区域支部构建。
    成立了龙游县和巨化两个总支部,设立了柯城、衢江两个区支部。已积极筹备,努力争取支持,准备在柯城、衢江分别设立三个小组,在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江山市设立支部。
    ②探索设立异地支部。
    在民建浙江省委会和中共衢州市委统战部的支持下,成立了跨地区的杭州支部,适应了新时期人员流动性较强的特点,方便了一批户籍,人事关系在衢州,而工作在杭州的会员参加组织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③坚持支部设置灵活多样。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民建支部设置以单位支部为主的框框,向综合性设置方向发展,支部编排统一以阿拉伯数字为序。
    目前共有18个支部(238名会员),除极少数按单位划分外,有的按行业划分,有的按地区划分,有的按年龄划分,还有的按有利于互帮互助划分。一般每个支部成员10人以上。在基层组织的管理方面,有的实行直属管理,有的实行属地化管理。
    2、强调配好“班长”。
    1984年10月,我市正式成立民建衢州市委会。22年的经验表明,支部建设的关键在于选好“支部主任”。新时期,我们改变了过去支部主任单由民选产生的办法,采取民主推荐支部主任候选人与组织考察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这样既能保证人员素质,又能增强支部主任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同时还有利于得到支部主任所在单位的支持。这样的一种操作也得到了市委统战部的充分肯定与支持,这便有利于将会内培养人才与中共党组织培养人才有机套接。
    在支部主任的培养考察上,我们始终坚持:热心本会工作第一,做好本职工作第二,并且两者有机结合。根据党派支部建设的特点,注重在党派工作实践中发现、培养和使用。
    3、夯实制度建设基础。
    随着我会各级领导由“领袖型”向集体领导型转变,制度建设对各级地方组织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对基层组织也不例外。我会基层组织普遍建立的制度主要有:
    ①建立支部活动的日常工作制度。
    要求每个支部建立支部会议制度,支委工作职责,支部活动考勤制度,会费收缴和财务公开制度等,使基层组织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②支委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工作制度。
    ③建立“四个必访”制度。
    支部对会员“重大节假日必访、住院必访、离退休人员生日必访、遇特殊困难必访”。所需经费由市委会统一列支。
    ④坚持市委委员联系支部、支部委员联系会员制度。
    对困难较多的支部,都由市委会主委、副主委亲自联系,重在帮助协调解决问题,要求各市委委员一年两次以上到所联系支部参加活动,倾听意见和建议。
    ⑤坚持组织发展制度。
    要求每个支部按照组织发展“三为主”的原则,每年至少推荐一名优秀后备会员进行跟踪联系,积极做好组织发展工作。
    ⑥建立困难会员补助制度。
    市委会每年从经费中拨出一定的资金成立困难会员补助金,补助因下岗失业、生病遭灾致贫的会员,帮助困难会员度过难关。
    4、创建学习型支部。
    民建中央提出,自身建设中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在实践中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新时期在自身建设中虽然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但最突出的是会员成分的复杂化和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带给我们的挑战。为此,结合新时期中共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我们提出了创建学习型支部的载体建设工作。要求每个支部每年至少组织6次以上的学习,并且结合学习,要求每个会员撰写学习体会,以学习园地等形式进行交流活动,此举受到了省、市统战部领导和中共衢州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以支部推荐为基础,每年选派骨干会员积极参加省、市社会主义学院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多形式的开展学习培训活动。2004年11月,我们邀请了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彭镇秋到衢州作了参政党建设的讲座,反响良好。2005年,我们邀请了省民建名誉主委程炜来衢作了会章、会史讲座,邀请了市委统战部领导作了中央5号文件的学习辅导讲座,丰富了支部学习内容和形式,提高了学习效果。
    5、营造争先创优氛围。
    评先创优是中共各级党委、政府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传统的经典的工作方法。2004年以来,我们将这种工作方法全面引入到民建支部建设中,事实表明,效果良好。
    我市民建支部考核分五个大类11个子项目进行,以百分制计算考核,坚持日常考核与半年、年终定期考核相结合,年底根据考核得分,经主委会研究,评定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评出优秀会员若干名,在市委全会上进行通报表彰,并且将评定结果与支部经费补助、骨干会员考察使用有机结合。通过考核有力推动了各支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各项工作,支部间形成了争先创优氛围,在2005年庆祝民建成立60周年活动中,龙游总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支部,有3个支部被评为省级先进支部。
    6、创新活动方式。
    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亟待改进,是新时期市级民建组织面临的又一突出问题。一些基层组织习惯于过去政治学习式的活动方式,往往是读读报纸、学学文件,或是聚会就餐,搞搞联谊活动,主要是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这种质量不高的活动,影响了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04年以来,我们以换届为契机,新一届市委会明确提出,各基层组织要大力创新活动方式,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
    ①实施“企业家素质工程”。
    2002年12月,民建八大提出要着力建设两支队伍,一支是以企业经营管理者为核心的队伍,另一支是专家学者队伍。之后,企业经营管理者代表人士加入我会的明显增多。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家会员最迫切的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水平。为此,市委会会同联系部门——市经委一起实施“企业家素质工程”,凡会员企业家参加国内各类培训的由市财政支付50%培训费,另外50%培训费允许企业税前列支。同时,在2004年下半年组建了市民建企业委员会,委员会积极组织会员企业家参加民建中央举办的“中国风险投资论坛”和“非公经济论坛”,大家反映,每一次参加都收获颇丰。现在,许多会外的企业家都很羡慕,到处打听能否吸收他们参加。
     ②结合本会特色,开展多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
    在基层组织的鼓励下,会员企业家江海林创办了希望小学和敬老院;会员徐金伟举办了衢州市首届青年创业周活动;会员蒋文标举办了多期家电维修免费培训班;会员叶孙轩经常举办中草约知识讲座;会员龚泽球编辑了《食疗与保健》一书,该书得到会内外一致的好评;会员吴金英为赤柯山村128位老人购买了医疗保险。东南亚海啸发生的第二天,各支部就主动组织会员到市委会捐款5190元,成为衢州市第一家向红十字会捐款的单位,同时,各个支部经常组织送医、送法下乡、扶贫帮困等活动。
     ③以支部为单位组织社会调研活动。
    结合参政议政,龙游总支、市直机关二支部等多个支部,定期组织会员参加社情民意调研活动。下农村、进工厂、到学校等地广泛进行调研,这样既能了解社情民意,又能切身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而更加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心。
    ④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活动。
    成思危主席曾讲,今后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财富的差距,二是知识的差距。为了增长见识,每个支部每年都千方百计组织会员外出考察或为会员外出考察提供机会。先后组织会员到海南、厦门、舟山、宁波、温州、上海等地学习考察,既学习了先进经验,又加强了相互间的了解与沟通。
    ⑤开展支部结对联谊活动。
    如省先进支部市直机关二支部去年了解到巨化支部因支部主任辞去本职工作到河南“下海”而造成支部活动开展一时有困难后,主动结对,与巨化支部开展联合活动,受到了巨化会员的欢迎。平时,各支部间也经常横向联合开展联谊活动,活动的氛围由此得到迅速形成。
    ⑥组织好节庆活动。
    过好每一个祥和的节庆,是中华优良传统,也是每一个会员的愿望所在。为此对每一个节庆,各支部都精心准备活动载体。如老人节组织“重阳游”,三八节组织召开女会员座谈会,春节为特困会员送温暖等,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为广大会员找到了亲如一家的感觉。
    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的拓展,不仅提升了会的影响力,更为发现、培养人才提供了途径,我们的许多骨干会员都是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中被发现才能和得到锻炼的。
    7、善于“借力发展”。
    面对我国入世和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背景,2002年,中共衢州市委提出了衢州经济社会实施“借力发展”的发展战略,使衢州经济这几年得以跨越式发展。2004年,民建中央提出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后,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民主党派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才能得到快速加强?参照中共衢州市委的经验,我们提出了,要善于“借力发展”。
    ①借统战部联系党派之力,大力做好基层组织后备骨干培养工作。
    2004年以来,在全市六个党派中,民建率先确定定期召开各县(市、区)、各有关单位统战部长座谈会,沟通汇报民建组织发展工作,争取部长们的支持,以使我会新成员的发展确保质量和数量。2004年至今,我会新发展会员30人。目前,我会拥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2人,数量位居各党派前茅。
    ②借政府部门之力,大力做好基层组织参政议政工作。
    我市民建与市经委、市外经贸局为对口联系部门,除了与这两个部门联系外,市委会还与政府多个部门主动联系,鼓励各基层组织围绕某一专题与有关部门开展联合调研活动,使我会的提案、调研报告质量普遍较高。2004年以来提出的“衢江航道整治工程”、“深化山海协作的建议”被省委、省政府采纳。《降低工业能源,提高我市工业经济效益》列为全市唯一的团体重点提案,《重视农村垃圾处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等3篇被评为优秀提案。
    ③借会员所在单位中共党组之力,为基层支部活动提供大力支持。
    如医药支部所在单位衢州市医药有限公司党委对医药支部的学习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不仅在时间上给他们提供方便,还为他们提供会议地点。2005年,在民建成立60周年之际,衢州市医药有限公司还赞助了医药支部5000元活动经费。
    ④借骨干会员一身兼双职之力,为基层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在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几乎没有专职的会务干部,这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建设的“软肋”,可在我们看来,它也是优势。它的优势就在于,正因为都是兼职的,那就正好可以引导骨干会员发挥一身兼双职的优势,为民建奉献、尽力。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效果很好。如我们的一些会员可以利用本职岗位的优势,为组织开展活动提供场所,交通工具和必要的经费等,也可以用本职岗位营造的影响力去吸引高素质的新成员加入。这样的一种“劣势”变“优势”后,使得基层组织开展工作的条件、环境大为改善。
     总之,2004年以来按照民建中央和浙江省委会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结合衢州实际,近两年来,我们在基层组织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有些已正在逐步开展。我们希望,通过启动以上“七大载体”工程,逐步地将我市基层组织建设推向一个新水平。以适应新时期参政党自身建设的要求。 
                                                                  (作者系民建衢州市委会主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