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企业就业三难、五举措问题辩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1-03-01 11:21:11
|
作者: 齐育华
残疾人就业是解决生活出路的好办法,既激发了自强自立的本能,又为家庭提供了经济保障。然而为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就业,国家制定颁布了《残疾人就业条例》、省里出台了《就业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必须按1.5%的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否则按要求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为鼓励企业安置一定比例的残疾人,还给予了企业先征后返的税收(定额)政策。应该说,残疾人就业的政策环境是非常好的。但在今年民工荒的情况下,残疾人就业仍不尽如人意,就业三难现象、采取措施不力问题还依然存在。对此,本人进行初浅的辩证分析,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一、就业三难问题
由于残疾人自身的残疾,在功能上有所缺失,工作岗位安排有难度,这是客观现实问题。但从了解情况看,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企业就业对残疾人歧视的现象将越来越少。造成三难的问题,主要还是主观上的原因,经分析,以下表现尤为突出。
一是观念有偏差。观念是人的一种意识表现,只要认识上偏离了,行为就不可能规范。纵观近几年残疾人的就业观,其一,依赖政策优待观念强。没有把自己的残疾和政策的优惠有机的联系起来,只认为自己是残疾人,政府应该优待,企业必须照顾。只要企业岗位安排不适,易冒反常心理,有的没有做几天就跳槽,搞的企业很无奈。其二,爱岗敬业精神较缺乏。他们到企业就业后,有的以残买残,不求思进,爱挑工作时间短,劳动强度低的工作,怕脏、怕累、怕烦,在工作条件和精神生活上比健全人挑剔得多,普遍缺乏学业务、懂技术、要成材的思想,是企业职工中极不稳定的人群,给企业管理带来不便。其三,与人交流渠道欠畅通。在福利企业中招收的各类残疾人较多,由于语言、视力、行动的不便,对人的交流客观上有困难。但这类人群由于长期没有心理的疏导,耐心的引导,社会情况了解不多,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并且有时还会出现结帮打架事件,擅自离开岗位等,组织性、纪律性较差。
二是技术不适应。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轻度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越来越少,由于企业内部和社会培训残疾人技能的机构不多,再加之残疾人自身文化程度低,求进意志薄弱,残疾人技能培训困难重重,残疾人到企业就业技术不适应的问题将越来越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既要保证企业招收足够的残疾人就业,又要使他们在企业安心工作,这就对我们做残疾人工作的机构和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值得今后思考与研究。
三是工资待遇低。工资是劳动报酬,对残疾人的劳动所得应与健全人有所区别,一般不能按工或按件计酬,企业按照《就业条例》等规定,应予以残疾人更多的照顾和优待,否则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免缴残保金就失去意义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未必做到这一点,企业只讲究效益和成本,比较忽视残疾人的基本劳动保障,在工作岗位安排、劳动所得、福利待遇等方面,照顾不够明显,有的甚至国家规定的五个方面的社会保障手续都不予以办理。残疾人在法律规定享受的基本保障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从而使残疾人工作不安心,到处反映问题,这也是致使残疾人跳槽的原因之一。
二、采取五种举措
针对前面残疾人在企业就业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总结教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努力创造良好的扶残助残社会环境。
一是教育引导。残疾人是社会的一员,残疾是社会问题,而不是本人和家庭问题,为做好残疾人工作,党和政府、社会都有共同的责任。面对这一弱势群体存在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责任的意识上去解决问题。残疾人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引起的,而是我们长期关注不够,重视不多所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解决残疾人的就业已是迫在眉睫、时不可待的时刻了,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劝导方式,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以残疾人英雄模范、创业能力的典型事例,启发和激励他们自强、自立,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完善自我,并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成为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是技能培训。人没有一技之长,就是更好的就业环境也无法适从,俗话说得好“天下无绝人之路”,针对残疾人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劳动技能提高,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要有两点论的思想。其一是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残疾人工作机构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残疾人的特点,开设分门别类的培训课程,由政府买单,残疾人免费培训,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开办一些立竿见影、效果明显、学以致用、残疾人自身无能为力学到知识的培训班。让他们通过短期、长期、阶段的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是残疾人要善于刻苦学习。政府举办培训班仅是外部条件,而最为关键的还是要主观努力。残疾人要以先进为榜样,要静得下、耐得住,能在寂寞中求学、在寂寞中成才,时代的发展像江水涛涛,后浪推前浪,只能你去迎合社会,不可能社会来适应你,只有把这些关系处理好,政府和个人的位置才能找准,残疾人的技能培训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提高待遇。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近些年还有个口头禅“待遇留人”,这些话说的非常有道理,人活着既要讲奉献,又要讲享受,否则不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祈求,其实待遇是一种良好的享受载体,谁的生活都不能离开它,不仅在单位存在这个问题,在家庭、在社会同样存在不同意义的待遇问题。为此待遇实际也是个地位问题,必须引起人与人(包括单位法人)之间关系处理中的注意,不然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残疾人在企业就业的各项劳动生活待遇政策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必须依法对待,照章办理。企业的效益应在发展生产、降低耗能上下功夫,决不能在劳动成本上动更多的脑筋,否则民工荒的问题将越演越烈。
四是政策扶持。残疾人的就业和其他群体就业不一样,应该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残疾人就业。特别是在残疾人技能缺乏,在企业就业难的前提下,就更要考察这一问题。据目前了解,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还仅停留在农村种养业基地及培训、个体劳动创业及其他专业性的培训上,对到企业就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多。为了激发更多的残疾人到企业就业,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更好地实现残疾人和企业的双赢目标,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应进一步研究在企业就业的扶持政策。例如岗前培训,在企业中技能提高与企业合作培训,在企业中自学成才的奖励,获得专业学习证书和中级以上职称的补助,企业职工家庭困难的慰问,家庭成员就业、就读的扶持等,可视地方财力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将有力调动和激发残疾人到企业就业的积极性,并可望就业数量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高,为残疾人就业开创出一条新路子。
五是因人施管。残疾人在企业就业,他们的表现如何,安心工作与否,管理工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了企业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和企业领导管理能力。为什么在民工荒的情况下,有些企业稳坐钓鱼台、不愁人员走,这其中没有别的懊妙,就是企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氛围不是靠一时造就的,而是长期的积累,不断的完善,在具体工作中逐步形成的。为此,企业要讲究文化,要注重人文关怀,以多形式的节日、厂庆、团拜、访问、春游等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激励载体,让广大员工参与、享受,从中得到提高和收获,他们对企业就会有责任感和自信心。那么对残疾人这一群体,就要更加无微不至的关怀,多理解他们的疾苦和生活的不便,组织特殊的活动方式,让他们感受关爱,倍增信心,珍惜自己,关心企业。只有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稳定人心,发展好企业。
一、就业三难问题
由于残疾人自身的残疾,在功能上有所缺失,工作岗位安排有难度,这是客观现实问题。但从了解情况看,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企业就业对残疾人歧视的现象将越来越少。造成三难的问题,主要还是主观上的原因,经分析,以下表现尤为突出。
一是观念有偏差。观念是人的一种意识表现,只要认识上偏离了,行为就不可能规范。纵观近几年残疾人的就业观,其一,依赖政策优待观念强。没有把自己的残疾和政策的优惠有机的联系起来,只认为自己是残疾人,政府应该优待,企业必须照顾。只要企业岗位安排不适,易冒反常心理,有的没有做几天就跳槽,搞的企业很无奈。其二,爱岗敬业精神较缺乏。他们到企业就业后,有的以残买残,不求思进,爱挑工作时间短,劳动强度低的工作,怕脏、怕累、怕烦,在工作条件和精神生活上比健全人挑剔得多,普遍缺乏学业务、懂技术、要成材的思想,是企业职工中极不稳定的人群,给企业管理带来不便。其三,与人交流渠道欠畅通。在福利企业中招收的各类残疾人较多,由于语言、视力、行动的不便,对人的交流客观上有困难。但这类人群由于长期没有心理的疏导,耐心的引导,社会情况了解不多,一旦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很容易产生对立情绪,并且有时还会出现结帮打架事件,擅自离开岗位等,组织性、纪律性较差。
二是技术不适应。随着工业企业的发展,技术含量不断提升,轻度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越来越少,由于企业内部和社会培训残疾人技能的机构不多,再加之残疾人自身文化程度低,求进意志薄弱,残疾人技能培训困难重重,残疾人到企业就业技术不适应的问题将越来越大。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既要保证企业招收足够的残疾人就业,又要使他们在企业安心工作,这就对我们做残疾人工作的机构和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值得今后思考与研究。
三是工资待遇低。工资是劳动报酬,对残疾人的劳动所得应与健全人有所区别,一般不能按工或按件计酬,企业按照《就业条例》等规定,应予以残疾人更多的照顾和优待,否则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免缴残保金就失去意义了。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企业未必做到这一点,企业只讲究效益和成本,比较忽视残疾人的基本劳动保障,在工作岗位安排、劳动所得、福利待遇等方面,照顾不够明显,有的甚至国家规定的五个方面的社会保障手续都不予以办理。残疾人在法律规定享受的基本保障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从而使残疾人工作不安心,到处反映问题,这也是致使残疾人跳槽的原因之一。
二、采取五种举措
针对前面残疾人在企业就业存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总结教训,因势利导,有的放矢,重点突破,为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努力创造良好的扶残助残社会环境。
一是教育引导。残疾人是社会的一员,残疾是社会问题,而不是本人和家庭问题,为做好残疾人工作,党和政府、社会都有共同的责任。面对这一弱势群体存在的社会问题,我们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责任的意识上去解决问题。残疾人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所引起的,而是我们长期关注不够,重视不多所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解决残疾人的就业已是迫在眉睫、时不可待的时刻了,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劝导方式,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以残疾人英雄模范、创业能力的典型事例,启发和激励他们自强、自立,勇于克服困难,善于完善自我,并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成为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是技能培训。人没有一技之长,就是更好的就业环境也无法适从,俗话说得好“天下无绝人之路”,针对残疾人的群体,对于他们的劳动技能提高,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要有两点论的思想。其一是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残疾人工作机构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残疾人的特点,开设分门别类的培训课程,由政府买单,残疾人免费培训,特别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更需要开办一些立竿见影、效果明显、学以致用、残疾人自身无能为力学到知识的培训班。让他们通过短期、长期、阶段的培训,掌握一定的现代科技知识,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是残疾人要善于刻苦学习。政府举办培训班仅是外部条件,而最为关键的还是要主观努力。残疾人要以先进为榜样,要静得下、耐得住,能在寂寞中求学、在寂寞中成才,时代的发展像江水涛涛,后浪推前浪,只能你去迎合社会,不可能社会来适应你,只有把这些关系处理好,政府和个人的位置才能找准,残疾人的技能培训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是提高待遇。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近些年还有个口头禅“待遇留人”,这些话说的非常有道理,人活着既要讲奉献,又要讲享受,否则不能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祈求,其实待遇是一种良好的享受载体,谁的生活都不能离开它,不仅在单位存在这个问题,在家庭、在社会同样存在不同意义的待遇问题。为此待遇实际也是个地位问题,必须引起人与人(包括单位法人)之间关系处理中的注意,不然会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残疾人在企业就业的各项劳动生活待遇政策法律均有明确的规定,企业必须依法对待,照章办理。企业的效益应在发展生产、降低耗能上下功夫,决不能在劳动成本上动更多的脑筋,否则民工荒的问题将越演越烈。
四是政策扶持。残疾人的就业和其他群体就业不一样,应该制定更多的优惠政策扶持残疾人就业。特别是在残疾人技能缺乏,在企业就业难的前提下,就更要考察这一问题。据目前了解,残疾人就业扶持政策还仅停留在农村种养业基地及培训、个体劳动创业及其他专业性的培训上,对到企业就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够多。为了激发更多的残疾人到企业就业,按照法律相关规定,更好地实现残疾人和企业的双赢目标,我们在新的形势下,应进一步研究在企业就业的扶持政策。例如岗前培训,在企业中技能提高与企业合作培训,在企业中自学成才的奖励,获得专业学习证书和中级以上职称的补助,企业职工家庭困难的慰问,家庭成员就业、就读的扶持等,可视地方财力情况,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将有力调动和激发残疾人到企业就业的积极性,并可望就业数量从量的扩展到质的提高,为残疾人就业开创出一条新路子。
五是因人施管。残疾人在企业就业,他们的表现如何,安心工作与否,管理工作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了企业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和企业领导管理能力。为什么在民工荒的情况下,有些企业稳坐钓鱼台、不愁人员走,这其中没有别的懊妙,就是企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一氛围不是靠一时造就的,而是长期的积累,不断的完善,在具体工作中逐步形成的。为此,企业要讲究文化,要注重人文关怀,以多形式的节日、厂庆、团拜、访问、春游等活动,设计丰富多彩的激励载体,让广大员工参与、享受,从中得到提高和收获,他们对企业就会有责任感和自信心。那么对残疾人这一群体,就要更加无微不至的关怀,多理解他们的疾苦和生活的不便,组织特殊的活动方式,让他们感受关爱,倍增信心,珍惜自己,关心企业。只有人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才能稳定人心,发展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