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理论与研究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理论与研究
关于新时代职业教育引入“师徒制”的思考
——基于“蓝桥风月”品牌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25 15:52:02
  |  
作者: 江 亮
        1.绪论
“师徒制”是指在职业活动中,学徒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习得职业技能的教育方式。其在我国由来已久,可追溯至奴隶社会时期,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为传授方式,通过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贯穿于手工艺、艺术、中医教育等行业,是中国传统行业典型的技艺传承方式。如今,互联网普遍引用于各行各业,资源共享已纳入社会运转机制,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变革,以传统手工业为基础建立的“师徒制”难以适应现代制造业、手工业、农业等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要增加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师徒制”示范点,以培养技术技能过硬的人才梯队。为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将以“师徒制”作为阐述工匠精神的切入点,分析“师徒制”在“工匠精神”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并通过“蓝桥风月”品牌开发的经验与启示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现代“师徒制”提供重要的经验参照。
    2.“师徒制”的历史沿革及其特征
    1.1民国前的传统“师徒制”
   “师徒制”历史悠久,据部分学者考证,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师徒制”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社会,并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这一时期的“师徒制”大致呈现以下的特点:一是,学徒一般是熟人推荐,有严格的拜师礼;二是,教育效率不高,教育周期长,一般在5年以上;三是,以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授方式,强调实践教学;四是,师父与学徒之间存在一种不平等的雇佣关系,雇主以师父身份向学徒传授技艺,学徒为雇主提供劳动服务,酬劳少,合法权利无法受到保护。
    1917年,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黄炎培先生改良清政府的实业教育,渐变到职业教育,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坚守“做学合一”的原则,强调学以致用。中华职业教育学校章程规定在教学形式上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师资上,主张聘请理论与实践经验并重的人为教师,“师徒制”在职业教育中初现形态。
    1.2建国后的半工半读
新中国成立后,“师徒制”得到了全面改造,其雇佣关系中的不平等因素得到改善,以保障学徒的基本权益。1957年出台的相关规定中,明确表示:学徒由所在单位按月发放生活补贴;师徒之间应订立合同,写明学习期限、内容、待遇、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在学徒期内,师徒之间应该发扬尊师爱徒和互助合作的精神。195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刘少奇同志提出我国要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教员邀请工厂中的资深员工,另外再请一些专职教师,工学结合,培养文化程度高,技术水平硬的技术工。半工半读把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它改变了学校教育脱离生产、脱离实际,避免了学生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适应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要求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
    1.3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师徒制”
改革开放后,人力资源紧缺,“师徒制”重新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81年5月,国家劳动总局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学徒培训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在一定时期内,学徒培训仍是培训新技术工人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改革的推进,兴办了大量中专、技工学校和职业高中,企业用人思路也发生了调整,采用“先毕业,后招工”的模式,以收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为主要招收的员工,使“师徒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已经不复存在。而且,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学校教育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师徒制”在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和规范性上都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现代“师徒制”逐渐走进职业教育,成为职业教育中一种教育模式。这种“师徒制”非单一地存在于学校或者企业,而是以校企双向合作,建立多层面的师徒人际互动关系,注重产教融合,明显地解决了传统“师徒制”中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效果评价等方面的不足。
    3.“师徒制”于“工匠精神”的价值解读
    “工匠精神”,古已有之,比如“尊师重教”“知行合一”“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等说的都是“工匠精神”。然,欲兴“工匠精神”,则必行师徒制。“师徒制”是我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尤其是在匠人行业,在“工匠精神”的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1尊师重教,发扬师道传统
    中国历来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在师徒关系中被广泛提及,言外之意就是师父不仅仅教授技术,还要传递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也折射出师徒间犹如父子的师徒关系,师父不仅会在工作上帮助徒弟,也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和关心。传统的师徒制以“拜师礼”确定正式的师徒关系,中国拜师习俗的形成主要受儒家传授学术的规制影响,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收徒的做法并由其演化而来,是传统师徒制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拜师礼看重的也是一种仪式感,其具体程序,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的讲究,一般分为三步:一是拜祖师,二是拜师父,三是师父训话。师徒关系一次建立起类似父与子的拟亲缘关系,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师徒间的“黏性”。
    由吴天明执导的电影《百鸟朝凤》以上世纪80年代两代唢呐人的传承为描述对象,电影中没有宏大的拜师仪式,但仍有意识地展现了唢呐技艺传承的基本环节,从游天鸣拜师的叩头礼,到焦家班出演之前的众师徒相聚,再到相对正规的传声仪式,坚守继承者“人品”应当高于“艺品”,唢呐离口不离手的师门继承传统,这种对心性和品格的看重又何尝不是整个匠心世界的精神传统?
    由此,不禁想起笔者在2011年正式拜毛照显先生和曹国镛先生为师的场景。拜师仪式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杭州市上城区政府的见证下举行,从拜酒神,到迎请师父入座行跪拜礼和奉茶礼,再到宣读承诺书发表誓词,最后由毛照显先生向笔者提出要求——“要始终对你酿的酒心存敬畏”“酒不会变,变得只是人心;人心不坏,酒就坏不了”。多年来,无论在蓝桥风月酒的生产过程中和培养公司人才的过程中,笔者始终虔诚地传授着师父的训诫,把师门的精神、情怀不断传递下去。
    嗜之欲笃,技巧欲工。所以,拜师礼,不是走过场,它不但是对弟子的棒喝,在学艺过程中,要尊师重教;也是对师父的提醒,要明其理,精其技,更重要的是传其道。现在的职业教育中恰恰少了那么一道仪式,少了对职业的敬畏感和使命感,也许在重新发现并找到这些意义时,就能寻回“工匠精神”和师道尊严!
    3.2知行合一,释放匠人隐性知识
    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师父的任务,绝不仅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是要传递给你一种“道”,传的“道”,也叫做匠心,或者工匠精神。所以很多老匠人择一事,钟一生,并非他们不会感到无聊,而是他们在修炼技艺中的“道”。至于“道”为何物,很难解释清楚,笔者在此将“受业”理解为教授显性知识,即可以通过学习、模仿和记忆学到的知识;将“传道”理解为传授隐性知识,即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积累经验才能领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也是为人、品德的授受。
    2010年,正值“蓝桥风月”酒冬季酿造投料阶段,在前发酵需要对每缸酒进行“开耙”,“开耙”是酿好酒的关键技术,需要起码十几年的经验积累才能独当一面。“开耙”一般都在下半夜进行,笔者与师父就会守在酒缸边,一会用手指试试温度,一会侧耳聆听发酵声音,是否连续快速?并不间断的观察酒泛起的酒花的大小,手把手的感受什么温度什么声音,酒花多大时,才能给予“开耙”供给氧气,能够更充分发酵,达到酒体醇正饱满。以“开耙”为例,在“蓝桥风月”酒的酿造过程中,所有酒温、发酵声音、酒花大小等感官性判断,是不能通过标准化来规定其具体数值的,观感也因人而异,因此,只有在反复的实践中树立自身的“直觉”意识建立正确的直观感受是顺利“开耙”关键,从而保障“蓝桥风月”酒的酒精度控制在16%vol,低酒精度不易上头;总糖量控制在64g/L-85g/L,总酸量控制在6g/L,使糖酸比适中,在口感上易生津产生愉悦感;氨基甲酸乙酯(EC)的含量大大低于传统黄酒,达到日本清酒≤0.1mg/L的标准。
    中医教育是中国典型的以师徒传承为教授技艺的中国传统行业,是中国特有的医学成就,以直觉为基础的“望闻问切”法则是中医行医的精髓所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众托认为:“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说,中医不仅包含很多可说可写的显性知识,还包含大量来源于实践经验,以及医生的创造性、灵感、顿悟等高级心理活动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因此,中医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知识的传播和创新的问题,其中隐性知识的作用极为关键。”中医大夫经常说病人的“气色不好”,这里包含多种潜在因素,是否能全面指出气色不好的具体指标呢?把脉的时候,对脉象的各种描述,如“滑脉”被描述为“如珠走盘”,又可否给出具体的脉象标准呢?这些都只能靠直觉来判断。此外,中医的许多概念和症状更多地从功能性着眼,只能借用比喻和象征来表达,都带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化,稍有不慎就是一次医学事故。所以中医的传承仅靠课堂讲授是不行的,需要师徒传承的方式。在长期跟师父学习的过程中,徒弟只有通过观察细节、密切接触,潜移默化,培养和运用“直觉”,体会、学习到师父的思维方式和看病本领。
    综上,“隐性知识”的有效传播是“工匠精神”在师徒制中发扬光大的关键性因素。在学校可以通过课堂、实验、情景模拟、实习来学习和传播知识,但对于像酿酒、中医等靠实践与领悟为重的行业在校学习的成果远不及师带徒制度所创造的成果。
    3.3精益求精,追求高标准作业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表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也因此被纳入了新时期“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正如老子所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工匠精神”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师徒制”实际上就是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最好的培养模式,通过师徒间一对一、手把手的传帮带,在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并以师徒的相互磋商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法。反观学校教育,今天的大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多少能合理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除了考试需要,学生们恐怕很难得到第二个跟课堂知识价值相关的有效的反馈。
    山西汾酒是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与黄酒的酿造工艺不同,黄酒注重各环节温度的把控,而白酒注重的是曲的制取。在中国白酒界有句老话儿:“曲是酒之骨,人是曲之魂”。原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制曲车间大师傅,培曲高级技师——霍永健先生现身说法,分享了其在做学徒的时候,让他印象最深的,是师父在传授制曲工艺的过程中,近乎苛刻的要求。在练习摆曲的过程中,师父就在一旁看着,一言不发,只要摆不好,哪怕只有几厘米微不起眼的差错,二话不说就给推倒重新摆。汾酒厂里,摆曲的要求是“摆成一条龙”。霍永健曾有好几次因为摆曲不整齐,挑曲不认真,翻完的曲被师傅一把推倒。而重新摆起的曲块又因为毫厘之差,再一次被师傅推倒,霍永健内心也感到十分委屈。此时师傅也看出了他的心事,告诉他一个口诀——“操作要领掌握好,练好功夫质量高”,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师父的严格教育和手把手的传授下,霍永健也从一个普通的学徒工人,走上了一个制曲师父的位置,成为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
    自古“严师出高徒”,在现今的大工业时代,“手把手”的技艺传承方式逐渐退却。学校教育大多照本宣科,学生以目的性为重成为了职业教育证书体制下名副其实的“本本”族,即使是考试也以“60分万岁”为常态追求,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渐行渐远。
    3.4推陈出新,青出于蓝胜于蓝
    《论语•述而》有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孔子的徒弟向孔子学习,而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同样需要向自己的弟子、家人、亲戚朋友学习。在师父与徒弟朝夕相处,互相学习的环境下,有助于增进彼此的了解,从而转化双方的专长和知识技艺为自身独特优势,并将多个优势进行了组合开发,形成组合优势。
    “蓝桥风月”品牌的开发过程中,继承和创新酿造工艺就是推陈出新的过程。一方面,传承师父留存下来的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另一方面依据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断改良传统工艺不合理及滞后的部分。师父毛照显先生系中国黄酒学会第一任会长,他的一生都以黄酒的发展为己任,不仅在黄酒酿造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经验,还长期关注黄酒行业的科技进步与产业创新,专注黄酒文化的挖掘研究和宣传推广,致力于黄酒产品的功能研究与健康论证。笔者则曾是国有制酒厂的一名酿酒师,并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微生物工程专业和香港理工大学品质管理专业,在与师父的长时间相处中,毛照显先生引导笔者发展自身优势,将其丰富的黄酒酿造工艺加之笔者的专业优势,创新开发了具有花香和营养保健功能的“蓝桥风月”红曲黄酒。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继承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博采传统工艺之长。落缸时以根霉拌饭搭窝,喂饭时以红曲冲缸,以期在干酒酿造时,糖化和发酵更加彻底,使酒的口感更加清爽纯粹。第二,优化传统工艺。摒弃传统绍兴黄酒“三浆四水,麦曲冲缸,焦糖调色”的工艺,在成品灌装时采用70℃的低温灭菌和急冷工艺,大幅降低灭菌强度,使酒醪中的尿素生成量大为减少。第三,加入花香酿造工艺。在遵循古法还原南宋时期的花香酿造的基础上,通过现代技术,发明花香萃取技术加以创新。
    这样漫长的过程,使得“蓝桥风月”与绍兴酒区别开来,若将绍兴加饭酒比作黄酒中的牡丹,那么“蓝桥风月”便是“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山间小梅。诚如毛照显先生所说:“我为振兴黄酒事业后继有人而欣喜;也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蓝桥风月’感动;更为终将到来的黄酒事业的‘山花烂漫’而充满希冀。”在“推陈”的基础上,改良传统工艺,注重个性化转化,这样的创新能力是匠人智慧和灵感的集中体现,也是工匠精神的灵魂所在。毛照显先生经常说,师徒本无太大差别,师父是站着的徒弟,徒弟是坐着的师父,师徒在共同的对话中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有所成长。
    社会学研究发现人才确实可以辈出的,一个相当的社会环境对个体成长至关重要。师徒制自然衍生的同一主题、同种语言,同行业的“小社会学习环境”才是弥足珍贵的东西,这也能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小社会学习环境”可以创造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有效环境。
    4.新时代职业教育引入“师徒制”的思考与建议
    4.1校企合作层面分析
    传统“师徒制”多应用于作坊及行会认定的旧式技术教育模式,其优势在于切身性、实践性,弊端在于其主观性和封闭性。而现代“师徒制”打破了传统“师徒制”的封闭性和主观性,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加以研究分析:
    4.1.1强化学校、企业双主体地位,加强企业参与度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开展现代师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现代师徒制建设过程中,必须积极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形成与现代师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总结起来,就是要强化教育教学中校企两方的双主体地位,保证企业的深度参与。
    因此要积极加强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推动试点院校根据合作企业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制招生与招工方案,拟定招生范围,改革考核方式、内容和录取办法,并将试点院校的相关招生计划纳入学校年度招生计划进行统一管理。在招生环节中提升企业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提振企业参与现代师徒制的积极性,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尽早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轨迹,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多可见的保障及承诺。
    此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现代师徒制试点的核心内容,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有选择的在部分条件较为成熟、适合的专业开展试点,与合作企业根据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设计实施教学、开展教学研究等,确保企业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持续、稳定、深度的参与进来。
    4.1.2突出现代性特点
    要正确把握现代师徒制,必须首先了解师徒制。工业革命出现之前,师徒制是各类传统技术发展传承的主要形式,在老匠人的传帮带过程中,学习技术的精髓,实现对工匠精神的继承。现代师徒制的雏形诞生于欧洲,受到瑞典、德国等老牌制造业强国的普遍重视。如德国现代师徒制的特点是开展普遍,制度规范,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师徒制参与率高达91%。学员一般每周在企业里接受3至4天的实践教育,在职业学校里接受1至2天的理论教育。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相辅相成、不偏不废,相互促进,是德国现代师徒制成功的关键因素,值得借鉴学习。
    互联网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的今天,师徒都应培养互联网思维,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APP、小程序等终端设备打破时空限制,有效整合互联网资源,跨时间、跨空间的电子指导形式应时而生。从长远来看,现代师徒制要突出“现代”特色,应着眼于满足中国制造迈向工业2.0时代征途中对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要在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与现代企业经管理念的深度融合上做文章。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整合校企资源,在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上找到最佳平衡点,才能有助于实现多方共赢,使其真正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有益补充。
    4.1.3强化现代师徒制度建设,健全激励制度
    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现代师徒制度,健全激励制度是实行现代“师徒制”的必然举措。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实践现代师徒制的重要保障。现代职业教育中师徒制的“徒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工人,而是校企合作下工学结合的产物。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将是师徒制成败的关键。
    学校和企业可参考方太集团企业内部“师徒制”,根据专业特点共同制定《管理条例》。方太以“老技术员工”为企业的重要财富,为把他们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追求极致的精神传承下去,特别建立了师徒体系,让老匠人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一对一”指导新员工尽快的掌握工作要领,如此源源不断的从内部培养匠人。如果这个还较为笼统,那么方太内部出台的《工匠管理制度》则更具操作意义,从普通职工到技工再到工匠的阶梯式成长和职业规划,以及能享受的待遇均形成固定的制度。
    同时,方太为健全激励制度面向13000名员工推行“全员身股”,在方太工作满两年的员工自动享有身股,股份多少与职位挂钩,这解决了员工如何成为股东的问题,研发部作为公司的核心部门离职率更低。赢得“方太工匠”称号可拿1000元奖金。之后,每个月增加700元补贴,并且从一线职工升为班组长,在此之后,有更强管理能力的可以转管理岗位,管理能力欠缺的可继续在原岗位精研并享受多重优厚待遇,包括奖金补贴、住宿条件、持股系数等等。总之,用制度和匠心来鼓励人人重视品质。
    4.1.4完善“个性化”管理
    现代师徒制实践成败的关键之一,在于师父与学徒之间的个性化转化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习得了课堂教育中难以获得的不可言传的、具体的知识。很多时候,师傅对于学生已经不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职业精神、价值观、人生观上的引路人。在德国这样的保存了大量的传统观念、严谨与服从的精神的社会,师徒制可以在师生严守本分中得到良好的实践。但在我国传统师徒制已基本消解,“师生之间的本分在哪里”成为了一个需要重新界定和明确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现代师徒制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对师徒的权责,以及彼此之间的相处之道,给出更为细致和明确的规范,由此保证师徒双方的良性互动和交流。
    4.2从社会环境层面分析
    4.2.1推进顶层设计,加强职业资格认证
    学徒在出师后在取得职业资格证和社会认可方面需要完善统一的顶层设计,即国家通过统一的法律法规,明确其法律效力,当然统一完善的顶层设计更适用于现代“师徒制”的管理。以19世纪的德国为例,当时除了建立和扶持一大批技术学校开展技术教育外,德国还变革了职业认证制度,并从法律的高度确立和保障了技术教育的顺利开展。1849年,普鲁士修订职业条例,规定共建考试、师父考试和学徒修业年限。1885年符腾堡实行商业学徒结业考试,1892年德国药商工所实行学徒结业考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职业教育举行国家考试,使全国的职业培训标准统一,有效地制止有关机构滥发文凭,提高职工培训的质量。对于我国而言,除了要加强现行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和执法力度外,要特别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提高职业资格水准和职业荣誉感。
    当今职业教育就是要对所学职业抱有一份敬畏之心,心怀虔诚和感恩,尊师重教,因此,需要恢复并改良拜师仪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增强师徒传承的仪式感,建立人格平等的师徒关系,增强师徒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
    4.2.2推进社会大环境的改造,加强产权保护
    立足社会大环境,继承并发展“师徒制”。首先,继承传统“师徒制”的优势所在,注重“一对一”的言传身教,在动手实践中感悟技艺、提高技能、养育工匠精神。其次,针对传统技艺传习“传内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等排他性和单一性问题,加强知识产权、技术专利的保护工作,通过运用法律、制度等形式对技艺进行专利注册,最大程度的保护实践成果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再次,抢救性保护那些濒临失传断代危险的民间手工业技艺,通过影像、走访、录音等形式保全匠人技艺的相关资料。加强对诸如“老字号”、“百年老店”等一些传统手工业的那些靠“口传心授”“心领神会”等才能领会的“诀窍”“心法”的“解码”工作,在注重知识技术产业保护的同时,“打开黑洞”提高工匠技艺传习的效率,扩大他们的市场影响力和辐射力。
    “蓝桥风月”品牌红曲黄酒在开发和生产中坚持将每年销售收入的5%投入技术研发,因此特别注重品牌的知识产权和专利的保护和申请。这样做的回报是,“蓝桥风月”在技术积累上的硕果得以体现。截至2018年6月,“蓝桥风月”一款产品身上就集结了20余项国家专利,10余项为发明专利,始终牢牢掌握着花香酿造酒的核心技术,其数量和质量在酒类行业中遥遥领先;在荣誉上,被选为“嫦娥二号”唯一指定庆功酒,并囊括多项酒类行业大奖和礼品类行业大奖。同时,“蓝桥风月”作为南宋时期的品牌,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现正在申请“中华老字号”的进程中,并将申请花香酿造工艺非遗传承人纳入发展计划。
    5.结语
    中国传统的“师徒制”在历经千百年的洗礼后,正以全新的姿态参与到现代职业教育的事业中。“师徒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发展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历史使命,而是学校、企业、社会共同的责任,以市场需求、技术发展、文化传承为导向的,为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现代“师徒制”较传统“师徒制”,更充分地整合了企业与社会资源,让教育资源进一步地被市场这一先进的资源配置方式所调整,并加入政策、法规等宏观调控手段,使职业教育良性地、动态地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应然追求。
    (本文获2018年度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优秀结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