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理论与研究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理论与研究
职业教育与工匠精神的培育
——以慈溪市中等职业教育为例
发布时间:2019-02-25 16:08:17
  |  
作者: 任央君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同时又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十八大首次把工匠精神写进了报告,十九大进一步要求“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需要政府的积极倡导,其氛围的形成需要全社会达成共识,而其孕育与萌芽则需要学校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合理组织、正确引导和积极养成。
    职业学校作为办学机构,其对专业技术工人的培养和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主要通过办学模式、专业建设和教育管理的不断创新和优化来实现。慈溪是浙江东北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县级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处于全国百强县前列。个私企业发达,占经济总量的96%。技术工人基本来自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中涌现了不少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级技术工人,有的还成为了生产经营管理者、组织者。
    一、工匠精神及其内涵
    1.什么是工匠
    在传统意义上,工匠是指具有专门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其基本特征是手艺精巧。随着现代加工工艺、加工技术和加工设备的不断发展,对工匠的理解不断深化,工匠一般是指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等,在现代企业组织管理过程中,工匠还可以包括坚持品质优先、有匠心精神的生产经营组织者和管理者,因此,工匠精神的内涵也随之扩大。
    2.工匠精神的内涵
    北京大学董志勇认为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守正创新。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张祺午在考察了日本、德国的经验后认为工匠精神的精髓:在目标层面是制造与创造的高度融合;在实践层面是创业与创新的高度融合;在价值层面是至精与至善的高度融合;在心理层面是心性与心态的高度融合;在经验层面是隐形与显性的高度融合;在策略层面是共赢与共生的高度融合;在传承上是师道与术道的高度融合;在培养层面是学场与工场的高度融合。
    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指劳动者专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技能的发展空间,包括技术的推广、改良,这就需要劳动者具有专业的技能、创造性的思维和不断探索的意志,它包括专业性、职业性和人文性三个方面。因此孕育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也要从提升专业技能、规范职业标准、培养职业情怀等方面来落实。
    二、慈溪市中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
    1.专业设置符合产业发展导向
    改革开放后慈溪实施了工业立市、科教强市等发展战略,社会经济发展走上了快速道,经济总量大幅增长,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形成了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被誉为家电之都、轴承王国、轻纺基地、模具之乡、打火机世界等。慈溪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同频共振。8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期,慈溪职高相继开设了机械电器、轴承制造、模具等专业;城镇化和互联网的兴起,行知职高开设了建筑、信息技术等专业;汽车时代的来临,锦堂职高开设了汽修专业;网购的快速发展,周巷职高开设了物流专业,等等,专业设置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深度契合经济发展趋势。其中创办于1986年的慈溪职高机电部先后开设了电子电气专业班、机械电器班、轴承制造专业班、机电专业班、电工专业班等,现该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业。仅1990机电班毕业的学生中70%仍在从事相关行业,成了这一领域的高级技术工人,有近35%的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开设于1995年的锦堂职高汽修专业,其毕业生基本覆盖了本地汽修、营销等市场环节,不少优秀的毕业生还把影响力扩大到华东地区。市域内5所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时能错位开设,并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导向,前瞻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实现了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深度契合。
    2.在实战中培养工匠型名师
    教育的主导者是教师,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要求的是技能精湛、有学术涵养的“双师型”教师。慈溪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全国技能大赛、课程改革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优秀教学团队,培养工匠型名师。近10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总计获得64金、60银、29铜的好成绩,在全国县市区排名中名列前茅(2014年获金数与广东省持平,2016比福建省多1枚)。通过技能大赛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未来的工匠,锻炼了一批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工匠型师资,更是培育了一批品牌型学科和专业。如锦堂职高的汽修专业近10年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21金11银4铜的成绩,获奖率100%,金牌总数位列全国前茅,被全国职业院校和汽修行业称为“锦堂传奇”。十年大赛既奠定了该校的专业基础,更塑造了一支精、尖、优、强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有10人被授予宁波市优秀指导教师,2人被授予慈溪市“功勋教练”,1人被授予慈溪市“优秀教练”,其专业带头人陆松波在2017年被破格评为正教授级教师。慈溪职高的机电专业一直是优势学科、重点学科,20多年来先后被认定为浙江省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示范基地、宁波市机电专业特色学校,并被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国防科工委等六部委联合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现该专业有宁波市名师1人,宁波市学科骨干(优秀“双师型”)教师7人,宁波市技术能手、宁波市教坛新秀8人。
    3.办学模式力促工匠养成
    工匠的养成在培养层面是学场与工场的高度融合,工匠的技艺传承依赖于教师(师傅)的现场授受,教学相长,工学合一,教师(师傅)与学生(学徒)之间、工场与学场之间就会构成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慈溪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建设实训基地,目前5校共有省级实训基地8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为学生的在校实训提供了保障。各校还创新开办订单式办学,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近些年,教育主办单位积极鼓励各校实行开放式办学,实现“校企互进、嵌入融合”,共组建了7个职教集团,与149家市内外企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有11个专业的1531名学生参与了现代学徒制培养,现代学徒制的推行,大大提高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和中级工获证率,据2017年统计数据,5所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了99%,中级工获证率达75%以上。
    4.精细管理助推匠心涵养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仅停留在实践的层面、创新的层面,更有心理的层面,是心性与心态的高度统一,是工匠对技术、管理和产品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追求。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这种精神的孕育主要来自教学过程和实践过程的精细化的管理,也来自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慈溪职高始终以培养“心智与职业技能”俱全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7S规范化管理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倡导“一平米…好习惯”养成教育,从细节入手,内化行为习惯,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杭州湾职校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了“爱国、爱家、爱集体、爱自己的101个细节”,大孝爱国、中孝爱集体、小孝爱自己,列出了学生应该遵守或者注意的101个生活细节,引导学生“各美其美”,最后达到“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7S规范化管理、德育生活化,精细化的过程管理,对中职学生心性的培育,对未来工匠精神的涵养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职业教育如何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
    新的时代,新的需求,新的矛盾。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中职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的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发展问题:办学机制不活,在人才引进、社会服务等方面还受到许多制约;校企合作没有政策和资金的保障,难以深度融合;现行的教师考核、分配等不能体现工作绩效。政府对工匠典型的宣传不足,技能工的待遇过低,社会对职业教育仍持有偏见等等,以上这些都是中职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的瓶颈,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难题。 
    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
    十九大报告指出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职业教育中的立德树人就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的学生。“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要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在公共学科课程体系中深化德育教育。要加强典型工匠宣传,以成功工匠案例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同时,完美的人文品格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和灵魂,要大力推行人文教育,以塑造完整的“人”而非单向度的、工具化的“匠”为出发点,涵育人对价值道德的终极关怀,对做事的完美追求和心灵的沉潜宁静。要以持续发展为目标,夯实文化基础,以人文教育多学科知识的交汇贯通,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人文教育来铸匠魂、育匠心、造匠韵,塑造完整健全的人。
    2.以工匠成长为根本,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本课题通过对13位慈溪籍工匠成长个案的追踪分析,发现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即是对所从事行业的一种自发的兴趣和自主的追求,由此而来的是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清晰规划,和为了实现这一规划所作出的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兴趣、规划、坚持是工匠成长的基础。“匠心,主要来自于内心,来自于对作品近乎完美的追求,和在追求过程中锤炼而成的独特的意志品格和专注于一的良好心态”,工匠的养成需要对自身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和长期坚持。职业教育中尤其是中职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匠心孕育的第一步。在充分掌握学生的职业兴趣、爱好、特长的前提下,认真分析其性格、能力、特点和内外部环境因素,结合所学专业及知识技能结构,以帮助实现个人发展成就最大化为目的,作出行之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
    3.实行开放式办学,推动产教研融合发展
    实行开放式办学,实现与政府、产业、行业、企业的对接,提高学生与前沿学科理论的接触。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规范化的企业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等,由校企共同主导人才培养,以技能传授为主,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转化和专业技能的获得。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资格证书的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工匠精神的培育。开展工匠进校园活动,引进大师工作室,提供学生与工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以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统筹教育和产业资源。完善校企合作长效工作机制,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基地、产教研融合基地,推动产教研融合发展。
    4.以持续发展为动力,实现教育的品牌化发展。
高起点布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及未来人才需求,积极引进与本地新兴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打造全国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和具有品牌优势的省一流中职学校。努力构建中高职衔接融通体系,以3+2、五年一贯制等模式,开设构建中高职教育“直通车”。依托落地高校开展联合招生,构筑起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通过单考单招或拔尖人才免试入学模式,给更多学生提供进入高一级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探索发展股份制、联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社会力量办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加强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引进的博士后工作站的联系,发挥高端工匠对本地工匠精神的引领作用,共同促进职业教育的品牌化发展。 
    (本文获2018年度民建中央第三届“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