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理论与研究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理论与研究
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茶文化人才培养分析
发布时间:2019-02-25 16:10:49
  |  
作者: 张春丽
    一、“工匠精神”对高职院校茶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导意义
    1、“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神内核。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之后,李克强总理也曾多次提及并强调,“工匠精神”之于“中国制造”的重要意义。相较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是以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导向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专业的、技能型的人才,培育在职业过程中“自我认知、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工匠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天然使命。
    2、“工匠精神”是茶产业专业人才培养转型升级的需要。
    茶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我国目前茶产业的发展正在面临转型升级,仅仅以农产品或商品的身份出现,已经与时代和市场发展不匹配了。我国的茶产业需要“精神”和“文化”的注入,更需要创新和多元化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才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未来,能够对整个茶产业链“茶园种植—茶园采摘—茶叶加工—茶叶包装--茶叶销售—茶汤审评—茶汤冲泡—茶汤品鉴—新茶饮研发--茶饮感悟”,或对整个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如茶产品加工、茶产品包装和组合设计、茶汤冲泡、茶空间的设计、茶事艺文的赏析、新茶饮研发等等,有充分理解和感悟的茶人;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其中的技术环节,并能理解其中蕴含的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进而通过自己的理解将其上升至美学的高度,用语言或茶氛围的营造,表达出来,能够引领茶客的茶人;才是满足未来行业企业需求的茶人,而这也恰恰是“工匠精神”在茶文化人才中的具体表现。
    二、高职院校茶文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相对年轻的专业和有些浮躁的风气是目前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一方面,就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本身而言,与近几年茶产业的复兴紧密相连,从开设的时间角度来讲并不算多长,尚属于高职教育中的新兴专业。因此,在培养高技能茶文化人才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茶文化专业本身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材建设、实习实训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困惑和问题。
    另一方面,随着茶产业的逐渐兴起,各种茶馆、茶企纷纷涌现,对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这同时导致茶行业、企业的人才流失率相对较高,学生对茶企业的忠诚度欠佳,能够三、五年潜心做事的太少;同时,各种茶文化赛事纷纷举行,这迅速的推动了茶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相对有急功近利嫌疑的茶文化人才速成模式的大背景,很容易导致学习茶文化的学生在职业预期、职业规划方面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利于务实求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2、人才培养模式中“工匠精神”突显不够。
    “工匠精神”强调在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将自己全身心投入进去,在人与器、人与物之间建立良好的相关关系,从而在职业过程中通过相互间的了解、认可和理解,达到热爱、懂得和审美的高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认同、自我超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落实在踏踏实实的某项技术技能,或者某个系列的技术技能,其针对性是非常强的。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茶文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普遍缺乏与“工匠精神”相匹配的针对性;在校教授内容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企业对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参与程度由于时间、资金、人力等原因,也远远不够。这就导致大部分高职院校茶文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大而全、培养层次也不清晰、就业岗位也不够明确、学生的自我定位也相对模糊,“工匠精神”难以体现和突显。
    3、师资队伍建设中“工匠精神”提升不足。
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具备“职业性、专业性”又要具备“科学性、学术性”,面临如职称审评、比赛竞争、日常教学、评估验收、学生管理、社会服务、学术研究等诸多的事务性和专业性的工作,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沉心于某一领域,教师是“工匠之师”,没有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何来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另一方面,对高职教师而言“工匠精神”不仅仅是教育领域本身,更是指能够沉心于某种特定职业、某种特定技艺的“工匠精神”,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学历水平、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普遍提升很大,而侧重某种职业和技艺的“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提升明显不足。
    4、课程体系设置中“工匠精神”融入不多。
“工匠精神”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属于高校思政类课程范畴,但同时“工匠精神”立足于专业的职业技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这属于高校的专业课程范畴,两者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目前高职院校茶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简要概括为:思政类课程、专业课程、延伸类课程这几大块。但是,现状是思政等公共选修类课程的内容与专业课程关联性较为欠缺;而专业类课程又往往集中强调技术、技能的培训,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渗透和关照往往无暇顾及。
    三、高职院校“工匠型”茶文化人才培养策略
    茶的“精神”和“文化”属性,决定了茶产品的呈现方式、呈现效果与相关的“茶人”有着莫大的联系,茶人对产品的理解决定了“她”最终的呈现状态以及带给人们的感受。因此,未来的茶人一定是具备“工匠精神”的茶人。
    1、强化和提升“工匠之师”的“工匠精神”。
    根据具体院校的情况、具体专业的情况适当减轻茶文化专业教师的日常性事务以及科研压力,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钻研茶文化职业技艺,提升茶文化职业能力;适当增加茶文化专业教师参加茶文化培训的机会;坚持组织茶文化专业教学研讨会,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以老、中、青相结合方式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茶文化社会实践和茶行业企业挂职,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茶文化专业教师自身职业精神。“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作为教授茶文化学生的教师,更应该从自身做起,不断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拥有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更要将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转化为日常的行为准则,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2、以“工匠精神”为导向进行茶文化专业教学改革。
    首先,结合“茶文化”专业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茶行业企业的不同岗位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不同岗位、不同企业类型“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其细化和分解,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考核等一系列教学环节,将“工匠精神”的理念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调整“课程融合”“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培育兼具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工匠型茶人。
    其次,立足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改革思政类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明白作为未来的接班人,只有成为具备“工匠精神”的茶人,才有能力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达到“文化自信”。
    3、以“工匠精神”为核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的受众是全体学生,且不具有功利性的属性,作为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学生有着莫大的影响。在校园文化中丰富和突显“工匠精神”,能够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工匠精神”的物化方面以学生的教室、食堂、宿舍、校园环境等为着力点,让学生看到不同身份的人如教学楼打扫的阿姨、食堂打饭的阿姨、宿舍管理员、学校后勤人员等,都在尽自己的努力,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在精神层面,可以通过观看“大国工匠”纪录片、设置“工匠精神”宣传栏;举办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作品展、辩论赛、班会、演讲赛、文艺演出、邀请企业文化进校园等诸多形式,来体现和突显“工匠精神”。
    4、通过校企合作强化茶文化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
    首先,“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形成一般以这样的序列来展开:第一阶段,通过吸引、体验、满足达到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自我认知;第二阶段,立足于不断的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参与重大茶事活动、获得高级别茶事比赛奖项、得到职业晋升等多种形式,建立自我与职业之间的良好关系,获得职业自豪感,在职业过程中达到自我欣赏;第三阶段,学生在茶文化职业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内化,慢慢养成精益求精和追求完美的态度,行成不断创新的能力,最终具备“工匠精神”,实现自我超越。这三阶段的进行和实施无一不是建立在实践、实战的基础上的,因此,校企合作是培养茶文化人才“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
    其次,校企联合培养、校企订单培养、校企委托培养以及校企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都是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工匠精神”的培育同样强调整个教学过程,从新生入学开始,企业就应该积极的参与和进入培养过程,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茶企业参与始业教育。邀请行业企业人士来校讲座,或校内老师带领学生去企业考察,行业企业人士指导学生参观,帮助学生了解茶企业的经营范围、运营方式、岗位设置、人事制度、培训制度、职业发展、企业文化等。这属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第一阶段。
    2)茶行业企业人士来校上课或进行专题讲座。茶行业企业人士参与相关岗位课程的课程教学,带来最新的行业发展要求和发展理念。如参与类似《茶文化》《茶会活动策划》《茶艺》《茶空间设计》《茶汤品鉴》《茶叶审评》《茶事艺文》《茶文化摄影》《创新茶饮制作》等的课程教学或带来类似主题的主题讲座。既能帮助学生理清岗位职责和岗位能力要求,又能帮助学生把握行业企业最新发展动态,进而有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这是对“工匠精神”培育第一阶段的深化。
    3)引入行业企业资源,指导学生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一方面,学生可以在课堂实践情境模拟、周末茶事活动兼职以及学期茶文化综合实训等实践方式中通过拉赞助、邀请茶企业设立展位、代为展示茶企业形象和产品等具体的活动来深切体验和感知专业和职业;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参与行业企业的大型茶事活动,以杭州为例,如参与径山茶圣节、清河坊民间茶会、杭州南宋茶文化节、全民饮茶日、国际茶文化博览会、以及其他涉茶企业和社区的茶事活动等等。学生通过在真实茶文化项目的学习、实战中,迅速有效的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这属于第二阶段。
    4)行业企业人士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级别和各种项目的茶文化技能大赛。随着茶产业的复兴步伐的加快和国家的大力提倡,每年全国各地的各种茶文化赛事、赛项层出不穷,有高校系列的,如,各省份和全国高职院校茶文化职业技能大赛、各省份和全国本科院校茶文化职业技能大赛;也有相对侧重茶行业职业系列的,如,全国茶艺师职业技能大赛、评茶员职业技能大赛、华巨臣茗星茶艺师大赛、最美茶艺师职业电视大赛,以及十分综合的中华茶奥会等等,校内外导师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不管是否获得优异奖项,这都对学生职业自豪感的形成有极大的好处。这属于第二阶段的深化和内化阶段。
    5)行业企业人士指导学生创业。学生自身已经建立了与专业和职业的良好关系,能够积极努力的要求进步、不断创新,成长为茶企业的形象代言人,或凭借茶行业企业的平台代表中国进行国际间的茶文化交流,这已经可以说是进入了“工匠精神”培育的第三阶段。而自主创业是新时期背景下人才成长和促进产业融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茶文化专业的同学在职业过程中,通过校内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士的指导,成立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成为助力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力量,这属于“工匠精神”培育的第三阶段。
至此,学生已经基本成长为一个具备“工匠精神”的茶人。
    (本文获2018年度民建中央第三届“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学术研讨优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