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理论与研究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理论与研究
多渠道拓宽民建后备干部培养途径
——以舟山为例
发布时间:2019-02-25 16:35:53
  |  
作者: 刘 娜 王军安 鲍中南 沈东波 洪 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民主党派组织体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尤其是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一个参政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关系到民主党派的未来。
    民建舟山市工委自成立以来,克服起步晚、基础差、基数小等困难,始终重视会员队伍建设,尤其是后备干部的培养历练。通过组织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高端论坛,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并撰写建议意见、开展民主监督、参加协商会议、以“思源工程”为载体积极开展“思源扶贫”“思源敬老”“思源助学”等多种尝试,鼓励会员积极参与各类活动提升自身素质能力,从中选拔、考察优秀会员并积极推荐进入地方政府后备干部队伍序列。

    一、民建舟山市工委干部队伍状况
    中国民主建国会舟山市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舟山市工委)于2017年7月31日成立,下辖2个支部(定海、普陀)、1个组(新城),截至2018年6月会员人数56人,平均年龄43.46岁。其中经济界会员38人,占全体会员总数的69.09%;大专以上学历52人占94.55%(其中博士5人,硕士11人);中级职称21人占38.18%,高级职称11人占20%(其中正高职称2人);政府机关公务员6人(其中正县处级干部1人,正科级干部2人),科研院所8人。会员中担任市七届人大代表3人(其中常委1人),市七届政协委员7人(其中常委2人),省政协委员1人,县区政协委员3人。
    二、民建舟山市工委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舟山市工委在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受组织发展局限,后备干部储备不足
      一是受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原则和新会员来源渠道的局限,民建舟山市工委后备干部的储备不足。在我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以重点分工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的基本方针指导下,作为“城市规模小、人口基数少、经济体量不大”的舟山市,可选会员对象范围狭窄,严重影响后备干部储备。同时由于舟山市工委成立时间短,会员基数小,新会员发展按每年5%的发展比例,发展数量非常少,也大大缩减了后备干部的可选择范围。
    二是部分领导统战意识薄弱,影响了民建对优秀人才的吸收。在个别单位特别是一些企业,由于主要领导对我国的政党制度和党的统战方针政策缺乏了解,认为民主党派的组织活动与共产党的组织活动不能对等,员工参加党派活动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一些会员需要请事假甚至顶着扣除工资奖金风险参加党派活动,既影响了会员参加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也间接影响了部分优秀的党外人士加入民建组织的热情。
    三是民建会员政治锻炼机会和行政阅历少,参政议政能力不足。舟山市工委政府机关公务员仅6人,企业会员受身份限制,多岗位锻炼的机会少,行政阅历普遍不够广泛,缺乏行政工作经验,在组织部和统战部门开展干部选拔工作过程中,民建会员明显处于劣势。
    (二)锻炼途径方式单一,后备干部培养乏力
    一是理论学习培训形式单一,效果不够理想。目前,民建舟山市工委组织的理论学习形式主要有专题学习会、支部(组)学习会、读书会、理论研究会、主题演讲比赛等,看上去形式多样但基本仅限于上传下达以及对知识的普及,学习的深度不够;培训方面,主要是积极选派会员参加市委统战部、民建省委会等组织的各类培训班,但培训时间也比较短,学习的系统性不强。
    二是基层组织会员参加岗位挂职锻炼、换岗交流的机会少。随着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推进,民建舟山市工委的各基层组织都安排了对口联系企事业单位,为基层会员学习交流锻炼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但在实际运作中,民建基层组织会员到对口单位行政挂职锻炼、换岗交流的机会不多,缺乏计划性和针对性,特别是企业与行政事业机关单位的岗位职责不同,难以对接和落实,需要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制度化。
    (三)培养缺乏梯队建设,后备干部断层严重
    一是后备干部推荐力度不够,存在“备”“用”脱节现象。在后备干部选拔和任用环节上,组织部和统战部把民主党派成员与中共干部适用相同的标准,由于民建会员受客观和自身素质主观因素的限制,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现有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民建基层支部和市工委推荐产生;二是由统战部帮助共同推荐;三是由统战部负责推荐。实践中存在民建基层组织选拔推荐的后备干部人选得不到组织部门认可的状况,造成会内“备”而不用的现象,影响了民建基层组织对选拔后备干部的积极性以及后备干部本身的热情和上进心。
    二是由于会员面广分散且本职工作繁忙,参加学习培训、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专项调研等党派活动时间上难以保证,活动开展困难,后备干部人选缺乏能力锻炼的机会,新老会员“传帮带”机制没有真正建立。
    三、主动发展、有效作为,夯实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基础
后备干部队伍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党派的生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关系到参政党建设,必须高度重视,科学谋划。针对舟山市工委的实际,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以求主动发展,有效作为。
    (一)加强“初心”教育,强化会员参政议政观念
    70年前的西柏坡李家庄实现了协商建国的“大统战”,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下,全国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受邀奔赴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共商建国大计,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如今,“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已成为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共同心声。加强“初心”教育,增强会员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是党派建设的第一关——政治关。
    1、在全体会员层面开展会史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如编印学习资料、组织系统沙龙、邀请老会员介绍自身经历等,系统学习党派的宗旨、历史以及与中共合作过程,宣传优秀代表人物以及党派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贡献等,增强会员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舟山市工委组织全体会员赴嘉兴南湖、施复亮故居开展“不忘初心”主题教育活动就是很好的尝试。
    2、充分认识参政议政的重要性。参政议政是衡量民主党派政治价值、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准,要在全员“初心”教育的基础上,强化会员的责任意识和主动参与意识,有意识地营造会员人人关注参政议政、积极献言献策的良好氛围,为后备干部创造展现才能的机会。
    (二)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年轻会员能力锻炼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会员的实践锻炼机会,提升后备干部的协调沟通能力,增强后备干部的基层凝聚力。
    1、建立培训制度,增加后备干部参加高层次学习培训机会。通过学习教育引导后备干部树立“爱国、民主、建设、团结、创新、奉献”的民建共同价值理念,让后备干部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研讨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在各类比赛较量中学习他人之长。
    2、尝试建立会员组织、参与党派活动贡献积分制。作为党派成员,响应党派号召、积极参加党派活动、为党派的成长奉献自己的力量,是应尽责任。但是在实践中,往往因为这些很难统计,在选拔干部、选拔人才时容易更多着眼于学历、职称、职务等可以有“硬杠子”衡量的部分,忽略了难以量化的热情、激情和热心,某种程度上也损伤了部分热心党派事业的会员积极性。同时,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也更能体现会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而这些都是作为后备干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可以尝试会员的贡献积分制,将会员参加党派活动、为党派活动出谋划策提供建议、组织协调基层组织活动、物色推荐新会员人选等量化,作为后备干部选拔的考量指标之一。
    3、搭建各种平台,为后备干部提供锻炼成长机会。能力的展现,平台非常重要。首先,后备干部的选拔离不开会员的认同和认可,要打破论资排辈的观念,让年轻会员参与会内基层组织的管理及领导工作,增加年轻后备干部与会员的接触沟通,对后备干部参政议政的量化考核等都是很有效的会内平台。其次,要树立“推荐使用也是培养”的观念,对优秀的后备干部,除及时在党派内部安排外,还要抓住各种时机,积极、主动、适时地向外推荐,积极为后备干部的成长铺台阶、搭舞台、压担子。如推荐优秀后备干部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政府部门挂职等,使后备干部通过担任社会工作、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能力。
    (三)依托“传帮带”,架构后备干部及人才梯队
    “传帮带”是一种经过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民主党派成员分散的特点决定了“传帮带”在党派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中具有更为凸显的作用。
    1、尝试“导师制”。“师傅带徒弟”是较为快捷的培养方法。实践中,老会员在政治把握、社会热点、参政议政角度、组织协调沟通等方面具有毋庸置疑的优势,由老会员牵头,帮助年轻会员抓住热点问题、把握政治方向、选准调研课题,在实际工作中传授经验。
    2、加强团队合作。以“支部联谊”“青年沙龙”“结对子”等形式,加强会员间的交流合作。以共同的专业、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关注等共性,打破基层组织的划分,成立各种临时性合作伙伴性质的团队,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完成调研课题、参政议政等任务,在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可以相互交叉的团队,并从中发现人才。
    3、强化能力培养。可以通过让后备干部担任基层组织领导、各专门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等,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按梯队有层次地培养后备干部。但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强化监督管理,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合理的后备干部进退机制。
    (四)谋求多方合力,共建党派后备干部队伍
队伍建设尤其是后备干部队伍及梯队的建设不是党派一方可以完成的,需要统战部、组织部、会员个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1、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在中共党委统一领导下,做好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推荐工作。主动接轨组织部、统战部,汇报会内对后备干部人选(苗子)的选拔情况,尽早进入组织部、统战部的视野并争取获得最大支持和帮助,将后备干部人选的培养、锻炼纳入党委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体框架内。
    2、多渠道吸纳优秀人才与严把入会关并重。根据舟山市工委的情况,积极与组织部、统战部沟通协调,争取适当放宽新会员发展比例(省内调剂),多行业、多渠道关注、吸纳优秀人才入会。此外,必须严格把好新会员入会考察关,对入会动机及各方面综合素质要通过谈话、参加活动等形式多方考量,确保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代表性。
    3、关心关注会员发展,量身定做培养方案。民建会员中企业会员及科研单位会员多,对他们的培养应区别于行政干部的培养。市区各级组织要主动关心会员的事业发展和精神需求,了解、掌握会员的个性特点和行业、专业特性,与统战部、组织部共同探讨制定既符合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又能兼顾会员特性更好地发挥展现会员才能的培养方案。同时,针对各支部后备干部力量不均的现状,可尝试跨支部选拔后备干部,选优选强后备干部队伍。
    4、对接统战和组织部门,积极吸纳优秀公务员入会。在保证民建党派经济界别特色的基础上,应积极拓宽组织发展领域,坚持“高学历、高职称”的同时,着重在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人员中物色新会员,在发展新会员的同时结合后备干部的规划。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更需要多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重视。民建舟山市工委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并将继续朝着建设一支能够担当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参政党人才队伍而努力!

    (本文获2018年度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优秀结项成果三等奖)

参考文献:
【1】李旸著.民主党派组织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D].南昌大学.2017
【2】杨爱珍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4
【3】张泰富著.中国民主党派建设论纲[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