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挥民建经济界优势助力脱贫攻坚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22 09:11:25
|
作者: 吴克汀
人类与贫困的斗争从未停止,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是中国政府多年来致力解决的难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视察湘西时提出“精准扶贫”思想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精准扶贫成效显著。但是截至2020年3月23日,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剩余贫困人口大多是缺乏一定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很多不具备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条件。在当前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时期,民建作为民主党派应发挥渠道通畅、平台广泛及会员经济界别特色明显的优势,积极为助力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问题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次次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同。实现共同富裕也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伟大梦想。
(一)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最早从制度层面分析了资本主义贫困问题,并提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反贫困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推翻三座大山、谋取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看待和分析贫困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指明了消除贫困的根本路径和方向,为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贫穷与落后的基本国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反贫困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提出通过工业化和合作化实现反贫困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对于贫困及缓解贫困的基本认识。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及追求平等的反贫困实践,为邓小平等进一步深化共同富裕思想,以及中国的扶贫开发积累了经验。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扶贫的战略目标。首次提出了制度性贫困以及中国反贫困的总体战略,主张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对于贫困的实质、反贫困战略及对策措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扶贫思想体系。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扶贫开发继续深入推进。这一时期,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一步完善中国扶贫思想内容、体系,突出表现在扶贫开发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扶贫策略、扶贫主体、扶贫模式等具体问题的深刻阐述。
新世纪,胡锦涛等新一代领导人立足广阔视野、全球视角以及中国实际,结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等理论思想,对中国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目标置于更广阔、更深刻的历史背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极端重要性以及脱贫攻坚战略定位的阐述,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提出内源扶贫、科学扶贫、精神脱贫、教育脱贫、生态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思想理念以及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中国化作出突出贡献,赋予了中国扶贫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推动了中国扶贫思想的创新和丰富发展,也为当前及未来阶段中国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脱贫攻坚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并在一系列考察和重要讲话中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深刻阐述,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扶贫思想的创新和丰富。他在多次考察中反复强调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是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等,强调扶贫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进一步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同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体现出习近平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明确了新阶段中国扶贫开发及脱贫攻坚的战略定位。基于对中国贫困现状以及新阶段扶贫任务转变的认识,习近平在一系列考察、讲话中还阐述了许多扶贫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三)民建参与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与卓著成效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绕不开的关键命题。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共肝胆相照的民主党派,同样肩负着脱贫攻坚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民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始终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长期参与扶贫事业。
自1994年以来,仅民建中央在丰宁就实施帮扶项目90多个,捐助和协调资金3000多万元,协调解决了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怀丰一级路等重大项目。2013年至2018年3月30日,民建中央在黔西举办论坛、峰会、百企黔西行等活动5次,投入帮扶资金4846.07万元,协调项目建设资金1.21亿多元,开展帮扶活动149次,实施帮扶项目154个,开展各类人才培训6473人次,建设生姜、樱桃、枇杷、魔芋、辣椒等基地1870亩,新建改造卫生室44个、图书室13个、旅游门面36间、大棚8000平方米、小水窖2582口、村内便道5条、捐赠救护车29辆、安装太阳能路灯310盏。捐赠90万元的教师保额保险保障等。
民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全会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扶贫,聚焦深度贫困,用心用情用力参与脱贫攻坚,思想认识不断提升,目标导向更加明确,帮扶模式持续创新,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利益联结越发紧密,定点扶贫和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17年,民建中央领导围绕扶贫工作就开展调研14次,协调落实招商项目总投资额61亿元,到位资金5.1亿元,捐赠和协调款物93.63万元,围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人才培训、就业扶贫、民生改善等方面实施项目18个,直接帮助603个贫困户增收达到脱贫标准,帮扶项目惠及14778名困难群众。全国各地民建组织及民建会员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活动,在如火如荼的帮扶实践中作出了卓著成就,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民建发挥经济界特色助力脱贫攻坚的优势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关乎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说到底,就是要在“真扶贫”上下真功夫。民建积极探索以经济界人士为主体的参政党履行职能规律,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整合会内资源,把自身的特色化为参与脱贫攻坚的优势,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些优势领域,如金融、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自身的参政能力与价值。正是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点,使民建在建设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赢得了社会赞誉。
(一)发挥民建特色,积极民主监督
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是中共中央赋予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民主党派协助执政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志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党坚持人民立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担当。民主党派以民主监督形式参与脱贫攻坚,既能拓展民主监督的渠道,有效提高组织动员力,也为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民建以其显著的经济界特色区别于其他党派,同时,民建的经济界特色,决定了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方面必然更多关注经济领域。如2013年民建中央41提案全面反映了民建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内容涉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关于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关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等。2014年民建中央提交的40件提案同样突出反映了民建联系经济界的特色,紧密围绕各项改革的重点、难点建言献策。其中经济改革方面的关注点集中在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破除壁垒、推动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扶贫、“三农”等问题。
在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方面,民建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实质性监督,坚持监督与帮扶相结合,广西、安徽、甘肃、江西、河北等15个省级民建组织实施对口市县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助推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十年,民建中央围绕扶贫工作提出17件提案、10份专项建议,几乎每年都有扶贫方面提案和专项建议提出,多件提案和绝大部分专项建议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其中推动沿边开放、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等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二)汇聚非公会员,组织对口帮扶
充分发挥民建界别优势,助推产业发展。过去五年间,民建在黔西举办论坛、峰会、百企黔西行等重要会议及活动20余次,委派挂职干部17名,促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5个,签约总金额100亿元,投入帮扶资金7041万元,协调项目建设资金3亿多元,开展帮扶活动200余次,实施帮扶项目394个,开展各类人才培训14390多人次。扶贫先扶智,为了更好发挥人才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民建先后在黔西举办生态产业发展峰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黔西)论坛等活动,参会专家、企业家在会上为黔西县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民建中央、民建东部十省区市组织率领农业、旅游业等方面的专家在黔西县调研、授课,为当地旅游业、特色农业发展把脉支招,出谋划策,理清发展思路。
地方层面,比如民建福建省委组织旅游、电子商务、土壤种植方面的两岸专家深入黔西大湾村开展实地资源调查,编制《大湾村民建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规划》。从1996年到2015年底,民建宁波市委会组织会员和企业家协会共帮扶黔西南州项目1573个,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帮出亮点、做出示范,金额达5.51亿元。
(三)依托同心思源,参与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坚持监督与帮扶相结合,民建发挥经济界别特色优势,不断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其中,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是民建的定点扶贫县,为了拔掉“穷根”,民建中央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机构,多次赴黔西、丰宁调研考察。民建各级组织、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通过建言献策、产业帮扶、实施公益项目等方式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民建在黔西县捐建12个村级卫生室、捐赠价值620万元的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为黔西县和黔西南试验区捐赠25辆救护车。民建中央在毕节试验区打造了“同心”品牌——同心思源工程,培训8000多人次,引资近3000万元,还积极对接京东等电商企业,在黔西县开展电商扶贫,更好让当地特产销售出去。
三、民建发挥特色优势参与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建在注入党派监督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同时,在如何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工作视野,将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优势精准用在扶贫工作上,尽职履职,聚力帮扶,既开展智力帮扶,又开展实体帮扶,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助力脱贫的意识性不够
对于监督意识,调研中发现,不少非公经济界民建会员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处于一般水平,参与民主监督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因素造成:一是主观因素。有的民建会员担心,民主监督太主动、挖掘太深会不会影响党际关系,提有价值的尖锐意见会不会得罪领导?怕担风险、怕越位的心理淡化了履行监督职能的意识;有的民建会员认为民主监督不具有刚性约束,没有实际效果,认为即使提出了监督意见,结果也不能及时反馈,往往对脱贫攻坚中的民主监督效果持怀疑态度。二是客观因素。非公经济界民建会员自身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民建关于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民建内部还缺乏发挥非公经济界特色参与脱贫攻坚服务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导致参与程度低,而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
(二)助力脱贫的效能化薄弱
围绕从扶贫为主向扶志为主转变,从单一扶贫向多向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偏重“给资金”向“斩穷根”转变,从单纯扶产品到扶产业转变,从短期行为向着眼长远转变,是全面提高民建参与助力脱贫的效能的重要内容。当前在组织非公经济界助力脱贫的效能化方面仍有差距,以民主监督为例,能否发挥实效,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党委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和从政治法理中引申出来的依据,缺少具体的监督规程及完备的法律法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在系统性、规范性和标准化和效能化建设上还很薄弱。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包括民建在内的民主党派的监督因为没有机制保障和各级领导重视而出现信息不准、程序不全、发声无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助力脱贫的效能化效果并不明显。
(三)助力脱贫的配套性不足
调研显示,许多非公经济界民建会员和政府领导均认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金落实”。而对于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却不重视,即使参与民主监督,也主要以调研为主,其他监督形式并不多,难以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而且民主监督功能定位不准确,常常把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内容落实至具体事务、具体扶贫活动和扶贫案例上,使得民主监督作为集体性的、理性的政党行为出现弱化趋势,影响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协政与资政价值。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履职情况看,监督渠道不畅问题还比较突出。民建会员参与程度低、信息不对称也是主要原因。当前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及社会帮扶最薄弱环节,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信息不对称”“参与程度低”“程序不规范”和“反馈不及时”。另外帮扶方式“老套”,功能定位不准,针对民建会员,特别是非公经济界会员助力脱贫问题的配套机制严重缺失。
四、发挥民建经济界特色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
实践证明,保持和弘扬同经济界密切联系的特色和优势,是民建不断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民建在我国多党合作格局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独特作用的基本保证。针对当前民建发挥经济界特色参与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应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组织引导广大民建会员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评估等重点工作,突出民生问题,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全面履行职能,广泛凝聚合力,建言献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强化民建经济界助力脱贫攻坚意识的使命担当
一是深化认识,充分理解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社会帮扶的本质是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团结广大民建会员承担历史责任,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民建通过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社会帮扶创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机制,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科学有效,力求把情况摸清、把政策吃透、把问题看准。二是民建会员主动作为,立足于服务工作大局、助推脱贫攻坚这一基本出发点,与各级党委一起直面现实问题,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民建会员应当深入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敢讲真话,采取暗访调研、面对面交流、小范围座谈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干扰正常的工作部署,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客观公正地掌握和反映阶段性工作进度和真实情况;坚持深入实际,有勇于监督的自觉,做到敢监督、真监督。对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政策落实、项目推进、资金使用、工作成效进行定期监督,选择重点部门、重点地区开展联合监督。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重点围绕扶贫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措施实不实、资金使用严不严、指标数据真不真、脱贫成效好不好开展“六查”活动,督查结果向党委和政府及时反馈。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三是建立完善民建经济界助力脱贫攻坚的机制,共同做好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社会帮扶工作,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计划任务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帮扶任务。
另外还应当建立民建会员参与各级脱贫攻坚主观能动性的工作机制,定期邀请民主党派成员参与脱贫攻坚重大政策制定、重要问题研究、第三方评估、重点社会帮扶等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民建会员要勤于沟通、敢于监督、善于建言,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为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着眼提升民建会员助力脱贫攻坚效能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性质。包括民建在内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等方式,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一种政治监督,属于协商式监督,本质上也是一种合作。在民主监督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方向,使民主监督的过程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要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前提,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政治主张和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任何时候,不能偏离了这个方向。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实质上是帮助地方党委、政府发现和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让中共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其次通过建立聚力经济界别的民建会员参与脱贫攻坚的措施对策。包括升华理念,以强有力的参政议政优势助力脱贫攻坚。聚焦扶贫,积极调研,切身实践,给中共党委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将社情民意与贫困群众的多种价值观和利益观高度关联,将研究的成果转换为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攻克脱贫攻坚短板,促进扶贫政策切实发挥其应有的减贫效应。鼓励动员民建的会员企业家、爱心人士等以自愿包干、定向资助、定点扶贫等方式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主线和全面脱贫攻坚这个主题,建言献策,融合联动,付诸行动,以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重视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提高他们脱贫攻坚的能力和水平。鼓励他们发挥“火车头”“领头雁”的作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助力脱贫攻坚的现实生产力。
着眼提升民建会员助力脱贫攻坚效能的“顶层设计”,创新帮扶工作机制,敏锐把握精准扶贫新态势,深度挖掘精准脱贫新潜能,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帮助贫困地区选准能使更多贫困户受益的优势产业项目,按照“因地制宜”“三效合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原则规划产业,延长产业链条。
(三)探索民建会员助力脱贫攻坚创新的方式方法
一方面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民建的民主监督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明确监督重点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和改进民主监督、对口帮扶的方式方法,提升监督能力,夯实扶贫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民主党派的积极贡献。同时注意监督的方式方法。让监督工作督到点子上,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研,了解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着眼脱贫一户、激励一片的目标,摒弃“保姆式扶贫”方式,采取“内力+外力”扶贫模式助农致富,注重扶的“外力”和贫困户“内力”相互作用,在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的同时,始终坚持向贫困户渗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生哲理;发动一切力量合力攻坚,要推大船,需下深水,要成大业,需众人给力。坚持“寓监督于帮扶,寓帮扶于监督”,帮助地方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问题,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
另一方面创新脱贫攻坚的多种路径。比如打造一批扶贫智囊团队伍,组织民建会员中的专家、学者深入贫困第一线,积极搭建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平台,不断拓宽民主协商渠道,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做哪些、怎么做等关键问题和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提出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引导民建会员中的非公企业等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来,实现村企资源对接、利益联结,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做好、做大产业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奠定“扶真贫、真扶贫”的基石。发挥资源积聚优势,积极吸引非公经济的社会资源流向贫困村户,通过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技能扶贫以及民生扶贫等具体形式,将“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扶贫相结合,不断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竭力为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寻找市场与出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立海内外产品销售渠道与资源输出市场,以项目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五、结语
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国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及时反映经济界人士的意见和要求,把意见、要求更好地反映到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并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提高意见、建议的质量,为民建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民建应当把助力脱贫作为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把“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同行”主题教育融入脱贫攻坚全过程,积极发挥民建党派特色优势,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文获2020年度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优秀结项成果三等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伟大梦想
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问题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次次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目的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得到人民的高度认同。实现共同富裕也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伟大梦想。
(一)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最早从制度层面分析了资本主义贫困问题,并提出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反贫困目标。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推翻三座大山、谋取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目标。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看待和分析贫困问题的唯物主义立场,指明了消除贫困的根本路径和方向,为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贫穷与落后的基本国情,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反贫困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提出通过工业化和合作化实现反贫困的战略构想,形成了对于贫困及缓解贫困的基本认识。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及追求平等的反贫困实践,为邓小平等进一步深化共同富裕思想,以及中国的扶贫开发积累了经验。
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扶贫的战略目标。首次提出了制度性贫困以及中国反贫困的总体战略,主张在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中消除贫困,对于贫困的实质、反贫困战略及对策措施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初步形成了新中国的扶贫思想体系。
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扶贫开发继续深入推进。这一时期,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进一步完善中国扶贫思想内容、体系,突出表现在扶贫开发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扶贫策略、扶贫主体、扶贫模式等具体问题的深刻阐述。
新世纪,胡锦涛等新一代领导人立足广阔视野、全球视角以及中国实际,结合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等理论思想,对中国扶贫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将扶贫开发的重要性和目标置于更广阔、更深刻的历史背景。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中国扶贫开发极端重要性以及脱贫攻坚战略定位的阐述,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提出内源扶贫、科学扶贫、精神脱贫、教育脱贫、生态脱贫、社会保障兜底脱贫等思想理念以及共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中国化作出突出贡献,赋予了中国扶贫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与特征,推动了中国扶贫思想的创新和丰富发展,也为当前及未来阶段中国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脱贫攻坚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扶贫开发,并在一系列考察和重要讲话中对扶贫开发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深刻阐述,形成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思想,推动了中国扶贫思想的创新和丰富。他在多次考察中反复强调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是中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等,强调扶贫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时进一步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同年11月27日,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体现出习近平对扶贫开发的高度重视,也进一步明确了新阶段中国扶贫开发及脱贫攻坚的战略定位。基于对中国贫困现状以及新阶段扶贫任务转变的认识,习近平在一系列考察、讲话中还阐述了许多扶贫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
(三)民建参与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与卓著成效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是绕不开的关键命题。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共肝胆相照的民主党派,同样肩负着脱贫攻坚的重要责任和光荣使命。民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始终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号召,长期参与扶贫事业。
自1994年以来,仅民建中央在丰宁就实施帮扶项目90多个,捐助和协调资金3000多万元,协调解决了丰宁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怀丰一级路等重大项目。2013年至2018年3月30日,民建中央在黔西举办论坛、峰会、百企黔西行等活动5次,投入帮扶资金4846.07万元,协调项目建设资金1.21亿多元,开展帮扶活动149次,实施帮扶项目154个,开展各类人才培训6473人次,建设生姜、樱桃、枇杷、魔芋、辣椒等基地1870亩,新建改造卫生室44个、图书室13个、旅游门面36间、大棚8000平方米、小水窖2582口、村内便道5条、捐赠救护车29辆、安装太阳能路灯310盏。捐赠90万元的教师保额保险保障等。
民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全会的重要政治任务,坚持精准扶贫,聚焦深度贫困,用心用情用力参与脱贫攻坚,思想认识不断提升,目标导向更加明确,帮扶模式持续创新,帮扶机制逐步完善,利益联结越发紧密,定点扶贫和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仅2017年,民建中央领导围绕扶贫工作就开展调研14次,协调落实招商项目总投资额61亿元,到位资金5.1亿元,捐赠和协调款物93.63万元,围绕健康扶贫、教育扶贫、人才培训、就业扶贫、民生改善等方面实施项目18个,直接帮助603个贫困户增收达到脱贫标准,帮扶项目惠及14778名困难群众。全国各地民建组织及民建会员也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活动,在如火如荼的帮扶实践中作出了卓著成就,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民建发挥经济界特色助力脱贫攻坚的优势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事,关乎能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说到底,就是要在“真扶贫”上下真功夫。民建积极探索以经济界人士为主体的参政党履行职能规律,围绕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任务,服务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整合会内资源,把自身的特色化为参与脱贫攻坚的优势,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一些优势领域,如金融、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体现了自身的参政能力与价值。正是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点,使民建在建设包括脱贫攻坚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不断发挥重要作用,赢得了社会赞誉。
(一)发挥民建特色,积极民主监督
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是中共中央赋予民主党派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民主党派协助执政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实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立志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党坚持人民立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勇气和担当。民主党派以民主监督形式参与脱贫攻坚,既能拓展民主监督的渠道,有效提高组织动员力,也为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民建以其显著的经济界特色区别于其他党派,同时,民建的经济界特色,决定了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方面必然更多关注经济领域。如2013年民建中央41提案全面反映了民建联系经济界的特色,内容涉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关于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关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等。2014年民建中央提交的40件提案同样突出反映了民建联系经济界的特色,紧密围绕各项改革的重点、难点建言献策。其中经济改革方面的关注点集中在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破除壁垒、推动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扶贫、“三农”等问题。
在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方面,民建中央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实质性监督,坚持监督与帮扶相结合,广西、安徽、甘肃、江西、河北等15个省级民建组织实施对口市县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助推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十年,民建中央围绕扶贫工作提出17件提案、10份专项建议,几乎每年都有扶贫方面提案和专项建议提出,多件提案和绝大部分专项建议得到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其中推动沿边开放、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增加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等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二)汇聚非公会员,组织对口帮扶
充分发挥民建界别优势,助推产业发展。过去五年间,民建在黔西举办论坛、峰会、百企黔西行等重要会议及活动20余次,委派挂职干部17名,促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5个,签约总金额100亿元,投入帮扶资金7041万元,协调项目建设资金3亿多元,开展帮扶活动200余次,实施帮扶项目394个,开展各类人才培训14390多人次。扶贫先扶智,为了更好发挥人才优势,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民建先后在黔西举办生态产业发展峰会、特色小镇产业发展(黔西)论坛等活动,参会专家、企业家在会上为黔西县产业发展献计献策;民建中央、民建东部十省区市组织率领农业、旅游业等方面的专家在黔西县调研、授课,为当地旅游业、特色农业发展把脉支招,出谋划策,理清发展思路。
地方层面,比如民建福建省委组织旅游、电子商务、土壤种植方面的两岸专家深入黔西大湾村开展实地资源调查,编制《大湾村民建专业合作社整体发展规划》。从1996年到2015年底,民建宁波市委会组织会员和企业家协会共帮扶黔西南州项目1573个,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帮出亮点、做出示范,金额达5.51亿元。
(三)依托同心思源,参与脱贫攻坚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坚持监督与帮扶相结合,民建发挥经济界别特色优势,不断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其中,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河北省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是民建的定点扶贫县,为了拔掉“穷根”,民建中央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领导机构,多次赴黔西、丰宁调研考察。民建各级组织、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通过建言献策、产业帮扶、实施公益项目等方式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
民建在黔西县捐建12个村级卫生室、捐赠价值620万元的移动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为黔西县和黔西南试验区捐赠25辆救护车。民建中央在毕节试验区打造了“同心”品牌——同心思源工程,培训8000多人次,引资近3000万元,还积极对接京东等电商企业,在黔西县开展电商扶贫,更好让当地特产销售出去。
三、民建发挥特色优势参与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建在注入党派监督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同时,在如何提高政治站位,拓宽工作视野,将多党合作政治制度优势精准用在扶贫工作上,尽职履职,聚力帮扶,既开展智力帮扶,又开展实体帮扶,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助力脱贫的意识性不够
对于监督意识,调研中发现,不少非公经济界民建会员对脱贫攻坚的认识处于一般水平,参与民主监督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种因素造成:一是主观因素。有的民建会员担心,民主监督太主动、挖掘太深会不会影响党际关系,提有价值的尖锐意见会不会得罪领导?怕担风险、怕越位的心理淡化了履行监督职能的意识;有的民建会员认为民主监督不具有刚性约束,没有实际效果,认为即使提出了监督意见,结果也不能及时反馈,往往对脱贫攻坚中的民主监督效果持怀疑态度。二是客观因素。非公经济界民建会员自身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民建关于在脱贫攻坚战中如何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另外,民建内部还缺乏发挥非公经济界特色参与脱贫攻坚服务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导致参与程度低,而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手段和方法。
(二)助力脱贫的效能化薄弱
围绕从扶贫为主向扶志为主转变,从单一扶贫向多向扶贫转变,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偏重“给资金”向“斩穷根”转变,从单纯扶产品到扶产业转变,从短期行为向着眼长远转变,是全面提高民建参与助力脱贫的效能的重要内容。当前在组织非公经济界助力脱贫的效能化方面仍有差距,以民主监督为例,能否发挥实效,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党委政府的规范性文件和从政治法理中引申出来的依据,缺少具体的监督规程及完备的法律法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在系统性、规范性和标准化和效能化建设上还很薄弱。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包括民建在内的民主党派的监督因为没有机制保障和各级领导重视而出现信息不准、程序不全、发声无力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助力脱贫的效能化效果并不明显。
(三)助力脱贫的配套性不足
调研显示,许多非公经济界民建会员和政府领导均认为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金落实”。而对于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却不重视,即使参与民主监督,也主要以调研为主,其他监督形式并不多,难以获得真实的一手资料。而且民主监督功能定位不准确,常常把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内容落实至具体事务、具体扶贫活动和扶贫案例上,使得民主监督作为集体性的、理性的政党行为出现弱化趋势,影响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协政与资政价值。以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履职情况看,监督渠道不畅问题还比较突出。民建会员参与程度低、信息不对称也是主要原因。当前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及社会帮扶最薄弱环节,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信息不对称”“参与程度低”“程序不规范”和“反馈不及时”。另外帮扶方式“老套”,功能定位不准,针对民建会员,特别是非公经济界会员助力脱贫问题的配套机制严重缺失。
四、发挥民建经济界特色助力脱贫攻坚的建议
实践证明,保持和弘扬同经济界密切联系的特色和优势,是民建不断获得进步和发展的活力所在,也是民建在我国多党合作格局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独特作用的基本保证。针对当前民建发挥经济界特色参与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应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组织引导广大民建会员在扶贫攻坚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评估等重点工作,突出民生问题,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全面履行职能,广泛凝聚合力,建言献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强化民建经济界助力脱贫攻坚意识的使命担当
一是深化认识,充分理解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性。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社会帮扶的本质是充分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团结广大民建会员承担历史责任,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民建通过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社会帮扶创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机制,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科学有效,力求把情况摸清、把政策吃透、把问题看准。二是民建会员主动作为,立足于服务工作大局、助推脱贫攻坚这一基本出发点,与各级党委一起直面现实问题,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民建会员应当深入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敢讲真话,采取暗访调研、面对面交流、小范围座谈讨论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干扰正常的工作部署,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客观公正地掌握和反映阶段性工作进度和真实情况;坚持深入实际,有勇于监督的自觉,做到敢监督、真监督。对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政策落实、项目推进、资金使用、工作成效进行定期监督,选择重点部门、重点地区开展联合监督。通过明察暗访等方式,重点围绕扶贫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措施实不实、资金使用严不严、指标数据真不真、脱贫成效好不好开展“六查”活动,督查结果向党委和政府及时反馈。落实贫困县约束机制,杜绝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三是建立完善民建经济界助力脱贫攻坚的机制,共同做好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和社会帮扶工作,围绕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计划任务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帮扶任务。
另外还应当建立民建会员参与各级脱贫攻坚主观能动性的工作机制,定期邀请民主党派成员参与脱贫攻坚重大政策制定、重要问题研究、第三方评估、重点社会帮扶等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民建会员要勤于沟通、敢于监督、善于建言,深入调查研究,摸清真实情况,建真言、献良策、出实招,为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着眼提升民建会员助力脱贫攻坚效能的“顶层设计”
首先要准确把握脱贫攻坚民主监督的性质。包括民建在内的民主党派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和建议等方式,对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一种政治监督,属于协商式监督,本质上也是一种合作。在民主监督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方向,使民主监督的过程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过程。要以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前提,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路线、政治主张和决策部署,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任何时候,不能偏离了这个方向。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实质上是帮助地方党委、政府发现和解决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让中共中央关于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其次通过建立聚力经济界别的民建会员参与脱贫攻坚的措施对策。包括升华理念,以强有力的参政议政优势助力脱贫攻坚。聚焦扶贫,积极调研,切身实践,给中共党委和政府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将社情民意与贫困群众的多种价值观和利益观高度关联,将研究的成果转换为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攻克脱贫攻坚短板,促进扶贫政策切实发挥其应有的减贫效应。鼓励动员民建的会员企业家、爱心人士等以自愿包干、定向资助、定点扶贫等方式紧紧围绕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主线和全面脱贫攻坚这个主题,建言献策,融合联动,付诸行动,以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重视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提高他们脱贫攻坚的能力和水平。鼓励他们发挥“火车头”“领头雁”的作用,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助力脱贫攻坚的现实生产力。
着眼提升民建会员助力脱贫攻坚效能的“顶层设计”,创新帮扶工作机制,敏锐把握精准扶贫新态势,深度挖掘精准脱贫新潜能,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帮助贫困地区选准能使更多贫困户受益的优势产业项目,按照“因地制宜”“三效合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原则规划产业,延长产业链条。
(三)探索民建会员助力脱贫攻坚创新的方式方法
一方面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民建的民主监督也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和明确监督重点的情况下,不断探索和改进民主监督、对口帮扶的方式方法,提升监督能力,夯实扶贫举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民主党派的积极贡献。同时注意监督的方式方法。让监督工作督到点子上,就必须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研,了解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着眼脱贫一户、激励一片的目标,摒弃“保姆式扶贫”方式,采取“内力+外力”扶贫模式助农致富,注重扶的“外力”和贫困户“内力”相互作用,在开展各类社会服务活动的同时,始终坚持向贫困户渗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人生哲理;发动一切力量合力攻坚,要推大船,需下深水,要成大业,需众人给力。坚持“寓监督于帮扶,寓帮扶于监督”,帮助地方发现问题、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切实解决问题,扎实做好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
另一方面创新脱贫攻坚的多种路径。比如打造一批扶贫智囊团队伍,组织民建会员中的专家、学者深入贫困第一线,积极搭建党外代表人士参政议政平台,不断拓宽民主协商渠道,围绕脱贫攻坚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做哪些、怎么做等关键问题和重大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提出操作性强的意见建议,为政府科学决策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引导民建会员中的非公企业等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来,实现村企资源对接、利益联结,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做好、做大产业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奠定“扶真贫、真扶贫”的基石。发挥资源积聚优势,积极吸引非公经济的社会资源流向贫困村户,通过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技能扶贫以及民生扶贫等具体形式,将“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扶贫相结合,不断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竭力为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寻找市场与出路,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立海内外产品销售渠道与资源输出市场,以项目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脱贫致富。
五、结语
民建密切联系经济界的特色,有利于深入了解我国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及时反映经济界人士的意见和要求,把意见、要求更好地反映到我国的政治体系中,并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提高意见、建议的质量,为民建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民建应当把助力脱贫作为履行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把“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同行”主题教育融入脱贫攻坚全过程,积极发挥民建党派特色优势,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文获2020年度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优秀结项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