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凝聚共识视域下全面提升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14 15:38:50
|
作者: 郭清晔 黄继生 蒋歆歆 沈虹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1],并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2],更进一步明确要求“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3]。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现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凝聚共识,凝聚和达成共识较之以往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有了共识,就可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进而转化为共同的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在我国政治体制中,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自成立之日起,人民政协就紧密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大政方针积极开展凝聚共识工作,致力于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在凝聚共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民主党派作为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单位,是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因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共识,也是参政党的应有担当和使命。事实上,民主党派在凝聚共识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其身为参政党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与公信力,对我国政治制度优势有着深切体会和发言权,在履职过程中直接参加或参与了党和国家一些大政方针及政策的制定过程,相比其他社会组织更加知情明政;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其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的社会阶层和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队伍中多以社会贤达、代表性人士等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他们在思想领域表现活跃,有着较为重要的话语权,这些独特优势有助于民主党派通过意识形态、政治资源、利益、社会服务等途径践行社会整合功能[4],从而去影响其成员及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积极面向社会广泛传播共识。
进入新阶段,国内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以及国际疫情叠加全球金融周期和其他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严峻挑战的态势,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着力化解认同危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从新发展阶段凝聚共识这一视域,探寻加强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发挥参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发展阶段凝聚共识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一)凝聚共识的价值意蕴:为何要聚
所谓共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大家对某些事物达成共同的看法、观点、认识、态度等。从本质上来说,共识是人类共同体存在的前提,无论是民族、国家、政党及团体,都是基于某种共识而存在的。共识达成是一个凝聚的过程,就国家层面而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凝聚共识就是在人们的利益及观念呈现多元化但其根本利益及发展目标一致性的态势下,为了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事业,需要充分调动广泛的社会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从理论逻辑来看,凝聚共识是顺利推进社会性事业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家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合力,促成强大推动力量,共同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从历史逻辑来看,能否凝聚共识对一些历史活动的成败至关重要,人心向背将是决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从现实逻辑来看,凝聚共识对于深入推进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更加需要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无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凝聚共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基础、行动前提、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
(二)凝聚共识的聚焦方向:往哪里聚
在我国政治架构中,凝聚共识被视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功能,其本质内涵就是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地位、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形成共识,在合作协商中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采纳并集中各方的意见建议,也是凝聚共识,大家同心同德凝聚于广泛共识,汇聚起强大力量,切实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新阶段下国家制定的共同目标和大政方针上来,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建设。当前,在凝聚政治民主共识层面,就是要立足于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规律的把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刻理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鲜明特征。在凝聚经济发展共识层面,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凝聚文化认同共识层面,就是要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强化文化共识、增进文化认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展示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在凝聚社会和谐共识层面,就是要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主旨,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凝聚生态美好共识层面,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三)凝聚共识的实现途径:如何来聚
一般来说,凝聚共识可通过认识沟通层面、思想教育层面、价值导向层面、制度建设层面等途径来实现。促进共识形成需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推动共识达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共识达成后的运行更需要建立维护机制。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互动式的协商讨论、内心的深刻认同,其目的在于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也就是说,它并不追求一种绝对的思想统一,而只是在差异中寻找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即“最大公约数”[5],“凝聚共识”的过程,其实也是“凝心聚力”的过程。对参政党而言,凝聚共识更是其提高履职能力的内在要求,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过程和结果。可见,相比于参政党的三项基本职能,凝聚共识是方向也是目的,凝聚共识也是履职而且是更重要的履职,它是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融合贯穿于履职全过程各方面。因此,参政党在履职实践中要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把握做好凝聚共识工作的重要原则,在共建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凝聚共识为导向的履职工作新机制、新形式,不断完善自身,全面提升参政党的履职能力。
三、当前参政党履职能力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履行职能的内容和形式[6]
1.关于参政议政
参政党参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政议政是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主要形式或途径有:反映社情民意、开展考察调研、参与各类议政会、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社会服务等。
2.关于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参政党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政治监督,其主要有十种具体形式,可梳理归纳为四类主要途径,即通过参加有关会议、开展调研视察检查、回复书面征求意见、主动反馈意见等方式参与民主监督[7]。
3.关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举措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民主党派以政党名义参加的协商主要有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这两种协商均属于政治协商。通常来讲,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主要是指政党协商,即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有: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政协协商主要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
(二)履职实效和问题不足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三项基本职能有机统一,更加全面地体现了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进入新时代,在中共十九大精神统领下,各民主党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新”“三好”要求[8][9],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扎实推进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焕发新面貌、展现新作为,在推动政治协商工作、拓宽民主监督途径、提升参政议政质量等履职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家各项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的制定实施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政治力量。可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与新时代高素质参政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更高站位上履行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凝聚共识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自身层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阶层、行业的新生代以及一些新社会阶层成员加入民主党派组织,其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利益诉求差异更加多样,因而更加需要不断强化凝聚思想政治共识教育。在社会层面,参政党也要强化在政治方向上引领同心、增进认同责任担当,主动承担向所联系、所代表的界别群众、社会各界宣讲传达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凝聚最广泛共识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是履职意识和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参政党成员政党意识薄弱,政治觉悟弱化,履职意识不强,履职动力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参政党职能大都是官话和摆设,实际上民主党派很少有话语权,这种思想和意识在基层组织尤为突出,致使履职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责任意识,严重影响了参政党履职环境和氛围。
三是履职能力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参政党成员学识素养不高,缺乏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研究,对履职所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不透,对新形势下政治的把握能力不强,在解决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方面还不够务实和深入,建言献策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质量还不够高,有价值成果被吸收采纳的也不算多,还需要切实提高所提意见建议的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和实操性,进一步增强参政党履职实效。
四是履职制度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参政党普遍在履职制度的设计方面缺乏系统性,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制度创新性有待增强,针对履职工作制度和相应配套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对提升履职能力的学习和培训力度还不够强,也缺乏有效的内部联动和外部协调履职保障机制,尚需建立健全履职成果及时转化机制,还未完全构建起一套系统的、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也缺少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履职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参政党履职问题既有思想上的也有行为上的,既是局部性个例也是全局性通病。究其原因,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个人因素。参政党履职意识和动力主要来自于民主党派成员的理想信念、自身角色认知、政治参与效能感。从主观原因上讲,部分成员理想信念松懈淡化,对自身角色与职责的认知不到位及政治参与的效能感不强,因而履职中人浮于事、缺乏工作热情、重荣誉而轻履职;从客观原因上讲,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大多兼职较多,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往往比较重视本职业务而忽视党派履职,没有处理好党派履行职能与本职工作的关系。
二是组织因素。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与思想、组织、制度、作风等方面建设有机统一,也受制于民主党派自身组织结构及运行状态等因素影响。有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缺乏独立性,组织运行过于依赖上级指示,工作任务仅靠上级下达,履职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针对参政议政、调查研究、服务社会等主要履职活动开展不多,未常态化且活动经费有限,奖惩激励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派组织的履职能力。
三是外部环境因素。参政党能否有效履职也与其能否得到外部环境支持正相关。加强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促进参政党更好履行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参政党履行职能所需外部制度,坚持和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由于有些中共地方党委对民主党派工作还不够重视,对民主党派的履职工作支持不力,保障不足,以及有些民主党派成员所在单位对其参与党派履职工作不予支持、关心,甚至厌烦,这些都会影响参政党履职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四、凝聚共识导向下提升参政党履职能力的对策建议
前文所述,就参政党履职建设而言,凝聚共识是其他三项职能的目的和手段,贯穿于其他三项职能的定位和实现过程,凝聚共识也是提升其他三项职能效率的助推剂,三项职能的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聚共识职能的充分发挥,两者关系是相互融入和内在统一的。可见,只有建立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参政议政成果才会更为坚实、民主监督才能发挥出真正实效、政治协商决策也将更加统一。履职能力是参政党自身建设水平的集中反映和重要体现,做到履职有力是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10]。新发展阶段下参政党要聚焦充分发挥三大基本职能,以凝聚共识为引领,立足党政所需、群众所盼、党派所能,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以更好的状态、更大的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履职意识,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同时针对性解决目前履职存在的问题,更好助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中更多体现自身应有价值。
(一)以凝聚共识为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履职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首要环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凝聚广泛共识,更是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前提,引领着履职能力建设的方向。新发展阶段下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提高政治站位,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广泛凝聚多党合作政治共识,筑牢多党合作政治基础,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以思想政治共识引领履职能力建设,深化对参政党职能的性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准确把握新型政党制度规定的履职渠道和程序,积极规范地开展履职活动,并加强与中共各级组织的联系,更大程度上寻求中共各级统战部门的协同与支持。
一是注重思想政治引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不断强化政治理论武装,努力提高理论思维素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加强政党意识培养。强化党派成员对政治理论、各自党派章程历史及优良传统的学习,始终保持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朴实情怀,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参观、调研考察等活动,不断深化成员对政党性质、地位、作用和使命的认识,增强其对本党派的认同归属感及履行职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三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对成员创新性的开展理想信仰教育,将其寓于党派自身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引导成员牢记初心使命,提升精神追求,树立家国情环,不懈奋斗,自觉做新型政党制度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坚定践行理想信念,强化履职责任担当。
此外,注重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作用,促进凝聚共识的形成和传播。凝聚共识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参政党要在新型政党制度中进一步增强政党意识和责任担当,准确把握新阶段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使命和着力点,将凝聚共识与履职工作有机融合统一,坚持在参政履职中践行共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做实“线下”工作的同时,重视做好“线上”的工作,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渠道和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积极掌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党派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教育载体,广泛开展一起学四史、多党合作史等的宣传,弘扬光荣传统,坚定合作初心,凝聚起更大正能量。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党派成员参与使用“学习强国”平台,崇尚学习、强化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切实提高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自身履职能力。
(二)以凝聚共识为引领,加强履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履职水平
参政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是党派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也直接影响着党派组织凝聚力的形成。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要强化人才培养,及时为党派履职队伍输送新鲜血液,优化队伍结构,激活队伍活力,改善仅靠少数骨干成员积极发挥履职作用的局面,注重发挥党派成员整体作用,形成合力,提升水平,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一是兼顾发展和培养人才。在发展上不必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做到更加注重质量和突出党派固有的特色及界别优势,努力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更高质量的党派成员队伍;在培养上要加强领导班子及推进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考量政治标准、代表性、界别特色和改善结构等要求,综合考察干部能力、品格、素养等方面,更多考虑党派事业的发展需要,把好干部选任入口关,努力培养一批政治上成熟可靠、代表性更强、热心党派事业的党派干部。
二是提高学习理解能力。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履职的基本能力,经常性开展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型政党制度和统一战线相关理论,也要与多党合作制度和参政党的实际紧密结合,努力探索参政党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为提高履职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专业能力锻炼。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动态或前沿问题,强化对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更新完善履职队伍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在自身熟悉的专业领域能够给决策者提出专业的意见,还要积极涉猎一些非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对新问题给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以学习理解能力的提升,带动履职尽责的更大作为。
三是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参政党开展履职的基础性工作和核心环节。参政党开展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选题上坚持问题导向,要把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聚焦重点,围绕中共中央或地方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通过运用数据采集、分析、论证等科学的方法与步骤,以务实的态度和行动开展实地调研,密切联系各界群众,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更多占有第一手材料,充分了解问题的现状,努力探寻问题的成因,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此外,调研工作中也要注重整合力量与资源,发挥参政党组织整体优势,增进各级组织之间联动和交流,广泛组织会员参与互动,逐渐由个体独立调研向群体联合调研转变,由少数人参与向多数人参与转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提高集智的聚合效应和建言献策的质量。
(三)以凝聚共识为引领,强化履职活动管理,不断增强履职实效
组织的有效运作是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是参政党履行职能和永葆生机活力的保证,也是参政党高质量履职的坚实基石。基层组织是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更是组织凝聚力的源泉,因而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发挥好其在参政党履职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加强对基层履职工作管理,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提升组织效率,可根据成员数量、年龄结构、单位分布等因素,优化调整基层组织结构,深化开展履职活动,为有效履行职责奠定组织基础。同时,要强化党派机关作为参政党履行职能的专门办事机构作用,充分发挥好参政党履职的参谋服务和组织协调功能,既要强化上级组织对基层的指导服务,也要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抓好选题论证、考察调研、意见形成、成果会商、经费管理等履职活动关键环节的管理,促进组织间相互参与重要履职活动、共享履职渠道和资源、交流信息和经验,进而丰富履职成果。通过各方协作,促进上下之间上情下达、横向之间协调配合,努力构建一套适合自身的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政党组织系统,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党派履职活动有序高效。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注重履职成果转化。参政党履职渠道除了在政协和人大两个主要阵地发挥重要作用外,各级党派机关以及各党派的专门委员会也是其履职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各专委会平台的作用,有效制定专委会履职工作计划,丰富专委会活动方式,强化专委会履职功能。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便利的特点,可通过微信、钉钉、云会议等现代通讯方式,加强组织与成员的联系,拓展利用网络履职的思路,以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为契机,打造数字化履职平台,实现参与形式上的多样化,增强基层组织履职的广泛性。同时,要着力实现对履职成果的转化运用,密切跟踪和及时反馈调研提案、建言献策、社情民意等提交后的办理落实采纳运用情况,多方式、多渠道、多平台促进履职成果精准转化,并注意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再调研、再建言,努力推动履职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进一步增强履职的实效性。
(四)以凝聚共识为引领,完善履职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制度效能
制度保障是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关键,是贯穿全局、影响各方面的重要基石,其建设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决定参政党在三项基本职能方面的履职效能,也深刻影响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有效发挥。参政党制度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与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党派成员必须遵从的规制规范、行动准则及工作机制等,其重要功能在于实现目标和纲领、规范组织行为、协调体制机制等方面。
强化参政党制度保障,在体系上,既要在法令规制层面不断完善规制性制度要素法规体系,也要在行为规范层面进一步发挥规范性制度要素引导作用,更要在思想理念层面持续增强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凝聚效能[10];在内容上,要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覆盖,既要有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事项、民主生活等制度,也要有内部运转的组织生活、队伍建设、人财务管理等制度,更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等履职活动制度机制[11]。当前,针对履职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切实抓好科学制定、严格执行、有力监督等环节,一是制定和完善各方面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明确各项工作目标和要求,推行参政党履职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健全部门和人员职责分工制度与工作机制,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落实制度执行责任制。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奖惩激励和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对履职工作建档立案、述职报告、考核通报、创先争优评比等激励约束手段,充分调动党派成员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不断提高参政党履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承担着凝聚共识的责任,这是由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各民主党派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也是参政党的应有担当,更是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重要体现。为此,新发展阶段下,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围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各民主党派必须高度重视凝聚共识工作,坚持以凝聚共识为引领,把凝聚共识融入各项履职实践活动,准确把握新阶段,深入践行新理念,积极融入新格局,切实担当新使命,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不忘合作初心,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获2021年度民建中央理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优秀结项成果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1],并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不要搞成‘清一色’”[2],更进一步明确要求“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3]。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国现阶段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凝聚共识,凝聚和达成共识较之以往显得更为重要。如果有了共识,就可以统一思想、统一认识,进而转化为共同的行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努力奋斗。在我国政治体制中,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自成立之日起,人民政协就紧密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国家大政方针积极开展凝聚共识工作,致力于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充分发挥代表性强、联系面广、包容性大的优势,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心聚力,在凝聚共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民主党派作为人民政协的重要组成单位,是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因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共识,也是参政党的应有担当和使命。事实上,民主党派在凝聚共识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其身为参政党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与公信力,对我国政治制度优势有着深切体会和发言权,在履职过程中直接参加或参与了党和国家一些大政方针及政策的制定过程,相比其他社会组织更加知情明政;民主党派具有进步性和广泛性,其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的社会阶层和群众的具体利益和要求,队伍中多以社会贤达、代表性人士等中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他们在思想领域表现活跃,有着较为重要的话语权,这些独特优势有助于民主党派通过意识形态、政治资源、利益、社会服务等途径践行社会整合功能[4],从而去影响其成员及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积极面向社会广泛传播共识。
进入新阶段,国内改革发展的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以及国际疫情叠加全球金融周期和其他不确定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得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严峻挑战的态势,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着力化解认同危机,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从新发展阶段凝聚共识这一视域,探寻加强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发挥参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应有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新发展阶段凝聚共识的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
(一)凝聚共识的价值意蕴:为何要聚
所谓共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大家对某些事物达成共同的看法、观点、认识、态度等。从本质上来说,共识是人类共同体存在的前提,无论是民族、国家、政党及团体,都是基于某种共识而存在的。共识达成是一个凝聚的过程,就国家层面而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凝聚共识就是在人们的利益及观念呈现多元化但其根本利益及发展目标一致性的态势下,为了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发展事业,需要充分调动广泛的社会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共识,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从理论逻辑来看,凝聚共识是顺利推进社会性事业的必然要求,只有大家达成共识,才能形成合力,促成强大推动力量,共同把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从历史逻辑来看,能否凝聚共识对一些历史活动的成败至关重要,人心向背将是决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从现实逻辑来看,凝聚共识对于深入推进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就更加需要凝聚共识协同推进。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无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凝聚共识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是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基础、行动前提、必然要求和客观需要。
(二)凝聚共识的聚焦方向:往哪里聚
在我国政治架构中,凝聚共识被视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功能,其本质内涵就是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民主党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地位、作用、相互之间的关系等形成共识,在合作协商中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采纳并集中各方的意见建议,也是凝聚共识,大家同心同德凝聚于广泛共识,汇聚起强大力量,切实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新阶段下国家制定的共同目标和大政方针上来,坚持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建设。当前,在凝聚政治民主共识层面,就是要立足于对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规律的把握,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刻理解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鲜明特征。在凝聚经济发展共识层面,就是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凝聚文化认同共识层面,就是要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自觉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强化文化共识、增进文化认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展示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指引和文化滋养。在凝聚社会和谐共识层面,就是要以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为主旨,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力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在凝聚生态美好共识层面,就是要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三)凝聚共识的实现途径:如何来聚
一般来说,凝聚共识可通过认识沟通层面、思想教育层面、价值导向层面、制度建设层面等途径来实现。促进共识形成需要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推动共识达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共识达成后的运行更需要建立维护机制。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互动式的协商讨论、内心的深刻认同,其目的在于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也就是说,它并不追求一种绝对的思想统一,而只是在差异中寻找一定程度上的共性,即“最大公约数”[5],“凝聚共识”的过程,其实也是“凝心聚力”的过程。对参政党而言,凝聚共识更是其提高履职能力的内在要求,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凝聚人心、形成共识的过程和结果。可见,相比于参政党的三项基本职能,凝聚共识是方向也是目的,凝聚共识也是履职而且是更重要的履职,它是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融合贯穿于履职全过程各方面。因此,参政党在履职实践中要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把握做好凝聚共识工作的重要原则,在共建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等方面,积极探索以凝聚共识为导向的履职工作新机制、新形式,不断完善自身,全面提升参政党的履职能力。
三、当前参政党履职能力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履行职能的内容和形式[6]
1.关于参政议政
参政党参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重要方针政策、重要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参政议政是指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其主要形式或途径有:反映社情民意、开展考察调研、参与各类议政会、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开展社会服务等。
2.关于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是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进行监督。参政党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政治监督,其主要有十种具体形式,可梳理归纳为四类主要途径,即通过参加有关会议、开展调研视察检查、回复书面征求意见、主动反馈意见等方式参与民主监督[7]。
3.关于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
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地方重要举措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和执行过程中进行协商。民主党派以政党名义参加的协商主要有政党协商和政协协商,这两种协商均属于政治协商。通常来讲,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主要是指政党协商,即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政党协商的主要形式有:会议协商、约谈协商、书面协商等。政协协商主要形式有:政协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协商会、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
(二)履职实效和问题不足
中共十八大以来,民主党派的基本职能有了新的拓展和延伸,“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三项基本职能有机统一,更加全面地体现了民主党派的地位和作用。进入新时代,在中共十九大精神统领下,各民主党派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新”“三好”要求[8][9],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扎实推进自身建设,认真履行参政党职能,焕发新面貌、展现新作为,在推动政治协商工作、拓宽民主监督途径、提升参政议政质量等履职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国家各项战略部署和重大举措的制定实施作出重要贡献,成为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政治力量。可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成绩与新时代高素质参政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尤其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当前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更高站位上履行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凝聚共识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自身层面,随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不同阶层、行业的新生代以及一些新社会阶层成员加入民主党派组织,其思想观念更加多元,利益诉求差异更加多样,因而更加需要不断强化凝聚思想政治共识教育。在社会层面,参政党也要强化在政治方向上引领同心、增进认同责任担当,主动承担向所联系、所代表的界别群众、社会各界宣讲传达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凝聚最广泛共识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二是履职意识和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参政党成员政党意识薄弱,政治觉悟弱化,履职意识不强,履职动力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参政党职能大都是官话和摆设,实际上民主党派很少有话语权,这种思想和意识在基层组织尤为突出,致使履职工作敷衍了事,缺乏责任意识,严重影响了参政党履职环境和氛围。
三是履职能力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参政党成员学识素养不高,缺乏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关领域的深入学习研究,对履职所需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不透,对新形势下政治的把握能力不强,在解决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方面还不够务实和深入,建言献策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的质量还不够高,有价值成果被吸收采纳的也不算多,还需要切实提高所提意见建议的前瞻性、针对性、建设性和实操性,进一步增强参政党履职实效。
四是履职制度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参政党普遍在履职制度的设计方面缺乏系统性,制度体系有待完善,制度创新性有待增强,针对履职工作制度和相应配套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对提升履职能力的学习和培训力度还不够强,也缺乏有效的内部联动和外部协调履职保障机制,尚需建立健全履职成果及时转化机制,还未完全构建起一套系统的、完备的考核评价体系,也缺少一些具体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履职问题原因分析
上述参政党履职问题既有思想上的也有行为上的,既是局部性个例也是全局性通病。究其原因,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个人因素。参政党履职意识和动力主要来自于民主党派成员的理想信念、自身角色认知、政治参与效能感。从主观原因上讲,部分成员理想信念松懈淡化,对自身角色与职责的认知不到位及政治参与的效能感不强,因而履职中人浮于事、缺乏工作热情、重荣誉而轻履职;从客观原因上讲,民主党派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及成员大多兼职较多,由于精力和时间有限,往往比较重视本职业务而忽视党派履职,没有处理好党派履行职能与本职工作的关系。
二是组织因素。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与思想、组织、制度、作风等方面建设有机统一,也受制于民主党派自身组织结构及运行状态等因素影响。有些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缺乏独立性,组织运行过于依赖上级指示,工作任务仅靠上级下达,履职方面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工作主动性、自觉性、创新性和实效性。在实践中针对参政议政、调查研究、服务社会等主要履职活动开展不多,未常态化且活动经费有限,奖惩激励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派组织的履职能力。
三是外部环境因素。参政党能否有效履职也与其能否得到外部环境支持正相关。加强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促进参政党更好履行职能,需要进一步完善参政党履行职能所需外部制度,坚持和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由于有些中共地方党委对民主党派工作还不够重视,对民主党派的履职工作支持不力,保障不足,以及有些民主党派成员所在单位对其参与党派履职工作不予支持、关心,甚至厌烦,这些都会影响参政党履职的积极性和实际效果。
四、凝聚共识导向下提升参政党履职能力的对策建议
前文所述,就参政党履职建设而言,凝聚共识是其他三项职能的目的和手段,贯穿于其他三项职能的定位和实现过程,凝聚共识也是提升其他三项职能效率的助推剂,三项职能的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凝聚共识职能的充分发挥,两者关系是相互融入和内在统一的。可见,只有建立在广泛共识的基础上,参政议政成果才会更为坚实、民主监督才能发挥出真正实效、政治协商决策也将更加统一。履职能力是参政党自身建设水平的集中反映和重要体现,做到履职有力是建设新时代高素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目标之一[10]。新发展阶段下参政党要聚焦充分发挥三大基本职能,以凝聚共识为引领,立足党政所需、群众所盼、党派所能,凝心聚力,奋发有为,以更好的状态、更大的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履职意识,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充分发挥自身特有优势,同时针对性解决目前履职存在的问题,更好助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中更多体现自身应有价值。
(一)以凝聚共识为引领,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增强履职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是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首要环节,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凝聚广泛共识,更是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前提,引领着履职能力建设的方向。新发展阶段下必须毫不动摇坚持提高政治站位,以思想政治建设为统领,广泛凝聚多党合作政治共识,筑牢多党合作政治基础,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中国共产党保持一致。以思想政治共识引领履职能力建设,深化对参政党职能的性质、内容、形式和作用等基本问题的认识,准确把握新型政党制度规定的履职渠道和程序,积极规范地开展履职活动,并加强与中共各级组织的联系,更大程度上寻求中共各级统战部门的协同与支持。
一是注重思想政治引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不断强化政治理论武装,努力提高理论思维素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加强政党意识培养。强化党派成员对政治理论、各自党派章程历史及优良传统的学习,始终保持立党为公、参政为民的朴实情怀,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参观、调研考察等活动,不断深化成员对政党性质、地位、作用和使命的认识,增强其对本党派的认同归属感及履行职能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三是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对成员创新性的开展理想信仰教育,将其寓于党派自身建设各项工作之中,引导成员牢记初心使命,提升精神追求,树立家国情环,不懈奋斗,自觉做新型政党制度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坚定践行理想信念,强化履职责任担当。
此外,注重发挥新媒体的平台作用,促进凝聚共识的形成和传播。凝聚共识本质上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参政党要在新型政党制度中进一步增强政党意识和责任担当,准确把握新阶段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使命和着力点,将凝聚共识与履职工作有机融合统一,坚持在参政履职中践行共识。尤其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在做实“线下”工作的同时,重视做好“线上”的工作,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渠道和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积极掌握网络舆论宣传的主动权。一方面充分利用好党派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教育载体,广泛开展一起学四史、多党合作史等的宣传,弘扬光荣传统,坚定合作初心,凝聚起更大正能量。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和引导党派成员参与使用“学习强国”平台,崇尚学习、强化学习,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切实提高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进一步提高自身履职能力。
(二)以凝聚共识为引领,加强履职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履职水平
参政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是党派职能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也直接影响着党派组织凝聚力的形成。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要强化人才培养,及时为党派履职队伍输送新鲜血液,优化队伍结构,激活队伍活力,改善仅靠少数骨干成员积极发挥履职作用的局面,注重发挥党派成员整体作用,形成合力,提升水平,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一是兼顾发展和培养人才。在发展上不必一味追求数量和规模,做到更加注重质量和突出党派固有的特色及界别优势,努力建立一支规模适度、特色鲜明、更高质量的党派成员队伍;在培养上要加强领导班子及推进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充分考量政治标准、代表性、界别特色和改善结构等要求,综合考察干部能力、品格、素养等方面,更多考虑党派事业的发展需要,把好干部选任入口关,努力培养一批政治上成熟可靠、代表性更强、热心党派事业的党派干部。
二是提高学习理解能力。一方面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要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履职的基本能力,经常性开展和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型政党制度和统一战线相关理论,也要与多党合作制度和参政党的实际紧密结合,努力探索参政党理论研究,不断提升政治理论素养,为提高履职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加强专业能力锻炼。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动态或前沿问题,强化对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科学文化等专业知识的学习培训,更新完善履职队伍的知识结构,不仅要在自身熟悉的专业领域能够给决策者提出专业的意见,还要积极涉猎一些非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面对新问题给出自己的分析判断,以学习理解能力的提升,带动履职尽责的更大作为。
三是提高调查研究能力。调查研究是参政党开展履职的基础性工作和核心环节。参政党开展调查研究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选题上坚持问题导向,要把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聚焦重点,围绕中共中央或地方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国家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等方面,通过运用数据采集、分析、论证等科学的方法与步骤,以务实的态度和行动开展实地调研,密切联系各界群众,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更多占有第一手材料,充分了解问题的现状,努力探寻问题的成因,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此外,调研工作中也要注重整合力量与资源,发挥参政党组织整体优势,增进各级组织之间联动和交流,广泛组织会员参与互动,逐渐由个体独立调研向群体联合调研转变,由少数人参与向多数人参与转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进一步提高集智的聚合效应和建言献策的质量。
(三)以凝聚共识为引领,强化履职活动管理,不断增强履职实效
组织的有效运作是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基础性环节,是参政党履行职能和永葆生机活力的保证,也是参政党高质量履职的坚实基石。基层组织是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基础和工作基础,更是组织凝聚力的源泉,因而要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活力,发挥好其在参政党履职中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加强对基层履职工作管理,提高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提升组织效率,可根据成员数量、年龄结构、单位分布等因素,优化调整基层组织结构,深化开展履职活动,为有效履行职责奠定组织基础。同时,要强化党派机关作为参政党履行职能的专门办事机构作用,充分发挥好参政党履职的参谋服务和组织协调功能,既要强化上级组织对基层的指导服务,也要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抓好选题论证、考察调研、意见形成、成果会商、经费管理等履职活动关键环节的管理,促进组织间相互参与重要履职活动、共享履职渠道和资源、交流信息和经验,进而丰富履职成果。通过各方协作,促进上下之间上情下达、横向之间协调配合,努力构建一套适合自身的体系健全、运行高效的政党组织系统,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党派履职活动有序高效。
二是创新活动载体和方式,注重履职成果转化。参政党履职渠道除了在政协和人大两个主要阵地发挥重要作用外,各级党派机关以及各党派的专门委员会也是其履职的重要平台,要充分发挥各专委会平台的作用,有效制定专委会履职工作计划,丰富专委会活动方式,强化专委会履职功能。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便利的特点,可通过微信、钉钉、云会议等现代通讯方式,加强组织与成员的联系,拓展利用网络履职的思路,以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为契机,打造数字化履职平台,实现参与形式上的多样化,增强基层组织履职的广泛性。同时,要着力实现对履职成果的转化运用,密切跟踪和及时反馈调研提案、建言献策、社情民意等提交后的办理落实采纳运用情况,多方式、多渠道、多平台促进履职成果精准转化,并注意对政策执行情况的再调研、再建言,努力推动履职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效,进一步增强履职的实效性。
(四)以凝聚共识为引领,完善履职制度保障,不断提升制度效能
制度保障是参政党履职能力建设的关键,是贯穿全局、影响各方面的重要基石,其建设质量和水平将直接决定参政党在三项基本职能方面的履职效能,也深刻影响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有效发挥。参政党制度是指那些在历史发展与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党派成员必须遵从的规制规范、行动准则及工作机制等,其重要功能在于实现目标和纲领、规范组织行为、协调体制机制等方面。
强化参政党制度保障,在体系上,既要在法令规制层面不断完善规制性制度要素法规体系,也要在行为规范层面进一步发挥规范性制度要素引导作用,更要在思想理念层面持续增强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凝聚效能[10];在内容上,要注重制度建设的全面覆盖,既要有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事项、民主生活等制度,也要有内部运转的组织生活、队伍建设、人财务管理等制度,更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等履职活动制度机制[11]。当前,针对履职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设,切实抓好科学制定、严格执行、有力监督等环节,一是制定和完善各方面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明确各项工作目标和要求,推行参政党履职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二是建立健全部门和人员职责分工制度与工作机制,细化分工,责任到人,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组织领导,落实制度执行责任制。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奖惩激励和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对履职工作建档立案、述职报告、考核通报、创先争优评比等激励约束手段,充分调动党派成员履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不断提高参政党履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承担着凝聚共识的责任,这是由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各民主党派作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也是参政党的应有担当,更是发挥参政党作用的重要体现。为此,新发展阶段下,面对日趋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围绕“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各民主党派必须高度重视凝聚共识工作,坚持以凝聚共识为引领,把凝聚共识融入各项履职实践活动,准确把握新阶段,深入践行新理念,积极融入新格局,切实担当新使命,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不忘合作初心,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文获2021年度民建中央理论研究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民建省委会理论研究优秀结项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