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学习园地
我的位置:主页  > 宣传教育 > 学习园地
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科学诠释
发布时间:2010-09-28 15:19:24
  |  
作者: 符原菁
“以人为本”——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出发点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既不存在脱离历史的自然辩证法,也不存在脱离自然的历史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之“物”,不是与人无关的抽象自然物质世界,而是包括(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感性自然界在内的(人们的实践活动创生的)客观现实社会生活世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超越费尔巴哈,创立自己“新唯物主义”正是通过揭示历史的、现实的人的社会本质开始的。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真正出发点。然而,长期以来,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论点,被前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遮蔽,被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扭曲。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提出“以人为本”,其重大理论意义就在于科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真正出发点,廓清了由于误解这一点而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理论迷雾。

  第一,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出发点,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教条主义的界限。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实践被限定在认识论的狭小范围内,没有围绕人的实践问题来展开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特质和人文关怀精神,这就必然在思想方法上误导人们脱离人、脱离人的实践活动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把活生生的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变成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抽象理论体系,变成纯粹的书本知识,变成教条,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导致我们过去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严重失误。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理念,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历史辩证法的基本精神。这样的辩证法把具体的、历史的人,即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作为出发点,把科学揭示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及其规律作为哲学的根本任务,把哲学理解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方法论,这样的哲学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恢复“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的本来面目。

  第二,科学发展观准确界定“以人为本”的内涵,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出发点,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界限。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人处于异化状态,处于根本利益相互冲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近代西方理性人本主义,脱离人的社会性,抽象谈论“以人为本”;现代西方感性人本主义,聚焦人的情感意志、生命冲动、个体体验,批判以理性为基础的西方传统文明,透过人的内在心灵世界,观照人类生存状态,只是一种哲学玄思、一种道德诉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是党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执政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明确这一点,是我们划清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与非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之间界限的基础。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具有自己特殊的具体含义,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显然,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人”,不是抽象的一般意义上的人,而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广大人民群众。那些脱离当今中国具体历史条件,脱离现实,抽象谈论人的价值、人的尊严,模糊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与西方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理论地位,还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都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不可比拟的。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具体内容

  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是“实践—总体”辩证法,其核心论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总体性原则——人类社会是由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构成的有机总体。现实社会中的任何社会现象、社会事物作为这个总体的组成部分存在于这个总体的联系网络之中,并通过与社会总体的这些联系获得自身规定性。社会总体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总体,是人在实践活动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总体的核心。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二是总体性结构——人类社会是由人类实践活动创生的,以生产力发展为动力,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多重矛盾运动为基本构架,由众多因素构成的不断运动发展的有机总体。三是总体性方法——分析研究和处理社会历史问题,必须把它放到它所依存的社会历史总体的各种联系及其流变之中,全面把握其内部丰富的规定性和它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各种联系。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总要求和“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具体途径,其哲学意蕴在于破除了过去教条式的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误解,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科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总体”历史辩证法。

  第一,科学发展观科学诠释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核心论点,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误解及其带来的的机械、线性思维方式,确立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性思维。我们过去在制定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忽视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总体性,片面地抓住某一点、某一方面,而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或者是力图通过突出某一方面来推动其他方面,很少考虑社会整体的全面协调。例如,“大跃进”中片面突出发展钢铁,忽视生产力的内部协调,特别是生产力与社会总体关系的协调;在“文化大革命”中盲目地在上层建筑领域里搞“革命”,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当代中国社会的总体实际状况。所有这些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科学发展观正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突破我们过去对历史辩证法的教条式简单理解,在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的同时,充分考虑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关系的多样性、立体性和现实社会的总体性,既考虑社会的物质文明问题,又考虑社会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方面的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强调必须始终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协调。

  第二,科学发展观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和基本原理,纠正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西方马克思主义突破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解读方式,突出历史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但它在论述、展开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具体内容时,否定自然界的优先地位,抽掉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科学发展观以当今中国的客观社会现实为基础,深刻分析、全面把握当今中国的各种客观社会矛盾,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客观社会现实相结合,破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深层问题。显然,科学发展观始终立足于当今中国的客观现实社会生活,其中蕴含的历史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恩格斯是一致的,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失误在于在突出历史辩证法的总体性原则时,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发展观在强调社会历史总体性时,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解决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各种问题。显然,科学发展观所蕴含“总体”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多重矛盾运动为基本构架,包含多种社会因素的现实社会历史总体。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彻底创新,其中最突出之点就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总体性观点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