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一线人才的培养使用
发布时间:2004-07-08 17:19:23
|
作者: 吴雅茗 苏晓春
编者按: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解决“三农”问题,都是各级党委、政府和代表、委员十分重视和关注的工作。如何在这两项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集中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浙江委员提出,要“大力培养、积极引进、合理使用各类人才”,尤其要重视一线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级技工
缺少擅长技术应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服务于一线的高级“蓝领”,即使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和吴国华不约而同地呼吁加快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企业家要对产业工人进行不断培训教育,而不仅仅是上岗培训。”冯培恩告诉我们,大部分发达国家都规定企业要将产值的一定比例用于员工培训,并义务接受大学生前来实践,这值得借鉴。在农民工占产业工人半数以上的现状下,政府更要制订相应的法规对企业进行引导,使他们将培训工人作为一项应尽的义务。他和吴国华同时呼吁,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所有企事业单位在销售额中必须有一定的比例为员工提供免费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终生学习,同时规定各类员工每年接受培训的最少学时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必须拥有对外开放的员工实习和培训设施。
要大力发展高职技术教育,但要淡化高职院校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技能培训。吴国华认为,高职院校的落脚点是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要支持大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培训机构,鼓励订单培养、定向服务,同时把职教职能拓展到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再就业人员中去,形成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与培训三种职能的合理结构。
让农技人员长驻田头
“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这是目前农业科技人员最尴尬的状态。”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陈英旭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直言,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建立一支长驻田头的农技人员队伍。他说,由于现在农技人员待遇低,农业项目投入少,农技推广不成体系,很多农科毕业生都想留在城市,不愿到农村工作,年纪大的农技人员又力不从心,渐渐退出一线,直接造成农业科技人员队伍青黄不接。
陈英旭列举近年来我国传统农科类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2000年为45%,2001年为40%,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即使是95%留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农科类毕业生,绝大部分也选择了与农业无关的职业。农业技术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格局,对农业发展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国农技推广增长速度很慢,每年仅为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农业总产值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上不去,而农民也由于缺少科技的“金钥匙”难以增收。
陈英旭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还在于政府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可以逐步提高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甚至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公务员行列;对农科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采取定向培养方法,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进行免费再培养,让他们在取得长期的工作实践后有个上升的空间。“只有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氛围,农业科技人员才有信心从事农业,愿意在农村的舞台上施展才能;才有可能达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增产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的效果;才能从点到面地提高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让农业科技真正走入农村的千家万户,最终为解决‘三农’问题起到重要作用。”
当务之急是培养高级技工
缺少擅长技术应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服务于一线的高级“蓝领”,即使引进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也很难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全国政协委员冯培恩和吴国华不约而同地呼吁加快培养高级技术工人。
“企业家要对产业工人进行不断培训教育,而不仅仅是上岗培训。”冯培恩告诉我们,大部分发达国家都规定企业要将产值的一定比例用于员工培训,并义务接受大学生前来实践,这值得借鉴。在农民工占产业工人半数以上的现状下,政府更要制订相应的法规对企业进行引导,使他们将培训工人作为一项应尽的义务。他和吴国华同时呼吁,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规定所有企事业单位在销售额中必须有一定的比例为员工提供免费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终生学习,同时规定各类员工每年接受培训的最少学时数,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必须拥有对外开放的员工实习和培训设施。
要大力发展高职技术教育,但要淡化高职院校学科性教育,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和技能培训。吴国华认为,高职院校的落脚点是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要支持大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培训机构,鼓励订单培养、定向服务,同时把职教职能拓展到在岗人员继续教育、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再就业人员中去,形成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与培训三种职能的合理结构。
让农技人员长驻田头
“下不去、用不上、留不住,这是目前农业科技人员最尴尬的状态。”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陈英旭委员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直言,要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健全农业推广体系,建立一支长驻田头的农技人员队伍。他说,由于现在农技人员待遇低,农业项目投入少,农技推广不成体系,很多农科毕业生都想留在城市,不愿到农村工作,年纪大的农技人员又力不从心,渐渐退出一线,直接造成农业科技人员队伍青黄不接。
陈英旭列举近年来我国传统农科类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2000年为45%,2001年为40%,2003年又比2002年下降10个百分点,一直呈明显下降趋势。即使是95%留在城市找到工作的农科类毕业生,绝大部分也选择了与农业无关的职业。农业技术体系“线断、网破、人散”的格局,对农业发展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国农技推广增长速度很慢,每年仅为2%;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农业总产值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上不去,而农民也由于缺少科技的“金钥匙”难以增收。
陈英旭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最终还在于政府的决心和有力的措施。结合我国国情,我们可以逐步提高一线农业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甚至可以考虑将其列入公务员行列;对农科的大学毕业生可以采取定向培养方法,在一定的工作年限后进行免费再培养,让他们在取得长期的工作实践后有个上升的空间。“只有政府出台了扶持政策,创造良好的氛围,农业科技人员才有信心从事农业,愿意在农村的舞台上施展才能;才有可能达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增产增效的先进适用技术的效果;才能从点到面地提高中国农民的整体素质,让农业科技真正走入农村的千家万户,最终为解决‘三农’问题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