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吴国华:推进审计公开,掀起地方“审计风暴”
发布时间:2005-03-12 11:56:17
|
作者: 汤媛媛
“我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这是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的名言。近几年国家审计署掀起的“审计风暴”,充分显示了审计监督的威力,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好的反响,李金华因此被评为2004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副主席吴国华委员提出,相对于国家审计署的大刀阔斧,地方审计工作也应进一步推进审计公开,从而让审计工作在规范财务管理、整治腐败方面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立体的监督体系。
吴国华说,现行的审计管理体系虽然在业务方面以上一级审计部门领导为主,但人财物的管理在地方。对项目审计后如何反映和处理,必须听从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推进地方审计透明的阻力不小,公开的审计结果,多是不痛不痒的一般性问题,缺乏监督力度。
除了独立性不强,吴国华认为,审计领域拓展也是地方审计效率下降的原因。他说,近几年来审计领域不断拓展,从一般性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延伸;经济责任审计则从企业领导人离任审计,向党政部门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延伸。但由于信息来源单一、渠道欠畅,往往导致审计时没发现问题,审计结束不久,问题却暴露了。
此外,近年来审计署发布了许多旨在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审计风险的规定,增加不少内部管理程序,如审计方案逐级审批,审计工作底稿三级复核,审计结论性文件审核审批等等,这些程序对规范审计工作、保障审计质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透明度不高情况下,程序增加后对审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作用不显著,却增加了审计的行政成本,降低了审计效率。
吴国华认为,这些问题的形成有其体制性原因,而体制改革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前,通过审计公开可以弥补部分体制性缺陷,改善地方审计工作,建议国家制订审计公开制度。他提出,审计公开制度要确保“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精神,对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事项,应由审计机关自主、独立、完全公开,不设外部审批环节。公开的内容应该包括审计计划、审计工作进展、审计结果、某些事项不公开或暂缓公开的原因说明等。同时,还应设定审计公开的行政责任和救济措施,对隐瞒审计事实,欺骗舆论的行为和抵制、打击报复审计公开的行为要严加惩处,对因公开而受打击、报复的要设立救济措施。